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设计及反思.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设计及反思.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设计及反思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TTAK 08-TTA 2C】认识百分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 8485 页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第 88 页练习十四第 13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数的作用;能够正确地读、写百分数,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2.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百分数意义的活动过程,积累学习数学概念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比较、综合和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3.使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体会现实
2、生活中的数学内容,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和知识间的联系,产生对数学求知的兴趣。【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 1、爱迪生的名言 天才=99%的勤奋+1%的灵感 2、99%、1%同学们知道这些叫什么数么?3、在生活中到处都有百分数,老师收集了几条有关百分数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二、教学新课 多媒体出示例 1,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投中次数 16 13 18 投篮次数 25 20 30 学生交流可以怎样比较这三场比赛的投篮情况。冯晋鹏:可以比较投篮的次数,也可以比较投中的次数。贺彩岭:可以算出每场比赛投中次数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再比较。1.计算
3、交流。学生独立计算三场比赛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比率。(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出示表格,让学生交流计算结果,教师板书呈现。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投中次数 16 13 18 投篮次数 25 20 30 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16/25 13/20 3/5 指名说说 16/25、13/20、3/5 这三个分数表示的意义,明确它们都表示投中次数是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2通分比较,引入百分数。引导:根据这个结果,你能一眼看出哪一场投得最准了吗(不能)为什么呢那怎么办 交流:你准备怎样比较?结合交流:让学生理解不同比较方法:(1)把三个分数通分后,比较大小。(2)把三个分数都化成小数,比较大小。说
4、明: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化成分母是 100 的分数。请同学们自己把这些分数化成分母是 100 的分数。学生通分,并汇报:64/100、65/100、60/100。提问:现在你能一眼看出哪一场比赛投得最准了吗怎么看出来了(分母都是 100,很容易比较。)点击课件:64/10065/10060/100 说明:第二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 65/100,投中的比率最高,也就是第二场投篮比较准一些.追问:我们为什么把分数化成分母是 100 的分数,这样有什么好处(为了统计成绩,方便比较)3.初步理解百分数.提问:这里 3 个百分之几各表示什么意思谁能说一说 概括:现在我们知道,这里三个分数
5、都表示投中次数是投篮次数的百分之几。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课件出示百分数意义)师:这就是百分数的意义。(板书:百分数的意义)学生齐读百分数的意义。师提问:百分数表示的是怎样的一个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强调: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所以,百分数也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学生同桌交流百分数的意义。4.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方法。学生自学课本 85 页第二段的内容。提问:百分数怎么写呢?全班读出来。指名一名学生上台写,并说明。说明: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例如:64/100 写作 64%,(板书:
6、64%)读作百分之六十四。(让学生读一读)要求:像上面一样改写 65/100 和 60/100,再读一读。(指名板演,并集体读数)三、练习应用,深化认识 1、小游戏“比比谁最棒”:请在规定的时间里写自己喜欢的百分数,并用百分数来说明自己完成的情况。2、闯关:第一关和第二关。第一关:练习十四第 1 题(读出下面的百分数,并说出每个百分数的含义)第二关:练习十四第 3 题(下面哪些分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哪些不能为什么)四、全课小结,交流收获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送一句名言:天才=99%的勤奋+1%的灵感 课后反思:百分数的意义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百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课上,我尽量做到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百分数意义的活动过程。比如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怎样判断哪一场投篮 最准”“当三个分数不一样时怎么办”等等,尽量让学生多思考,多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上,尽量关注每个学生,比如提问时从好、中、差等几个层次的学生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