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及赏析4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067482 上传时间:2022-03-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及赏析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及赏析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及赏析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及赏析4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诗歌及赏析4篇 舂歌赏析本诗形式敏捷,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一个被羞辱与被损害的弱女子形象呼之欲出,千百年来,打动了多数读者的心,成为可以和垓下、大风媲美的千古绝唱。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古代诗歌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明月皎夜光1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季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注释 翻译 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深秋的夜,东壁的蟋蟀在低吟着。 此时夜空中玉衡、开阳、摇光 三星显示季节已进入了初冬,那闪耀的星辰,把夜空辉映得一片绚烂! 深

2、秋的草叶上,已沾满晶莹的露珠,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了。 从那枝叶婆婆的树影间,听到了断续的蝉鸣声,往日的那些玄鸟都哪里去了?原来是此时已是秋雁南归的季节。 和我一起携手同游的好友中,有些已先飞黄腾达了。 可是他们不念同门携手的情意,把我当作走路时的脚迹一样,不屑一顾 ! 夜空中那叫作"箕星","斗星,"牵牛"的星辰,,它们既不能颠扬,斟酌和拉车,为什么还要取这样的名称? 真是虚有其名! 想到当年友人说同门之谊“坚如磐石”,而今却已荡然无存,虚名又有何用呢? 注释 促织: 蟋蟀。 玉衡: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五至七星。北斗七星形似酌酒的斗:第一星至第

3、四星成勺形,称斗魁;第五星至第七星成一条直线,称斗柄。由于地球绕日公转,从地面上看去,斗星每月变一方位。古人依据斗星所指方位的变换来辨别节令的推移。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这句是说由玉衡所指的方位,知道节令已到孟冬(夏历的七月)。 历历:分明貌。一说,历历,行列貌。 易:变换。 玄鸟:燕子。安适:往什么地方去?燕子是候鸟,春天北来,秋时南飞。这句是说天凉了,燕子又要飞往什么地方去了? 同门友:同窗,同学。 翮(h合):鸟的羽茎。据说善飞的鸟有六根健劲的羽茎。这句是以鸟的展翅高飞比方同门友的飞黄腾达。 “弃我”句是说,就象行人遗弃脚印一样抛弃了我。 南箕:星名,形似簸箕。北斗:星名,形似斗(酌酒器

4、)。 牵牛:指牵牛星。轭:车辕前横木,牛拉车则负轭。“不负轭”是说不拉车。这二句是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宿的有虚名无好用,比方挚友的有虚名无好用。 盘石:同“磐石”,特大石。 赏析 此诗之开篇“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读者可以感觉到诗人此刻正浸染着一派月光。这是的皎洁的月色,蟋蟀的低吟,交织成一曲无比清切的夜之旋律。再看夜空,北斗横转,那由“玉衡”(北斗第五星)、“开阳”、“摇光”三星组成的斗柄(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闪耀的星辰,更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夜空辉映得一片绚烂。一切好像都很美妙,包括那披着一身月光闲逛的诗人。但是“此刻”原委是什么时辰:“玉衡指孟冬”。据金克木先生解说

5、,“孟冬”在这里指的不是初冬节令(因为下文明说还有“秋蝉”),而是指仲秋后半夜的某个时刻。仲秋的后半夜-如此深厚的夜半,诗人却还在月下踽踽步,的确有些反常。倘如不是胸中有着缠绕不去的忧愁,搅得人心神不宁,谁也不会在这样的时刻久久不眠。明白了这一层,人们便知道,诗人此刻的心境非但并不“美妙”,简直有些凄凉。由此体会上述四句,境界就立为改观不仅那皎洁的月色,好像变得幽冷了几分,就是那从“东璧”下传来的蟋蟀之鸣,听去也特别到哀切。从美妙夜景中,抒写客中独步的悲伤,那“美妙”也会变得“凄凉”的,这就是艺术上的反衬效果。 诗人静默无语,只是在月光下徘徊。当他踏过草径的时候,突然发觉了什么:“白露沾野草。

6、朦胧的草叶上,竟已沾满晶莹的露珠,那是秋气已深的征兆-诗人似平直到此刻才感觉到,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时间之流驶有多疾速呵!而从那枝叶婆婆的树影间,又有时断时续的寒蝉之流鸣。怪不得往日的燕子(玄鸟)都不见了,原来已是秋雁南归的季节。“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意谓:这些燕子又将飞往哪里去呢?这就是诗人在月下所发出的怅然问叹。这问叹好像只对“玄鸟”而发,事实上,它又是诗人那充溢失意的怅然自问。从下文可知,诗人之游宦京华已几经寒暑。而今草露蝉鸣、又经一秋,它们在诗人心上所勾起的,该是流离客中的惆怅和凄怆。以上八句从描述秋夜之景入笔,抒写诗人月下徘徊的哀伤之情。适应着秋夜的清寂和诗人怅惘、失意之感

7、,笔触运得轻轻的,色调也一片渗白;没有大的音响,只有蟋蟀、秋蝉交鸣中偶发的、诗人那悠悠的叹息之声。当诗人一触及自身的伤痛时,情感便不兔愤愤起来。诗人久滞客中,在如此夜半焦灼难眠,那是因为他曾经希望过、期盼过,而今这希望和期盼全破灭了。“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在诗人求宦京华的蹉跎岁月中,和他携手而游的同门好友,先就举翅高飞、腾达青云了。这在当时,如一道绚丽的阳光,把诗人的前路照射得五彩缓纷。他信任,“同门”好友将会从青云间垂下手来,提携自己一把;总有一天,他将能与友人一起比翼齐飞、邀游碧空。但事实却大大出乎诗人预料,从前的同门之友,而今却成了相见不相认的陌路之人。他竟然在一步登天之际,把自己

8、当作走路时的脚迹一样,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顾了。“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这毫不经意中运用的妙喻,不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同门好友“一阔脸就变”的卑劣之态,同时又表露了诗人那不谙世态炎凉的惊异、悲愤和不平。全诗的主旨至此方才揭开,那在月光下徘徊的诗人,原来就是这样一位被同门好友所欺瞒、所抛弃的落魄者。在他的背后,月光印出了静静的身影;而在头顶上空,依旧是明珠般闪耀的“历历”众星。当诗人带着被抛弃的余生气仰视星空时,偏偏又瞥见了那名为“箕星”、“斗星”和“牵牛”的星座。正如小雅大东所说的:“维南有箕,不行以颠扬;维北有斗,不行以挹酒浆”、“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车)”。它们既不能颠扬、斟酌和拉车,还要取

9、这样的名称,真是莫大的笑语。诗人忽然生出一股无名的怨气,指引着这些徒有虚名的星座大声责问起来:“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突然指责起渺渺苍穹中的星星,似乎太惊奇了,其实一点也不惊奇。诗人心中实在有太多的苦闷,这苦闷无处发泄,不拿这些徒其虚名的星星是问,已经无人客问。然而星星不语,只是狡黠地眨着眼,它们仿佛是在讪笑:“你自己又怎么样呢?不也担着同门友的虚名,最终被同门之友抛弃了吗?”“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想到当年友人怎样信誓旦旦,声称着同门之谊的“坚如盘石”;而今“同门”虚名犹存,“盘石”友情不在。诗人最终仰天长叹,以悲愤的感慨收束了全诗。这叹息和感溉,包含了诗人那被炎凉世态所欺瞒、所愚弄

10、的无比伤痛和悲伤。 抒写这样的伤痛和悲伤,原来只用数语即可说尽。此诗却偏从秋夜之景写起,初看似与词旨全无关涉,其实均与后文的情感抒发脉络相连:月光笼盖悲情,为全诗敷上了凄清的底色;促织鸣于东壁,给幽寂增加了几多哀音;“玉衡指孟”点明夜半不眠之时辰,“众星何历历”暗伏箕、斗、牵牛之奇思;然后从草露、蝉鸣中,引出时间流驶之感,触动同门相弃之痛;眼看到了愤极“直落”、难以控驭的地步,“妙在忽蒙上文众星历历,借箕、斗、牵牛出名无实,凭空作比,然后拍合,便顿觉波澜跌宕”(张玉谷古诗赏析)。这就是明月皎夜光写景抒愤上的妙处,那感叹、愤激、伤痛和悲伤,始终交织在一片星光、月色、螺蜂、蝉鸣之中。 古艳歌2 茕

11、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赏析 这篇最初见于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十九,题为古艳歌,无作者名氏。明、清人选本往往作窦玄妻古怨歌。艺文类聚卷三十记窦玄妻事云:“后汉窦玄形貌绝异,天子以公主妻之。旧妻与玄书别曰:弃妻斥女敬白窦生:卑贱鄙陋,不如贵人。妾日已远,彼日已亲。何所告知,仰呼苍天。悲哉窦生!衣不厌新,人不厌故。悲不行忍,怨不自去。彼独何人,而居是处。”并不曾提到窦玄妻作这首歌。今仍从太平御览。这首诗是弃妇诗,上二句比方自己被出而终恋故人,下二句是劝服故人也应当念旧。 乐府古艳歌:“茕茕(孤独,无依靠)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首诗的前两句即以动物起兴,兴中兼含比方。

12、写弃妇被迫出走,如同孤苦的白兔,往东去却又往西顾,虽走而仍恋故人。后两句是规劝故人应当念旧。 去者日以疏3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译文及注释 翻译 死去的人岁月长了,印象不免由模糊而转为空虚,幻灭。 新生下来的一辈,原来自己不熟识他们,可经过一次次接触,就会印象加深而更加亲切。 走出郭门,看到遍野古墓,油然怆恻,萌起了生死攸关之痛。 他们的墓被平成耕地了,墓边的松柏也被摧毁而化为禾薪。 白杨为劲风所吹,发出萧萧的呜声如同悲鸣自我的哀痛,萧萧的哀鸣声里,肃杀的秋意愁煞了人们的心里。 人生如

13、寄,岁月消逝得如此快速,长期旅客的游子,怎不骇人动目只有及早返回家乡,以期享受乱离中的骨肉团聚之乐。 想要归返故里,找寻过去的亲情,就是这个缘由了。 注释 (去者日以疏二句)“去者”和“来者”,指客观现象中的一切事物。“来”一作“生”。“生者”,犹言新生的事物,与“来”同意。“疏”,疏远。“亲”,亲近。“日以亲”,犹言一天比一天迫近。“以”,古“以”“已”通用,意同。 (郭门)城外曰郭,“郭门”就是外城的城门。 (古墓犁为田二句)“犁”是农具。这里作动词用,就是耕的意思。“摧”折也。上句是说,古墓已平,被人犁成田地;下句是说,墓上的柏树,被人斫断,当做柴烧。 (白杨)也是种在丘墓间的树木。 (

14、思还故里闾二句)古代五家为邻居,二十五家为里,后来泛指居所,凡是人户聚居的地方通称作“里”。“闾”是里门也。“故里闾”,犹言故居。“还”,通“环”,环绕的意思。“因”,由也。 赏析 这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十四首。从题材范围、艺术境界以至语言风格看来,有些近似第十三首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是出于游子所作。由于路出城郊,看到墟墓,有感于世路艰难、人生如寄,在死生大限的问题上,愤激地抒发了世乱怀归而不行得的怆痛之感。 古诗十九首虽说不是出于一个作者之手,但这些诗篇却都植根于东汉末年大动乱的历史土壤,而具有共同的忧患意识。因为人生志向的幻灭而跌入颓废感伤的深谷的作者们,为了排遣苦闷,须要讽刺和抨击黑暗,这

15、一个惨雾迷漫的外宇宙;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须要对自己的内宇宙进行反思:既然人生如寄,那么人生的价值观该是如何?既然是荣枯变化、世态无常、危机重重、祸福旦夕,那么人生的最终归宿又将是如何? 虽说十九首作者未必是富于思辨的哲学家,然而极尽人间的忧患,促使他们耽于深思,而道家的宽阔想象空间和先秦以来“名理”观念的长期孕育,多方引导他们考虑生死攸关问题,最终把对人生奥区的探究和对世路艰难的悲歌二者相拌和。这是去者日以疏一诗的思想特点,也是当时中下层学问分子精神状态的写照。 当然,同是探究,同是悲歌,手法也还有不同。由于十九首作者的每一篇作品的思维定势不同,因而表现这一种自我反思的核心观念的建构也各有不

16、同:有的是着意含情,有绵邈取胜;有的是一气贯注,而不以曲折见长;有的运用一层深似一层的布局而环环套紧;有的是发为挥洒的笔势,历落颠倒,表面看来,似乎各自游离,而却又分明是在深层次中隐藏着内在脉络。而去者日以疏这一首,就思维定势说来,则更有其异守崛起之势。请看,开头的“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起笔之人生高度概括,就已经覆盖全诗,和另外十八首迥然不同。另外十八首,大都是用比兴手法,由自然景物形象之表层的揭示,逐步转为景物的社会内涵的纵深掘发。这种审美心态与其艺术处理,蔚为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因而古人说,诗有了“兴”,则“诗这神理全具”(李重华贞一斋诗话)。确有至理。但话又说回来了,诗的得力之处并

17、不能局限于比兴。哪怕开宗明义,只要处理得好,也未尝不行成为佳作。开宗明义,可以用叙事手法,如“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由“涉长道”而转入四顾茫茫,绽开人生如寄的怅触;也还可以用足以覆盖全文、富于形象的哲理性警句作为序幕,那就是接下来要谈的去者日以疏的开头两句了。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互为错综的这两句,既是由因而果,也是相辅相成。天地,如同万物的逆旅;人生,如同百代的过客,原来就短促万分,更何况又是处于那一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的灾难重重的时代。死去的人岁月长了,印象不免由模糊而转为空虚、幻灭。新生下来的一辈,原来自己不熟识他们,可经过一次次接触,就会印象加深。去的

18、去了,来的来了。今日之“去”,曾有过往昔之“来”;而今日之“来”,当然也会有来日之“去”。这不仅和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说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相像,此外也更说明一点:东汉末年以至魏晋文人,他们的心理空间的确宽广。他们宠爱对人生进行探究,对命运进行思索。根据这首诗的时间的逻辑依次看来,作者应当是先写走出郭门,看到遍野古墓,油然怆恻,萌起了生死攸关之痛、人天廖廓之想,然后再推开一笔,发挥世事代谢、岁月无常的哲理。可是作者偏不这样写,而是猛挥其翻天覆地之笔,乍一开头,就写下了这样苍苍莽莽、跨越古今、隐含着人世间无限悲欢离合之情的两句。从技巧上说是以虚带实,以虚涵实;从作者的思维定势说,则是在诗篇

19、开头,已经凭宏观纵目,指向了人事代谢的流淌性,从而针对这一“来”一“去”进行洞察性的观照和内窥性的反思。 足见开头意象的如此崛起,决非偶然。说明作者在目累累邱坟时被激直的对人生的悟发有其焦灼性。作者确是为眼前图景百骇人动目。也正因为这种悟发和焦灼来自眼前的严峻生活图景以及由此而联到的、长期安葬在诗人记忆仓库中的决象,所以这开头的涵盖性就异样广袤,气概异样充足,思维触角轩翥不群。这正是唐代诗僧皎然说的:“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诗式)作者出了郭门以后,其所见所想,几乎无一而不与一“去”一“来”、一生一死有关。安葬死人的“古墓”是人生的最终归宿了,然而死人也还是难保。他们的墓被

20、平成耕地了,墓边的松柏也被摧毁而化为禾薪。人生,连同他们的坟墓,与时日而俱逝,而新的田野,却又随岁月而俱增。面对着这样的凄凉现象,面对着那一个“时”,却又偏偏是“世积乱离”(文心雕龙明诗)、大地兵戈、生民涂炭之时,诗人对眼前一“去”一“来”的鱼龙变化,不由引起更深的体会,而愁惨也就愈甚了。既然“来者”的大难一步靠近一步,他不能不为古今代谢而深思;既然看到和听到白扬为劲风所吹,他不能不深感白扬之“悲”从而自伤身世。历来形容悲风,都是突出其“萧萧”声。为此,诗人不由沉醉到一种悲剧美的审美心态积淀之中而深有感发,最终百感苍茫地发出惊呼:白扬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墓前墓后的东西许多,而只归结到“白扬”;

21、但写白扬,也只是突出了“萧萧”。荆轲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句。借用到这里来,却既成为悲风之声,又成为象征“地下陈死人”的像白扬树的哭泣之声。死人离开世界,是“亲者日以疏”了,然而他们的悲吟分明在耳,这就是“来者日以亲”。一“疏”一“亲”,表现在古墓代谢这一典型景象对比之中,更集中的化作为白扬的萧萧声。这结果,赐予诗人的感召如何,这就不用说了。清人朱筠有云:“说至此,已可搁笔”;但他却又紧接着说:“末二句一掉,生出无限曲折来。”(古诗十九首)确有至理。 所谓末二句,是这样的平平淡淡,但它却饱含着无限酸辛: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表现看来,这两句似乎游离开前文,确乎是朱筠说的“一掉”;介这一个大大

22、的转折,却显示了诗歌的跳动性,并非游离之笔,它和上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既然人生如寄,代谢不居,一“去”一“来”中岁月消逝得如此快速,那么长期作客的游子,则不能不为之骇人动目。唯一的希望只有是及早返回家乡,以期享受乱离中的骨肉团聚之乐。这时,老人该尚未因尽死而疏,而过去未曾见过的新生后辈,又复得以亲近,这将是无比美妙的。不过,引人怆痛的是欲归不得,故障重重。这些故障尽管没有细说,而只是一笔带过,化为饱含着无限酸辛的二字:“无因”!但,这位凝神地谛视着满眼丘坟,冥索人生的反思自我的诗人,他的前途茫茫是可以想见的。 他只有让幻想委于空虚,把归心抛却在缥缈难凭的宇宙大荒之中。而与此同时,他也只有让长

23、期生活无限持续下去,让还乡梦日日向枕边萦绕,让客中新岁月,一每天向自己逼来。 在古今代谢这一个莽莽苍苍和流淌不居的世界中,诗人的遭际是渺小的,然而诗人的心理时空却又特别宽阔。他把长期的游子生涯放在一“去”一“来”的时间顺流中,把异乡的“郭门”和家乡的“里闾”放在两个空间的对流中;而更重要的,则是宇宙的代谢引起他主观和悟解,而诗人的焦灼又加深了景物的愁惨气氛中,屹立着一位耽于深思的、净化了和升华了的悲剧性格的佚名诗人。就这一点说,又可以看做心灵与现实的沟通。 顺流,对流,交注,一切都表明这首古诗作者,他有着炯炯双眸。他不止是“直视”丘坟,他面对的是茫茫宇宙中的奥区。他怀着愤激和焦灼的心情,进行观

24、照和冥索。 梁甫吟4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像。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注释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乐府诗选(余冠英注),这篇为齐地土风,或题诸葛亮作,是误会。 齐城:齐都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城北八里。 荡阴里:又名“阴阳里”,在今临淄城南。 累累:连缀之貌。这二句是说三坟相邻,坟形大略相像。 田疆古冶子:据晏子春秋谏下篇载,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事齐景公,以勇力著名于世。晏婴因他们三人,“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行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他劝景公设计除掉他们,景公同

25、意了他的看法,因将二桃赠给三士,让他们计功食桃。公孙接自报有搏杀乳虎的功劳,田开疆自报曾两次力战却敌,于是各取了一桃。最终古冶子说:“当年我跟随君上渡黄河,战车的骖马被大鼋鱼衔入砥柱中流,我年少又不会游水,却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杀死了大鼋鱼。当我左手拿着马,右手提着鼋头跳出水面的时候,岸上的人们都误认为是河伯。我可以说最有资格吃桃子,二位何不还回桃子?”公孙接、田开疆二人听后皆惭愧自刎而死。古冶子见此,凄然地说:“二友皆死,而我独生,不仁;盛夸己功,羞死二友,不义;所行不仁又不义,不死则不算勇士。”因此,他也自刎而死。 排:推也,这里是“推倒”的意思。南山:指齐城南面的牛山。 绝:毕,尽。

26、地纪:犹“地纲”。“天纲”与“地纪”,指天地间的大道理,如“仁”、“义”、“礼”、“智”、“信”等。这二句是说三士文武兼备,既有排倒南山的勇力,并且深明天地纲纪的真谛。一说,三士以勇力出名,无所谓文,“文”当作“又”。这两句诗,似本庄子说剑篇:“此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庄子两句都是说剑,这两句都是说勇。“地纪”就是“地基”。 一朝:一旦。 晏子:齐国大夫晏婴,历事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乃齐国名相。 赏析 此诗为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一作泰山梁甫吟。“甫”亦作“父”。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按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这首古辞从写坟起先,保留了葬歌痕迹,但从内

27、容看,与葬歌毫不相干,而是一首咏史诗,所咏为齐景公用国相晏婴之谋,以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故朱乾乐府正义说明说:“(此诗)哀时也,无罪而杀士,君子伤之,如闻黄鸟之哀吟。后以为葬歌。”指出它首先是“哀时”之作,成为“葬歌”是后来的事。 据晏子春秋谏下篇记载:春秋时齐国勇士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同事齐景公,各有殊功。一次国相晏婴“过而趋之,三子者不起”,这使晏婴甚犯难堪,便在景公面前进谗,说三人“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乃“危国之器”,应当除掉。景公以为然,便由晏婴设计,以二桃赐三人,让他们自己表功争桃。公孙接、田开疆先自报功劳,各取一桃,最终古治子说:“我的功劳比你们都大,桃子该给我吃。”说罢

28、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听了都感到惭愧,认为自己功小争桃,是贪,争得不对又不死,是无勇。于是二人退还桃子,自杀而死。古治子见自己动武争桃而使二人惭愧以死,也自责不仁不义接着自杀。历史上臣子因功高震主而被杀的事例极多,而此诗之所以以梁甫吟为题,特殊选定二桃杀三士之事进行歌咏,是因为这件事太具有戏剧性了,太使人震惊了,能够引起人们更多的警觉和深思。 诗的前四句,先从位于齐城(今山东淄博)东南荡阴里(一名阴阳里)之三壮士冢写起。“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步出”与“遥望”相呼应,人未到而两眼视野先到,表明白对三坟之专注。“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像。”这是已经来到冢前,看清了三坟相连,形态相像。这三坟

29、相像,也象征着三位勇士之相像,皆勇力超人,皆有功于君,皆使气好胜,皆被谗不悟。接下去六句转而写坟中三人的遭受。 “问是谁家墓”,明知故问,是为了突出所咏对象。答曰:“田疆古冶子”,这是以两人之名代三人之名,其中包括公孙接。“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紧承上句,盛赞三人勇力绝伦。排南山,推倒南山(齐城南之牛山)。绝地纪,语出庄子说剑篇:“此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这里指折断地脉。这样的勇士,结局却又如何呢?“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一朝,既言时间之速,也表明此阴谋之轻易得行。“谗言”二字,倾向性极明,既是对三士的怜悯、惋惜,也是对主谋者的有力指责。二句写得斩截有力,使入感到毛骨悚然。二桃,比起

30、三个力能推倒南山、折断地纪的勇士来,那真是太渺小了,太微乎其微了,然而竟能实现杀掉三士的目的。诗句所构成的这一巨大反差,足以使人惊心动魄!诗至此,似可结又实未结,因为还留下一个疑问,这就是“谁能为此谋”?答曰“国相齐晏子”。结尾再一次用问答句式,波澜突起,把做国相的晏子指名道姓地点出来。二句看似客观叙述,不着争论,不含感情,实则皮里阳秋,有深意在。一问,意在提示读者留意设此不寻常之谋的人,一答,指名道姓交代出为谋之人。 “国相”,字面上是点明其身份,事实上是指责这个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肩负沟通上下、协调文武之责的“国相”,何以不容人至此?这样的行为与“国相”的地位、气度、职责该是多么的不相称

31、!“齐晏子”,是直点其名,意在立此存照,恒久展出示众,使人们知道,这个善机变、巧谋划的“名相”,竟干出了这样的事。关于此诗作意,一般皆取前引朱乾的说法,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认为朝有悍臣武夫,宰相不能制,就应当有晏婴这样的能臣。 从诗的主题和语言看,这首古辞当是出于文人之手。在汉乐府诗作中,此诗显得朴拙了一些,但结构还是比较严谨的,诗从望荡阴里、见三坟写起,转到写坟中人被谗言遭杀害的凄惨事务,再转到揭出设此毒计之人。层层推动,语语相衔。诗中两用问答句式,都处在诗的关键处,既起醒目作用,又使文气免于平实。语言虽质朴而少文彩,但句句简洁,文静而不艰涩,明白而不浅俗,可见是经过一番锤炼之功的。 古代诗歌及赏析4篇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2页 共22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