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积的变化规律,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先从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入手,运用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概括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再通过对一组乘法算式的观察、比较,归纳出乘法算式中的变化规律。运用乘法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出常见的数量关系。最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
学生已掌握了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为多位数的乘法计算打下了基础,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方法掌握比较容易,重点是引导学生当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结果应如何对位,使学生明白其中的算理。在计算教学中,相对学生感觉都比较枯燥乏味,教学中可将计算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规律内涵,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理解并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课时划分:6课时
1、笔算………………….….…. 4课时
2、解决问题…………………… 2课时
第1课时 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47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口算。
1644 2304 193 1804
1407 245 2105 1303
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笔算乘法
一、 自主探索笔算方法。(教学例1)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
(1)先算什么;
(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八第1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八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每位同学表现都非常优秀,谁能说一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后作业:
完成《长江全能学案》本课作业、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因数中间或尾末数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例2及练习八1—4
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法
2、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正确进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准确迅速地进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景:
(1)、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
(2)、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
3、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
4、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①、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②、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5、反馈第(2)题: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
二、质疑与小结
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三、知识反馈:
1、学生试练P48做一做
2、比较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八:1、2、3、4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每位同学表现都非常优秀,谁能说一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六、课后作业:
完成《长江全能学案》本课作业、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P49-50页 例2及练习八2、3、6-12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1、 口算
254 1254
2、 笔算下列各题。
12429 30624 52030
指名板演,集体练习,订正。
3、 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49页练习八第2题。
组织讨论已知信息,了解题目要求。
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学生汇报计算思路及结果
2、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8题。
师:仔细观察,错在哪里,改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观察、检查,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学生汇报计算思路及结果
3、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0题.
课件出示第10题各种蔬菜,指名说单价和数量。,在小组中共同完成(1)、(2)题。
想:从表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及结果
4、 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1题.
课件出示。
组织讨论已知信息,了解题目要求的内容。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思路及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教材第49页练习八第3、6题。
指名口算,其余学生订正。
(2)教材第49页练习八第7题。
指4名学生板演,其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9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后小结。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长江全能学案》本课作业、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51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用具:
投影仪、计算器、写有试题的作业纸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 ) 8125=( )
620=( ) 24125=( )
6200=( ) 72125=( )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
(2)组织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
(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804=( ) 25160=( )
404=( ) 2540=( )
204=( ) 2510=( )
(2)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3、整体概括规律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P51、3
(2)举例说明积变化规律。
5、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2、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
(182)(242)= (1053)(453)=
(182)(242)= (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每位同学表现都非常优秀,谁能说一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后作业:
完成《长江全能学案》本课作业、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价格问题
教学内容:P52例4及练习八 5-9
教学目标:
1、 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初步理解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2、 初步培养应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完整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应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价格数量关系的推导。
教学难点:应用 单价数量=总价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超市内的图片。
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
教材第52页例4.
1、 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例4(1)
指名读题,提取信息。
师:我们把每件商品的价格,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总价”。那这道题里的“单价”“数量”“总价”分别是多少呢?
指名回答,理清思路。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803=240(元)
师:回答这类问题,千万别忘了带单位。
2、 师:观察算式,你能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吗?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发言。师板书:
单价数量=总价
3、 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例4第(2)题:
4、 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多少元?
5、 学生独立作答,列出算式:104=40(元)
三、当堂训练。
1、教材52页做一做第2题。
2、教材54页练习九第3题。
3、教材55页练习九第8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及结果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长江全能学案》本课作业、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行程问题
教学内容:P53例5及练习八 5-9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景: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
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3、再出示:汽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
4、师说明:也可以这样写。
5、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
6、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
7、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集体讲评。
二、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出示例3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决第(1)(2)小题
3、出示:
(1)704=28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
(2)22510=2250(千米)
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路程
三、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出示练习九第9题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答,全班讲评订正。
3、让生思考讨论: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展示成果: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
四、巩固练习
练习九5、6、7、9
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总结交流,汇报收获。
这节课,每位同学表现都非常优秀,谁能说一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六、课后作业:
完成《长江全能学案》本课作业、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