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诗歌鉴赏--综合训练1导学案 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诗歌鉴赏--综合训练1导学案 教师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编号 009 使用时间 编制人 授课内容(1课时)班级 姓名 小组学习目标 024古诗词-综合训练 导学流程【教学目标】1.通过训练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题的常见解题思路与方法;2.通过训练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3.通过训练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合作探究(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放言五首其一唐: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注释】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宁子:宁武子,国家
2、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燔柴,语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B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C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萤虫和露水,只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D这首诗就社会人生真伪的辨别议论说理,全诗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2、尾联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一)1、B(“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分析错误,颔联两句意为世人只爱臧生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子那样的高贤,从诗人“但爱”“可知”两词看出诗人认为
3、两者虽然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但性质不同)2、 尾联说明了要辨别真伪,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的道理。尾联诗人用“不取”“可怜”感叹当朝者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辨别真伪失掉了依据,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赏析】“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这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
4、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读者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 “可知”、 “终非”、 “岂是”、 “不取”、 “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读者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诗人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
5、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纸鸢北宋:王令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挟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注释】王令,北宋诗人,为人正直敢言,有治国安民之志,但一生壮志未酬,贫病交加而死。偶能终日,意指纸鸢之线易断,偶尔能在一天里始终飞于高处。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揣测放风筝的人放风筝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的原因,是嫌弃飞鸟花样不够多。B. 三、四句写风筝挣脱线高飞,便有“愚儿仰面看”,诗人借此暗讽世俗之人的势利。C. 碧霄难至,风筝偶尔飞向高处便“遂为安”,好比暂居
6、高位的小人志得意满的嘴脸。D.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风筝的形状和色彩,以衬托、对比手法来表现风筝飞升之高。2、本诗中“笑杀鹏抟”的纸鸢,与庄子逍遥游中嘲笑鹏的斥鴳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二)1、 B 2、本诗的纸鸢和逍遥游中的斥鴳都显得自大无知,但本诗中“笑杀鹏抟”的纸鸢,暂时高飞却嘲笑未能远飞的大鹏,这是一旦得势便嘲笑有志难伸之人的小人行径,而庄子逍遥游中斥鴳只是不知自己也有所待,见识短浅。【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
7、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诗的第三、四句所写并非“风筝挣脱线绳飞天而去”,而是乘线凭风高飞的场景。故选B。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理解诗句内容,结合文意作答。需要分别分析
8、“笑杀鹏抟”的纸鸢和嘲笑鹏的斥鴳的形象,然后比较异同。“笑杀鹏抟”的纸鸢,看那风筝乘线凭风飞去直冲云霄,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那高旷至极的天际,却能终日飞翔久久不落,就连那相传一飞九万里的大鹏鸟,也没有这般本领。这是一旦得势便嘲笑有志难伸之人的小人行径。逍遥游中嘲笑鹏的斥鴳,结合文本内容“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分析可知,斥鴳不知自己也有所待,见识短浅。两者都显得自大无知。(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野菊唐:李商隐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紫云新苑移
9、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注】省:记,忆。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霜栽:指野菊。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B. 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C. 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D. 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能向朝廷引荐自己。2、 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三)1、 B 2、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运用叠词,“冉冉”“涓涓”,由外在环境写到内在心
10、境,节律优美,音韵和谐。运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结构严密。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作铺垫。【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说法错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
11、指出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赏析诗歌的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本句意思是野菊的微香四处飘散,花上的秋露似泪珠点点。这里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诗句中连用了两个叠词“冉冉”“涓涓”,运用这两个叠词写出由于环境恶劣。本来花气袭人的野菊只能散发出细细的微香,所以它难免要清泪涓涓,不断洒落,叠词的运用从外在环境写到野菊的内在心境,刻画细致入微,同时节律优美,音韵和谐。本诗是诗人李商隐自桂幕归京后,暂代京兆府某曹参军。京兆府掾曹位卑职微,此期生活相当困窘。诗人借咏菊
12、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喟,他欣赏菊花的高洁,以菊自比,但表述更多的却是孤芳自赏的寂寞,以及想要摆脱这一处境却无能为力的压抑无奈。所以此处“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此句紧承上句的野菊所处的环境:它的北面是苦竹园,而且还有椒坞在旁。竹的味道那么苦,椒的味道又那么辣,苦、辣之味包裹着菊花。托根在这样的辛苦之地。它的处境多么艰辛啊。由于环境恶劣。本来花气袭人的野菊只能散发出细细的微香,所以它难免要清泪涓涓。不断洒落了。同时,野菊的辛苦遭逢还不仅仅是境遇不好。它又生不逢时:它生于萧飒衰败的寒秋,蓓蕾一开,便受风刀霜剑的摧残,实在太不幸
13、了。紧接着下文揭示了野菊的心境,所以此句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还有本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写出了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只能发出细细的香味,内心悲苦,清泪涓涓,奠定全诗悲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作铺垫。【点睛】赏析诗句题答题步骤: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 该手法的;点出运用该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国棋王逢唐:杜牧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守道还如周伏柱,鏖兵不羡霍嫖姚。得
14、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注】玉子纹楸:精美的棋子、棋盘;一路饶:即让一子。周伏柱:指老子,曾做过周朝的柱下史。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两次大破匈奴,屡建战功,曾为嫖姚校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歌首联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人手,“檐雨竹萧萧”烘托出幽雅惬意的环境。B. “羸形暗去春泉长”意思是说王逢下棋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潺湲不息,充满了生机。C. “拔势横来野火烧”运用比喻,说明王逢进攻起来势如拔旗斩将,疾如野火燎原。D. 颈联不仅写出王逢以静制动、进攻厮杀的棋风,还写出了其精通兵法多才多艺。2、本诗全诗句句写“棋”,那么诗人是怎样借“棋”写别情的?结合诗句
15、作简要分析。(四)1、 D 2、首联描绘了淅淅沥沥的秋雨、萧萧瑟瑟的修篁的环境,诗人与友人窗下摆棋对弈的场景,给人幽雅又惬意的感受。“最宜”二字,足见友情之深厚,也增添了别离之感伤。中间两联运用比喻和典故,表现了友人高超的棋艺,可以看出两人对弈之趣。然而这种惬意会随着友人的离开而不得,棋艺越妙,离别之情越浓。尾联诗人借与好友王逢相约,要将万余日时间,尽行于棋局上销用,表面上是几多豪迈,几多欢快,实际上却暗寓着百般无奈和慨叹,抒发的离情别绪极为浓郁,极为深沉。【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
16、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还写出了好友精通兵法多才多艺”分析错误,“还如”“不羡”可知颈联与“精通兵法”无关。故选D。【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这类题目在组织答案时,可以依照原诗的顺序,采用逐句、逐联、逐层的方式叙说,即每一句、每一联、每一层写什么内容,这个内容怎样体现情感的。对于绝句,可以逐句分析;对于律诗,可以逐联分析;对词曲,可以逐层分析。回答本题抓住“句句写棋”“怎样借棋写别情”这两个关键词,回答时应该按照“描写了与棋有关的什么事,抒发了什么别情”的内容逐句分析即可。这是一首颇有趣味充满深情的送别诗。作者的友人王逢是一位棋艺高超
17、的围棋国手,于是作者紧紧抓住这点,巧妙地从纹枰对弈一路出发,以爽健的笔力委婉深沉地抒写出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起首即言棋,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下笔,一下子便引发人悠悠缕缕的棋兴。“最宜”二字,足见友情之深厚,也增添了别离之感伤。颔联转入对枰上风光的描写上:“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羸形,指棋形羸弱。这是赞美友人绝妙的棋艺,说他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淙淙流淌,潺湲不息,充满了生机;进攻起来突兀迅速,势如拔旗斩将,疾如野火燎原。然而这种惬意会随着友人的离开而不得,棋艺越妙,离别之情越浓。颈联承前,使事言棋,赞叹友人的棋风:“守道还如周伏柱,鏖兵不羡霍嫖姚。”这
18、两句说王逢的棋动静相宜,攻防有序,稳健而凌厉。防御稳固,阵脚坚实,就像老子修道,以静制动,以无见有。进攻厮杀,首尾相应,战无不胜,较之霍去病鏖兵大漠,更加令人惊叹。这四句淋漓兴会,极力渲染烘托,表现出友人高超的棋艺和自己真挚的友情。“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所谓转入正题,不是正面接触,而是侧面揭示,以期代送。如今他遇上王逢这样棋艺高超,情投意合的棋友,该是多么欢乐啊。可是友人就要离去了,留下的将仅仅是“最宜檐雨竹萧萧”那种美好的回忆。因此这两句含蕴极丰,表面上是几多豪迈,几多欢快,实际上却暗寓着百般无奈和慨叹,抒发的离情别绪极为浓郁,极为深沉。【点睛】(1)古代诗歌表达感情的特点:多
19、是含蓄、隐晦的; 多是丰富、复杂的;有时是发展变化的。(2)多角度思考。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 (3)答题模板: 第一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第二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涉及多种情感的,答题时一般按在诗歌中出现的先后为序。二、当堂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感旧宋: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20、?【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意象相关。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
21、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一)1、AC(A项,“儒雅谦恭”有误; C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2、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每点2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宋:陆 游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老惯人间齐得丧。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注】宋
22、绍兴二十八年(1158),陆游与时任县尉的朱景参情好甚笃,他们一同游览北岭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词。凌烟像: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建凌烟阁于长安,将开国文武功臣魏征、尉迟恭等二十四人的肖像画于阁中,以资褒扬纪念。凌烟阁图像,被视为士人建功立业所获得的至高荣誉。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由自然界的风雨写起,“声翻浪”从听觉角度突出了风雨来势之猛烈。B随着黄茅瘴气被秋风秋雨一扫而光,压抑在词人心头的愁绪也暂时得以消除。C“老惯人间齐得丧”,是说自己历尽人间万事,已把得失荣辱看得超然平淡了。D“千岩高卧”以下三句紧承上句而来,写词人看破了世俗名利,过起了隐居生活。2、词的下片是如何写
23、友人朱景参的?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二)1、D2、答案 第一问:对比。把词人自身与朱景参不同的处境和心情进行对比,词人设想若干年后,老友驻扎在军营中,腰间佩着箭,出入将相之中,气势是何等壮阔,而词人却不思功名,在渔樵中老去。通过行为、外貌等对人物进行刻画。通过对朱景参驻守平戎帐内,羽箭腰间的行为、外貌的描写,表现友人的形象。(3分,答出一点即可,如答“想象”亦可酌情给分)第二问:通过对友人的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友人建功立业的希冀之情,也表达了词人在消极中寄希望于未来,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3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初发太城留别田父宋:范成大秋苗五月未入土,
24、行人欲行心更苦。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注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太城:成都。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B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C第五、六句写诗人的高兴及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D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2、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
25、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6分) (三)1、C【“莫相思”是“不要挂念我”】2、这一联,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的艺术手法,(2分)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2分)表达诗人对 成都人们的真诚而美好的祝愿。(2分)(“流渠汤汤声满野”是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今年醉饱鸡豚社”是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也可把这两句都当成诗人的想象,对田野情景和未来丰收景象的想象。这虚写之景是诗人的美好祝愿。)(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旅中送迁客唐:吴融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言危无继者,
26、道在有明神。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灵均是屈原的字。表面写朋友要去凭吊屈原,实际暗示朋友被贬的遭际。B颔联点明送别的时间,对仗工整,注重色彩,用冷色调渲染了离别的心情。C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友人之作,情感真挚,格调相同。D本诗熔叙事、写景、抒怀于一炉,描写简备精当,感情深沉含蓄。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四)1、C (格调不同。) 2、对朋友的担忧。“天南不可去”南方荒蛮之地,“落日青山路”,此去路途逼远,为朋友担心。对朋友的不舍之情。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无人可以倾吐平生心事。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朝中敢于直言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非曲直自有神明鉴证,间接赞赏友人敢于直言的品格。(每点2分,共6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