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呼吸道置管的整体护理过程-呼吸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呼吸道置管的整体护理过程-呼吸道.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呼吸道置管的整体护理过程|呼吸道 呼吸道气管插管 R248.1 A 1004-7484(2010)03-00-01 气道护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呼吸道通畅,解除上呼吸道堵塞或痉挛,促进气体交换,解除二氧化碳潴留的危害。对于危重患者来说,加强气道护理有利于提高抢救的胜利率,是挽救病人生命的重中之重。我院ICU为综合性ICU,收治内、外、妇、儿等各临床科室的危重患者。 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科共收治因各种缘由进行气管插管的患者22例,其中需呼吸机协助呼吸的患者13例。我科在危重患者呼吸道置管后气道护理方面取得了肯定的阅历,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
2、呼吸道置管患者,13例需呼吸机协助呼吸,其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 25岁。病种:心跳、呼吸骤停或呼吸骤停的6例、呼吸衰竭的3例、心衰2例、充满性肺水肿的3例、慢阻肺2例、高血压引起脑出血或脑梗塞的2例、各种外伤性颅脑损伤的2例、各种全麻手术后病人2例。其中经鼻气管插管的10例,经口气管插管的12例。 2.1 生活护理 2.1.1 环境 保持病区空气清洁,每日病区通风换气两次;病区四角分别装有抽风机,24小时不间断开放;室内采纳空气消毒机每日四次进行空气消毒;地面、桌面每日用灭菌净消毒水与清水交替擦洗两次,同时避开不必要人员的走动。 2.1.2 实行适当的体位,做好皮肤的护理。每张病床
3、均放置气垫床,但仍应常常变换体位,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使痰液松动利于排出和避开褥疮的发生。年老体弱或肢体循环功能欠佳的患者,采纳每半小时或一个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并对肢体不能活动的患者,每4小时进行伸屈功能的熬炼。 2.1.3 口腔护理 每天做口腔清洁23次,同时应随时吸出口腔内分泌物。一般经口气管插管保留不超过72小时,经鼻气管插管可保留 1周或更长的时间。经口气管插管做口腔护理时应两人进行操作,一人固定气管导管,另一人进行口腔护理。 2.1.4 养分支持 危重病人在养分途径只要病情允许应尽早首选胃肠内养分,因其符合生理状况,并有利于维持肠的完整性。如胃肠道功能紊乱,应及早应用肠外养分,再
4、由肠外养分过度到肠内养分;对于短期喂养的危重患者应选用鼻胃管,而须要长期肠内养分途径的患者应行胃肠造瘘置管,连续经输注泵匀称的注入各种养分素到患者体内。 2.2 气道护理 2.2.1 气道导管的固定 用2CM宽的边带固定,一边耳下一边耳后绕过后枕一侧打结固定系松紧以容纳一个手指为宜。 2.2.2 气道湿化的保证 推断气道湿化的标准:湿化满足:分泌物淡薄,能顺当通过吸痰管,导管内没有结痂,病人宁静,呼吸道通畅。湿化不足:分泌物黏稠(有结痂或黏液块咯出),吸引困难,可有突然的呼吸困难,发绀严峻。湿化过度:分泌物过分淡薄,咳漱频繁,须要不断吸引,听诊肺部和气道痰鸣音多,病人烦躁担心,发绀加重1。 2
5、.3 吸痰管的选择 依据气管导管的长度,内径选择的长短、粗细合适的一次性吸痰管,其外径不超过气道导管内径的1/2。 2.4 吸痰罐和吸痰冲洗液的选择 吸痰罐以有盖的容器为佳,并标明气道内用和口鼻腔用。 2.5 吸痰的留意事项 气道内吸痰必需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吸痰管吸一次更换一条,用后即毁形,吸痰时先吸气道内,再吸口鼻腔内的分泌物;经口鼻腔分泌物的吸痰管肯定不能再吸气道内的分泌物,预防感染。 2.6 气管导管气囊的放气和充气 气囊不须要定时放气,只需不定时的调整气囊的压力。常规规定气管插管气囊应46小时放气一次,每次510分钟或每天12次,每次2030分钟,以复原被气囊压迫过的粘膜血流2。 3
6、结果 本组中22例危重患者插管时间最长的47天,最短的1.5小时,平均插管18天。本组22例无一例发生痰液堵塞、窒息、导管移位或脱管等并发症。呼吸道护理的胜利率100%。 4 护理体会 危重气管插管的患者,绝大多数均有意识障碍。鼻咽部吸入气体的加温、湿化和净化等功能部分或全部丢失,导致气道内分泌粘稠增多和易感染,如护理稍不当,易引起痰液堵塞、窒息和并发肺炎等,所以气道护理在呼吸道置管后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危重患者呼吸道置管后气道的护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呼吸道置管后如何有效预防相关的肺部感染,仍是今后护理探讨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会芝,王攀峰,肖顺贞,等.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适时吸痰的操作J.好用护理杂志,2002;18(4):1617. 2罗琼.机械通气无创气道护理探讨进展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5;11:5. 作者单位: 1.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新林区人民医院165000 2.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新林区人民医院新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