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测方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监测方案.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至段 隧道监测方案 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 二零一零年八月 至段 隧道监测方案 批 准 年 月 日 方案编制 年 月 日 检测人员 年 月 日 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 二零一零年八月 目 录 1 工程概况.1 2 监控内容.2 3 监测依据.2 4 人员及仪器设备.2 5 监测频率.3 6 监测方法.4 7 数据整理分析与反馈.9 8 报告.13 1 工程概况 隧道(ZK106+227ZK108+398、YK106+065YK108+400)位于,左线长度 2171 米,右线长度 2335 米,属长隧道。隧址区属于低山地貌区。地形起伏较大,山体上植被稀少。隧道轴线横穿基岩山脊,隧道洞身表层为黄土
2、覆盖,进出口段基岩裸露,洞身段主要为中三叠系组砂岩及泥岩。隧道最大埋深约 210m.隧道进出口及其洞身地层为中三叠统组砂岩、泥岩组成,在山脊分部第四系风积黄土。勘察区大地构造单元属于中朝准地台鄂尔多斯地块南缘隆起带北侧,也称为渭北隆起带。隧道区位于复式背斜北翼,主要出露三叠系地层,次级褶皱宽缓,大部分地段地层近于水平,仅在发育次级褶皱地段地层发生倾斜,倾角介于 10 o35 o之间。区内断裂构造不甚发育,地壳运动相对比较微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烈度区划分图(2001),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g=0。05,反应谱特征周期 s=0。45。隧道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黄土孔隙裂隙水
3、及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富水较弱。进、出口段隧道洞室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在一般情况下可按无水考虑,但在雨季,特别是连续降水时段,地表水入渗导致洞室形成渗水,按大气降水入渗估算该段涌水量;洞身段位于地下水以下,分别按达西定律和水平廊道集水法计算该段涌水量.隧道预测涌水量左线为 1161.05m3/d,右线为 1181。84m3/d.2 监控内容 根据招标文件、设计资料以及现场实际情况,对隧道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表下沉进行监控量测.3 监测依据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D70-200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G F60-2009;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 JTG/T
4、F60-200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施工图设计资料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合同文本。4 人员及仪器设备 人员组成见表 1,主要仪器设备见表 2 参加人员 表 1 序号 姓名 职称 本项目职务 1 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 2 检测工程师 技术负责人 3 检测工程师 监测组长 4 检测工程师 监测员 5 检测员 监测员 6 检测员 监测员 主要仪器设备 表 2 我单位中标后将及时成立至高速公路隧道监测项目部,由比较熟悉超前预报及监控量测工作的 46 人组成(见表 1).项目负责人统一协调管理,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若技术难度比较大,可
5、适当增加人员及仪器设备.项目部下设监测小组,人员配备及职责如下: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生产、人员设备调度,对外沟通、联系。对本项目质量、安全负全责。技术负责人:对项目的技术及质量负责,编写实施细则,审定报告等。现场监测组:设组长 1 人,组员 3 人,主要负责监测实施方案、现场数据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并负责提交监测报告.5 监测频率 根据施工图设计资料和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仪器名称 数量 单位 规格型号 仪器编号 检测项目 瑞典 MALA 地质雷达 1 台 X3M HRYQ146 地质超前预报 RAMAC 屏蔽天线 1 套 100MHZ HRYQ1462 精密自动安平
6、水准仪 1 台 DSZ2+FS1 HRYQ 地表下沉、拱顶下沉 因瓦线条式水准尺(铟钢尺)1 套 3M HRYQ 数显收敛计 1 台 JSS30A 型 HRYQ 周边位移 要求,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频率见表 3。现场监测项目及频率 表 3 注:S测量间距;h隧道埋深。6 监测方法 6。1 超前地质预报 地质雷达法是一种用于确定地下介质分布的电磁波法,是一种高分辨率探测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天线向掘进方向发射高频电磁波,对于不同的介质(地质体),电磁波的传播特点不一样,当遇到存在电性差异介质的界面时,便发生反射,并返回为接收天线接收.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时间与距离成正比,因此可计算出界面位置,并可根据反
7、射波的振幅、频率特征推监测内容 方法及仪器 测点布置 量测间隔时间 115d 161 个月 13 个月 大于 3 个月 地质超前预报 地质雷达法 每 30m 一个断面 根据实际预报结果决定下一测试断面位置 洞内、外观察 现场观测、地质罗盘等 开挖及初期支护后进行 拱顶下沉 水准测量法,精密水准仪、铟钢尺等 h30m 时,S=10m h 30m时,S=20m 2 次/d 1 次/2d 1 次/周 1 次/月 周边位移 各种类型收敛计 地表下沉 水准测量法,精密水准仪,铟钢尺等 h15m 时,S=5m 15mh30m时,S=20m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30m 时,2 次/d;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6
8、0m 时,1 次/2d;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80m 时,1 次7d;测地质体的性质.断层破碎带、含水带、软弱结构面、溶洞等都与周围岩石存在较大的电性差异,用 GPR 方法进行超前地质探测正是基于这一前提。现场探测时,可在掌子面布设“井字型测网(测线布置见图 1).当区域构造走向与隧道轴线大致平行时,应在隧道侧壁布置一些测线。采用连续观测方式,用 REFLEXW 专用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在资料处理的基础上,分析地质雷达图象,识别反射信号,确定电磁波在岩石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反射波的到达时间,计算反射界面的位置,通过分析反射波的振幅、频率,结合前期勘察资料推断地质体性质。图 1 地质超前预报测
9、线示意图 探地雷达(GPR)方法是一种高频电磁波法,其具有频率高、衰减快的特点,因此探测距离较短(30 米为宜)。但其分辨率高,对围岩内的软弱结构面、岩溶、富水带等地质异变情况探测效果好,且施工方便。6。2 周边位移、拱顶下沉 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浅埋地段)等必测项目设置在同一断 面,其量测断面间距、测试频率应根据表 3 确定.周边位移、拱顶下沉量测部位和测点布置见图 2.测点埋设:采用22 钢筋,长 30cm,端部用8 钢筋焊接一个三角形,用于挂尺.隧道开挖后布设拱顶测点和两对水平收敛测点。布点时要求将钢筋垂直锚入隧道顶面或侧壁围岩中,外露 5cm 左右。对测点要采取保护措施(如用
10、塑料袋包裹,以防喷浆时沾上水泥浆而引起量测误差)并做上标记。图 2 周边位移、拱顶下沉测点布置图 在不受到爆破影响的范围内尽快安设测点,距开挖面不应超过 2m,埋入围岩深度不应小于 0.2m,将测点用水泥砂浆牢固的固定在选定的位置上,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能真实地反应围岩、支护的动态变化信息。测点牢固后即可测量,并应在每次开挖后 12h 内取得初读数,最迟不得超过24h,并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1.5m 周边位移测试方法:1)将收敛计放在待测位置进行恒温。2)把 SR44W 型氧化银纽扣电池装入电池盒内,然后对仪器进行“对零,测量现场温度并记录。3)打开收敛计钢尺摇把,拉出尺头挂钩
11、放入测点孔内,将收敛计拉至另一端测点,并把尺架挂入测点孔内,选择合适的尺孔,将尺孔销插入,用尺卡将尺与联尺架固定。4)调节调整螺母,仔细观察,使塑料窗口上的刻线对在张力窗口内标尺上的两条白线之间(每次应一致).5)记下钢尺在联尺架端时的基线长度与数显读数.每次观测至少完成三次读数,取其平均值为本次观测读数值。当三次读数极差大于 0.05mm 时,应重新测试。拱顶下沉测试方法:对于浅埋隧道,可由地面钻孔,使用挠度计或其他仪表测定拱顶相对地面不动点的位移值.对于深埋隧道,可在拱顶布设固定测点,将铟钢尺挂在拱顶测点上,后视点可设在稳定衬砌上,用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第一次读数后视点读数为 A1,前视读
12、数为 B1;第二次后视点读数为 A2,前视读数为 B2.6。3 地表下沉 地表下沉断面间距、测试频率见表 3,测点布置见图 4。图 4 测点布置图 基点埋设:基点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并且应埋设在视野开阔、通视条件较好的地方;基点数量根据需要埋设,基点要牢固可靠。基点埋设方法见图 5。图 5 基点埋设图(单位:cm)沉降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地表钻孔,然后放入长 200300mm,直径 2030mm 的圆头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测试方法:1)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将三脚架调至适当高度使架头顶5m 5m(3-8)5m(3-8)5m 52m 45 45 测点 面大致水平。将
13、仪器安放在架头,拧紧中心螺丝。调整仪器脚螺旋,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检查补偿器是否正常工作,如果正常即可进行高程测量,反之重新整平。用粗瞄器瞄准目标,使目标进入望远镜视场,再使用水平微动手轮使目标移到视场中心,转动调焦手轮使目标成像清晰而且与分划板没有视差。在望远镜的视准线对应铟钢尺镜像刻度处,精确读取水平状态数据。2)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 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 3 个,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0.5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3)注意事项(
14、1)使用仪器前必须先详细阅读仪器操作说明书及注意事项,不得违规操作。(2)仪器在运输和使用的过程当中,必须轻拿轻放,防潮防震。(3)观测时应避免阳光直照在仪器上,以免影响观测精度。(4)仪器应做定期的检验与维修。7 数据整理分析与反馈 监测信息反馈应根据检测数据分析结果,对工程安全性及工程施工质量 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工程对策与建议.地质预报信息反馈流程见图 5,监控量测信息反馈流程见图 6。1)对初期的时态曲线应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和变化速度,掌握位移变化的规律。2)数据异常时,应及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有关单位。3)每次量测后应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并绘
15、制量测数据时态曲线和距开挖面距离图;4)应绘制地表下沉沿隧道纵向和横向变化速率曲线。应根据量测数据处理结果,及时提出调整和优化施工方案和工艺;围岩变形和速度较大时,应及时采取安全措施,并建议变更设计。5)围岩稳定性、二次支护时间应根据所测得位移量或回归分析所得最终位移量、位移速度及其变化趋势、隧道埋深、开挖断面大小、围岩等级、支护所受压力、应力、应变等进行综合分析判定。6)最大下沉量的控制标准根据地面结构的类型和质量要求而定,大约12cm 在弯变点的地标倾斜应小于结构的要求,一般应小于 1/300。7)根据回归分析如果地表下沉量超过上述标准,应采取措施。8)围岩稳定性的综合判别,应根据测量结果
16、,按下列指标判定:(1)实测位移值(U)不应大于隧道的极限位移(Uo),一般情况下,宜将隧道设计得预留变形量作为极限位移,而设计变形量应根据检测结果不断修正。根据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位移管理等级见表 4。位移管理等级 表 4 管理等级 管理位移 施工状态 U(Uo/3)可正常施工 (Uo/3)U(2Uo/3)应加强支护 U(2Uo/3)应采取特殊措施(2)根据位移变化速度判断 通过国内下坑、金家岩、军都山、云台山、五指山、圆梁山、等几十座隧道的位移观测表明:变形速度是由大变小的递增过程,变形时程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a、变形急剧增长阶段:变形速度大于 1。0mm/d
17、 时;b、变形缓慢增长阶段:变形速度 10。2mm/d 时;c、基本稳定阶段:变形速度小于 0.2mm/d 时。上述变形速率标准是针对一般隧道净空变形和拱顶下沉量测,对于高 地应力、岩溶、膨胀性、挤压性围岩等,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专门标准进行判定。(3)根据位移速度变化趋势判断 由于岩体的流变特性,岩体破坏前变形时程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 a、基本稳定区:主要标志为位移速度逐渐下降,即:d2u/dt20,表明围岩处于稳定状态。b、过渡区:位移速率保持不变,即 d2u/dt2=0,表明围岩向不稳定状态发展,需发出警告,加强支护系统。c、破坏区:位移速率逐渐增大,即 d2u/dt20,表明围岩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施工,采取有效手段,控制其变形。施工单位 围岩稳定性分析 采集数据、分析处理 监理驻地办 明确异常的原因 正常 地质工程师判读 地质雷达 现场测试 采集数据、分析处理 异常 采取的措施 提交地质预报快报 图 5 地质预报信息反馈流程图 图 6 监测信息反馈流程图 8 报告 报告应包含的内容 1)工程概述;2)检测目的及内容;3)检测依据;施工 采取技术措施 施工监测 预测变形量 反馈分析 与基准值比较 调整施工参数 是否安全 是 否 4)主要检测仪器及设备;5)检测方法;6)测区及测点布置;7)检测结果;8)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