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ppt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蟹六跪而二螯。、吾尝终日而思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某所,而母立于兹、吾其还也。、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穷则独善其身!连词:并列“又”连词,表修饰,地连词,表递进“而且”连词,表顺承“接着”连词,表转折代词,通“尔”语气副词,表委婉语气副词,表推测代词:他们的代词,自己第1页/共27页学习内容一.什么是文言虚词?二.如何学习文言虚词?三.以“之”、“而”、“其”、“者”、“焉”为例,了解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第2页/共27页一.什么是文言虚词?实词名词 (天,月)动词(击,
2、起)形容词(可爱,美)数量词(一,二)虚词代词(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副词(既,既见复关)介词(为,为秦王击缶)连词(而,蟹六跪而二螯)叹词(呜呼,嗟乎)助词(为,何辞为?)第3页/共27页什么是文言虚词?词性上: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某一个文言虚词,可以兼有很多词性;“而”“为”一个虚词,可以具有实词义项,也具有虚词义项;比如:“之”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去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句读之不知 第4页/共27页而、何、乎、于、乃、其、而、何、乎、于、乃、其、且、若、所、且、若、所、为为、焉、也、焉、也、以、因、以、因、则则、者、之、与、者、之、与。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
3、词第5页/共27页二、如何学习文言虚词?紧扣紧扣课本课本,反复反复诵读诵读文言文,文言文,以培养良好的语感。以培养良好的语感。注重注重积累积累,注意把,注意把课文中典型句子里虚词课文中典型句子里虚词的意义和的意义和用法进行用法进行归类、辨析、识记。(学习重点)归类、辨析、识记。(学习重点)学会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在具体语境中推断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根据语法结构、语境、标志语法结构、语境、标志等推断虚词意义和用等推断虚词意义和用法)法)第6页/共27页三、归纳辨析课文中高频虚词举例:“而”的意义和用法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
4、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第7页/共27页“而”用法1例释: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归纳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归纳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归纳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连词第8页/共27页总结1第9页/共27页练习: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表递进,
5、译为“并且、而且”。第10页/共27页“而”用法1例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归纳4:表修饰,连接状语和谓语。今译为“着、地或不译”。连词第11页/共27页总结2第12页/共27页【承接?修饰?承接?修饰?】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登高登高而而招,臂非加长也。招,臂非加长也。扣舷扣舷而而歌之。歌之。广起,夺广起,夺而而杀尉。杀尉。项王按剑项王按剑而而跽曰:跽曰:“客何为者?客何为者?”答案:答案:句中的句中的“而而”作连词,表承接;作连词,表承接;句中的句中的“而而”作连词,表修饰。作
6、连词,表修饰。第13页/共27页“而”用法1连词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归纳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是)”。例释: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归纳6: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如”。例释: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归纳7:表因果,今译为“因而、以致”。例释: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归纳8:表示目的关系,今译为“来、以便”。第14页/共27页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因音近义通。常放在名词前做定语。例释: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代词用法返回(3)复
7、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然而】表转折关系,这样却。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而”其他用法第15页/共27页对课文中虚词意义用法归类对课文中虚词意义用法归类:框架法框架法示例示例而(1)连词(2)代词 (3)复合虚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们)、你(们)的”。而已:罢了而后:才,方才
8、既而:不久,一会儿而况:即“何况”然而:这样却表并列,而且、又表顺承,就、才、接着表递进,并且、而且表修饰,着、地或不译表转折,却、但(是)表假设,如果、假如表因果,因而、以致表示目的,来、以便第16页/共27页语境推断语法结构分析根据语气特殊标志四.如何推断具体语境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第17页/共27页借助语法结构分析推断举例:“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蔺列传)“宽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宽”的宾语。代词,可译为“我”。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第18页/共27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师道之不
9、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第19页/共27页看具体语境-以兼词“焉”(“于之/于是”合音)为例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a)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0、柳宗元捕蛇者说)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第20页/共27页c)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d)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推断“焉”用法,主要看所处语境,句中的位置。句首,一般疑问代词;句尾,一般语气助词;不及物动词后,兼词;及物动词后,代词;名词后,助词第21页/共27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且焉置土石?割鸡焉用牛刀(论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
11、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练习-说说“焉”的意义和用法第22页/共27页根据语气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其皆出于此乎?“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其孰能讥之乎?“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第23页/共27页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表期盼语气,可译为“一定”。根据语境和位置,综合判断:句首,一般表推测和反问放在主谓之间,一般表委婉或者期望第24页/共27页特殊标志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以某些虚词为标志,记住代表性的文言句式,可以快速判断“为所”?“何陋之有”?第25页/共27页总结一.什么是文言虚词?二.如何学习文言虚词?(归类辨析综合推断)三.以“之”、“而”、“其”、“者”、“焉”为例,了解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第26页/共27页感谢您的观看!第27页/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