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课文示例.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6187285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课文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课文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课文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课文示例.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课文示例【而】(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2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抱明月而长终(赤壁

2、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客喜而笑(赤壁赋)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犹且从师而问焉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拔剑切而啖之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景公迎而贺之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晏子

3、治东阿) 4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离骚)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宫赋)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项脊轩志)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蹑足行伍之

4、间,而崛起阡陌之中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过秦论)惑而不从师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今子治而乱(晏子治东阿)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谏太宗十思疏)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5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6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荀子劝学)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则群聚而笑之(师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7 表示因果关系。

5、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晏子治东阿)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有怠而欲出者 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 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过秦论)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6、。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客何为者?(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2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段太尉逸事状)(二)用作疑问副词1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杀一老卒,何甲也?(段太尉逸事状)2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三)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

7、秦论)(四)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状)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客亦知乎水与月乎?(赤壁赋)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2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8、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而况于明哲乎?(师说)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过秦论)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报任安书)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3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其是之乎?(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报任安书)4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5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9、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知不可乎骤得 (赤壁赋)(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荀子劝学)相与枕藉乎舟中(乎:在。) (赤壁赋)(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赤壁赋)【乃】(一)用作副词1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于是”等。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报任安书)要之,死日然

10、后是非乃定(报任安书)乃有所不得已也(报任安书)2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3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二)用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其】(一)用作代词。1 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今其智

11、乃反不能及(师说)其贤不及孔子(师说)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几世几年,摽掠其人(阿房宫赋)吾令人望其气樊哙覆其盾于地(鸿门宴)2 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3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

12、”“那个”“那些”“那里”。及其(他们)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其文漫灭,独其(其中)为文犹可识(游褒禅山记)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其声呜呜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其故封识具存(段太尉逸事状)5 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二)用作副词1 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2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

13、,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段太尉逸事状)(三)用作连词1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2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不知其所止(赤壁赋)静女其姝(诗经静女)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诗经氓)【且】(一)用作连词1 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再说。今尚书恣卒为暴

14、,暴且乱(段太尉逸事状)且勇者不必死节(报任安书)且而言过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报任安书)且在邦域之中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且臣少仕伪朝,历职朗署(陈情表)2 让步关系。尚且,还。臣死且不顾,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彼且恶乎待哉?(他们还有待于什么呢?)(逍遥游)3 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孔雀东南飞)(二)用作副词1 将,将要。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且为之奈何?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状)人且饥死,而必得谷(

15、段太尉逸事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且适南冥也(逍遥游)2 暂且,姑且。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若】(一)动词,像,好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其自视也亦若此也(他们估价自己也像斥鴳一样) (逍遥游)其视下矣,亦若是则已矣(它俯瞰下方大地,也不过是像人仰望天空罢)(逍遥游)汩余若将不及兮 (离骚)(二)用作代词,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 (项脊轩志)(三)用作连词 1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今

16、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 2 至,至于。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 (逍遥游)若夫淫雨菲菲,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所】(一)名词,处所,地方。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与妻书)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二)助词 1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项脊轩志)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杳不知其所之也 (阿房宫赋)纵一苇之所如 不知其所止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

17、而莫取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赤壁赋)重为乡党所笑 (报任安书) 此予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恨私心有所不尽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报任安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 2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3 “所+以”表原因和表凭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表原因) (师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表凭借) (鸿门宴)【为】(一)动词 1 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南取北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铸以为金人十二

18、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阿房宫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君王为人不忍 (鸿门宴)某为泾州,甚适,少事 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 太尉为人姁姁(段太尉逸事状)耳得之而为声 (赤壁赋) 余既为此志 (项脊轩志)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谏太宗十思疏) 2 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3 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

19、孔雀东南飞)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客为何者 (鸿门宴)王子晞为尚书 (段太尉逸事状) (二)介词 1 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吾属今为之虏矣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过秦论)重为乡党所笑 (报任安书) 2 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孔雀东南飞)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3 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为击破沛公军 臣为韩王送沛公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会(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为君翻作琵琶行 (琵琶行) 4 对,

20、向。为之奈何 (鸿门宴)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报任安书)(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焉】(一)兼词 1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荀子劝学)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置杯焉则胶 (逍遥游)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 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二)代词 1 相当于“之”。然力足以至焉 而人之所罕至焉 (游褒禅山记)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2 哪里,怎么。则将焉用彼相矣(哪里还用

21、得上那辅助的人呢?)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未知生,焉知死 割鸡焉用牛刀(三)语气词 1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寡人无复与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于是予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食言实在没有想到,才落得如此下场。)(诗经氓)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报任安书) 2 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3 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22、 (阿房宫赋)【以】(一)介词 1 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娘以指叩门扉曰 (项脊轩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段太尉逸事状)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请以剑舞 (鸿门宴)臣具以表闻 (陈情表) 2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 (晏子治东阿)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陈情表)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段太尉逸事状)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逍遥游)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 (过秦论)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过秦论) 3 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南取北

23、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以五百岁为春 (逍遥游)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輮以为轮 (荀子劝学)具告以事 (鸿门宴)纫秋兰以为佩 (离骚) 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段太尉逸事状)秋以为期 (诗经氓) 夜以继日(二)连词 1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3 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鸿门宴)举匏尊以相属,挟飞仙以遨游 (赤壁赋)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以愚黔首 以弱天下之民 (过秦论)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乘骐骥以驰骋兮 (离骚)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然力足以至焉 (游褒禅山记)以乱天子边事 (段太尉逸事状) 4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段太尉逸事状)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 (陈情表)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报任安书)(三)助

25、词 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学不可以已 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无以至今日 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军中无以为乐 (鸿门宴)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游褒禅山记) (四)动词 以为,认为,作为。“以+为”连用。铸以为金人十二 (鸿门宴)自以为关中之固 (鸿门宴)吾以子为可 (晏子治东阿)【因】(一)介词 1 依照,根据。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孙子兵法) 2 依靠,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 3 趁着,趁此。不如因善遇之 (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4 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

26、列传) 5 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疏)(二)副词 于是,就;因而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 (段太尉逸事状)因招樊哙出 (鸿门宴)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三)动词 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于】介词。 1 在,从,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固而近于费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移其民于河东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俟我于城隅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诗经)2 “在方面”“从中”于人为可讥,而在己

27、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 3 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 4 向,对,对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游褒禅山记)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陈情表)使人言于项羽曰 (鸿门宴)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逍遥游) 5 被。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不拘于时 (赤壁赋) 6 与,跟,同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室西连于中闺 (项脊轩志) 7 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阿房宫赋)则无望

28、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急于星火 (陈情表)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过秦论)【与】(一)介词 1 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君安与项伯有故 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氓)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2 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3 比,和比较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二)连词1 和,跟,同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令将军与臣有郤 (鸿门宴)今由与求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吾与子之所共食(赤壁赋)彼与彼年相若也 (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曰 (逍遥游)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29、 (寡人之于国也)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赤壁赋)(三)动词 1 给予,授予则与一生彘肩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2 结交,亲附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 3 参加,参与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晏子治东阿)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则】(一)连词 1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鸿门宴)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逍遥

30、游)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谌虽抗暴,然闻言则大愧 (段太尉逸事状) 2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报任安书)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阿房宫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 3 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4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译为“虽然”“倒是”。于其身也

31、,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陈情表)(二)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者】(一)助词 1 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甲者出,太尉笑且入 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敢哗者死 (段太尉逸事状)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 2 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3 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言之,貌若甚戚

32、者。(捕蛇者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 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邠人偷嗜暴恶者 (段太尉逸事状)客有吹洞箫者 (赤壁赋)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5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 6 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今者有小人之言 (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 (鸿门宴)今者项庄拔剑舞 (鸿门宴)曩者辱赐书 (报任安书) 7 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3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 (报任安书)(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客何为者? (鸿门宴)【之】(一)代词 1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申之以孝悌之义(他们)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他)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先妣抚之甚厚(她) (项脊轩志)吾从而师之(他)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他) (师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他们)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群聚而笑之(他们) (师说)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你) (与妻

34、书) 2 指示代词,这,此。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人非生而知之者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他日汝当用之 (与妻书)(二)助词 1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是谁之过与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士之耽兮,犹可脱也 (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氓)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 2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纵一苇之所如 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 (赤壁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3 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何陋之有? (陋室铭) 4 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凌万顷之茫然 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5 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扣舷而歌之 (赤壁赋)顷之,持一象笏至 (项脊轩志)(三)动词,到去。 杳不知其所之也 (阿房宫赋)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