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行业深度研究报告:预制风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制菜行业深度研究报告:预制风起.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预制菜行业深度研究报告:预制风起一、生意本质:还原正餐,提升效率(一)概念界定:属调理食品,核心为菜肴预制菜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 腌制、滚揉、成型、调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顾名思义,预制菜即经提前预制而成 的菜品,与现做菜相比,预制菜需要提前进行过加工处理,其中根据加工复杂程度又可 进一步分类,而与普通加工食品相比,预制菜的加工对象为人的一日三餐,本质仍为“菜”, 即保质期较短、食材新鲜、以饱食为目的等。此外,根据山东绿沃在 17 年亚洲调理食品大会的定义,预制菜即以十大类食材的两两结合、三三叠加,特征是不改变物理特性、 工业化、方便快捷,通
2、常已经过调味过程。(二)商业属性:类餐饮业态,规模性是关键食品 VS 餐饮:与消费者距离不同,映射生意难易程度。食品工业本质是卖产品,餐饮 更多则是卖服务,因此两者离消费者远近不同,从而人的因素在生意中扮演角色不同, 而通常情况人的因素会放大商业系统的不稳定性、多元性。具体而言,食品标准化程度 更高、运输距离更长、保质期更久,导致生意的可规模性、可集中度和需求稳定性更高, 而不稳定风险则传递给渠道,因此食品公司可依托标准化的渠道运作、品牌投入等撬动 规模性扩张。而餐饮则恰好相反,但关于人的需求满足层次却更高、美味还原度更强。随技术和需求升级,餐饮和食品相向而行,预制菜应运而生。一方面保鲜、运输
3、技术进 步,另一方面消费升级助推下更多食品追求品质提升。而预制菜作为食品和餐饮融合发 展的产物,在保证口味条件下,最大程度提高工业化和扩张性,某种程度实现效率最优。1、价值点:B 端节约成本,C 端节约时间B 端降低成本,但存在渗透率门槛。预制菜具备方便快捷属性。随着 B 端租金和人力成 本持续提升,倒逼企业通过自建中央厨房、预制食材等方式,降低后厨面积、后厨员工、 采购代理成本等,根据测算大约能提高毛利率约 7.5pct,若考虑集采优势、开票概 率、代理成本、损耗降低等则可提高毛利率 10pct 以上。但中间存在门槛,即预制菜品 占比需达 30-40%以上,否则后厨面积和人员较难节约,但可提
4、供时间节约的便利。C 端节约时间,定位与其他方案错开。随着工作节奏加快、家庭小型化发展,消费者愿 意花在做饭时间变短,有 67.1%的人认为烹饪麻烦,90.1%可接受速冻主食。而目前关于 C 端的速食解决方案众多,根据价格和时间划分,预制菜主要解决备餐 15-30 分钟、定价 20-45 元的需求。2、差异化:去厨师更彻底,渠道壁垒凸显预制菜去厨师更彻底。做饭可简单抽象为食材物理处理、食材调味、开火烹饪三个过程, 若完全手工烹饪用时较长,若使用复合调味品后,可简化食材调味过程,但仍需食材处理和烹饪,时间方面可缩短至 30 分钟内。而使用预制菜可简化其余环节,做到厨师更彻 底去化,后续或演变成复
5、合调味品成为预制菜的上游。上游研发效率、下游渠道规模、客户服务响应力是核心壁垒。研发:厨师转移至研发环 节,配方重要但难排他,持续性爆款研发更关键。预制菜研发首先需还原菜品,并拆解成可工业化生产的配方,后续的生产过程则相对原始简单,选品上多从现有菜品切入。 从工业化配方到规模量产难度不大,一旦掌握微解冻除膜、真空滚揉相关工艺,可以迅 速复制到其他菜品上,目前最精简的预制菜研发部门一般配备餐厅大厨、研发大师傅和操作工一名即可。但菜品到工业化配方过程常存在较大差异,优秀厨师作用仍可以放大。 生产:机械化主要集中在包装,前端人工化程度仍较高。预制菜生产过程效率提高集中 在后端环节,一方面给袋式包装机
6、、全自动化拉伸膜包装机、封口机在食品工业的广泛 应用和推广,另一方面中式复合调味料的普及使得口味标准化,后端只需解决菜品颜色、 包装和保存。但在前端预处理环节,仍需要人工修型、机械化切割,烹饪环节则常为大 锅人工炒制。渠道:核心竞争环节,一比渠道规模,二比服务响应。预制菜同质化较高, 菜品配方难以绝对排他,最终竞争关键仍将回归直接的渠道能力,且在渠道构成复杂的预制菜行业尤甚。具体而言,渠道网络搭建是时间和人力的积累,大型的规模保证了产品触及力,此外,高效的服务响应和研发效率增强了客户粘性,对手难以复制。3、规模性:大单品稀缺,可变成本较高中餐物料管理复杂、可变成本较高,规模优势相对受限。中餐拥
7、有八大菜系和数以千记的菜品,从单一餐饮店来看,中餐店 SKU 通常在 100 或 200 以上, 远高于日料、西餐等品类,背后对应的物料至少是上千,如此复杂的物料很难在供应链端展示出较大协同优势,且生产方面机械化程度较低。综合以上因素, 预制菜企业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规模优势会好于餐饮企业,但整体仍受到一定限制。(三)预制菜 VS 基础冻品:B 端管理复杂,C 端更需营销由定义来看,预制菜加工更复杂,保质期更短,口味决定性更强。预制菜是由 2 种以上类型农产品经多种物理加工过程,在加入调味料处理后预制而成的半成品或成品,可简单处理后即可食用。相比于一般冻品,预制菜加工程度更复杂,且对口味决定性
8、更强,因此整体价格方面也高于一般冻品,渠道利润通常也高于一 般冻品。B 端:预制菜主要为 2B 品类,加工程度提高之下,渠道操作更趋复杂。从渠道占比来看, 预制菜 BC 比为 8 比 2,而基础冻品为 3 比 7,预制菜更多为 2B 场景应用。从实际操作 中,由于对最终呈现口味决定性大,在实际餐厅采购中,餐厅老板、产品部门、采购部 门(行政部门)等多方均会参与决策,而一般冻品则作为普通食材由采购部分根据成本 情况采购。除此之外,由于产品复杂性提高,因此终端上更需要业务员指导和服务,部 分情况下还存在定制化产品需求,且不同渠道间诉求不同,带动整体诉求多元化,除性 价比之外,服务能力、品质稳定和品
9、类迭代能力亦十分重要。C 端:预制菜教育成本高,营销投入需求更多。初级冻品在我国发展时间较早,已完成 基础消费者教育。而预制菜发展时间较晚,消费者仍对预制菜的品质存在不信任,且实 际使用步骤相对复杂,因此需要更高品牌营销投入,来培养消费者使用习惯。在消费者 画像方面,预制菜目前多以年轻群体为主,购买动机一方面为解决做饭困难、耗时较久 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猎奇心理。此外,从消费场景来看,C 端预制菜多应用于节 日等庆祝活动,不仅解决做饭难题,还能满足社交场景、家庭聚餐及节日仪式感需要。二、路径推演:预制风起,红利共荣(一)空间展望:发展初期渗透快,未来 CAGR 约 15%1、规模初探:规模
10、 2000 亿,当下增速约 20%我国于 2000s 正式起步,14 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预制菜最早起源于美国,20 世纪 60 年代各种类型的预制菜开始实现商业化经营,70 年末随着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预制菜在日本迎来了 20%以上的快速增长,90 年代后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进入,我 国开始出现净菜配送加工厂,2000 年后深加工的半成品菜企业开始涌现,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行业整体发展仍较为缓慢。随着经济发展、外卖爆发式增长,B 端 步入放量期,至 2020 年,又因疫情阻断 B 端消费,餐厅主动将菜品以半成品形式售卖, 加上宅家消费爆发,直接催化了 C 端消费加速。预制菜市场 220
11、0 亿左右,其中 B 端 1800 亿,C 端 400 亿,过去 10 年 CAGR 保持在 20%。 从多角度测算行业当前空间,整体来看预制菜市场规模约在 2000 亿,10-20 年复合增速在 20%左右,其中 14-19 年 CAGR 在 30%。分结构来看,以餐饮业收入为对象,按照 40%原材料成本占比,预制菜渗透比率约 10-15%左右,可得 B 端市场规模约 1800 亿,预计 C 端市场规模在 400 亿左右,BC 比为 8 比 2。我们将预制菜划分为调理肉制品、酒店菜、料理包和 C 端四类。关于预制菜的分类方法较多,且产品间界限模糊,根据产品形态并结合渠道特点将 2 千多亿市场
12、大致划 分为调理肉制品、酒店菜、料理包和 C 端四类,分别对应空间 1000 亿、250 亿、500 亿、 400 亿,一般而言调理肉制品的空间最大,而酒店菜门槛高于料理包,业主要以半成品 菜为主。分产业链来看:上游以基础农产品为主,农业企业具备先天优势。上游为基础的生鲜、农副作物, 整体分布分散,有实力的中游厂商会介入上游环节,采取与农户合作、自建农场、 参控股农业子公司等形式,保证原材料品质和供应。此外,农业企业依托原材料优势和渠道积累,也常布局预制菜业务。中游生产环节玩家多样,盈利能力有所分化。生产环节有专业预制菜厂商、餐饮企业自建央厨、上游农业企业、部分零售型企业等。一般情况下自 建工
13、厂、代工厂、料理包厂等毛利率在 15-25%区间,上规模性企业净利率可达 5%。 酒店菜因为具备较高门槛和品质要求,毛利率可达 35%左右。而 2C 型企业毛利率常在 30%以上。酒店菜和 2C 品具备一定门槛和品牌溢价,净利率 10-15%较为常见。下游渠道复杂,餐饮端占比 80%。预制菜下游较为复杂,餐饮端包括中小餐饮店、 乡厨、团餐、酒店、外卖等场景,C 端包括农贸市场、商超、生鲜电商等渠道,餐 饮仍为最广泛应用的场景。实际渠道利润层面,批发商利润在 10-15%(二批商略高), 商超渠道利润在 20-25%(以盒马为例),餐饮终端利润率在 50-80%左右。2、空间预判:预制菜 10
14、年 7 千亿,其中速冻菜可近千亿海外菜 VS 国内菜:中餐加工艺术化,海外更公式化。预制菜海外研究首先需解决国内 外饮食习惯、菜系区分问题,国外菜表达方式更公式化,即单一菜食材组成和加工方式更简单,通过外观容易辨认原始食材,而中餐加工则艺术化,食材使用较多且难以直观辨认烹饪过程。西餐加工更简易,侧重保留食材味道。西餐追求科学营养,整体加工相对简单,侧 重保留食材鲜嫩味道,且一定程度保留生吃习惯。预制菜不存在较多发挥空间,多数情况下“生鲜净菜+复合调味料”即可。日料食用精致化,小菜拼盘式居多。日料饮食复杂程度高于西餐,且实际消费更趋精致,即小菜、配菜居多、份量少等,此外日本极为偏好炸物、烤制等烹
15、饪工艺, 遂出现“万物皆可天妇罗”现象,在预制菜层面产业化做的较好。海外吃饭结构:预制食品空间广阔,BC 端渗透率高。B 端:美日预制食材渗透率较高, 通常在 60%以上,但表现形式存在不同,美国多以简单加工的净菜为主(属农产品范围), 而日本相对更接近国内标准,整体 BC 比为 6 比 4 左右。C 端:海外与国内预制食品对 标概念为 HMR(家庭替代餐食)或中食,即通过便利店和超市、餐厅外带等方式购买的 C 端预制食品,目前美国市场约在 2000 亿美元左右,日本中食 2020 年约为 9.8 万亿日元。我国形至何处:时代因素共振,发展风口将起。复盘美日速冻调理食品发展历史,当前 我国与美
16、国 60-80 年代、日本 70-90 年代发展相似,从行业演进规律看,调理食品存在 20 年高速发展黄金期。一方面餐饮业、连锁化率、房租和人工成本持续抬升,驱动 B 端 需求提升,另一方面家庭规模小型化、女性参劳率和城镇化率等指标提高,推升 C 端消 费需求崛起。黄金时期之后亦有增长,不过受制于饮食习惯问题,美国调理食品占比提升有限,而日本则陷于 经济低迷和小规模经济体的困境,考虑到我国兼具二者优势,预计未来发展前景更好。未来空间:预制菜 10 年 7 千亿,速冻菜肴近千亿。当前我国人均餐饮消费 3500 元,此 外我国饮食外部化率 35%,而美国和日本均在 45%左右,在生活节奏加快和经济
17、发展推 动下,我国餐饮发展潜力充分。预计 2030 年中国餐饮规模破 10 万亿,假设保守按照 8 万亿测算,预制菜渗透率提至 15-20% (当前 10-15%),则 B 端规模 5000 亿,加上 C 端预计 7000 亿,复合增速 13%。(二)格局复盘:效率比拼,赢家通吃1、海外格局:预制菜大赛道分散,玩家主含零售和冻品商格局现状:整体格局分散,细分可诞生大企业,美国集中度高于日本。预制菜相比速冻食品复杂程度较高,因此不应以预制菜整体视角看格局,即使在美国和日本也很难有一 家企业做到份额独大,更多体现为细分赛道差异竞争。同时可发现美国龙头集中度相对更高,推测与其擅于并购、饮食简单等因素
18、有关。2、终局假想:速冻菜更可集中,洗牌后高效率者胜出预制菜品类纷繁,单一企业发展存边界。行业能集中需满足,一是变化小,降低龙头被 颠覆概率,二是行业具备规模化可能,且能诞生强竞争力(成本优势、差异化)的企业。 其他分散型赛道,无外于在产品、渠道和需求上存在扩张边界。比如零食、彩妆等下游存在多品牌偏好和多变需求,饮料在需求多变外,还存在终端货架的开环竞争问题,预制菜则在产品上具备边界,即产品多元、物料构成复杂,供应链协同难度大。单品约束海外如何?大单品同样稀缺,主食性消费占主导,我国品类还有提升空间。海外预制菜同样有大单品问题,美国由于种族多元,相应菜系也较为丰富,目前主流菜系根据地理分类,而
19、日本因国土面积较小,菜系分为关西和关东料理,整体看美日品类仍较为复杂。相比下我国的菜品种类更多,而当下主要品类尚不及美日,未来品类数目理应有更多挖掘空间,另外我国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或为部分潜力单品做大提供了可能。核心判断:速冻技术可提高标品率,进一步推动集中度优化,未来格局我们预计为“速 冻菜肴集中度更高,其他预制菜区域竞争”的局面。梳理海外预制菜龙头企业,核心玩 家主要以速冻食品商和门店零售商为主。于冻品商而言,速冻技术较好解决了预制菜保 质期短、标品率低的问题,提高了渠道规模化操作可能。而冷藏和常温型预制菜,由于 运输距离有限、保质期较短,未来更多由门店型承担,不过 由于我国下游渠道相对
20、分散,零售型品牌难以摆脱渠道边界,更多呈现区域竞争状态。集中路径:参考日本速冻食品行业,企业依托效率持续竞争,经历残酷洗牌后方集中。 当前我国预制菜在渗透率快速提升下红利共荣,未来随着参与者增多,且行业渗透率逐 步降速,某一时间点后将进入洗牌阶段。复盘日本速冻食品行业,90 年代黄金期结束后, 速冻食品工厂数在 2000 年到顶,随后步入残酷洗牌阶段,18 年降为高峰值一半,龙头 依托高效率经营抵抗价格战压力,最终赢者通吃、剩者为王,至 18 年行业 CR3 约 60%。海外龙头后期决策:美国善于横向并购,依托多品牌运营,以利润导向为准则。日本惯 于纵向延伸,产品及上下游配套做到极致。美企常以
21、并购方式实现快速扩张,且保留多 品牌策略,经营方面聚焦程度较高,企业盈利性较好。而日企在发展过程中,常以局部优势点切入,此后反复追求产品、渠道力的极致化,并向上游原材料、中游冷链或生产环节延伸布局,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三)趋势演绎:景气赛道,变中求进1、品类演化:从难手工、强口味到高附加值选品逻辑:需做好工业化和消费端的平衡。餐饮逻辑与工业生产逻辑相悖,如何平衡至 关重要,梳理预制品类发展,在供给端方面,需保证销售能上量,因此早期品类多主食 性为主,此外渠道上需做到 BC 兼顾,或者口味重的单品,在上瘾下易诞生爆品;而在需求侧角度,一方面需照顾消费者关于品相、品质的要求,因此 主要以蒸菜、
22、肉菜为主,另一方面手工制作难的品类更佳。品类周期:细分生命周期各异,重食材类和难手工类菜品发展更快。品类间存在分化, 一方面基础冻品多以易工业化标品为主,已逐步发展成熟并进入拼品牌和存量博弈期, 另一方面菜肴类产品则基本在导入期状态,表现为增量竞争快速渗透,选品思路上倾向 于难手工的产品(与易工业化相反),且为了抵抗复合调味料冲击,更多集中于佛跳墙、 梅菜扣肉等侧重食材类的菜品,而食材包容性强、备菜难度低的产品更多是由复调解决。2、渠道模式:绑定 B 端易上量,成熟后向 C 端外渗不同渠道特征各异,预制菜渠道管理门槛高。预制菜保质期低于速冻食品,运输和渠道 运营过程中存在损耗,整体价盘管理难度
23、高,此外 2B 端管理难、非标准化。具体来看:B 端和 C 端:做 B 端是点到线,做 C 端是线到面。B 端和 C 端特征不同,B 端需点 对点服务,且由于采购者不等于消费者,B 端的采购决策更趋多元,其中服务力、 成本优势以及特定客户关系是做 B 端的核心要素,客户离开成本高。C 端面对庞大 的消费者,需洞察消费心理、灌输品牌定位,以营销手段非针对性引爆。一般下 2B 和 2C 之间切换困难,2B 转 2C 需重新组织销售队伍,背后是企业基因的不同。KA 渠道 VS 餐饮渠道:餐饮渠道打穿后易稳定,商超渠道运营门槛高。餐饮渠道属 典型 B 端,前期开发门槛不高,但费用前置开发较慢,一旦建立
24、稳定关系后维护成本低。而商超渠道运营门槛高,关于品质、品牌、资金实力具备一定要求,谈成后铺货速度较快,有利于品牌建设,但是费用压力较高,盈利性不如餐饮渠道。不同规模 B 端:随着规模扩大,2B 属性更强。B 端内部也分大中小不同类型客户, 越是规模大,议价能力也越强,对服务、品质要求更高,而小 B 则表现为 2C 逻辑。定制和非定制:定制更要求研发数量、柔性生产、客户响应速度。定制生产是将 2B 的逻辑演绎到极致。相比于非定制模式,定制化对企业柔性生产、研发迭代能力有 着核心要求,对组织生产能力亦有严格要求。结合上述分析,B 端量大有需求,仍是主流应用场景,C 端消费仍需教育,且存在运输 等难
25、题,但随着时间推移,后续 C 端有望加快增长,但预计相当长时间内仍以 B 端为主。B 端切入容易:B 端采购者最终消费者,且 B 端以成本、服务为核心点,因此在 该渠道内,预制菜可避开较高消费者教育成本,以直击 B 端痛点方式获量。B 端效率更高:B 端单点消费量大,能实现更好供应链效率,而 C 端需求分散,且 面临较高冷链物流压力,当一个仓库运输单量在 5 万单以下时,经济上较难实惠。日本经历先 B 后 C 过程:70 年代前速冻食品发展缓慢,更多应用于军需、南极考察、 奥运会等政府需求;70-90 年代,随着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外出餐饮蓬勃发展,行 业迎来黄金 20 年,B 端迅速起量;9
26、0 年代后,经济发展趋缓下,女性外出工作比例 提高,加上家庭小型化,以及微波炉、冰箱等设备普及,C 端消费逐步崛起。3、盈利能力:日本参考性有限,盈利望达 10%以上美韩高于日本,基本可至 10%以上。从海外发展看,调理类食品公司盈利能力仍较为可 观,尤其是预制菜产品附加值较高,针对 C 端拉动可有效提升企业盈利性,美国冻品龙 头营业利润率在 15%以上,韩国 HMR 行业平均利润率在 10.5%左右。而日本整体盈利性 较低,预计与日本农业效率、行业规模小、经济停滞、社会回报率较低等因素有关,在日本其他食品子行业盈利能力均普遍不高,于我国参考价值相对有 限。盈利差异的经济基础:美国集约性和技术
27、水平高,日本上游生产效率较低。美日格局和 盈利差异背后有其不同的国情。上游环节上,美国农业集约化、专业化和机械化程度较高,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高,食品制造企业原材料成本低,而日本虽机械和农业科技广泛 应用,但耕地面积少,且上游存在各类型农协组织,农产品采购、流通仍相对低效,导 致日本农产品成本高企。中游环节上,美日冷链技术均较为发达,而日本受益人口密度 和运输半径低,配送效率亦有亮点。下游环节上,美国 B 端食材供应链行业集中化高, Sysco 等企业发展成熟,C 端以连锁大超市为主,日本与美国类似,但便利小店更为成熟。 反观我国,下游渠道分散,不存在较强零售商自有品牌,上游仍享 受低成本红利,随
28、着冷链短板逐步补齐,加上更大的规模效应,未来制造商盈利能力好 于日本,并向美国靠拢。三、突围之道:发展初期,规模为王(一)竞争全图:群雄毕至,差异竞争龙头规模 10 亿以上,平均企业规模 1500 万,整体格局仍分散。目前行业主要龙头基本 达到 10 亿规模,包括蒸烩煮、聪厨(新湘厨)、佳宴食品、厦门绿进、信良记等,但相 比于 2000 亿市场空间而言,市场格局极为分散,此外亿元级别企业较多,行业内平均企 业规模在 1500 万左右,多承担代工厂任务。1、玩家基因:产品 VS 服务,高渠道杠杆者更优参与玩家:整体可分为四大流派,背后的企业基因不同。目前市场上参与流派包括专业 的预制菜生产商(包
29、括速冻食品厂商)、餐饮企业、上游农业企业和零售型企业。1)专业生产商:具备产品型思维,擅长于打造爆款产品、渠道建设,在规模生产方面具 备优势,但其中也可以分为 2B 和 2C,互相之间又存在一定区隔,2C 型企业为维护品牌 力,且不善于点对点服务开发,做 2B 意愿不强,而 2B 企业做 2C 不善于打造品牌;2)餐饮企业:天然为服务型思维,在菜品研发、品牌溢价、门店会员群体方面具备优势, 但是包装食品运营前期需要前置投入,考验企业渠道建设和服务能力,难点在于中间的 思维转化和团队组建;3)零售型企业:产品丰富度较高,且轻资产运营为主,善于消费者洞察和利用数据驱动, 背后是零售型思维,但劣势在
30、于品质难以管控,且产品难以走出自身平台;4)上游农业企业:农业企业由于掌握上游,且依托农畜产品积累有丰富渠道,在预制菜 发展方面具备天然优势,但问题还是如何平衡好 2B 和 2C、新旧产品间关系。2、渠道打法:从可开发性和需求稳定选择渠道下游渠道:B 端走量,C 端立品牌,需兼顾可开发性和需求稳定性。即渠道开发难度低, 同时该渠道的菜品需求相对固定、渠道高粘性的更易于开发上量。1)乡厨:乡镇红白喜事的流动厨师,品类固定且份额大,宴席主人点菜,当地通常存在 乡厨协会(关键人物),易在群体内部产生口碑,需要经销商下沉来做。2)酒店:宴席由主人点菜,产品门槛较高,需要提供 20-30 以上丰富选品,
31、且存在定制 需求,服务要求较高,具备一定季节性,开拓难度大但是维护成本低,具备先发优势。3)团餐:产品相对固定,采购计划性强,团餐企业决定菜单,格外重视食品安全,使用 第三方产品较多。开发具备先发优势。4)连锁快餐:开发难度较高,多数品牌连锁店自带中央厨房,仅优势大单品才有机会切 入,整体应以大客户思维开发,做大后品类易被自有央厨替代。国内已有超过 74%的连 锁餐饮企业自建了中央厨房,其中超过半数的餐饮品牌在研发标准化成品及预制菜品。5)中小餐饮:市场空间广阔,成品化比例较高,但相对需求较为分散,核心思路应以成 本为优先考量,渠道粘性极低。6)农贸市场:需求稳定,采购群体以中老年为主,但产品
32、方面需避免出现比价效应,后 端考验供应链配送实力、消费者品牌认可度。7)KA、BC 超市:成品比例较高,开发和运营门槛也高,考验专业渠道管理和品牌建设。 不同于 B 端根据需求订生产,商超渠道铺货方式产销不匹配风险较高。8)互联网线上:整体体量仍较小,供应链问题难以解决,开发需以爆品思维驱动。(二)分子板块:料理包看成本,酒店菜比品质,C 端靠品牌营销1、料理包:小 B 起步,市场化竞争外卖驱动料理包迅速发展,预计整体规模在 500 亿级别左右。料理包行业发展深受餐饮 大趋势影响,2005-2010 年由西式快餐发展带动料理包增长,后深入中式快餐,13-15 年 开始伴随线上外卖飞速发展,料理
33、包也进入发展黄金时期,其中 16-17 年市场增量最为 剧烈。目前市场主要以专业料理包厂商为主,如蒸烩煮、新美香、惠康等,此外也有部 分农业企业以此赛道切入。下游客户方面仍以中小餐饮外卖为主,根据不同口径测算全国规模约在 500 亿级别左右。蒸烩煮一马当先,但面临持续进入者搅局,部分区域内龙头集中度高。料理包下游主要 对接小餐饮,不存在大型餐饮开发依托客户关系、自建央厨反向替代等因素,整体竞争 较为市场化,区域龙头依托当地渠道网络后可形成较强优势。竞争要素为成本优势,未来需把控品质关。对比其他预制菜品类,料理包工厂利润率水 平仅略高于一般代工厂,毛利率在 20-25%区间,净利率在 5%左右。
34、下游客户核心关注 点在于成本,且产品价格相对透明,可以依托规模优势实现份额挤占,且单一客户更易 在同一厂家集中采购,客户关系容易建立,但粘性不强,易陷入价格战中。研发方面难 度不高,但未来行业需加强规范性、品质关把控。2、酒店菜:高壁垒、高盈利赛道酒店菜壁垒较高,市场空间约 200-300 亿左右。酒店菜多以半成品菜为主,酒店厨师在 此基础上再加工,对品相、口味均具有较高要求,盈利能力相对更高,且整体进入壁垒 较高,竞争压力弱于料理包赛道。目前主要玩家有速冻酒店菜肴类企业,如福建的绿进、 亚明等,也有常温/冷藏型酒店菜肴,除此之外大型餐饮企业依托研发优势也纷纷进入。酒店菜多用于宴席市场等,假设
35、渗透率在 15-20%左右(略 高于行业),预计酒店菜规模约有 250 亿,其中速冻酒店菜肴规模约在 50 亿以上。竞争要素为研发实力、渠道服务,开发中先发优势明显,后面发展需增强品类扩张能力。 酒店菜开发为大 B 端开发逻辑,需点对点服务拓展,要求增大终端服务和指导,且品相、 品质要求高,企业进入需具备一定研发实力,前期开拓难度较高,但是后期维护成本低, 先进入者具备一定先发优势。但考虑酒店采购所需品类通常难以在一家满足,后续企业 需增强在单一酒店的品类渗透和扩张能力。3、调理肉制品:大空间易运营,农企具备优势我国肉制品空间约 2 万亿,其中调理肉制品千亿。肉制品空间广阔,细分品类众多,其中
36、调理类肉制品是指经过滚揉、搅拌、调味和预加热等形成的非即食类肉制品。全国约有 3400 家禽肉类调理品企业,产值突破 1000 亿,其中 前 50 强在 230 亿以上。调理肉制品是主要半成品,终端操作相对容易,农业型企业纷纷布局,上游原材料是竞 争关键。相比于其他类型预制菜,调理肉制品加工程度降低,且食材组成较少,因此在 终端操作上更为简单,应用上也更为普及。目前主要玩家为肉制品或农业型企业。竞争要素上除了成本优势、渠道效率外, 上游原材料也是核心竞争点,因此农企在布局调理肉制品方面具备天然优势,未来发展 上预计将逐步向大型农业企业集中。4、C 端:需求仍需培养,竞争相对分散C 端需承担消费
37、者教育成本,因此经营难度更高,早期切入者失败较多。C 端消费者教 育不足,需求端变化迅速,并面临供应链难题(需求点分散、运输成本较高、易损耗等), 整体销量难以上量,同时早期进入者多以重资产方式进入,13、14 年兴起的一批半成品 菜公司如青年菜君、我厨等,在需求不确定性情况下极易陷入资金断裂风险。垂直品类占领,热点营销引爆,近期 C 端打法渐趋灵活。新入局者大部分选择主攻门槛 更低的 C 端,由于 C 端营销多元化、渠道模糊化,企业多以互联网打法为主,注重产品 创新、迭代速度和传播属性。研发上选择还原网红菜品、当地特色菜或门店热款;营销 上注重社群营销及场景营销,如直播、网红种草等。农贸市场
38、门店模式适应当下,其余模式仍在摸索中。农贸市场消费人群固定,且购买目 的性强,可转化率较高,实现了 C 端层面量的汇集,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同时,也依托线 下方式集中曝光,利于预制菜品类面对面消费者教育和培养,是目前比较成熟的商业模 式。其余模式供应链尚在摸索中,常选择三方平台合作,但实际效果还待观察。四、当下赛道溢价,长看竞争能力当前行业初于发展初期,渗透率快速提升带来板块性红利,大空间和高速发展下赛道享受溢价。未来随着龙头入局,格局集中逐步成为主线,企业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作用增强,强竞争力企业更具优势。安井食品:速冻龙头竞争力强劲,预制菜经营思路清晰,配合定增项目落地,公司 长期空间持续打开。
39、公司作为国内老牌速冻食品龙头,经营团队管理高效,依托大单品和销地产策略,爆款产品抓取力强,渠道服务高执行力, 持续推动公司高成长。当下公司重点发力预制菜业务,经营思路清晰,选品策略上, 制定了“家喻户晓、BC 兼顾、还原度高、加工复杂、成本更低”五大选品标准,营 销策略上,分阶段推进乡厨、酒店菜和成品菜肴发展,此外近期公司在原有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肉片冲锋,鱼片称王”的方针。未来随着定增项目落地,预制菜产能储备充足、信息化建设再上台阶、营销投入推进,预计公司长期空间持续打开。当前市场担忧短期业绩放缓,更多是疫情高基数导致,当前虽有波动但企业 竞争力、全国化扩张和餐饮工业化趋势未变,中长期发展空
40、间坚实可靠,维持 21-23 年 EPS 预测为 3.25/4.22/5.36,对应当前股价 PE 为 56/43/34 倍,考虑到公司中长线空间依然清晰,维持 22 年 60 倍 PE,对应 12 个月目标价 253 元。味知香:预制菜领先企业,上市募资加快扩张,建议积极关注。公司是业内较早成立的预制菜企业,主要深耕华东市场,产品上拥有肉禽类、水产类等产品线,其中 牛肉类为核心产品,渠道上公司依托“味知香”和“馔玉”分别开发 C 端和 B 端市 场,其中 C 端主要围绕打造加盟店体系,目前单店投资小、回报高且经营难度低, B 端绑定大客户加速增长。公司作为老牌预制菜品牌,加上业内率先上市,品牌张力持续强化,且随着上市募资后打开产能天花板,在预制菜行业快速发展、BC 两端 持续渗透红利下,公司增长有望迈向新的台阶。五、风险提示终端需求回落、成长超预期上涨、市场竞争加剧、食品安全问题等。报告链接:预制菜行业深度研究报告:预制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