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清明时节踏春的古诗词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歌颂清明时节踏春的古诗词5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歌颂清明时节踏春的古诗词5篇 清明节,为什么是在晚春。它是上天有意支配的,清明是春天的世界,是百花齐放的异草,清明是黎明照亮的天空,是清明引向远方蔚蓝的小鸟。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歌颂清明季节踏春的古诗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歌颂清明季节踏春的古诗词1 清明即事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翻译/译文 译文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的郊外杨柳一片青翠。 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游戏。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
2、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注释 此诗除全唐诗外,诸本皆不载,似非孟浩然所作。 帝里:京都。 据此句,知作诗时作者不在帝里。 茗:茶。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赏析/鉴赏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或许清明是一个一般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春游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
3、这种境界。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纳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如同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春游。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快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
4、缀一片新绿。群莺逍遥自在地翱翔,漂亮的蝴蝶成双成对地游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顺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然而诗人并未"渐入佳境",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两个镜头浦,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静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缄默,同蒸蒸而上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显明的对比。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自由自在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的漂泊岁月?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难挨,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 融融春光下诗人抒
5、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味道令人咀嚼不尽。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担心;欲走进自由自在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冲突的心情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困难的内心世界。 开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怀,写下了这首五言诗。 歌颂清明季节踏春的古诗词2 苏堤清明即事 朝代:宋朝|作者: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整理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翻译/译文 春光明媚、和风缓缓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 到了傍晚,春游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宛转,春色照旧。 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
6、不胜收。 注释 苏堤,元佑间苏轼官杭州刺史时建于西湖。 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笙歌,乐声、歌声。 属,归于。 按,古人极重清明节,有“朝朝清明,夜夜元宵”之说。该诗意境与周密曲游春词“沸十里、乱弦丛笛。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相像。 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 赏析/鉴赏 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详细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尽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绽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
7、“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春光对人的吸引。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心情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子,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情;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这样,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干脆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欢乐,由侧面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喧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喧闹的人既然不知道观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
8、享受去了。运用侧面描写,反映了清明季节郊游春游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整理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春游寻春,笙笛哽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写出了西湖风景的美丽宜人。 西湖美景美丽宜人,明丽清爽,抒发了诗人对清明季节西湖美景、春景的宠爱与赞美,以及酷爱春天酷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歌颂清明季节踏春的古诗词3 清明日狸渡道中 朝代:宋朝|作者: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翻译/译文 译文 泪水
9、沾满纶巾,连绵起伏。散乱的头发,帽子也被风吹斜了。繁花染红了山野,柳条卧在水面上。石兽立在道路两旁,纸也在半空中旋飞。人们离开了坟墓以后,乌鸦小鸟们活跃起来,四处觅食。 注释 范成大在绍兴二十四年(1164)任徽州司户参军。此诗当作于赴任途中。联系诗集中前后诗篇分析,“狸渡”似在皖南南陵一带。 骊湎:连绵不绝。巾,古冠之一种。以葛、缣制成,横著额上。 披披:散乱的样子。侧帽:帽子被风吹歪。 石马:坟前接道两旁之石兽。 纸鸢(yuan):鹰形风筝。 墦(fan):坟墓。 赏析/鉴赏 诗人范成大就清明山行道中所见景象,一路叙来。山风、细雨,花燃,柳卧,唯独不见一个人影,在这样空廓的背景上.大自然显
10、得颇有活力,但这只是一种艺术的比照。后四句写坟地上扫墓的人散去,只剩下石马、纸鸢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作伴。而令人憎恶的乌鸦之类则活跃起来,上下翻飞,四处觅食,示意出长眠地下的死者亡灵的孤独。反映出范成大离乡远行途中,心头泛起的一种怅惘、失落之感。 范成大在绍兴二十四年(1164)任徽州司户参军,赴任途中时值清明,山行道中两旁的所见所闻令世人有感而发。 歌颂清明季节踏春的古诗词4 鹤冲天清明天气 词牌名:鹤冲天|朝代:宋朝|作者:杜安世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台榭绿阴浓,薰风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窗外数修篁,寒相倚。有个关切处,
11、难相见、空凝睇。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古诗简介 鹤冲天清明天气是北宋词人杜安世所作的一首词。上片着重写闺中人及其居住的环境,下片写闺中人的幽怨和因愁绪所致的面容憔悴之态。这首词情景交融,不事雕琢,人物形象贴切生动,感情饱满充盈。 翻译/译文 正值清明天气,愁绪萦怀,整日萎靡不振,如痴如醉。暖风轻拂,台榭的四周,绿树成荫。归来的燕子,新巢已经筑成,小小的池塘,长满了青青的荷叶。正是悠闲观赏游玩的季节,然而生活在这里的女主子公却只是将单衣随意披在肩上。 鲜红的石榴花就像红色的薄绸。女主子公倚靠在窗外几竿修长的竹子下。有一个她关切的人,却难以相见,只能白白的盼望。女子在深闺里一会儿坐
12、下,一会儿又站起,坐立担心,也不想梳妆装扮,虽然思念使人憔悴,但即使装扮好了,遮盖了憔悴的颜色,又有谁来观赏呢? 注释 鹤冲天:词牌名,双调八十四字,上片九句五仄韵,下片八句五仄韵。 台榭:建在土台上的敞屋。 薰风:和风,初夏时之东南风。又同“南风"。 蔽:遮盖,指荷叶长满荷池。 红绡(xio):红色薄绸。 修篁(hung):修竹,高长之竹。xio 关切处:指关切之人。 凝睇(d):注视,凝视,注目斜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词详细的创作年头已不详。“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卫风伯兮),古来写闺怨之情的诗文不在少数,而这一句是对相思离愁极佳的注释,在后世文人的诗词作品里也屡屡见到相像的表达,
13、譬如杜安世的这首鹤冲天。杜安世是一位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人,他深知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受下或哀伤、或懊悔、或失落、或惆怅的困难心理状态。这首鹤冲天即反映如此。 赏析/鉴赏 这首词是北宋前期词人杜安世的作品,词风与柳永相近,长铺叙,少粉饰,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词。 上片重点铺叙居住的环境和时序景致,也写出了环境中的人物。“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点出人物清明天气中的感受。清明是春分之后的一个节令,此时已入暮春,梅、杏、桃等花相继调谢,最简单引起思妇离人的愁怀。“愁如醉”,兼状愁人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表现。愁绪袭来,内心模模糊糊,外表则显现为表情呆滞。愁人是简单感到日长的,何况清明之后,白昼又的确是渐
14、渐地长了起来,故曰“永日愁如醉”。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写闺人所居住的环境。“台榭绿阴浓”至“新荷蔽”数句,活画出一幅春末夏初的园林美景。暖风轻拂;台榭的四周,绿树成荫;归来的燕子,新巢已经筑成;小小的池塘,长满了青青的荷叶。如此美景,“恰是逍遥际”,正是优游自地赏玩景物的好时间。但是却只“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词的抒情女主子公,一位肌肤松软雪白的佳人披着件薄薄的夹衣,呆呆地站立那里。“半笼”两字,见出她披衣时的漫不经心;而开头“永日愁如醉”句已作了提示,这里作一呼应,写出她神情呆滞之状。另外,此处作者把写人和写景的关系处理得很好。美丽的环境,衬托着漂亮的闺人,恍如绿叶丛中蜂拥着牡丹,相
15、得益彰;同时环境和人物又构成了反衬:景物自佳而人物自愁,节奏并不协调,于是更显出了人物的愁绪之重。 下片着重写闺人的幽怨情怀和憔悴情态,但却从景物写起:“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这是以“红绡”比石榴花之红以状其美。石榴夏季开花,花常呈橙红色,故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诗云:“石榴花似结红巾,容艳新妍占断春。”以红色的织物比石榴花,也许就从这里起先,作者看来是受到过白诗的启发的;其后苏东坡也有“石榴半吐红巾蹙”(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之句。文学上的继承借鉴而又有所改变,就是如此。这两句是接着写园林美景,词意更见错综。 “窗外数修篁”两句,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就是女主子公的窗外也许真的有几竿修
16、竹;因为中国的园林中,竹子是必不行少的。虚写就是她并不肯定真的去相倚;这里用了杜甫佳人诗中的意境:“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说明她也具有自怜幽独的怀抱而已。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人,其作用是从写景过渡到写人,而且本身已具有丰富的幽怨内涵。 紧接着上面两句,作者揭示了女主子公心灵幽怨满怀、行动呆滞,是因为“有个关切处,难相见,空凝睇。”意即有一个她关切的人,却难以相见,只能白白地盼望。这行文上是水到渠成的一笔,对女主子公的情怀、表现那么多,其缘由也该有一个交代了。 结语三句:“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是对女主子公情态的进一步刻画,也是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补足性刻画。她深闺里行坐担心
17、,形容憔悴,没有什么心思去梳妆装扮。经过了最终这几句的进一步刻画,一位因怀念远人而憔悴幽怨的闺中少妇的形象,呼之欲出了。 这首词,前片着重写景,后片着重写人,但又紧紧围围着一个中心,即闺怨。这样,词的气脉就一气贯串,不枝不蔓,人物形象也渐趋完满。 歌颂清明季节踏春的古诗词5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朝代:明朝|作者: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古诗简介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是明代高启的一首诗,这首诗写于清明季节,在送陈秀才回沙上扫墓有感而发所作的诗,因战乱给人们带来灾难,对故人的一种怀念,也是对斗争的不满。 翻译/译文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 尽管
18、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家乡也还会感到悲伤。 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 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因为他们的后人在战乱中死去了) 注释 满衣:全身衣服。 乱后:战乱之后。 过:过去了,尽了。 赏析/鉴赏 这是诗人是在送陈秀才回沙上扫墓有感而发所作的诗。清明时分,春雨飞飞,诗人和陈秀才一行人风尘仆仆的赶回沙上祭祖,满身的泥土尘埃和雨露,那是特别的零乱,诗人感慨以这样行色匆忙的方式回乡祭祖,那是让人感受到好像有那么一些悲伤。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5页 共15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