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时期的世袭制和基本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影响。2、西周的分封制的基本内容。3、西周的宗法制的基本内容。4、通过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容、作用和影响方面的分析,相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 1、西周的建立:年,伐灭商,建立周朝。 2、内容:周王把王畿外的分别授予。诸侯必需听从周天子的吩咐,同时,诸侯在内,又对实行再分封。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也要向上一级担当义务。这样层层分封
2、下去,形成了的森严等级的秩序。诸侯有为周天子、和的义务。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如、等。3、影响:(1)主动方面: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加强了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了王权。(2)消极方面:西周后期势力日益强大,衰弱,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重要缘由;4、影响:。一、材料一:尧舜时期,洪水泛滥。尧吩咐夏族首领鲧治理洪水,鲧因治水无功被杀。舜又命鲧之子禹治水。禹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用疏导的方法治理了水害。因禹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传给他。这种传位给贤能人的制度被认为是古代社会志向的政治模式。材料二:但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
3、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渐渐形成。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并分析指出两者的区分。二、 1.材料三地图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2.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周天子分封的对象有哪些?并结合地图予以说明。 4.依据材料简述分封制的内容,并指出维系周王与诸侯的纽带是什么? 5.概括西周王朝分封制的特点? 6.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综合分析西周王朝分封制的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 三、材料五: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冲突,西周实行了具
4、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宗法制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大宗可以吩咐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需听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材料六: 1.请在材料五上用横线划出西周王朝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 2.简述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并分析其特点是什么?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怎样? 4.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宗法制的作用如何? 综合归纳1.细致阅读课文
5、,夏、商、西周王朝为巩固奴隶制统治共实行了哪些制度与措施? 综合归纳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一)选择题: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A、部落联盟争夺首领位置的结果B、生产力推动下的社会进步C、专制代替民主的历史倒退D、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的倒退2、西周的分封制规定,被封的诸侯国必需听从周天子的吩咐,诸侯的义务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A、B、C、D、3、西周分封制的主动作用表现在()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D、避开了诸侯国力力的增长4、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始终影响到()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清朝5、西周建
6、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闻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的()A、周天子的亲属B、功臣C、先代的贵族D、归附的部落首领6、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迥然不同结果的主要因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C、诸侯争权夺利D、井田制的破坏7、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精确的是()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心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对人民的压迫8、分封建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A、完全割裂B、互为表里C、前者确定后者D、后者确定前者 (三)问答题:1、西周宗
7、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案参考答案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1、(1)约公元前2070;(2)夏禹;(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父子相传;兄终及弟;3、(1)相、卿士;政务;(2)候、伯;向商王纳工;奉命征伐;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公元前1046,周武王,纣;2、广阔土地和人民;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自己的封疆;卿大夫;卿大夫;士;卿大夫和士;作战等;贵族统治阶级内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独立性;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3、(1)周天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2)诸侯国;王权;三、血缘关系的宗法制
8、:1、父系血缘关系;政治等级;国家统治;分封制;2、天子;嫡长子;大宗;诸侯;小宗;大宗;(3)分封制;3、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稳定和团结;4、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加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一、选择题:1、B2、C3、C4、D、5、B6、A7、B8、B二、材料解析题:(1)分封制。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2)臣属关系。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3)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由于一些诸侯国实力的强大,使得王室衰微。三、问答题:内容:它是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干脆演化而来,它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
9、方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特点: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和小宗之分。带有深厚的部族色调,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影响: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在以后的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成为君主承传的定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2课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重点: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心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体系)。难点:秦朝创建
10、中心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一、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秦统一的背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1)周室东迁: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_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_年,周平王东迁_,史称东周。(2)春秋争霸: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限制都城旁边的地区。_、_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各诸侯国为了限制更多的_和_,相互间进行斗争。(3)战国变法:战国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纷纷改称“_”。一些诸侯国为了_,起先对本土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_来统一天下。(4)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2.秦朝统一:_变法以后,秦国的实力日益强大,秦王_在公元前_年结束了
11、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_。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心官制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1)建立:从秦朝起先,“_”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心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凭据_由皇帝限制、发给。(2)特征: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显示了权力的不行转移,另一方面以_显示了地位的不行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心官制:(1)职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心机构中,_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_执掌群臣奏章并负责监察百官,_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_,分别掌管着
12、国家的各项详细事务,是中心政府的职能部门。(2)评价:秦朝中心的主要官职,在_、_和_方面相互协作,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终由皇帝裁决。这就在肯定程度上削减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建立:(1)出现:_时期,一些诸侯国已接连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2)建立:秦统一后,秦始皇接受_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_,全国分为_郡,由中心政府干脆管辖。2建立地方官僚机构: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心吩咐,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或(_)。,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13、,管理财政和兵役等。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干脆任命。3.影响:(1)秦朝通过_,实现了对地方政权干脆有效的限制。这套从中心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人国家政治体制之中。(2)秦朝形成的_,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探究一阅读课本第九页第一段和历史纵横,哪些可以说明皇帝独尊成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这说明皇帝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探究二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是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请依据所学学问以结构(或图形)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来。提示:理解秦朝专制主义集权的金字塔结构特点 探究三1、阅读下列材料:丞相绾等言:
14、“诸候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然。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旨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开下无异意,则安静之术也。置诸候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迁尉议是。回答:1:王绾与李斯争辩的焦点是什么?2:秦始皇接受了谁的建议?他实行“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2、试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说明郡县制的特点相同点:性质:目的: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时代_
15、社会_社会与中心政府的关系影响划分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_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_划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下列有关秦朝官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心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B三公九卿事实上名额分别是三和九C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免D太尉负责管理军事2.秦阳陵虎符(见课本P9),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将帅发兵时必需左、右半符验合后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面的空缺部分应是A皇帝B太尉C御史大夫D丞相3.秦时,在中心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对该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A继承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B减弱了皇权C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取消D使各部
16、门相互协作、相互牵制,皇帝独揽大权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A.他的职位由中心任命,不行以世袭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5.秦朝地方百姓假如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首先找()A.御史大夫B.县令C.丞相D.郡守体验高考1、(08上海单科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心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推断
17、,这个王朝是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2、(08江苏单科)“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改变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3(07广东单科)20世纪90年头,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觉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答案一(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号曰皇帝。天子自称曰朕”。(2)他还接受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的建议,皇帝的吩咐称“制”或“诏”(3)“天子独以印称玺
18、,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三、1答案:1:分封制的废或立问题。2:李斯。措施:屈从发封制、实行郡县制。影响:秦废分封,高郡县是建立中心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中心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2:试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说明郡县制的特点相同点: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中心政府的关系被分封的诸侯具有肯定的独立性,封位世袭中心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影响简单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心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划分标准与
19、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四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须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抵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沟通等。但也有明显的弊端:加强了对人民的限制和统治,皇帝个人作用对政局影响大,简单产生腐败和专权,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腐败长期持续的重要缘由。特殊是封建社会后期,主动意义日益削减,消极因素渐渐增大我们应当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有功亦有过,功大于过五其“功”主要表现在:(1)结束长期分裂和混战局面,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
20、族国家的基础,推动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2)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基础);(3)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秦始皇的“过”主要表现在:(1)推行暴政,压迫人民,激化了国内阶级冲突,埋下了秦亡的祸根;(2)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中心集权的发展1.汉朝:(1)缘由: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气,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2)措施:汉景帝平定_;
21、汉武帝颁布“_”,规定诸侯王死后,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心集权得到加强。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很多_。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事实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限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峻减弱了中心集权。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心;充溢中心_。行政上文臣担当地方长官,同时设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心掌控。(3)结果:变更了唐末五代以来_的局面,加强了中心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
22、、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的祸根。4.元朝:(1)措施:实行_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_,边远民族地区设_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的节制。(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缘由: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加军国大事,以减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_,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_。3.隋唐时期:(1)措施:唐朝中心的
23、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_和_。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_六部.(2)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减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建,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4.北宋:(1)措施: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_、_和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影响:减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5.元朝:(1)措施:_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改变1汉朝:(1)制度
24、:主要实行_。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影响: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1)制度:_。(2)影响: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当。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意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心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接着下去。3隋唐:(1)制度:_。_废除九品中正制,起先采纳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起先设立_,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
25、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养。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心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心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小组合作探究1、阅读子目“中心集权的发展”,说出相关问题:(1)汉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 (2)北宋时期是怎样加强中心集权的?带来了什么影响? (3)元朝又实行什么制度?具有什么作用? 比较提升分别参阅教材P5西周分封示意图、P8秦朝疆域图、P13元朝行省图,在对比的基础上分析这三种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不同点。 2、阅读子目“君主专制的演进”,说出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化过程 3、阅读子目“选官、用官制
26、度的改变”,说出相关问题(1)阅读教材归纳从汉至宋元时期分别采纳了什么样的人才选拔制度?其选拔人才的标准或依据分别是什么? (2)应当怎样相识科举制度?递进探究依据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巩固练习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卫的诏令,接下来应当做的是()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审议C.交枢密院出兵D.交尚书省执行2、元朝时期,由中心直辖的省份是河北河南山西山东AB.CD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缘由。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
27、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采纳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心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减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4、元朝的行省制度事实上继承并发展了()A三省六部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B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C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统治D相权确立了对皇权的强势地位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像的是A设立六部B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C分化相权D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纳的制度是A.九品中正制B察举制C.科举制D皇帝干脆任命8下面四幅中国历史
28、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心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ABCD10、阅读材料:材料一:汉初诸侯,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夫)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赵翼22史札记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中国宰相制度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殒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不取于列侯之外。(同上)材料四:中朝,内朝也。大
29、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汉书问:(1)材料一中所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缘由。(3)材料四叙述的什么制度?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心官制的改变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答: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心政府,地方和权力可以世袭;郡县制中的郡县则是中心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干脆任免;行省只是中心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干脆对中书省负责。(通过对比分析增加学生辨别历史现象的实力)。 BBBBACACB(1)由贵族
30、将相变为布衣将相(2)汉武帝在列侯以外选任丞相。缘由:列侯为丞相,位高权重,威逼皇权;列侯后代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3)中外朝制度(或内朝制度)。实质是减弱相权,加强皇权。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相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缘由:(1)历史缘由:在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2)元朝教训:明太祖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认为丞相的运用阻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3)现实缘由:明太祖废元朝,在地方设,集地方权力于中心,使宰相职权扩大。(4)导火线:“胡惟庸案”成为废除宰相制度的导火线。
31、2.经过:年,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和,以分理全国政务,干脆对皇帝负责。3.影响:秦以来的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二、内阁的出现:1.干脆目的:帮助皇帝。2.形成过程:(1)明太祖设立,作为侍从顾问;(2)明成祖选拔官员入值文渊阁,起先参加机密事务的决策,“”由此出现(3)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高校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相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供应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依皇帝而定,票拟是否被接受最终取决于皇帝。二、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清朝初年,仿照
32、明朝制度,设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康熙亲政后,将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和三足鼎立,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2.目的:(1)根本目的:加强。(2)干脆目的:办理军务。3.时间:年间。4.职权:跪受笔录,按皇帝旨意拟写成诏书,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执行。5.相识:(1)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2)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手中,空前加强,中心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1、归纳宰相制度的演化 2、结合所学,比较宰相与内阁制度 3、军机大臣是宰相吗? 4、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影响(探讨) 1、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
33、立的官制是()A内阁B军机处C三司D枢密院2、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参知政事的设置丞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立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BCD3、明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改变从根本上说明()A内阁和军机大臣职权渐重B皇帝任人唯亲C内阁和六部职权加强D专制皇权加强4、明朝建立以后,为加强中心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的是()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司ABCD5、“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说明白明朝()A皇权日益加强B中心机构健全C相权受到减弱D地方权力加强6、中国历史上持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明宣宗时D皇太极时7、关于
34、明朝内阁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在明初殿阁高校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心一级行政机构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ABCD8、以下关于“票拟”的表述正确的是()随着明朝政治制度的发展,内阁大臣取得票拟权票拟是指内阁大臣替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处理看法票拟权的取得反映了内阁地位的提高票拟权的取得使内阁成为最高决策机构ABCD9、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皇帝是()A明太祖B明成祖C康熙D雍正10、史载:“军国大计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一现象始于()A明朝早期B明朝末期C清朝早期D清朝末期11、材料解析题: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
35、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请回答:(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心、地方行政部门)做了那些改革? (2)什么人帮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3)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相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起源: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 2、内容:中心:王位世
36、袭制;相、卿士、卜、祝、史、师等的设立。地方:侯、伯。(定期向王纳贡;奉命征伐) 3、特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初步建立从中心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4.影响: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干脆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内容: A、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对象:王族(燕、鲁、卫、晋、吴)、功臣(齐)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 C、义务与权利 义务要听从周王的吩咐、镇守疆土、随
37、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评价: A、主动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持续数百年的强国。 B、消极影响: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冲突。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心集权的巩固。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 特点: 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周王为最高统治者,肯定听从周王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崩溃的时间
38、、缘由、表现: A、时间:西周后期 B、缘由:主要缘由: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根本缘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 C、表现:楚王问鼎;诸侯争霸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冲突。 内容: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特点: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
39、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亲密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3、礼乐制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政治制度) 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由“礼乐征
40、伐自诸侯出”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商(铜鼎和甲骨文)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宗法制以宗法制为核心,具有深厚的部族色调;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夏400多年、商600多年、周800多年具有开创性和相对的持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考点2:秦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第2课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中心集权制形成背景(秦的统一) 1、统一的经过:灭六国(时间:前230年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平越族,设三郡,加强对西南地区的限制(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41、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 2、统一的缘由 A、客观缘由:社会基础: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分裂阻碍经济发展)政治基础:兼并斗争,出现局部统一民心基础: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理论基础: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有利于统一 B、主观缘由: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任用外来人才;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远交近攻) 3、统一的影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心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政治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平
42、越族 法律上:颁布秦律; 建筑上:修筑长城、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直道,修建灵渠 二、秦朝中心集权制的详细内容 、皇帝制度的建立 名称来源: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闻中的“三皇五帝”,运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心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御史大夫: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 作用:相互协作、相互牵制,皇权独揽;削减决策失误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A、背景:历史缘由:分封制的
43、弊端(相当大的独立性,简单分裂割据);现实目的:为加强中心集权(接受李斯建议);实施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接连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B、内容: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负责承受中心吩咐,督责所属各县;县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是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作用:加强了中心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限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记。 4.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 相同点:目的:巩固自己的统治;
44、性质: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作用:都在肯定时期内产生过主动作用 不同点: 分封制郡县制 官员产生方式世袭产生,有封地皇帝任免,无封地 划分标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 与中心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听从周王的吩咐,但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中心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肯定听从于中心 影响易形成分裂割据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三、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影响 主动: A、对秦朝: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能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抵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有利于以及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B、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消极:中心集权制之下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导致了秦的短命。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3课从汉制元政治制度的演化 一、中心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化 阶段朝代地方制度对中心集权影响 形成秦郡县制加强趋势:中心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减弱 巩固 汉初郡国并行减弱 武帝推恩令加强 完善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