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备课教案沪科版.pdf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80679834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PDF 页数:76 大小:3.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备课教案沪科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备课教案沪科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备课教案沪科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备课教案沪科版.pdf(7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粤版)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八年级(上册)目 录 1 3 3 33 34 35 36 37 38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 精神的熏陶;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 4 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

2、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

3、趣。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 1 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本章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本章的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三、课时安排 全章共 4 节,每节计划用 2 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 课时;共 10 课时。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

4、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 结构的科学。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科学方法。器材准备 多媒体设备、激光光学光学仪器、感应起电机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二、新课教学:(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观

5、察和思考活动 1 与活动 2 的实验。演示 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 演示 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1905 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 5 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 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 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 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 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 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 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 100 周年,全球物理学 界一致呼吁 2005 年为“世界物理年”。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 发生“红

6、移”是物体背离我们的方向运动的光谱特征;红色又有底部或基础 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 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 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 光明的未来。章首诗有利于引领学生对物理学的向往和热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认识物理学的重要性。教 学时,要充分考虑信息的呈现方(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 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

7、进步和发展的关系:(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

8、合这些科 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 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练习设计 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 和物 质 的一门科学。2请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列举我国航天 技术的重大成果。3简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

9、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4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从科学家的哪里,领悟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重、难点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教学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器材准备 没有刻度的直尺、常见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自制的橡皮尺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

10、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二、新课教学:(一)测量长度 1测量的标准问题 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 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3长度单位(1)活动: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拃”。问题:由于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 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

11、种天然存在的 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这里的教学最好,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仔细观察刻度尺上的 1mm、1cm、1dm、1m 有多长,动手在纸上画 1mm、1cm、1dm 在黑板上画一画 1m 的长度,形成长度的具体概念。4 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交流怎样观察刻度尺、判断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读数、记录测量结果。通过学生描述,了解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水平和能力。把人类建立、演变和统一单位制的认识过程展示给学生。尽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如投影图片或实物投影仪,以提高可见度。

12、组织(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三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一思考:分度值的含义。(2)练习用刻度尺测长度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操作方法。(放置刻度尺,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读:采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如 1cm 和 1mm)测量同一物体的长 度,让学生练习估读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 量的结果就越精确。5介绍误差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6 认识直方图(条形统计图)仔细观察、分析直方图,并相互交流。直方图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二)测量时间 1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 介绍跑表的使用。2时间单位规定(1 在国际

13、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2)单位换算:换算方法:通过换算关系,体会微秒、纳秒(谈微秒、纳秒意义)3活动:测测你的脉搏 通常所说的脉搏是指把手按在手腕桡骨侧摸到血管的搏动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的脉搏数,每分钟应为 6080 次,运动后或发烧生病时脉搏会加快测定你的脉搏,每次测一分钟,测三次,计算它们的平均值,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测量次数 1 2 3 平均值 脉搏数 (2)调查统计,画出心率直方图(做在作业本上)四、小结:重视物理实验,学会如何观察实验;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掌握长度、时间的单位换算关系。小结 1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的换算 2会用刻度尺测长度 3会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

14、4误差与错误 练习设计 1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约为 2.27_,某同学的身高为 165_,姚明比这位同学高出了_cm。2使用刻度尺前,应先观察刻度尺的_、_和_。测量结果既要有_,又要有_,还要有_。3下列物品的尺度,最接近 15cm 的是 ()A橡皮的宽度 B课桌的高度 C文具盒的厚度 D圆珠笔的长度 4下列过程中,经历时间差不多为 1s 的是 ()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 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 C.人打一次哈欠的时间 D.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 5李明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块 木板的长度,如图所示。(1)该刻度尺的分度值 是_。(2)木板的起点对准_,终点对准_,木板的长度应为_。教学点滴 教

15、学目标 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2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4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估测。重、难点 教学重点:领会累积法和以直代曲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教学难点: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器材准备 毫米刻度尺、量筒和量杯等 教学过程 领会测量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一、复习回顾,引入课题。1.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问题:是否能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呢?二、新课教学:(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活动 A:阅读课本,讨论、操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测得的

16、结果。拟定测量的方案和步骤,理清思路。描述中要介绍清楚实验过程,使用什么仪器,测量什么物理量,测得 的物理量的数值和单位,以及怎样计算求得最后结果。如: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 mm;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 张;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 mm。2 活动 B:(1)介绍“以直代曲法”和“滚轮法”(2)让学生交流其它方案;尽量让学生阐释他们的认识和观点。(二)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对照仪器阅读自学。注意:1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2量筒的刻度与量杯的刻度区别。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齐。(三)你身上的“尺”和“表”1身上的“尺”(1)测出你自己身体上某些部位的尺寸

17、:身高、一庹、一拃、一步长、指甲宽、脚长等 (2)估测:在没有任何现成测量工具时,判断一物体长度。估测训练。心中“尺”:普通纸的厚度约几十微米;指甲宽约 1cm;拳头宽约 1dm;教室高约 3m。2身上的“表”提醒学生用测得的厚度除以纸的张数,而不是页数。一张是两页,可这个简单的常识,却有许多学生忽略。了解自己身体上的长度和时间,对生活中的长度和时间形成感性认识,提高估测能力。二、新课教学(一)探究摆的奥秘 1提出问题 钟表工作的道理:利用摆的摆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指针 转动,从而指示时间的变化。摆动越快,齿轮转动就快,指针运动 就快。即:摆钟是靠钟摆摆动的快慢来计时的。问题:钟摆摆动

18、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2猜想与假设(1)演示实验建立情景。将自制几个快慢不同的摆,挂在一个大的支架上。这些摆有的 长、有的短、有的重、有的轻、有的摆幅大、有的摆幅小。使它们摆动起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其快慢。(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猜想与假设。猜想: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锤的 有关?依据是:猜想:摆动的快慢,可能跟偏离的 有关?依据是:猜想: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的 有关?依据是: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阅读课本,分析、领悟书上的设计。思考:课本每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吗?通过讨论交流,明白简化法和控制变量法。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看课本记录数据的表格,弄明白每个表格要研究的是

19、什么问题,各个 栏目的含义是什么,需要测量记录哪些数据等等。5分析论证 分析实验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由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比较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比较这些数据可以 得出什么结论。比较时仍然要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经过分析数据材料,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6评估 在交流总结时,要引导学生说清猜想的依据和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知道猜想是一种科学方法,不是胡猜乱想。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推敲,审视实验方案是否有问题、有无需要进 一步改进的地方,实验数据测量的是否准确,怎样做能够使误差更小;实 验的结论与生活经验和事实是否符合;哪些实验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可能 对实验产生了影响;实验过程中遇

20、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 经验和教训,等等。7交流(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回顾探究过程,理清探究的程序,每一步有哪些要点,运用了哪些科 学研究方法。归纳全程科学探究的要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指出:在实际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 7 个要素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而是 根据实际研究课题的需要来选择和确定。小结 1科学探究七要素 2如何简化研究对象 3控制变量 练习设计 1 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2牛顿说过,没有_,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3在科学探究中,猜测与假设是以自己的_和_为基础做 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4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由提出问题、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_、_、评估和交流七个要 素组成,其中

21、_是贯穿整个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养成对科学探究过程进行评估的习惯,是科学探究本身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严密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需要。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乐音的特性。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了解声音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本章第一节“追根求源”,首先让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接着探究声音如何传播。这些内容既是学习声学的基础;同时一些实验技巧和方法,又对接下来探究“影响音调和响

22、度的因素”有很好的启发和铺垫作用。第二、三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两节课,从造成声音千差万别的原因出发,让学生认识乐音的特征,并通过“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第四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则是对前面所学声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通过介绍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在音乐、建筑方面的应用,以及人们利用超声与次声的成果,让学生了解声音可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介绍了噪声的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和技术中的物理,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辨证思想。教学重点:(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强弱探究。教学难点:(1)

23、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课时安排 全章共 4 节,每节计划用 2 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 课时;共 10 课时。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 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器材准备 录音机、音叉和小锤、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橡皮筋、抹布和 水盆。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示波器、话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

24、扬 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吗?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新课教学(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桌面上有:钢锯条、橡皮筋、抹布和一盆水、音叉和与它配套的小锤,鼓或者锣、碎纸屑等。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它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要求:做一做: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选择典型的实验让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

25、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 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进一步探究。分析得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归纳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 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抽出,听 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进行对

26、比;总结: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置疑: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哪些物质可以传声呢?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能用实验证明吗?学生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可演示)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都可以传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 效果是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传播的效果比空气中好。(四)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1声音 叫做声速。2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 ;同一物质中,声速跟 有关,判断发声体在振动运用了“转换”的方法。只证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还不能说明声音是由于振动在 150 C 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大约是 ;(五)耳怎样听见声音 实验:拿一张纸片放

27、在嘴边,说话(不能吹纸片)时可以感到纸片 振动;实验表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教师:这里的膜片相当于人耳中的哪部分结构?阅读课文,自学“人耳如何听到声音”。描述听到声音的过程。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耳卫生,对学生进行保健教育。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练习设计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m/s。3通常我们听到声音靠 传到耳朵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 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是因为 。4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我们在另一端钢管可听到 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 传的。最后

28、一次是由 传来的。5在一次郊游时,同学们发现了一口枯井。小明向井里大喊一声,经过 1.5s 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声速按 340m/s)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它听到起跑的枪声开始计时,那么 开始计时的时间比实际的起跑时间延迟了多少秒?7手拍桌子,桌子发声,请你用实验证明桌子是在振动的。8在动画片星球大战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神鹰号飞船在太空将来犯的 天狼号击中,神鹰号宇航员听到“轰”地一声巨响,见天狼号被炸毁,学生在生物课上已经学习了人耳的相关知识,此处,自学即可。得意地笑了。请根据你学过的声学知识,对这段描写进行评价。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

29、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3.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教学难点: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器材准备 吉它、钢尺、口琴、示波器、音叉(256Hz、440Hz,)、话筒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媒体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和锣鼓喧天的音频片断,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音乐之美妙。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二、新课教学(一)声音的高低音调 1音调的初步概念 通过前面的活动,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播放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和

30、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 品味音调的不同。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设计实验: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音调”的初步概念是学生通过“听”建立的,不是单纯靠语言描述就能理解的。进行实验: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通过对比可以听出: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2把回声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 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 判断出长弹簧片

31、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越高。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 ,简称 ,符号是 。例:物体1s内振动20次,它的振动 就是20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用示波器比较波形。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 Y 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32、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有关。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6进行实验,并用示波器比较波形。结论: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在 、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 ;在 、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 。(四)阅读“信息游览”,并思考下列问题: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 钟只振动 5、6 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 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小结 用波形比较频率有利于学生从感性上认识频率。1.音调及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影响弦乐器

33、音调高低的因素。练习设计 1什么是音调?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2物体振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单位是什么?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 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 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下表所示:为了验证猜想一,可选用编号为_、_、_的琴弦进行研究。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的琴弦进行实验。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

34、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填上该琴弦 的横截面积。随着实验的进行,小雨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 紧度有关。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4如图所示为已调好的二胡上的内外两根弦,内弦比外弦粗。拉弓时,手指按在A处比按 在B处发声的音调低,这是由于 ;手指按在C处比按在B处发音的音调高,这是 由于 。要使小提琴发声的响度增大的方法是 。A.拉紧弦线 B.增加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C.缩短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D.用更大的力弹拨弦线 5养蜂员为什么能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判断它是正飞出去采蜜还是采蜜 归来?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响度、音色。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3.了

35、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重、难点 教学重点: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以及怎样用波形区分声音的特征。器材准备 鼓、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响度:让学生听一段音乐,然后调节音量旋钮,让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让一位同学先轻声说一句话,然后大声地说同一句话等等。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没有区别?二、新课教学(一)声音的强弱 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 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一:敲鼓(鼓上撒有纸屑)实验记录:轻敲:重敲:观察后思考:前后两次敲击时鼓发出的声音在响度上有什么区别?前后两次敲击时鼓面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区别?声音的

36、响度与声源振幅有怎样的关系?实验二: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啊。实验记录:小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大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通过上面的活动可以 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跟 有关。3人耳听到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猜一猜:;。怎样验证猜想:用波形比较振幅 用示波器将同一音叉发出的响度不同的声音显示出来,加以分析比较。4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 dB,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常见声音的分贝。清晨鸟鸣 dB;人轻声对话是 dB;原子弹爆炸是 dB。一般人的理想

37、声音环境是()A.喜欢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 B.喜欢在3040dB的安静环境里 C.喜欢在8090dB的热闹环境里 D.就是100dB以上的环境也不在乎(二)声音的品质 1.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2.声音的品质叫做 ,又叫 。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 、以及 等因素决定的。4.乐音使人感到 ,有利身心 。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性叫做乐音的 ,我们正是 根据这些特性才能 不同声音的。思考题:1.“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 来判断说话者。2.找一把口琴,再找一只笛子,分别用嘴吹出C调“do”,你能听到它们 的 相同,但 却不同。3.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

38、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 器发出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色和音调 小结 1.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2.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练习设计 1人耳感觉到声音的_叫响度,响度与_和_都有关系。2“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女高音歌唱 家”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3在敲鼓时,用力敲可以使鼓发出的声音 变大。4交响乐队中有各种管弦乐器,当我们听交响乐时,能够把这些乐器的声 音分辨出来,主要依据的是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频率 D.响度 5如图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 钢

39、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振动发声。实 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 的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b、c所示,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研究对音乐及建筑的影响;2.了解超声和次声在生活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3.知道噪声的来源以及控制、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重、难点 教学重点: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器材准备 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声音与音乐 播放一些不同风格的乐曲片段,如热烈奔放的丹凤朝阳、缠绵 凄凉的苏武牧羊、舒缓柔和的月光曲、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 等,让学生从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中感受到音

40、乐的美,结合课文,让学生 了解声音与音乐的关系。二、声音与建筑 介绍有关声音与古代建筑图片资料,介绍现代建筑中采用吸声材料、设置不同方向的反射板等方式,增强音响效果及所涉及到的声学知识。思考:在秋游时,你站在大山之中大喊一声,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多次再现,原因是 。三、听不见的声音 介绍超声和次声的有关资料,了解超声、次声的特点、应用以及次声 的危害等。(1)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是 。(2)人听不见的声音有 、。四、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1感受噪声:课前收集或录制一些噪声,如: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自由市场里 嘈杂的声音、电锯声、鞭炮声等。2什么是噪声?3认识噪声的来源及危害。4寻找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

41、法。途径:噪声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即声源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 的传播声音鼓膜振动听到声音,减弱方法:消声、吸声和隔声的方法控制和减少噪声。小结 1.乐音与噪声 2.超声和次声 3.控制、减弱噪声的途径与方法。练习设计 1如右图所示,你见过这种装置吗?你从图中 得到什么信息?请查阅有关资料,判断是否 符合“环保”要求。2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 ()A音乐厅里演奏的轻音乐 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亢高歌 C在空中低飞的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 D尖钉在铝板上划出的声音 3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 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

42、合作声源的是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 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 距鞋盒的距离L。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 序为_。一、课标要求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

43、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二、本章教材分析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方案 A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方案 B 距离L 较长 最长 短 本章主要让学生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光速,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研究色彩的奥秘,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第一节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光的用途,感受光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光;然后进一步研究光:探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知道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第二、三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时的规律即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第四至六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折射时的规律

44、,即折射规律。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光学元件,它的成像规律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第七节了解眼睛、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成像的基本原理。第八节揭开色彩的奥秘。颜色也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光学现象,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教学的重点: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的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涉及到焦距、物距等概念以及成放大、缩小、实像、虚像的条件。三、课时安排 本章共 8 节,第一节 2 课时,第二、三节 3 课时、第四至六节 5 课时,第七、八节 3 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 课时;共 15 课时。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用途,知道光与人类生活密

45、切相关。知道光是电磁波。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子的形成等现象。3.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教学难点:建立“光线”模型,并运用“光线”分析影子的成因等现象。器材准备 玻璃砖、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构建(一)阅读课本,了解光的作用:1.闭上眼睛,体会黑暗;2.光的作用:(1)因为有光,才使我们能看到 ;(2)太阳光能使 熔化,给我们带来温暖;(3)地球上花草树木在阳光下进行 才能生长;(4)利用光还可以产生电能等。3.除了上述例子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光的其他用途吗?4.光

46、是什么?(1)研究表明,光是一种 。(2)平常看到的光称为 ,不能引起视觉的光称为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利用了不可见光的例子?(二)观察实验思考 1光源:阅读图 36a、b、c,可知:能 的物体叫做光源。列举几例:。思考:萤火虫、电灯、蜡烛、月亮、红宝石中,属于光源的有 。2探究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观察课本图 37、38,回答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光在空气中是沿 传播的。你还知道哪些现象也能说明这一点,请举例说明。(2)猜想与假设:猜一猜:光在水中和玻璃中还会是沿直线传播吗?将你的猜想写下来:。(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让光射入水中(添入少许牛奶或豆浆),观察它在水中的路线。让光射

47、入玻璃砖中,观察它在玻璃中的路线。(4)分析与论证,得出实验的结论:光在水中是沿 传播的;光在玻璃中也是沿 传播的,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的。3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形象化地表示光的传播 和 ,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中传播时,光在 中传播的快。(2)在天文学中,常用光年来表示天体间的距离,所以“光年”(填 是、不是)时间单位。(3)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是光在 的光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 是研究物体 运动时的规律。(五)学习制作针孔照相机。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实验器材: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实验步骤:A、按图组装,观察光屏上有无像,像的大小、正倒。B、改变蜡烛离小孔的

48、距离,移动光屏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像距 的变化。实验记录: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成像;像比物体 (填“大”或“小”);像是 (填“正立”或“倒立”);当蜡 烛离小孔的距离变大,像离小孔的距离 ,像变 (填“变大”或“变小”)。实验结论: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小孔成像的特点是 。小结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3.现象解释。练习设计 1我们很难直接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在研究和描述光的传播路径时,分 别用到了哪些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2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假如没有光”为 话题,写出 2 个场景:;。3

49、请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除了课本上提到的例子外,在生活中还 有哪些事例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4在学校运动会上,如果让你做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你如何准确记录起 跑的时间?说出你的理由。5操场边有一棵大树,一个晴朗的夏日里,王霞发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 隙,在地面上照射出许许多多的光斑,这些光斑尽管有的大,有的小,但 几乎都是圆形的。这是为什么呢?王霞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她:这些光斑都和太阳的形状相似,是太 阳的“像”;你可以拿一只点燃的蜡烛做光源,用削得很尖的铅笔在一张 纸片中心扎一个小孔(直径约 3mm),设法把它立在桌子上(如图所示),另拿一张白纸放在小孔后面,试一试能在后面的这张白纸上

50、能看到蜡烛的 像吗?(实验时拉上窗帘,使室内的光线变暗。)请你也来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探究如何才能使蜡烛的像变大或 变小?把你的发现写下来。小孔所成的蜡烛的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你能不能尝试解释?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知道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及其探究过程。教学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器材准备 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器 教学过程 一、引导构建 设疑:你知道吗:滑雪运动员为什么要带眼镜?(一)研究光的反射现象 1什么是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