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和脊髓传导通路.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0087450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PTX 页数:49 大小:3.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和脊髓传导通路.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脑和脊髓传导通路.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和脊髓传导通路.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和脊髓传导通路.pptx(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传导通路分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和下行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上行传导通路: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下行传导通路:1锥体系2锥体外系第1页/共49页一、上行传导通路ascendingpathway(感觉传导通路)第2页/共49页(1)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1)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皮肤肌肉脊神经节肌腱周围突中枢突延髓薄、楔束核关节随脊神经第一级神经元经脊神经后根入脊髓后索形成薄束、楔束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弓状纤维),形成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发出丘脑皮质束交叉位于延髓中央管腹侧,此交叉称丘系交叉经内囊后脚 第

2、三级神经元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及中央旁小叶的后部。深感觉通路中,纤维的排列有明确的定位,在后索中由内侧向外侧依次排列为骶、腰、胸、颈部的纤维。深部感觉传导通路损伤后的主要表现:薄束(传导躯干下部及下肢来的信息)、楔束(传导躯干上部及上肢来的信息)受损,可出现闭目站立时身体倾斜、摇晃、易跌倒,同时精细触觉和振动觉丧失。第3页/共49页第4页/共49页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肌肉肌腱周围突脊神经节中枢突胸核、腰骶膨大关节-层灰质随脊神经第一级神经元经脊神经后根入脊髓第二级神经元进入脊髓同侧外侧索,形成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下脚进入脊髓对侧或同侧外侧索,形成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

3、脚小脑旧皮质第5页/共49页2.非意识性深感觉传导路的概念及机能意义:第6页/共49页(2)痛、温、触(粗)觉传导通路1)躯干、四肢痛、温、触(粗)觉传导通路:躯干、四周围突脊神经节中枢突脊髓灰质、肢皮肤随脊神经随脊神经后根入脊髓后角第一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交叉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在白质前连合)(痛、温觉纤维)(粗触、压觉纤维)经内囊后脚第三级神经元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上部及旁中央小叶后部。脊髓丘脑侧束内的纤维排列,由外侧向内侧为骶、腰、胸、颈部来的纤维,当髓内病变和髓外病变时,痛温觉障碍首先出现的区城不一样(髓内病变主要在上半身;髓外病变主要在下

4、半身)。第7页/共49页3躯干四肢浅感觉(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第8页/共49页2)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通路头、面部皮肤周围突三叉神经节中枢突口、鼻腔粘膜随三叉神经第一级神经元随三叉神经入脑桥三叉神经脑桥核(触觉)脊束核(痛温觉)形成三叉丘系第二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的下部第三级神经元经内囊后脚第9页/共49页4.头面部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第10页/共49页(3)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1)视觉传导通路视觉感受器(视周围突视网膜双极细胞中枢突节细胞视锥、视杆细胞)第一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神神经视交叉视束后丘脑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视网膜鼻侧半纤维交叉含两眼视网膜经

5、内囊后脚颞侧半纤维不交叉同侧半的纤维第三级神经元大脑半球距状沟周围皮质(视区)。第11页/共49页视觉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损伤所引起的视野的变化:a.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视野全盲。b.视交叉中央部(交叉纤维)损伤-双侧视野颞侧半偏盲。c.视交叉外侧部损伤-患侧视野鼻侧偏盲。d.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觉中枢损伤-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即患侧视野鼻侧半偏盲和健侧视野颞侧半偏盲)第12页/共49页2)瞳孔对光反射路程:强光照一侧瞳孔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的反应称直接对光反射(同侧瞳孔缩小),未照射侧的反应间接对光反射(对侧瞳孔也缩小)反射路径: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顶盖

6、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反射中枢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两侧瞳孔缩小。瞳孔对光反射径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表现:当反射径路的传入都分(视神经)损伤时,由于光线不能传入,用光照患侧瞳孔时,两侧瞳孔都无反应;但光照健侧瞳孔时两眼瞳孔均缩小,即患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若反射径路的传出部分(动眼神经)损伤时,患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都消失。第13页/共49页(4)听觉传导通路:螺旋器周围突螺旋神经节中枢突蜗神经核-蜗神经第一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大部分交叉成斜方体到对侧,小部分不交叉在同侧,形成外侧丘系,上升内侧膝状体下丘下丘臂听辐射大脑皮质第三级神经元第四级神经元经内囊后脚颞横回外

7、侧丘系以上的听觉传导通路传导来自两耳的听觉冲动,故一侧外侧丘系、听辆射或听觉中枢损伤,不致产生明显的听觉障碍。第14页/共49页7听觉传导通路第15页/共49页8平衡觉传导通路第16页/共49页9嗅觉传导通路第17页/共49页内脏感觉传导通路第18页/共49页二下行传导通路(运动传导路)(1)锥体系:主要管理骨胳肌的随意运动,由上、下两个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是指位于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的锥体细胞及其轴突锥体束。下运动神经元是指脑神经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脊髓核和舌下神经核)和脊髓前角细胞及其轴突(相应的脑神经和脊神经)。第19页/共

8、49页1锥体系锥体系上、下运动神经元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第20页/共49页中央前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皮质的锥体细胞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脚大脑脚底的中间3/5脑桥的基底部延髓锥体锥体交叉(绝大部分交叉到对侧)皮质脊髓侧束(未交叉的纤维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并逐节交叉到对侧)前角运动细胞脊神经肌肉皮质脊髓束第21页/共49页中央前回下1/3锥体细胞皮质核束内囊膝部大脑脚底的内侧部与皮质脊髓束一起下行到脑桥和延髓发出分支到脑神经运动核(大多数脑神经运动核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支配,唯有面神经核的腹侧部和舌下神经核接受对侧的支配)皮质核束第22页/共49页皮质脊髓束在内囊及脑干各段的位置:位于内囊后脚的前部中脑

9、大脑脚底的中3/5脑桥的基底部延髓腹侧部、锥体的深面,锥体交叉位于延髓锥的下端。皮质核束对脑神经运动核的控制情况:在下行过程中,纤维有的交叉,终干两侧的脑神经运动核,其中除面神经核下群细胞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的皮质核束外,其他的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两侧核束来的纤维。第23页/共49页表8面神经和舌下神经核上瘫及核下瘫的表现面神经舌下神经核上瘫对侧眼裂以下面肌瘫痪,但肌肉不萎缩对侧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侧核下瘫病灶侧所有面肌瘫痪。时久后面肌萎缩伸舌时舌肌偏向病灶侧,伴同侧舌肌萎缩第24页/共49页皮质核束对脑神经运动核的控制情况第25页/共49页表9锥体系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10、表现特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肌张力升高,痉挛性瘫痪(硬瘫)降低,松弛性瘫痪(软瘫)深反射亢进减弱或消失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减弱或消失肌萎缩不明显明显病理反射出现(+)不出现(-)第26页/共49页锥体外系是锥体系以外的控制骨骼肌活动的结构总称。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如纹状体、苍白球、黑质、红核、脑桥核、小脑、下橄榄核等)的机能系统。锥体外系包括纹状体苍白球和皮质脑桥小脑系。锥体外系病后,主要表现肌张力改变,运动异常,肌肉共济失调和平衡失调等。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2锥体外系的基本

11、概念第27页/共49页三三 神经系统化学通路神经系统化学通路胆碱能通路胺能通路氨基酸能通路肽能通路第28页/共49页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1.试述针刺右小腿内侧面或右面部皮肤时,痛觉冲动传导至大脑皮质感觉中枢的部位及具体传入途径?2.示指尖的精细触觉冲动经何途径传至高级感觉中枢?3.3.听觉和视觉传导通路各有何结构特点?视交叉、一侧视束及以后部位受损会导致何种视觉障碍?一侧听觉传导通路在外侧丘系以上受损,是否会导致明显的听觉障碍?为什么?4.一侧视神经或动眼神经损伤后,患侧瞳孔对光反射有何变化?为什么?5.试述锥体束的组成、在脑和脊髓内的位置以及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支配特点。什么结构损伤出现硬瘫

12、和软瘫,主要表现是什么?什么结构损伤出现面神经核上瘫和核下瘫,主要表现是什么?6.简要叙述锥体外系的概念及重要的锥体外系通路的名称和功能。第29页/共49页第四节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第30页/共49页一脑和脊髓的被膜covering硬膜duramater蛛网膜arachnoidmater软膜piamater硬膜下腔蛛网膜下腔第31页/共49页(一)脊髓的(一)脊髓的被膜被膜硬脊膜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的附的附着点及硬膜外腔着点及硬膜外腔的位置的位置脊髓蛛网膜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及蛛网膜及蛛网膜下隙下隙subarachnoid sp

13、ace-终池终池软脊膜软脊膜spinal pia mater第32页/共49页第33页/共49页(二)脑的被膜硬脑膜cerebralduramater组成特点硬脑膜由两层构成,外层即颅骨的内骨膜,内层较外层坚厚。硬脑膜与颅盖骨结合疏松,外伤时易造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在颅底与骨结合紧密,颅骨骨折时,往往使硬脑膜和蛛网膜同时撕裂,使脑脊液外漏。第34页/共49页由硬脑膜形成的结构有:大脑镰cerebral falx幕幕tentorium of cerebellum小 脑 幕 tentorium of cerebellum(其内侧游离形成幕切迹,内有中脑通过,当颅内压增高时,海马旁回和钩被挤入小脑幕

14、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而压迫大脑脚和动眼神经)小脑镰鞍膈硬脑膜窦(内含静脉血,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出血难止,容易形成颅内血肿。主要的硬脑膜窦有上矢状窦 下 矢 状 窦 直 窦 横 窦 乙 状 窦 海 绵 窦(位于蝶鞍两侧,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穿过,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通过。第35页/共49页脑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窦内,称蛛网膜粒,脑脊液通过它们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脑内表面并伸入沟裂中,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位脑室壁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脉络组织中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脑

15、室,形成脉络丛。第36页/共49页二、脑和脊髓的血供二、脑和脊髓的血供(一)(一)脑的脑的动脉动脉来源来源颈内动颈内动脉、椎动脉及脉、椎动脉及其供血范围,其供血范围,皮质支、中央皮质支、中央支的分布支的分布第37页/共49页颈内动脉分支颈内动脉分支有有后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丛前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P457第38页/共49页椎动脉分支有椎动脉分支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P457、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前动脉、迷路动脉、迷路动脉、脑桥动脉、脑桥动脉、小脑上小脑上 动脉、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第39页/共49页大脑动脉环大脑动脉环cerebral

16、 arterial circlecerebral arterial circle的组成和位的组成和位置及其机能意义置及其机能意义: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组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组成成第40页/共49页(二)脑的(二)脑的静脉:静脉:大脑大静脉、大脑大静脉、硬膜窦硬膜窦第41页/共49页(三)脊(三)脊髓的血管髓的血管脊髓的动脉:脊髓的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脊髓后动脉。脊髓的静脉:脊髓的静脉:脊髓前后静脊髓前后静脉、前后根脉、前后根静脉静脉第42页/

17、共49页三脑脊液三脑脊液cerebral spinal fluid及其循环及其循环脑室系统脑室系统的组成及的组成及交通交通侧脑室侧脑室第三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第四脑室第43页/共49页室间孔中脑水管侧脑室脉络丛第三脑室脉络丛第四脑室脉络丛正中孔、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颗粒上矢状窦颈内静脉。第44页/共49页脑脊液循环脑脊液循环第45页/共49页四脑屏障四脑屏障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脑屏障第46页/共49页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硬膜外腔的说法,何者错误A.内含脑脊液 B.呈负压 C.与颅内不相通 D.内含静脉丛下列动脉除哪一个外,都是颈内动脉的分支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

18、动脉 D.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央前回中1/3的动脉血供来自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基底动脉 大脑中动脉起自A.颈内动脉 B.颈外动脉 C.基底动脉 D.椎动脉 单项选择题第47页/共49页1.脑的动脉来源及供血范围;大脑中动脉及小脑下后动脉分支、供血范围及临床意义;大脑后动脉与动眼神经位置关系的临床意义。大脑动脉环的构成、位置及意义。12.脑与脊髓的被膜;椎管的硬膜外隙和终池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13.硬脑膜与颅底的关系及临床意义;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海绵窦、小脑幕及幕切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硬脑膜窦与脑的血液循环、脑脊液循环、颈内动脉及脑神经的关系。24.脑室系统各脑室的位置、构成与交通;脑室脉络丛;脑脊液的产生、循环途径及其功能。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第48页/共49页感谢您的观看!第49页/共4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