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研究.pdf(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综 合评价研究 2 目 录 一、研究背景.3 二、研究思路与框架.3 三、研究意义.4 第二章 我国社会组织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模式梳理研究.5 一、我国社会组织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承担功能界定.5 二、我国社会组织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模式分析.6 一、社会组织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内在经济联系研究.10(一)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简介.10(二)社会组织与三次产业的灰色关联分析.11(三)社会组织与第三产业细分行业的关联分析.12 二、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投入产出模型构建研究.13 一、我国社会组织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架构.14 二、我国社会组织社会
2、经济效益测算步骤.15 三、我国社会组织经济效益测算与分析.16(一)直接经济效益.16(二)间接经济效益.17 四、我国社会组织就业效益测算与分析.18 五、我国社会组织产业发展带动效益测算与分析.19 六、我国社会组织社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21 一、发达国家社会组织的发展概况.22 二、发达国家社会组织的发展共性.23 三、促进我国社会组织进一步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的对策.26 3 摘 要: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梳理我国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承担的功能及贡献模式。运用基于小数据、贫信息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社会组织同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内在联系展开分析。以此为参考,修订投入产出
3、表、构建模型,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对其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就业效益、产业发展带动等指标进行定量测算、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发达国家社会组织的成功发展经验,结合相关量化测算结果,围绕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组织社会经济效益这一目标,从政府、社会组织、社会这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社会组织;社会经济效益;灰色关联度;投入产出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 世纪以来,公众参与社会组织及其集体行动的热情逐渐点燃。民政部公布的2014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 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60.6 万个,比上年增长10.8,吸纳社
4、会各类人员就业682.3 万人,比上年增加7.2。若将实质是社会组织的草根组织同样计算在内,我国社会组织的数量和规模将更加庞大,社会组织己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我国社会组织系统研究的兴起还是近十年的事情。由于研究的时间尚短,就社会组织发展对经济与社会贡献力的评价研究来看,可搜集到的文献较少,且现有国内文献较多停留在定性描述或简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构建模型进行更为深入的量化分析的较少,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但此方面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实情的文献相当缺乏,基于此,本课题拟从量化分析的角度对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测度与评价。二、研究思路与框架 4 本课
5、题首先从组织功能界定的角度梳理我国社会组织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的模式,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灰色关联分析,剖析我国社会组织同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为重要依据,对所搜集到的2007、2010、2012 年度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修订,构建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模型,量化测度其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社会组织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进一步提升我国社会组织社会经济效益的相关对策建议。课题研究整体框架如下图所示(图1-1):三、研究意义 对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展开综合评价研究,主要意义在于以下三方面:一是从量化的角度直观展现社会组织发展的
6、社会经济效益,可向公众清晰展示社会组织工作已取得的成就,为进一步增强社会组织的社会认同感、促进其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5 二是依据我国社会组织社会经济效益量化测算的具体结果,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促使我国社会组织进一步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的对策,相关结论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三是应用投入产出理论量化测度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以社会组织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内在经济联系为依据进行投入产出表的修订,所做研究在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和应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可以为这些研究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新的启示。第二章 我国社会组织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模式梳理研究 受政治体制与文化
7、传统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国家对社会组织的定位、称呼都有所不同,常见称谓有志愿者组织、非营利组织、慈善组织、非政府组织、独立部门等。本研究中将称谓统一为“社会组织”,主要是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以非营利性为特征,以公益性或互益性为活动方式,相对独立于党政体系、企业之外的组织。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厘清其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承担的功能,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其产生贡献的途径。一、我国社会组织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承担功能界定 文献梳理显示,已有较多学者对我国社会组织的功能展开研究。一些文献对特定的组织功能加以分析,如姚宜从政府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非营利失灵理论出发,梳理了社会组织提供
8、公共服务这一功能的优越性及局限性。指出社会组织作为政府的补充和互补,将逐渐成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卫欢认为公民社会组织的强大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弥补政府失灵的不足、分担政府社会管理责任,保障公民政治权利、推进政策决策民主化发展,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周学锋等提出我国社会组织不仅是直接吸纳就业的“蓄水池”,还是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催化剂”和促进均衡就业的“平衡器”,等等。6 亦有较多文献结合不同的组织类型展开分析。如施庆以南通市崇川区为例,具体例证了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在降低政府对社区的管理成本、优化社区资源配置、提升社区公共产品质量、为社区居民社区参与提供平台等方面的功能。陈宇
9、等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指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形成、增强社会的主体性和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等。还有部分文献从综合角度加以探讨。如学者王名将社会组织的基本功能总结为五点:动员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及一定的公共服务;建构和增值社会资本;推进公民参与社会治理;表达公民诉求、维护公民权益并进行政策倡导。学者王培智总结出我国社会组织的六大功能:提供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公正;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规范社会行为、调适社会心态;协调社会关系、发展民主政治;缓解就业压力、参与经济发展;繁荣文化事业、拓展对外交流,等等。结合本研究所采用的社会组织概念范畴,课题组界定我国社会组
10、织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承担的主要功能为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企业与行业之间的联系纽带、政府职能转移的重要承接主体以及推进政府民主治理的社会力量。二、我国社会组织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模式分析 在组织功能界定的基础上,课题组梳理得出我国社会组织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模式如下。(一)提供社会服务,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在我国,个人、企业、政府这三大类行为主体或多或少均接受过社会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可以说某一社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社会组织为个人提供服务的方式多样。如多年来,各种慈善组织为数千万计的困难群众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救助和帮扶,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从1989
11、 年开始实施希望工程,25 年来,全国希望工程累计资助学生518.8528 万名,援建希望小7 学 18642 所,援建希望工程图书室21841 套等。又如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2014 年度全国消协组织(不含港澳台地区)全年共受理消费者投诉61.9415万件,解决54.3970 万件,投诉解决率87.82%,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约9.2亿元,等等。我国社会组织已成为推进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维护个体合法权益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为企业提供服务,以行业协会的表现最为突出。协会通过招商引资、发布行业信息、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帮助应对贸易纠纷等多种形式为行业内的企业提供服务。截至2013 年底,我国
12、行业协会商会近7 万个,其中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约800 余个,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每年仅举办大型展览会、博览会和交易会就超400 个,进入国际排名前三的有90 多个,目前我国的行业协会已成为行业内企业蓬勃发展不容忽视的助推力。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所接受的社会组织服务范围已扩大到医疗卫生、教育、计划生育、就业培训和社区服务等诸多领域。这些服务主要通过各类社会组织接受政府委托或参与政府采购而获取。2014 年 12 月我国财政部网站发布的关于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通知中提出在购买民生保障、社会治理、行业管理等公共服务项目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社会组织购买,这也意味着,未来我国社会组织向政府部
13、门提供社会服务的形式将更为丰富。(二)动员社会资源,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动员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社会资源、增加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我国社会组织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又一重要模式。当前,包括慈善组织、基金会在内的我国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募集和吸纳慈善捐赠的重要力量。根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4、2014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2006-2014 年度,我国各类社会组织吸纳的社会捐赠款总额达到 3069.4 亿元,分年度占社会捐赠款总额的比重也由2006 年度的48.26%,升至 2014 年度的86.85%,如图2-1 所示。8 而这些社会组织在举办各种慈善公益活动,筹集善款和吸纳社
14、会捐赠的同时,也发动了社会不同行业的志愿者参与到各种慈善公益活动或互助共益活动中来。2013 度中国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大会的会议资料显示,截至2013 年,我国已建立超过43万个志愿者组织、19万个志愿者服务站,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超过5000万人,志愿服务已经从以青年志愿者为主体发展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行动。志愿者们所从事的各类公益、慈善性活动,进一步论证了志愿者的精神是一种自愿奉献社会的崇高道德境界,这些活动本身以及参与活动的人所表现出的高尚精神在对社会全体公民起到示范作用的同时,促人反思自身的社会责任,最终将带动更多的公民为社会奉献。在培育与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方面,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亦不
15、容忽视。(三)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向深水区迈进,社会矛盾与冲突日益错综复杂,社会组织在搭建交流平台、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贡献也日渐突出。一方面,社会组织是政府和公众之间良性沟通的重要纽带。社会组织根植于公众,熟知其所属成员的利益需求。在维护公众合法权益方面,社会组织能够以组织化、制度化的表达方式向政府部门反映公众的意愿,帮助相关职能部门更好9 地倾听公众的声音,同时,社会组织亦能通过相对大众化、通俗化的表达方式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帮助公众正确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学会合理表达自身的诉求。在加深政府及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方面,社会组织自身的平
16、台效应不断凸显。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也为广大公众增进交流提供了平台。可以说,社会组织之所以存在是由一些具备相近理念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而社会组织存在的本身又为这些组织成员之间加深了解提供可能。加之社会组织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然会与外界发生种种联系,无论是主动联系还是被动联系,均给组织成员以及外界公众创造了沟通及交流的机会。尤其是社会组织举办的一些公益类的活动,对于挖掘人性中“善”的一面,敦促大家相互理解意义重大。如近年来在多地开展的社区邻里节活动大大增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团结互助,这些活动成功开展的背后少不了社区社会组织的贡献。又如民俗活动的举办,在丰富公众业余生活的同时也帮助大家了
17、解传统文化。再如爱心义卖活动的举办,可以显著增强公众的互助意识等。凡此种种,均有助于减少社会戾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四)开展社会监督,推进政府民主决策 在提供公共服务、动员社会资源、搭建交流平台的过程中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并具备了联系各种社会力量对政府行为开展社会监督的能力。无数历史经验证明,权利一旦缺乏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因而社会组织对政府行为开展社会监督的举措,能够分担政府自身监督腐败的成本,在防止国家权利滥用的同时,辅助规范政府行为,最终推进政府的民主治理。在我国,社会组
18、织一般并不谋求政府的权利,但其关注相关立法及公共政策实施结果的公益性与普惠性,通过开展社会监督,及时进行信息反馈,社会组织积极影响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与效果,乃至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如中国环保NGO 组织开通环境污染投诉网,这一网站试运营期间共注册会员767 人,收到投诉 1093 件,审核通过686 件,截至2014 年底,该会对其中85 起案件提供了法10 律咨询服务,对25 起较为典型的环境案件进行了监督调研。通过向污染企业发送律师函、向地方政府部门发送转办单、建议函等形式促进地方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推动污染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种种举措对于新环境保护法有效落实意义深远。又如民间网络组织“宝贝回
19、家”与公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所提“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 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的采纳,直接推动了“打拐”专项行动的部署和开展,等等。上述例证表明,社会组织通过开展社会监督,积极介入和参与公共生活,在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同时,促使政府建立和完善各种保障民主决策的机制,最终能够对推进政府决策民主化做出贡献。第三章 社会组织发展的产业关联分析与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考虑到围绕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数据详细统计起步较晚,现有公开数据资料在反映社会组织信息方面有所不足,因此常规衡量部门间内在经济联系的量化分析方法诸如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无法有效采用,针对这种“贫信息”的数据资料现状,本部分将借助灰
20、色关联分析法对社会组织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内在经济联系展开研究,并结合研究结果,构建投入产出核算模型,为后续量化测度我国社会组织的社会经济效益做准备。一、社会组织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内在经济联系研究(一)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简介 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曲线间相似程度来判断因素间的关联程度,一般地说,曲线的几何形状越接近,变化趋势也就越接近,相互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它对样本量的大小没有特殊要求,分析时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且计算量小,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因而具有广泛的实用性。本章节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具体步骤是:先确定比较序11 列和参考序列
21、,并对原始数据作无量纲化处理,获得初值像;进而计算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和灰色综合关联度;最终根据所得数据结果展开分析。从计算方法来看,灰色综合关联度可看作灰色绝对关联度和灰色相对关联度的一种加权平均;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它能够较为全面地表征序列之间的联系。因此,本部分拟以灰色综合关联度的计算结果为主要依据,对社会组织与国民经济众多产业部门的内在经济联系展开分析,相关方法的具体计算公式详见附录1。(二)社会组织与三次产业的灰色关联分析 选择2006-2014 年度我国社会组织与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为原始数据,根据附录1 中给出的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方法,借助灰色系统软件GM3.0,以三次产业的增
22、加值为参考序列,社会组织的增加值为比较序列(各产业原始数据见附录2 中的附表2-1),令,可得社会组织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见表3-1。表 3-1 我国社会组织与三次产业的灰色关联度 产业部门/灰色关联度 绝对关联度 相对关联度 综合关联度 排序 第一产业 0.5102 0.6214 0.5658 3 第二产业 0.5022 0.6327 0.5674 2 第三产业 0.502 0.6686 0.5853 1 计算结果显示我国社会组织与第三产业的综合关联度最高,其次是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综合关联度相对最低,所得结论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社会组织本身属于
23、第三产业,根据上一章的分析结论,我国社会组织主要通过提供社会服务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产生关联。截至2014 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60.6 万个,不同类别分布情况如下:教育领域类约占28.88%,公益慈善等社会服务领域类约占15.00%,农业及农村发展类约占9.93%,文化类约占 7.30%,工商服务类约占6.60%,卫生类约占5.52%,体育类约占5.40%,科技研究与科技服务类的约占5.28%,职业及从业组织类约占3.28%,生态环境类约占 1.21%,宗教类约占0.82%,法律类约占0.54%,国际及其他涉外组织类约占0.09%,其他约占10.14%,这一分布情况显示向第三产业下属部门提
24、供服务的社12 会组织数量大大超过向第一、第二产业部门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数量,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社会组织同第三产业之间的联系相对更为紧密,因此,下文将对第三产业进行细分,进一步考察社会组织与第三产业各细分行业的发展关联性。(三)社会组织与第三产业细分行业的关联分析 考虑到现有的统计年鉴中,有部分第三产业细分行业的最新数据为2012 年度的数据,为满足同行业内部计算结果后续的可比性,本部分在测算社会组织与第三产业细分行业间的关联关系时,以2006-2012 年相应增加值为原始数据,具体数值见附表2-1。以第三产业各细分行业的增加值为参考序列,社会组织的增加值为比较序列,令,可得社会组织与第三产
25、业各细分行业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对综合关联度计算结果进一步排序,具体见表3-2。表 3-2 我国社会组织与第三产业细分行业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产业部门/灰色关联度 绝对关联度 相对关联度 综合关联度 排序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0.5291 0.5906 0.5599 1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5644 0.5882 0.5763 12 批发和零售业 0.5113 0.6599 0.5856 9 住宿和餐饮业 0.5653 0.6008 0.5831 10 金融业 0.5166 0.7172 0.6169 3 房地产业 0.5185 0.6560 0.5873 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6、 0.5551 0.6443 0.5997 5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 地质勘查业 0.5712 0.6563 0.6138 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7754 0.6183 0.6969 1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0.5851 0.6042 0.5947 7 教育 0.5380 0.6256 0.5818 11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5750 0.6230 0.5990 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6822 0.6235 0.6529 2 公共管理 0.5301 0.6176 0.5739 13 表中数据显示,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综合关联度排名前三的依次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
27、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及“金融业”,其中,“金融业”排第3 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同社会组织的相对关联度排序第一,两者在发展速度方面相似度较高,均属于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行业。排名位于中上的剩余4 个行业依次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13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这一结果也与前文的分析基本相符,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对这些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相对较高的影响作用。排名后三位的依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公共管理”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此外,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对“教育”产业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大,“教育”同社会
28、组织的综合关联度为0.5818,排名11,这有可能是因为虽然我国社会组织中教育类的数量相对较多,但同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相比,这类社会组织的力量仍相对薄弱的缘故。二、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投入产出模型构建研究 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于贸易、能源、环境、人口等众多领域,在学术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分析技术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实现的,本研究也将结合前文分析,选择与修订投入产出表,以实现后续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社会组织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量化测算的目的。(一)投入产出表的选择 投入产出表的选择方面,由于2000 年之前的中国投入产出表中部门分类相对粗糙,根据已有资料很难拆
29、分出“社会组织”部门的相关流量数据,而 2002及 2005 年度的中国投入产出表中尽管已有“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一类别,但数据显示其在中间使用流量矩阵中,各项数据均为0,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偏差,无法据此展开有效分析,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则,本部分最终选择2007、2010、2012 这三张投入产出表(详见附件1)为基本数据来源,以相关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数据为补充,展开后续研究。其中2007 及 2010 年度的中国投入产出表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为标准,2012 年度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因尚未正式发布,课题组向相关职能部门调研获取。(二)投入产出表的调整
30、投入产出分析过程中,选用42 部门投入产出表尽管可以相对详尽的体现不同部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但也将使分析的难度增加,不便于更好地发现规律,14 因此为减少数据分析的冗繁程度、突出重点,本部分结合研究的具体需要,将原始投入产出表上的部门进行相应的分解与合并。考虑到文献梳理的结果表明我国社会组织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其功能直观表现为向社会各主体提供服务,灰色关联度的计算结果亦显示我国社会组织部门同第三产业之间的联系相对更为密切,基于此,对原始投入产出表的主要调整工作如下:对 42 部门表进行产业部门合并,产品部门代码为 01 的“农林牧渔业”保持不变,但在称谓上为前后统一,将其更名为“第一产业”;
31、从产品部门代码为 02 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开始到产品部门代码为 26 的“建筑业”总共25 个产业部门合并为“第二产业”;从产品部门代码为 27 的“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开始到产品部门代码为42 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些隶属于第三产业的16个产业部门的保持不变。合并过后,原42 部门表变为18 部门表。将 18 部门表中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部门进一步拆分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两个部门,以相应年度“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部门增加值中“社会组织”的部门占比作为拆分相关数据的基本依据。根据2007 至 2013 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得出2007、2010、2
32、012年度“社会组织”部门增加值占比分别为2.84%、3.28%、2.61%,据此拆分,最终得到19 部门表。调研所获取的2012 年度中国投入产出表包括139 部门,尚未整理合并为常规的42 部门表,对此,参考新版的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及代码,课题组首先将其调整为42部门表,继而采用上述步骤,最终调整为研究所需的19部门表。调整后的投入产出表见附件2。第四章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量化测算与评价 本章结合调整后的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对我国社会组织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量化测算与评价。一、我国社会组织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架构 15 国际上在评价某一行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时,
33、常采用“增加值”和“就业机会”等指标。同“总产值”相比,“增加值”避免了重复计算的弊端,能更为直接、确切地反映一个部门创造的经济效益,而劳动就业同样也是衡量一个行业对社会贡献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也借鉴此种做法,将相对而言易于量化及比较的“增加值”和“就业机会”应用于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计量。结合投入产出分析的相关理论,本部分将我国社会组织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划分为两大类: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社会组织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直接贡献是指由社会组织自身的活动所直接创造的贡献。本章中对社会组织直接创造的经济效益大小以“社会组织部门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总增加值(GDP)的百分比”来衡量,比重越大,社会组
34、织部门的直接经济贡献份额也越大。而社会组织直接带来的社会效益主要通过直接就业人数、产业带动能力这两方面去衡量。社会组织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间接贡献可进一步细分为关联效益和引致效益。社会组织的正常运营,既要消耗其他部门的产品,同时其他部门生产也要消耗它的产品,因而形成部门与部门间的相互消耗关系,由此产生的效益即为关联效益。按社会组织相对于其他产业部门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又可具体为后向拉动效益和前向推动效益。此外,社会组织的发展首先会引起与其直接关联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又会按照不同产业关联方式引起相关产业的发展,这种关联影响过程依次传递,但影响程度逐渐衰减,由此产生的效益即为引致效益。二、我国社
35、会组织社会经济效益测算步骤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部分设计我国社会组织社会经济效益量化测算的主要步骤如图4-1 所示。测算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计算公式详见附录1。16 三、我国社会组织经济效益测算与分析(一)直接经济效益 根据历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民政部官方网站发布的 2014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及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的201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资料,进行整理、计算,相关结果见表4-1。表 4-1 2006-2014 年我国社会组织对国民经济的直接经济贡献表 年份/指标 社会组织增加值(亿元)GDP(亿元)社会组织贡献(%)2006 112.2 216314.4
36、 0.0519 2007 307.6 265810.3 0.1157 2008 372.4 314045.4 0.1186 2009 493.1 340902.8 0.1446 2010 531.2 401512.8 0.1323 2011 660.0 473104.0 0.1395 17 2012 525.6 519470.1 0.1012 2013 571.1 568845.2 0.1004 2014 638.6 636463.0 0.1003 由表4-1可以看出,我国社会组织的直接经济贡献份额相对较小,近 3年来,基本稳定在0.1%,但社会组织增加值总量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十一五”
37、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累计为国民经济发展直接贡献了4211.8 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社会组织增加值总量在2012 年度降幅明显,同比降低约20.36%,这一现象极有可能与2011 年下半年以公益慈善组织为代表的我国社会组织公信力遭受沉重打击有关,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公信力的逐步重建,2013 年度,我国社会组织的增加值较之2012 年度又有所回升,2014 年度又在2013 年度的基础上增长11.8%。(二)间接经济效益 由前文分析可知,社会组织的间接经济效益包括后向拉动效益、前向推动效益以及引致效益,本部分采用消费乘数来测算引致效益,因此又称“引致效益”为“消费引致效益”。依据调整后的2007、2
38、010、2012 年度19 部门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社会组织部门对国民经济不同产业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及完全分配系数(计算结果见附表2-2),由此可得2007、2010、2012 年度中国社会组织部门的后向拉动乘数分别为1.3772、1.0998、1.1741,前向推动乘数分别为0.0262、0.0282、0.0942,消费乘数分别为0.4952、0.4873、0.5062,结合表4-1 中历年社会组织增加值的数据,可以对我国社会组织的后向拉动效益、前向推动效益和消费引致效益进行测算,按经验做法,选用2007 年度的各类乘数近似估算2006 年度的各项效益、2012 年度的各类乘数近似估算2
39、013、2014 年度的各项效益,选用2007 及 2010 年度各类乘数的平均值近似估算2008 及 2009年度的各项效益,选用2010、2012 年度的各类乘数的平均值近似估算2011 年度的各项效益,估算结果如表4-2 所示。表 4-2 2006-2014 年我国社会组织间接经济贡献表 单位:亿元 年份/指标 后向拉动效益 前向推动效益 消费引致效益 合计 2006 154.5188 2.9419 264.5270 421.9878 18 2007 423.6184 8.0654 725.2096 1156.8933 2008 461.2124 10.1289 814.6629 128
40、6.0042 2009 610.6977 13.4119 1078.7064 1702.8160 2010 584.2139 14.9681 1074.2567 1673.4387 2011 750.3829 40.3799 1431.8903 2222.6530 2012 617.1003 49.5038 1222.0539 1888.6580 2013 670.5212 53.7893 1327.8443 2052.1548 2014 749.7721 60.1468 1484.7862 2294.7051 由表4-2 可知,“十一五”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总体呈现持续增
41、强态势,后向拉动效益、前向推动效益以及消费引致效益除2012年度有所下降外,其余历年均呈现上升趋势。从总量上看,我国社会组织对国民经济的间接经济贡献从2006 年度的421.9878 亿元,上升至2014 年度的2294.7051 亿元,累计总额达到14699.3110 亿元。四、我国社会组织就业效益测算与分析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对于社会就业的影响同样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去衡量,本研究将其直接影响视为社会组织内部经济活动所直接导致的就业机会的增加,而间接影响则主要指社会组织的经济活动所导致的其他产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增加。根据附录1 中直接就业系数、综合就业系数的计算公式,参照前文我国社会组织间接
42、经济效益估算过程中2006 等年度乘数的近似估算方法,进一步结合2006-2014 年度我国社会组织的增加值,可计算得出我国社会组织历年就业效益如下表所示。表 4-3 2006-2014 年度我国社会组织的就业贡献表 年份/指标 直接就业效益(万人)直接就业系数(人/万元)综合就业系数(人/万元)间接就业效益(万人)2006 425.2 3.7897 9.0087 1010.77 2007 456.9 1.4854 3.5310 1086.13 2008 475.8 1.2777 2.8600 1065.07 2009 544.7 1.1046 2.4727 1219.30 2010 618.
43、2 1.1638 2.4437 1298.10 2011 599.3 0.9080 1.9404 1280.67 2012 613.3 1.1669 2.5368 1333.37 2013 636.6 1.1147 2.4234 1384.02 19 2014 682.3 1.0684 2.3229 1483.38 从表4-3 中可以看出直接就业系数和综合就业系数整体上都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无论是社会组织部门还是其它产业部门,信息化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各部门中冗员的数量不断减少,降低了单位产出劳动的使用量。但从直接吸纳的就业人数和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来看,我国社会组织的就业
44、效益还是比较大的。表中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累计新增直接就业机会257.1 万个,累计新增间接就业机会472.61 万个。五、我国社会组织产业发展带动效益测算与分析(一)社会组织自身的影响力与感应度系数 依据调整后的2007、2010、2012 年度中国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得出国民经济不同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计算结果见附表2-3),数据显示这三个年度我国社会组织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为0.8901、0.7022、0.7767,感应度系数分别为0.0166、0.0175、0.0624,影响力及感应度系数均小于社会平均值1,属于弱辐射力弱制约性的部门,这一数据结果有可能与我
45、国社会组织提供市场化的生产性服务产品较少有关。数据显示2007、2010、2012 年度我国社会组织的影响力系数均高于感应度系数,这表明我国社会组织受国民经济拉动发展的程度小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程度。因此,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组织宜采取主动的发展战略和模式,而不宜采取被动式的发展战略和模式,即通过主动发展社会组织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等国民经济发展后再来拉动社会组织的发展。(二)社会组织对不同产业部门的带动系数 依据投入产出分析理论,社会组织部门对应的完全消耗系数列从需求的角度反映了其对各产业部门的后向拉动能力,完全分配系数行则从供给的角度反映了其对各产业部门的前向推动能力。两者之和反
46、映了社会组织对各产业部门的总带动能力。根据调整后的2007、2010、2012 年度中国投入产出表,测算我国社会组织对不同产业部门的带动系数,结果如表4-4 所示。20 表 4-4 我国社会组织对不同产业部门的带动系数表 产业部门/带动系数 2007 2010 2012 带动系数 排名 带动系数 排名 带动系数 排名 第一产业 0.060892 4 0.051046 4 0.047006 7 第二产业 0.927633 1 0.715725 1 0.738122 1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0.073094 3 0.081169 2 0.084806 2 邮政业 0.010036 13 0.0115
47、86 12 0.017495 11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031974 7 0.025952 7 0.041545 8 批发和零售业 0.037913 6 0.031862 6 0.057738 4 住宿和餐饮业 0.084143 2 0.073359 3 0.050146 6 金融业 0.044528 5 0.040486 5 0.070568 3 房地产业 0.014225 12 0.012895 11 0.024046 1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0.026929 9 0.024580 8 0.051966 5 研究与试验发展业 0.002201 17 0.001905 17 0
48、.002923 18 综合技术服务业 0.006481 14 0.006774 14 0.009656 1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003844 16 0.003342 16 0.003496 17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0.028199 8 0.020062 9 0.027541 9 教育 0.025439 10 0.007924 13 0.009949 14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006309 15 0.003842 15 0.004207 1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018513 11 0.014552 10 0.014615 12 公共管理 0.001009 18
49、 0.000887 18 0.012122 13 社会组织 0.000029 19 0.000030 19 0.000325 19 合计 1.403393-1.127978-1.268273-由表4-4 可知,我国社会组织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总带动系数2007、2010、2012 年度分别为1.4034、1.1280 和 1.2683。这一数值反映了我国社会组织部门每增加1 单位产值对国民经济各产业的总带动数值。所测算年度这一数值均大于1。但2012 年度同2007 年度相比,我国社会组织单位产业带动效益有所下降,下降量为0.1351 个单位。这一结果有可能是2011 年度一些损害社会组织形
50、象事件曝光后的滞后反映,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社会认同对我国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观察表4-4 可发现,我国社会组织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带动系数的排名2007 年度与2010 年度近似相同,2012 年度的测算结果则与这两个年度有一定差异,这一现象极有可能与2010 年度的投入产出表是在2007 年度的基础上修订而来有关,而差异化则体现了我国社会组织对不同产业部门带动能力的变动21 情况。从带动系数不同年度排名变动来看,2012 年度我国社会组织部门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公共管理”这七个产业部门带动能力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