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诗词鉴赏复习(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古诗词鉴赏复习(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古诗词鉴赏复习(下) 古诗词鉴赏复习(下) 诗歌鉴赏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题目灵活多变,是考生备考的重难点。在备考过程中考生要做到:将知识点系统化归纳、条理化整理,且熟记于心;将考查点和知识点对接,答题时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就不会被纷繁复杂的问题所迷惑,不知所措;增加诗歌阅读量,拓展诗歌阅读面,体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作品表达的感情,同时培养语感;要强化规范答题训练,注意语言运用的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注意语言组织的层次性、条理性,力求言简意赅。 【考点对接】 五、赏析技巧(1赏析表达方式;2赏析描写技法;3赏析修辞手法;赏析表现手法) 六、比较阅读 七、理解拓展(1阐发己见2升华提
2、炼。) 八、文化积累(1诗歌分类2类文互写) 【考场回眸】 五、赏析技巧 1赏析表达方式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和 融为一体,将 和 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2赏析描写技法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3赏析修辞手法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其中“抵万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
3、赏析表现手法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妙处。 5综合赏析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思路点拨】 首先必须弄清鉴赏的角度:品味形象生动的修辞、分析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妙处。此外要紧扣句子来鉴赏,语言力求简洁、流畅。一般可用以下的句式来作答:“这句话/这个词采用了 的技法(修辞、表达方式、表现
4、手法等),写出了 (某对象)的 特点,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起到了 的作用。” 答题密钥1:赏析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如:象征、夸张、烘托、用典、对比、白描、联想、想象、衬托、前后呼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古讽今、时空交错、叙议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寓理于物、情景交融、借物喻人、设置悬念、类比等。 其中写景类古诗中出现比较多的是“象征”的表现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因为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所以在答题时同学们可以借助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它
5、们联系起来。例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用顽强、坚韧的“竹石”象征了自己,从而表达了自己坚强不屈、顽强斗争的高贵品质。所以象征手法有时也可以称为“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答题密钥2:赏析景物描写 这类用来命题的景物描写一般都在开头或结尾的某一部分,其中开头的景物描写尤其受命题者的青睐。对于这类题目,首先要熟悉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的时令、季节;刻画出景物的特点;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下文写做铺垫;引起下文对的书写;侧面衬托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突出中心等。其次要紧密结合具体的描写内容回答其作用,切不可空洞地背景物描写的作用,而要结合文章内容,在每个空填上合适的词语。 此外多
6、个景物描写还可能出现以下一些巧妙的写作手法:从远到近、从大到小、从外到内、从不同角度(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答题密钥3:赏析修辞手法 要做好此类题目,首先要能准确判断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其中经常考查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反复、对偶、双关等。其次要分析该修辞手法所修饰对象,并根据句中的修饰词语品味出对象的具体特征,最后要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蕴涵了作者怎么的感情,或哲理。 答题密钥4:赏析表达方式 解答此类题,我们依然要熟悉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当然它们又不是单独存在的,在记叙中可能有描写,在抒情又
7、可能有议论,在描写用更常常交织着感情。所以要分析妙处就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表达方式来进行。 【参考答案】 1政治抱负 个人志向 抒情 议论 2触觉、视觉、听觉 3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 4借景抒情,字字肺腑。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5答题示例: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
8、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六、比较阅读 (一)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二)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三)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它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思路点拨】 诗歌的比较阅读,这几年中考越来越受命题
9、人的青睐。所选用的材料和考查的题型也变得越来越灵活多样。从材料来看,有课内2篇同类型材料联考,也有课内外2篇同类型材料联考的情况出现。这就提醒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加强对课内古诗阅读材料的理解,同时做好同题材、同作者、同时代、同流派、同主题诗歌的比较阅读与拓展迁移。这样在碰到比较类诗歌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应付自如。 另外从题型来看,比较类诗歌阅读的考查点基本都会落在异同点的比较上,如:所写内容有什么不同,所用修辞有和异同,分别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人称有何异同,分别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等。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时一定要有对比意识,不管题目如何变化,同学们都要紧扣2篇文章来答题,切不可顾此失彼。
10、特别是出现“分别、异同”这两个字眼时,你一定要分点作答。即:“二者同在;异在”;“一是;二是”。 【参考答案】 1第一首从“兵家用兵角度”来评价;第二首从“民心向背角度”来评价,第三首从“个人节操角度”来评价。 2 第一首表达的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第二首表达的是:民心和形式决定了战争胜负。第三首表达的是:人要讲气节,活要活得轰轰烈烈,死要死得气壮山河。 七、理解拓展 1阐发己见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有人评价说这首诗除了“山重
11、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其他诗句都是多余的,没有写的价值。请谈谈你的看法。 2升华提炼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思路点拨】 1阐发己见。这类题型试题一般要求考生就诗歌的内容、主题、感情或文中的某个优美的词句的妙处阐明自己的见解,要求同学们能深入地理解文章,做出自己的判断,并且组织好语言。既可以考查同学们的拓展探究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着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升华提炼。这类题目考查的是同学们提炼信息、整合信息的探究能力。需要同学们在深刻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12、,将文中信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个别推及到一般,所得启示通常都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参考答案】 1这明显是不对的,可以从其他诗句的作用,诗歌的意境等角度入手,言之成理即可。 2运用托物言志(或类比)的手法;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八、文化积累 1诗歌分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_ 2类文互写 诗二首 莫愁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
13、。 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在“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这句诗中,作者对王昭君的命运大胆假想,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与此类似,唐代诗人杜牧也曾用一句诗对三国人物的命运大胆假想,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请写出这句诗。(2分) 【思路点拨】 答题密钥1:诗歌类别 (1)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3)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
14、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4)战争诗。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风格奇情壮丽,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多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 (6)送别诗。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答题密钥2:类文互写 这类题目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古诗词积累。与一般的赏析默写题相比,还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联想迁移能力,同时也是一中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引导。 【参考答案】 1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东风不
15、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小帖士:“读懂指令、找准区间”。 “读懂题目指令”,即要大家养成一种“一个字一个字”读题的良好习惯,现在不少地方都施行网上阅卷了,所以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养成“一边读题一边画重点词语”的习惯。如:“填写原诗”、“结合词句具体分析”等,都对答案提出了极为具体的要求。 “找准答题区间”,顾名思义就是在答题之前先要锁定答案所在的区域,这不仅将极大缩短同学们答题的时间,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答题的准确度,所以说“找准答题区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这首诗勾画了一副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 , ,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其中“这首诗”就告
16、诉我们答题时必须从全诗着眼,一句句概括出诗歌的内容,从而把没有填到的内容填补上去。 【实战演练】 一、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 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3.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二、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借传说落笔,写仙人乘鹤离去,于景物描绘中
17、,含蓄表现自己不满现实,追求理想境界的情怀。 B颔联写“黄鹤一去”之后便踪迹全无,唯有几朵白云在天际悠然飘荡。“空悠悠”的一个“空”宇,含不尽感慨于言外。 C前两联不避用词重复,读来有一种脱口而出、一气呵成的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悠悠怀古之情和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之惑。 D颈联笔锋陡转,诗人极目远眺,但见“晴川历历”,林木如绘;“芳草萋萋”,坦荡如茵。为尾联抒情作了铺垫。 2.开头四句写仙人跨鹤而去,本属虚无,诗中却以无作有,这对表达作者的感慨有什么作用? 3.读下面一首诗,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
18、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三、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首联中“东风无力百花残”有什么作用? 2.颔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尾联诗人运用了“蓬山”、“青鸟”的神话传说,有什么作用? 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南园(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1.对这两首诗赏
19、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园(其五)一二句写出了自己愿意佩带宝刀,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 B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 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C南园(其五)三四句写出了对书生的鄙视。 D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风吹雨”既写眼前实景,又暗示南宋摇摇欲坠的处境和命运。 2.这两位诗人虽生活在不同朝代,但在南园(其五)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两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3.回顾你所学过的古典诗词,请写出两句完整的表现爱国情怀的名句。 五、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20、,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开头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2.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3.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诗人的消极态度,对你你如何认识? 六、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整首词描述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
21、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七、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2.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作者在这首中望到哪些内容? 3.此
22、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八、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这首诗理解不当的一句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的是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风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动词,勾画和渲染了一幅早莺争树,新燕啄泥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
23、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茵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 2.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体味“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字的妙处。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4.诗中的“钱塘湖”指的是现在什么地方?你知道写此湖的名句还有哪些,请再写出两句? 九、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24、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2.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3.上面两首诗同写秋景,两首诗表露出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4.回顾所学的古诗文,试着再写出两句思乡的名句。 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25、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想象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并说说它的妙处。 2.诗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复杂心情,我们还学过有此心情的古诗句吗? 3.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根据诗歌最后四句,描绘一幅“雪地送别”图,力求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十一、闻王昌龄
26、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参考答案 一、1.托物言志 2.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3.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
27、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突出强调了靠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二、1.A 2.这样写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剩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具有浓郁的飘然之气。 3.从内容上看,崔颢的诗用传说,李白的诗也用传说。 从写作手法上看,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结尾都抒发一种愁思。只不过李白抒发的是担心国君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思,而崔颢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 三、1.“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作者的感情。 2.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
28、而不悔的爱情追求。 3.尾联诗人运用了蓬山、青鸟的神话传说,寄托自己对爱人的抚慰和深长情意。 四、1.C 2.(1)强烈的爱国之情;(2)能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五、 1.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2.示例一:逸兴、壮思本来就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的“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 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在感受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而导致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3.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
29、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六、 1.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组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年华易逝要珍惜的情怀。 2.“新”和“旧”的对比,或“去”和“来”的对比 好处: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或“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失的惋惜之情。 3.对偶;这一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
30、古传诵的名句。 七、1.A 2.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3.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念家的情感。 4.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八、1.C 2.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3.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
31、”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4.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九、1.D 2.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3.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心境;马致远的秋思是悲秋,表达的是失意、凄苦、思乡、感伤的心境。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 维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 白 十、 1.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新奇的比喻充
32、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2.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围绕当时的雪景和送别来发挥想象,言之成理即可。 十 一、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古诗词鉴赏复习(下) 九下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