《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案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二中中学语文诗经两首卫风氓教案新人教版 必修2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重点难点 1、能够精确地诵读本诗,并留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本来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高校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整,有气概。比,即比方,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
3、,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子公被遗弃的遭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顺、坚毅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华蜜生活的剧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子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转变。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加了意蕴,产生了形象显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诵读时要留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特殊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
4、来|贸丝,来即|我谋。留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说明。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争辩。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接受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其次篇:中学语文必修二教案 诗经两首 氓 诗经两首 氓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子公的生活阅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识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外表,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比照古今不同,驾驭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
5、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驾驭。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恒久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日,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倾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可能出现两种状况: 第一种状况是读对了字音,mng,刚好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其次种状况是读成了mng
6、,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比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确定要让学生单独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看多数学生,甚至于照看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细致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育学生彼此敬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简洁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i 愆:qin 将:qing 载:zi 于:x 说:tu 徂:c 汤:shng 裳:chng 靡:m 隰:x 角:
7、jio 6、集体读订正的字音,明确课下注释的位置。3分钟 7、体会四字句两两停顿的朗读方法。 二、布置作业:分钟 1、回家自己读课文,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下节课在听写本上听写。 2、通过注释一,介绍诗经的相关学问。完成下面填空。诗经是我国的诗歌总集,又称和 ,搜集了从公元前世纪到世纪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 、用自己的语言讲解并描述本文的故事,至少写300字。 其次节课 教学目标: 、熟识课文内容,了解男女主子公之间的故事。 、了解卫地的独特的文化,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细致品尝。、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并仿写。教学过程: 一、导入:分钟 当我们逆着时间的隧道走
8、进他们的世界,你用你独特的目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独特的视角体会到了什么?我们等待着你的讲解并描述! 二、新授: 、了解学生回家读课文的状况,确定有的学生“没有读,课堂上请大家齐读。分钟要求:读准字音,彼此监督,而且要整齐,加进自己的感情,尽量把自己想像成课文中的人物。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内容。 、请同学介绍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可以谈一点,也可以谈整篇课文。15分钟 总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考虑给以更长的时间进行深刻的探讨。请同学们就课文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介绍赋、比和兴的含义,找出课文的例子,请学生回忆以前的学问明确三种写作手法,课堂上仿写。分钟 、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
9、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分钟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顺爱惜,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悲观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三、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预习下节课。 第三篇:诗经 两首教案 氓 14.诗经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诗经;娴熟驾驭诗歌中的重点字词。2.技能目标 学习静女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运
10、用;体会诗歌中微小环节描写的作用;背诵这两首诗。3.情感目标 了解诗经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男女爱情的悲欢,感受人文之美。走向高考 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驾驭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学习微小环节描写,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驾驭重要实词,积累成语,了解文中文言句式,学习驾驭“比的表现手法和回忆与对比的表达技巧。教学难点 理解重章复唱手法和微小环节描写的作用;理解“兴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探讨点拨、改写创新。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支配: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斗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
11、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秀丽的诗篇。今日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来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化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者
12、,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方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视察得失,可以怨挖苦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留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4
13、.学生质疑,老师解答。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四.具体研习 老师提问,学生探讨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子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女子:纯真、热情、专 一、痴情、和顺迁就。男子:外表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急躁。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行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同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同等的社会现实。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
14、法。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簇新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像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加意蕴,引发下文女主子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表达,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方爱情生活由华蜜而至苦痛。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显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子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子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心情。5.结合文章最终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子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和顺、忠贞、坚毅
15、、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子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婚前:生活华蜜,性格热忱、温顺、纯真。女主子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相识醒悟。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氓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赋)恋爱热忱、华蜜 其次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婚变沉痛、怨恨(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
16、境况(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苦痛决绝醒悟、刚毅(赋、比、兴)六.思索以下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子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索?怎样相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邶风静女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稳固上节课内容 1.默写氓的前两章。 2.描述氓中女主子公形象。二.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留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4.学生质疑,老师解答。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三
17、.探究创新:练习改写静女,可以改写成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中的随便一种! 四.熟读课文,当堂背诵。五.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诗经;娴熟驾驭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学习静女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中微小环节描写的作用;了解诗经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男女爱情的悲欢,感受人文之美。学习驾驭“比的表现手法和回忆与对比的表达技巧。 第四篇:诗经两首 氓 教案本站举荐 诗经两首氓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学问,驾驭氓中的写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化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是主题。 3.积累字词,提高诗歌欣赏
18、水平。教学重点:氓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分析人物形象及是个主题。 一导入 爱情是千百年来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很多诗句是描写奇妙爱情的,同学们能不能背几句?诗经中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乐府诗中的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么是不是全部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奇妙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氓这首诗,和两千多年前的女主子公一起去感受她的另类的爱情故事。板书:诗经两首氓。 氓选自诗经卫风。初中时我们学过诗经中的作品,例如关雎蒹葭,大家对诗经都已经有相对的了解了。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19、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板书: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共305篇 又分为风,雅,颂。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课下收集的资料来说说诗经的成书过程。关于诗经的成书如今有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歌谣,以观民风。周朝朝廷派出特地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合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献诗说,天子为了考察民间风俗风气的好坏就下令诸侯和公卿列士献诗。删诗说,传闻古诗原来有3000篇,孔子根据礼仪的标准选编了300首整理出了诗经。如今通常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关心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
20、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从我们以前学过的关雎蒹葭以及今日要学习的氓看大家觉得诗经中的作品有什么特点?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多用重章叠句,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先河。同学们有谁给我们说说什么是诗经六艺?所谓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板书:六艺: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之体,也就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则是诗之用,就是诗歌的写作手法。风指十五国风,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共160篇,诗歌中的生活气息比较深厚,是诗经的核心内容,也是诗经中最有艺术价值的部分。雅又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是宫廷正乐。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是小雅中也有不少类似风遥的作品。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曲。赋:朱熹在诗集传
21、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就是干脆铺陈表达,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方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中用比方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转变。兴: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 为“起兴,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也。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 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建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比兴是经常连用的。 二老师初读课文,正字音。同学们一起朗读一遍课文,看看这首诗或许讲了什么故事。好,同学们读完了课文有谁能给我们讲讲或许的故事情节?本文以第一人称“我讲解并描述了一个女子恋爱,结婚。最终因为年老色衰被丈夫遗弃的爱情悲剧。 在具体学习这
22、首诗歌之前我想先提出几个问题,盼望同学们学习诗歌的时候思索这几个问题。 全诗的故事情节是什么,女主子公的情感阅历了怎样的转变过程? 诗歌运用了那些手法,具体找出这些诗句。 诗歌塑造了两个人物,他们的具体性格特征是什么? 同学们认为女主子公婚姻失败的缘由是什么? 女主子公与氓分手后还有可能获得华蜜吗? 三翻译诗歌。 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在这里我们只对重点难懂的字词作说明,由同学们根据注释自己来理解翻译诗句。 氓是指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蚩蚩:忠厚的样子。“之是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没有具体意义。“匪通非,不是的意思。愆:拖延。“秋以为期是倒装句式“以秋为期。载:是动词词头,没有意义。体
23、:是卦象。咎:灾祸。说通脱,摆脱。“三岁并不是指具体的三年,而是指多年。爽,过错。“靡是没有的意思。夙兴,早起。夜寐,晚睡。“言在这里是助词,没有意义。咥,是笑。泮通畔,边,岸。 那个人醇厚忠厚,拿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是到我这来是协商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有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复关。看不见复关,眼泪簌簌地掉下来。最终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簇新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
24、。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过失,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样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意后,就对我起先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境况,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难受。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将会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凹地再大也有个边。少年时一起快乐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恳切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
25、吧!四分析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故事情节进展把诗歌分段。 诗歌的前两章描写的是女主子公的恋爱婚姻所以我们把前两章分为第一部分,恋爱12。 三四五章描写女主子公的婚变过程所以我们把它分成其次部分婚变35。 诗歌的第六章写女主子公醒悟坚决的分手,把它概括为诗歌的最终一部分决绝6。 女子的感情转变则是由恋爱时的热忱华蜜到婚变时的怨恨沉痛最终到决绝时的醒悟刚烈。 2.请同学们用具体的诗句来列举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是叙事诗通篇用赋的手法来表达故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两句运用比兴手法,以桑树的繁茂比方未婚男女情意深厚,用斑鸠贪食比方自己深陷情网。“桑之落矣,其黄而
26、陨。这句也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方夫妻感情的冷淡。同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两句前后对比把桑树落叶前的簇新润泽和落叶后的枯黄进行对比。暗喻了婚前的情意深厚和婚后的感情冷淡。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这句用比的手法,比方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来越远,不知回头。 3.大家说说诗歌中塑造的两个人物有什么性格特征? 男主子公没有好的媒人就来求亲从这里看他得性格急躁。求婚不成就生气说明他性格怎么样?任性。婚后氓不仅不守誓言,三心二意,还因为女主子公年老色衰就“二三其德甚至对女主子公拳脚相加,充分表达了他的易变,专横急躁。婚前真挚的誓言和婚后的变心也表达了他的不负责任。 女子在
27、温顺的劝告氓,不是拖延婚期而是没有好的媒人不成后就坚决地约好了婚期,虽然在诗经时代男女婚姻还没有受到那么深的礼教束缚,但是娶妻还是必需经过父母同意,和媒人提亲的。女子自己确定了婚期更显她的有主见和一往情深。“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则描绘出了恋爱中女子的微妙心理和行为表达了她的痴情。婚后女子没有埋怨贫苦的生活,夙兴夜寐,任劳任怨,表现出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勤劳,专一。婚变后女子醒悟坚决的分手也表达了她的坚毅,自爱。女子从恋爱到决绝的过程也表现出了妇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生活华蜜的剧烈愿望。 4.同学们认为女主子公婚姻失败的缘由是什么? 有的同学说主要责任在
28、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说明女子并没有什么错,而氓的行为却前后不一了,这说明主要责任在氓的变心。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华蜜与否全寄予在丈夫身上。假如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行避开。 也有同学说责任在于女子。她婚前对氓的人品了解缺乏就草率的与他成婚。婚后她每天都在操劳家务,忙于劳作,失去了自己的光彩,变成了一个只会操持家务的机器人。一个单调乏味,没有特性,没有情趣的木头人怎么能让人接着宠爱呢。 这场婚姻失败的缘由是困难的,男子可以变心,女子不能改嫁,男女社会婚姻中地位的不同等,导致婚姻不稳定这只是一部分缘由。诗中
29、说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但是这种说法是站在女主子公的角度去说的难免带有主观埋怨的成分,也没有真正揭示出婚姻失败的原 因。女子婚后任劳任怨,勤劳持家确实是一个贤惠的妻子。但是却失去了原来的特性光彩,变成一个乏味,没有情趣的木头人导致氓的变心这也是其中一部分缘由。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从多个角度思索,分析。 五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留意诗歌三个部分不同的感情基调。课下背诵这首诗。最终,同学们下去思索,收集资料,下节课我们对分手后女子有没有可能获得华蜜?这个问题进行一次课堂小辩论。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板书 诗经两首 氓 一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共305篇 又分
30、为风,雅,颂。 成书: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二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情感:热忱华蜜怨恨沉痛醒悟刚烈 手法:赋,比,兴,对比 人物:氓:急躁,任性,易变,专横急躁,不负责任 女子:温顺爱惜,有主见,痴情,勤劳,任劳任怨,刚烈,自爱 第五篇:诗经两首:氓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教学重点: 1、能够精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留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1、
31、诗歌心理描写和微小环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教具方法:多媒体 诵读法、讲解法、探讨点拨、改写创新。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斗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秀丽的诗篇。今日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来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化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32、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方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33、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视察得失,可以怨挖苦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留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老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老师提问,学生探讨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子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女子:纯真、热情、专 一、痴情、和顺迁就。男子:外表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急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行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同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同等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