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优秀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优秀6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优秀6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一、角的度量: 平角、周角、画角 二、整理与复习: 锐角 钝角 请用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并把它们画出来,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分别说一说它们是什么角。 135 75 120 180 出示以上各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三、拓展提高,促进发展(依次出示下面各题及答案) 1、出示教科书第72页第13题。 教师:请同学们先在数学书上量出下面各图中每个角的度数,并填在表中。 学生自主动手测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汇报。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 教师:关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我们
2、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继续探索这个问题。 2、出示教科书第72页第14题。 学生审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分针刚好走一个平角,那分针后来指着哪个数字?那小玲是什么时候完成作业的? 3、出示第72页第15题。 教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觉得他们谁说得对?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和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两条边张得越开角越大,两条边合得越拢角越小。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三位数乘两位数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1)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 (2)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
3、末位与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注意加进位。 2、积的变化规律(一),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或除以)几,积也乘以(或除以)几。 3、积的变化规律(二),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注:在乘法中,要想使积不变,两个因数的变化就要相反,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另一个因数就要除以相同的数。 4、积的变化规律(三),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以2,另一个因数乘3,积就乘(23)。 5、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 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读作:80千米每小时。 小林每分钟步行60米,小林的速度是60米/分,读作:60米每分
4、。 飞机的速度是340千米/小时,表示:飞机每小时飞行340千米。 6、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7、估算 (1)估算必须符合两个要求:一是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估算时所得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一定要用“”号。 注:乘法估算,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但结果一定要接近准确值。 有关带钱问题的估算,要做到估大不估小。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渗透实践出真知的思想意识。 2、认识1
5、度的角,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探究过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用量角器量角这一技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出示三个滑梯)玩过吗? 生:玩过 师:大家都玩过!想玩哪个? 生1:第三个,这样可以滑的快一些 生2:第一个,我想滑的慢一些,我会害怕 师:观察一下,这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1:有高有矮 师:哦,你的意思是说它们的角度不同?原来角也有大小啊?
6、生活中我们一般以2号滑梯为标准,今天这节课我们以2号滑梯所形成的角1为例一起研究:角的度量(板书) 二、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1、明确测量标准要统一,为“度”的出现作准备 师:1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学具来表示它的大小,老师为大家准备了1和一些学具,在1号学具袋中,请小组长打开,小组合作,借助学具表示出1的大小。 学生动手测量 师:量完了吗?谁能到前面来介绍你是怎样量的? 生边操作边解说: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们这个方法非常好,老师帮你把它记录下来(板书:角顶点边) 师:得到是结果是:3个(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吗? 生:2个。 师:还有吗? 生:1个 师:我们测量的都是1,
7、但测量结果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把你们的小角举起来看一下 生:我们用来测量的角大小不一样 师:也就是标准不统一,所以测量同一个角的结果不一样,要想获得统一的测量结果应该怎么办? 生:用同样大的角来量 2、引出半圆 师:好主意!下面我们采用统一的标准角在小组内再来测量1的大小,这个统一的标准角就放在2号学具袋里,请小组长打开 生操作测量 师:哪个小组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小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测量的?能边操作边解说吗? 生: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哦,你在测量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了(指板书)角的顶点与量角工具的顶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一边对齐!谢谢你的交流!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钝角,
8、你能量出它包含了几个这样的标准角吗?谁到台上量一量?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我刚才注意到这个同学在测量这个角时,把这个半圆又展开了一部分,(问生)你为什么这么做? 生:三个小角不够了 师:你真聪明! 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个角,大家看这是个什么角?(生:平角)谁来测量一下这个平角?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把这个半圆全展开了!数数你的测量结果 生:8个 师:操作非常规范,请回 师:我们刚才用统一的标准角测量了几个角的大小,想一想,这几位同学在测量每一个角的操作过程中,注意了些什么? 生: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展示:这些同学都把角的顶点对齐了半圆的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
9、中心点(板书),我们刚才说了,测量时角的哪一部分和中心点对齐?(生:顶点) 师:看来这个量角工具真是方便啊,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把这个工具搬到课件上,再用它来量一个角(课件展示,一锐角不能量)老师也注意到了角的顶点和量角工具的中心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这条线对齐。用这个测量工具测量这个角,同学们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怎么办?小组讨论一下 生:把半圆多折几次 师:你的意思是说把半圆平均分的份数再多一些,对吗? 3、引出并认识量角器 师:你的想法真好,已经非常接近科学家们的思想了!其实早在很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发明了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量角器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都是1
10、度,记作1(板书)我们来看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就是一个1的角(课件演示)你还能再找一个1的角吗? 生1: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生2:100刻度线到101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师:你能找一个3的角吗? 生:0刻度线到3刻度线之间就是3的角 师:谁到黑板上来写一个3? 生写 师:你写的真规范,请回 师:我们把0刻度所对应的这条线叫做0刻度线,如果用量角器来测量角时猜测一下0刻度线与角的哪一部分对齐? 生:角的一边(板书) 师:我们来读一下刚才那个角的度数。 生:39 师:你是怎么读的?根据角的哪一部分读出的39 生:角的另外一条边 师:好方法!老师帮你记录下来(板书:另一边
11、度数) 师:再来尝试一下(课件出示两个角) 生读数 师:在3号学具袋中就有一个量角器,请同学们打开,仔细观察手中的量角器与屏幕上的有什么不同? 生:还有一圈数 师:哦,也就是量角器有两圈数字,观察手中量角器这两圈数字有什么区别?(屏幕给出内刻度线) 生:内外圈数字相反 师:也就是说:外圈从左向右顺时针数内圈从右向左逆时针数 师:多了一圈数字,也就多了一条0刻度线,为了区分,我们把中心点左边外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外0刻度线,把中心点右边内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内0刻度线。 师:大家对量角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不能借助量角器读出下面这几个角的度数呢?请看大屏幕 (30的角) 生:30
12、师:你是怎样读数的?读的是哪一圈刻度? 生: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我读的是内圈刻度 师:再来读一个角 生:130 师:这个钝角是多少度? 生:150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小组讨论一下。 师:大部分小组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生:角的一边对齐外0刻度线就读外圈刻度,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就读内0刻度线 师:同学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借助量角器读出角的度数! 5、用量角器测量角 师:这个角是多少度呢?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吧!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在量角时注意到了什么?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生边说,
13、课件边出示) 师:想不想亲自量一量?(想)请同学们用手中的量角器测量这张练习纸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并做好记录(练习卡上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开口不同,边长不同)开始! 学生开始测量 师:都测量好了?谁来交流一下测量结果? 生:这个直角是90,这个钝角是130,这个锐角是60这个平角是180,这个周角是360 师:你能不能演示一下这个钝角的测量过程 生:把量角器转一下,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所以是130 师:你能再演示一下这个周角的测量过程吗? 生:转半圈是180,它转了一圈就是两个180,也就是360 师: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周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 生:我发现一
14、个周角等于两个平角等于四个直角(师板书:1周角=2平角=4直角) 师:谢谢你聪明的小伙子 师:回忆一下刚才用量角器测量角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步骤?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师补充板书) 师总结:这位同学总结的真好!在用量角器测量角时,就应该注意到这几点(指板书),也就是: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他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7、画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量角器除了量角还可以画角呢!想试一下吗?(想)请尝试着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 生尝试画角 师:谁上台来交流一下?你能把你的画角过程演示一遍,画一个40角吗? 生:我先画一个点,再画一条线,在40的地方点一个点,在
15、连起来 师:操作非常规范 师: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画角的过程(课件) 首先确定角的顶点,它与谁对齐? 接着确定角的其中一条边,它与谁对齐? 然后确定角的另一条边 最后把顶点与这一点相连,我们画的这个角就是一个40的角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出色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拓展训练 师:最后有几个问题需要在课下认真研究一下用这个坏掉的量角器能否量出角的度数?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复习角的计算。 2、通过对一些特殊角的计算和探索,为以后有关角的性质作铺垫。 3、小组合作,通过验证得到相等的角,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
16、难点: 通过计算找到相等的角。 能从平面图形中找出相等的角。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昨天我们复习了角,并求了角的度数,下面我们先来做一道练习 已知COB=90COD=38,求:AOD=? 生1:AOD=AOBCOBCOD =1809038 =52 生2:AOD=AOCCOD =9038 =52 师:为什么AOC=90? 因为AOB是一个平角,COB是一个直角,所以AOC必定也是一个直角。 COB和AOC都是90的角,它们是一组相等的角,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出示课题:相等的角。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师: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几个角?在这四个角中有什么小秘密吗? 例
17、:如图,两直线相交,得到的角分别为1,2,3,4,如果1=30,2,3,4这三个角中哪一个角能马上知道度数了,为什么? 3是不是等于1的度数呢?能不能用我们已有的本领去想想办法能证明呢?四人小组讨论。 生1:解:因为1+2=180, 所以2=18030=150, 因为2+3=180, 所以3=180150=30。 生2:解:因为1+4=180, 所以4=18030=150, 因为4+3=180, 所以3=180150=30。 小结:有的同学先利用平角求出了2的度数,再根据2与3的关系求出了3的度数;也有的同学是先利用平角求出了4的度数,再根据4与3的关系求出了3的度数,不管从什么角度去思考,最
18、终的结论是一致的,3=30。 师:在你们刚才的探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 生3:(2和4也是一组相等的角。) 跟进练习 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两组相等的角,这个结论是否带有普遍性呢,还是仅仅是偶然?下面我们把这一题的条件做些变化,请你再一次通过计算,看看是否存在两组相等的角? 例:如图,两直线相交,2=145,请你通过计算验证一下1和3,2和4是否是两组相等的角。 学生独立练习。 生:(略) 小结:两条直线相交,必能形成两组相等的角。 探究二 生:解:因为1+2=90, 所以1=9060=30, 因为2+3=90, 所以3=9060=30, 1=3=30。 师:如果2=65,1与3还相等吗? 生:
19、因为1+2=90,2+3=90, 1和3都等于902=25, 所以1=3。无论2等于几度, 在这题中1和3的度数都是相等的。 跟进练习 两人一组动手操作,用两把一样的三角尺摆一摆相等的角,对你的同桌说说理由。学生操作演示。 小结:要摆出一组相等的角,我们首先要找到三角尺中两个一样大小的角,将这两个角部分叠放,没有重叠的部分所形成的两个小角它们必定是一组相等的角。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生1:1 = 3 生2:2 = 4 练习二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生:2 = 3 练习三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为什么第三幅图中没有
20、相等的角呢?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找了图形中相等的角,知道了当两条直线相交时会形成两组相等的角;还知道了将两个相等的角部分叠放在一起时,没有重叠的部分所形成的角也是一组相等的角。 课后习题 五、课后练习 在你的生活周围有没有相等的角,请你找一找,并向你的伙伴们说一说。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24页、25页,例5、6及第27页练习七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比较等活动中。体验探索规律的快乐,培养探索精神,并能自主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规律。 2、在计算中,体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从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
21、律进行简便计算。 3、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及简便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教师谈
22、话引出情景:为保护环境,红旗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4、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5和25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
23、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 (2)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 c、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很容易想到:
24、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板书公式:ab=ba 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 (4)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 引导学生回忆:做乘法验算时。 完成“做一做”前两道,指名板演,订正。 教师谈话:用这个定律时该注意什么?(数不能变化,运算符号不能错)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教师谈话引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要几步?怎样列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小组讨论: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好不同算法记录。 汇报交流,根
25、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两种算法 (255)2 25(52) 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25(52) (2)举例验证 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例子填到课本25页,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子。 教师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154)10 15(410) (1258)5 125(85)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 让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讨论这个规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 最后汇报交流,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让学生说说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注意的问题。 3、
26、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 教师提问:比较所学的四个定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出示: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完成做一做后两道 四、回顾整理 这一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简便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五、作业 练习七第2、3题。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25=25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
27、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255)2=25(52)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bc)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引发知识冲突,引出“度” 第一次情境引入 小丸子和花轮同学各画了一个角,争论谁画的角大?你们能帮
28、着想个办法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并喜爱的人物,吸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如重叠、剪、利用三角板或活动角等)直观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第二次情境引入 出示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 谈话:挖掘机的“长臂”组成的角都不一样,挖掘机的高度和“长臂”的的长度都可以用尺量,用米等长度单位来表示,那么用什么度量角?用什么单位表示角的大小呢? 【设计意图】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通过上节课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但对想知道角的具体大小,如何测量,学生无从说出,这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并感觉到度量的必要性,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未知的心理倾向,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的基础上,明确学习内容
29、和目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度量单位 分小组讨论、汇报。 谈话:大家说得对不对?下面听小电脑博士的介绍。 (听介绍,课件演示) 认识10角:(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0表示1度。 (媒体展示10 100 200 900角。问:100由几个10组成?如果一个角由90个10组成是几度的角) 为了方便,又从左边开始标数字。演示10 100 200 900角。 板书:10 =1度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度,建立起1度角的概
30、念、大小。在引基础上学生可以很快地说出100 200 900角。通过左右两边不同颜色的刻度,初步建立内、外刻度线的概念。知道可以从左右两边看,关键找0度。 2、认识量角器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把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就得到这样的一个圆形,请同学们想一想,它和那个学习用品比较像量角器 (1)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对量角器的认识。 (2)学生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说说你的发现,有疑问也可以小组讨论解决。 (4)小结(课件演示或用教具演示) 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 内圆的数字称为内刻度线,外圆的数字称为外刻度线。 以右边的00为起点,起点处的00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
31、00的刻度线。 同桌相互操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相互操作,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充分认识了量角器,为下面的度量打好基础。 3、角的度量 出示60度角。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 (1)自学尝试。 A、边自学书上第35页上半部分的内容,边自己也学着量一量。 B、量的时候想一想,你量角的步骤是怎样的? C、最后把量角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如果你有疑问,也可以在小组中提出,大家一起来解决。 (2)指名汇报,教师演示。 (3)提醒注意:由于量角器有两圈刻度,读刻度时,要根据测量角的方向选择合适的刻度。 (4)点拨。编儿歌 板书:量角的步骤 点对点 边对边 找零度 认刻度 【设计意图】在学生
32、对量角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再次放手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行探索并归纳出度量角度的步骤,并学会抓住关键字眼,编儿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量角的方法。 4、角的分类及各种角间的关系 (1)量一量下面各角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直接在书上量,并填在书上) (2)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反馈总结。 板书:直角是90度 平角是180度1平角=2直角 周角是360度1周角=2平角 锐角90度 90度钝角180度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你喜欢这些角吗?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把它们画出来,再用量角器验证。(展示生画的角)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的逻
33、辑联系,通过角的度量对角进行分类,这样使学生既巩固了角的度量方法,又对角的分类及各种角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为后面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打下基础。 5、画角 谈话:给你一个角的度数,你能画出来吗? (1)尝试画一个40度的角。 (2)小组内交流画法。 (3)总结画角的方法,课件演示。 (4)再练习画几个角。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何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收获,系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
34、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时期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度的概念非常抽象,以往教师指着量角器比划,学生听的无趣,听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而通过课件演示:古希波来人认为一年360天,所以把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学生听得入神。动画演示,并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这样既使“度”的概念形象化,而且分解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难点。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