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练习卷-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80276652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练习卷-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练习卷-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练习卷-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练习卷-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历史高二上 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单元 练习卷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西方那块士中讲到:“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更多的地方出现农业”。以下与作者观点最接近的是()A农耕文明具有扩展潜能B农耕文明社会分工发达C农耕文明生产效率较高D农耕文明社会组织完备2在中世纪,原产于亚洲的香料成为欧洲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16世纪以来,欧洲民众对香料的癖好席卷一切:鱼、肉、果酱、汤,甚至饮料都掺入香料。这说明()A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B美洲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C

2、欧亚贸易拓展影响了欧洲人的口味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转向奢侈3日本等国研制的摘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成熟果实。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肥料分配完全自动化。这说明()A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得到运用B农业开始大规模机械化C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D在农业生产中机器完全代替人力4如图所示反映出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A农业生产的多样化B小农经济已基本成熟C养蚕缫丝技术进步D百姓的农耕定居生活5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革命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同时,农业现代化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大型农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B食品添加剂的使

3、用保证了食品的健康和美味C技术进步解决了食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D依靠新闻媒体监管食品安全成为各国的共识6下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经专家分析鉴定,这些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且产量可观。这说明当时()A主要通过采集获取食物B食物来源相对比较稳定C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D黄河中上游经济较发达7结合所学,分析图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A统一时期粮食总产量大于总需求量B分裂对峙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C生产力停滞使明清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D明清高产作物引进未改变粮食紧张状况8在人类处于食物采集阶段,人类各群体的活动

4、范围仅限于其狩猎场所。当人类学会了农业、冶金术和造船术时,活动范围就扩大了,地区性的帝国也逐渐形成了。这表明()A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B帝国的形成扩大了文明区C食物采集时期人类活动单一D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扩展9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给康师傅、统一等企业提供老坛酸菜的湖南企业插旗菜业及锦瑞食品存在卫生不达标、生产无保障等诸多问题。此次曝光引发网友热议过去吃不起,现在不敢吃。为改善食品领域安全问题,我们需要()A严禁使用农药化肥B提高监管水平与能力C坚决取缔涉事企业D改善农业与畜牧品种10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品种传入中国时期玉米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花生

5、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烟草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甘薯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A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C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D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11“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以此类推,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在()A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B文献记载与考古实证的夏朝C青铜文明鼎盛的商朝D分封宗法体制确立后的西周12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A秦至明供大于需,引发对外民族冲突B清朝粮食供小于

6、需,导致高产作物引进C秦汉至宋元人均粮食占有量波动剧烈D生产力停滞使明清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13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是最早产生农耕文明的地区,且农耕文明产生的地方无不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就自然条件而言,这是因为这些地区()A都位于农业发达地区B都位于地势平坦区域C都位于人口稠密地区D都位于大江大河流域14“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新一轮的物种交流,永久性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和自然环境。”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A人类的地理知识不断丰富B出现了全球性的物种交换C世界彻底连成了一

7、个整体D欧洲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15哥伦布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亚大陆之间穿梭。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是别具一格。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A甘薯、玉米B小麦、甘薯C玉米、水稻D烟草、可可16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记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A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B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C消除了人类食物短缺的现象D导致粮食储备不再重视17战国时期,黄老帛书经法君正篇指

8、出“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知地宜需时而树”;荀子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农业生产()A注重遵循自然规律B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弱C铁犁牛耕已经普及D重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18有学者指出:“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生存条件太差,无法种植。低纬度地区的人们,因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不需要农耕。只有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需要种植并且可以产生农耕,因为他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挑战饥荒,他们需要度过冬天,他们需要贮藏。”据此推知,该学者讨论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地理环境与农业起源的关系B储备技术对于农业的重要性C食物生产与人类文明的产生D历史条件影响古代多元文明19“从西

9、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表明()A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B外来物种引起了当地环境恶化C物种交流是西方对外侵略手段D外来物种导致当地物种的减少201979年至2013年,我国化肥用量由1千多万吨增加到近6千万吨。目前,我国农作物的亩均化肥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提出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这说明我国()A农用化肥使用步发达国家后尘B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C注重兼顾农业科技和食物安全D大力提倡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21异域的糖、咖啡、茶、巧克力,改变了欧洲人的

10、饮食和欧洲社会。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A近代物种交流影响人类历史进程B奴隶贸易由此开始C人口迁移引发物种交流D欧洲阶级结构发生变革22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A统治阶级主导农田管理和经营B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C国家政权的组织建设能力增强D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2319世纪末,多数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已针对食品掺

11、假现象制定了法律法规。然而,美国食品法却是由州政府制定的,各州从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对此现象,最有可能的结果是()A联邦政府继续固守自由放任政策B美国国内食品掺假现象更趋严重C联邦政府加强地方立法权的管控D联邦政府践行国家干预主义思潮24阅读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美洲外传的物种以农作物为主B欧洲向美洲输送廉价的工业品C交通工具革新推动了物种交换D物种交换改变了各洲人口结构二、主观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纪,英国各地粮价普遍上涨,加之国内粮食供求不平衡,造成对国外粮食供应的依赖有所增长,粮食生产者和

12、消费者之间的冲突加剧。为解决这一问题,都铎政府任命专门的委员探查各地粮仓,查办国内粮食贸易中回积居奇、转售获利、垄断市场等问题。1534 年、1536年,议会分别通过法案,禁止任何人拥有2000只以上的羊或两个以上的农场。1555 年,议会通过“限制谷物食品及木材出海法案”。爱德华六世时期,政府正式设立粮食储备委员会。1578年,粮食储备管理权从市政机关转到商人公司组成的12个同业联合会手中,粮食储备开始走向商业化。这些措施对平衡国内各地粮食供求、稳定粮价、接济穷人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摘编自王明伟16世纪英国粮食政策研究材料二 粮食安全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党和政府始终把粮食安全当成首要任务来抓,

13、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治理体系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这一技术的应用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惠及上千万受灾群众。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外示范种植面积超过 25 万亩,技术成果示范带动超过450万亩,在温室技术、花卉种植等领域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好评。摘编自赵磊全球粮食安全与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都铎王

14、朝应对粮食安全的背景和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但急求成效,于开垦次年就起征新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荒效果不明显。康熙帝即位后,放宽了起科的年限,垦荒颇见成效;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雍正帝也一再谕令,让各地存足额定米谷。康雍乾时期,包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粮。康雍乾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康熙帝还曾下谕令“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

15、禁,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摘编自叶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莱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八十年代世界增产的谷物中,中国占31%的份额。中国发展粮食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据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粮食问题(1996年)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解决

16、粮食问题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展粮食生产的意义。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是荷兰画家梵高创作于1885年的油画吃马铃薯的人,描绘了底层农民的日常生活:一家人、一盘土豆、一壶咖啡、一盏煤油灯、一面挂钟。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19世纪八十年代荷兰社会生活有哪些史料价值。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在发展演变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夏商之前,随着农业的产生与陶器发明,中华先民已普及了煮食方法。到了商代,中国人率先掌提了用水蒸气将食物煮熟的方法“蒸”,是先秦流行的用于蒸煮的青材质炊具。周朝享有美食并不容易,要严格遵守“周礼”。

17、汉代的餐来上,不但有豆豉这样本土发明的食品,更有新面孔:像葡萄、首宿、石槽、胡蒜、胡瓜、胡桃、胡麻等。唐太宗遣使(天竺摩揭陀)取熬糖法,使唐代水果宴饯大量出现,特别是岭南地区经常用糖制作果脯。宋代在汴京域临安,食物种美琳琅满目,“北稻南麦”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包子、饺子、烧饼、刀削面散布江南市镇。夜市通宵敞开,甚至可以边吃边坐而论道,探讨饮食玄妙哲学,也有喜谈性理的文人雅士作陪。随着新旧大陆物种交换,玉五米、番薯、马铃薯、花生、椒、南瓜、向日获等30余种美洲原产物来到中国落地生根,最终使明清食材英定中餐格局。近代以来,西餐汇入,在博大精深的中餐菜单上添上一道“新中式”。摘编自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

18、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试卷第9页,共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答案解析:1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农业发展对人民的定居生活、人口增长及土地开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说明农耕文明具有扩展潜能,A项正确;社会分工发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农业文明的生产效率并不高,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A项。2C【解析】从材料可知16世纪以来欧洲的菜肴中大量使用了各种香料,而这些香料大多盛产于亚洲,这是新航路开辟后亚洲、欧洲各国之间联系更为密切带来的影响,C项正确;价格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黄金白银价

19、格下跌而物价上涨的现象,与材料中欧洲人饮食菜肴中调料增加无关,排除A项;16世纪欧洲菜肴中的调料,大多是从亚洲进口的,欧洲从美洲掠夺的主要是黄金、白银和棉花,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16世纪欧洲菜肴中调料增加,不能表明调料多了就是民众消费奢侈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3A【解析】根据“日本等国研制的摘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成熟果实。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肥料分配完全自动化”可得出材料反映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在现代化农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A项正确;大规模机械化在工业革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B项;材料与集约化无关,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4D【解析】依据

20、图示可知,反映了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人们的采桑和牛耕情况,这说明当时嘉峪关地区百姓过着农耕定居生活,D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人们的采桑和牛耕情况,无法体现农业生产的多样化,排除A项;仅从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人们的采桑和牛耕情况无法说明小农经济已基本成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养蚕缫丝技术,排除C项错误。故选D项。5A【解析】根据所学,工业革命后技术的发展,促使农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大型农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A项正确;食品的健康需要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保证了”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技术进步解决了食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依靠新闻媒体监管”的说法错误,排除D

21、项。故选A项。6B【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能够人工栽培稻,且产量可观,说明当时原始农业产生并有所发展,使得食物来源相对比较稳定,B项正确;主要通过采集获取食物与“(河姆渡人的)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且产量可观”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排除C项;河姆渡遗址在长江下游而非黄河中上游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7D【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虽有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但粮食的总需求量依然高于总产量,并且人均粮食占有呈现下降趋势,粮食紧张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D项正确;明清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大一统时期,但图中显示粮食的

22、总产量小于总需求量,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和宋辽金属于分裂时期,但图中两个时期的人均粮食占有却显示为增长趋势,排除B项;明清时期生产力停滞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8D【解析】根据“当人类学会了农业、冶金术和造船术时,活动范围就扩大了,地区性的帝国也逐渐形成了。”得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明也随之发展进步,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生产力在不断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帝国与文明区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是对食物采集阶段与农耕阶段进行比较,而不是强调食物采集时期人类活动单一,排除C项。故选D项。9B【解析】根据过去吃不起,现在不敢吃可得出现在食品安全存在很大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监管,保障食品安

23、全,B项正确;AC项太绝对,排除AC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0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开启的新航路,引发了世界物种的大交换,推动美洲的玉米、番薯及烟草等作物传入中国,C项正确;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A项;当时明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11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耕作”“栽培”即农耕经济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A项正确;夏朝并非中华农业文明的源头,排除B项;商朝时期原始农业已有了很大发展,排除C项;分封宗法体制体现的是西周的政治文明,并非

24、中国农业文明的源头,排除D项。故选A项。12B【解析】通过观察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为标准,清朝时期粮食供应小于需求,反映出人地矛盾的尖锐,导致高产作物引进和粮食总量增加,B项正确;秦至明供大于需并非民族冲突产生的原因,排除A项;与明清时期相比,材料反映出秦汉至宋元人均粮食占有量波动相对较小,排除C项;导致明清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当时生产力发展虽然缓慢,但并未停滞,排除D项。故选B项。13D【解析】根据所学,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都位于大河流域,分别是黄河、两河流域、恒河与印度河、尼罗河,因此农耕文明较发达,D项正

25、确;AC项不是自然条件,排除AC项;四者并不都是地势平坦,排除B项。故选D项。14B【解析】根据材料“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新一轮的物种交流,永久性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和自然环境”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促进了物种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地理知识的进步,排除A项;C项太绝对,还有很多地方并没有被发现,排除C项;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5A【解析】甘薯和玉米是印第安人培植的,产量比较高,能够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A项正确;两河流域是最早培植小麦的地区,排除B项;水稻最早是由中国人培植的,排除C项;烟草和可可不能缓解世

26、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及促进人口快速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16A【解析】依据材料“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记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可以看出我国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可以极大提高水稻的亩产,产量更高意味着粮食更多,有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大国博弈,排除B项;“消除”表述绝对,排除C项;“不再重视”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7A【解析】材料经法君正篇强调的是“知地宜需时”进行农业生产,荀子也说农业生产要“不失时”,这都是反映了在战国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抵御自然灾害问题,排除B项;从材料

27、中无法看出铁犁牛耕的普及情况,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注意农时,与土地利用率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8A【解析】根据材料“低纬度地区的人们,因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不需要农耕”、“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需要种植并且可以产生农耕,因为他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挑战饥荒,他们需要度过冬天,他们需要贮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纬度,不同地理环境,农业发展情况不尽相同,A项正确;低纬度地区不用储备粮食,排除B项;材料与人类文明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古代多元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19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的豆类、番茄、辣椒、花生和番茄等,在西欧、中国等地区的种植与推广,丰富了世界人民的餐桌

28、,改善了世界人民的营养结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等,表明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外来物种引起了当地环境恶化,排除B项;物种交流是西方对外侵略手段与“提供了蛋白质”“提供了维生素”和“支撑着众多的人口”等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外来物种导致了当地物种的减少,排除D项。故选A项。20C【解析】根据材料,我国化肥用量增加,亩均化肥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针对这个问题,我国提出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可得出,需要加大科技研究,保证农作物产量的同时降低化肥施用量,所以体现了注重兼顾农业科技和食物安全,C项正确;根据材料“农作物的亩均化肥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知世界上部分

29、国家化肥施用量低,但不知发达国家的化肥使用情况,不能得出中国农用化肥使用步发达国家后尘,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出了目标,不能体现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排除B项;根据材料提出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没有涉及大力提倡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排除D项。故选C项。21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间的物种交流,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引发了美洲的“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美洲的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等,表明近代物种交流影响人类历史进程,A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奴隶贸易开始的时间和直接原因,排除B项;是甘蔗种植、蔗糖制造技术传播到美洲引发了“人口大迁移”而非人口迁移引发

30、物种交流,排除C项;欧洲阶级结构发生变革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22B【解析】依据材料“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的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并有了一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并未形成国家,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铁犁农耕推动下产生的,排除D项。故选B项。23D【解析】根据材料中“多数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已针对食品掺假现象制定了法律法”“美国食品法却是由州政府制定的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可以看出美国食品法需要从州政府制定转变为中央政府制定,意味着中央政

31、府将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力度,D项正确,排除A项;制定食品法,是为了规范食品生产,保障食品安全,并不一定意味着食品掺假现象严重,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美国没有全国性的食品法,因此影响了跨洲性食品贸易的发展,并不是要加强对地方立法权的管控,且也违背了联邦制的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24A【解析】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等传到欧洲等地,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欧洲的工业品不属于物种,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而不是交通工具革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各州人口结构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25(1)背景新航路开

32、辟,食物物种的交流传播,英国人口增加;英国海外贸易发展;欧洲商业格局的改变;英国各地粮价普遍上涨,国内粮食供求不平衡;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冲突加剧。(答出任意三点即可)主要措施制止圈地运动,保证粮食生产;严格市场管理,控制粮食流通;限制粮食出口,稳定国内粮食市场;实行粮食储备制度,平抑粮食价格。(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主要内容坚持总体国家粮食安全观;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将“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成全球粮食安全走廊。(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义中国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贡献;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表明中国用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答出任意

33、两点即可)【解析】(1)背景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可得出新航路开辟,食物物种的交流传播,英国人口增加;根据所学可得出英国海外贸易发展;欧洲商业格局的改变;根据“16世纪,英国各地粮价普遍上涨,加之国内粮食供求不平衡,造成对国外粮食供应的依赖有所增长”得出英国各地粮价普遍上涨,国内粮食供求不平衡;根据所学可得出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冲突加剧。主要措施:根据“禁止任何人拥有2000只以上的羊或两个以上的农场。”得出制止圈地运动,保证粮食生产;根据“1555 年,议会通过“限制谷物食品及木材出海法案”。爱德华六世时期,政府正式设立粮食储备委员会。”得出严格市场管理,控制粮食流通;限制粮食出口,稳定国内粮

34、食市场;根据“1578年,粮食储备管理权从市政机关转到商人公司组成的12个同业联合会手中,粮食储备开始走向商业化。”得出实行粮食储备制度,平抑粮食价格。(2)主要内容:根据“党和政府始终把粮食安全当成首要任务来抓”得出坚持总体国家粮食安全观;根据“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这一技术的应用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出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根据“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外示范种植面积超过 25 万亩,技术成果示范带动超过450万亩,在温室”得出将“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成全球粮食安全走廊。意义:中国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

35、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根据“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惠及上千万受灾群众。”得出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贡献;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表明中国用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26(1)措施:开荒垦辟,增加产量;广设仓储,积谷备荒;推广高产作物种植;掌握粮价,调剂余缺;控制粮食消费,保证百姓主食。(2)意义: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中“ 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可知,开荒垦辟,增加产量;根据“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让各地存

36、足额定米谷”可知,广设仓储,积谷备荒;根据“康雍乾时期,包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可知,推广高产作物种植;根据“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可知,掌握粮价,调剂余缺;根据“下谕令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可知,控制粮食消费,保证百姓主食。(2)意义:根据材料二中“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人均(占有粮食)380公斤左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莱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可知,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根据所学知识

37、,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明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我国发展粮食生产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27(1)农民食用土豆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情况,土豆被欧洲探险家从美洲带到欧洲,逐渐在荷兰农家的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2)咖啡的出现说明世界市场建立后,美洲的咖啡大量进入欧洲市场,进入荷兰底层农民的日常生活。(3)“一面挂钟”进入底层农民家,说明随着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现代时间观念成为荷兰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4)煤油灯的使用,说明电力尚未在荷兰广泛应用。【解析】根据材料“一家人、一盘土豆、一壶咖啡、

38、一盏煤油灯、一面挂钟”并结合所学可知,农民食用土豆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情况,土豆被欧洲探险家从美洲带到欧洲,逐渐在荷兰农家的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材料“一壶咖啡”并结合所学可知咖啡的出现说明世界市场建立后,美洲的咖啡大量进入欧洲市场,进入荷兰底层农民的日常生活。根据材料“一面挂钟”并结合所学可知“一面挂钟”进入底层农民家,说明随着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现代时间观念成为荷兰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根据材料“一盏煤油灯”并结合所学可知煤油灯的使用,说明电力尚未在荷兰广泛应用。28示例:论题:中国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阐述:周之前,生产力水平较低,饮食方式比较简单。夏商伴随农业产生

39、和制陶业发展,煮食普及。商代,青铜制作成熟,烹饪方式发展出现“蒸”周朝饮食文化注重等级观念,折射出礼乐制度的政治特征。汉唐时期,伴随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西域外来食物和技术丰富中华饮食文化。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饮食结构和方式发生明显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的面食传到南方,文化的繁荣,使宋代饮食文化雅俗兼具。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开辟,美洲物种传入国,改变中国传统饮食结构,奠定中餐格局。近代,伴随着西方侵略,西方社会生活方式传入中国,西餐因地制宜,汇入中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中式”。综上所述,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了时代气息,受当时经济、政治发展的影响,体现了开放性和包容性,独具特色。【解析】首先要阅读材料,提炼材料的主旨,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可知材料主要讲的是中国饮食的发展;然后审题,题目要求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那么我们根据提炼的材料主旨以及所学知识,大致可以拟定论题:中国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饮食文化受时代发展影响等;最后根据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找到相关的史实进行阐述,比如:以中国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学们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夏商周时期、汉唐时期、两宋时期以及明清时期具体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的饮食文化,最后小结一下即可。答案第17页,共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