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常用诊法舌诊.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常用诊法舌诊.pptx(5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温病的诊断方法,不外望、闻、问、切四诊。根据温病的诊断方法,不外望、闻、问、切四诊。根据温病的临床特点,温病中的常用诊法主要是辫舌验齿、温病的临床特点,温病中的常用诊法主要是辫舌验齿、辨斑疹白辨斑疹白pei以及辨神色、辨常见脉象、辨常见症状等。以及辨神色、辨常见脉象、辨常见症状等。正确运用这些方法,能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正确运用这些方法,能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四时温病诊断的确立,提供客观的依据。例如察舌以及四时温病诊断的确立,提供客观的依据。例如察舌苔与舌质的变化,能了解卫气分与营血分的痛变;又如苔与舌质的变化,能了解卫气分与营血分的痛变;又如根据头面肿胀,或肌肤丹痧等特殊
2、征象的辨别,能确立根据头面肿胀,或肌肤丹痧等特殊征象的辨别,能确立大头瘟或烂喉痧的诊断。鉴于治疗的正确与否,往往取大头瘟或烂喉痧的诊断。鉴于治疗的正确与否,往往取决于诊断是否正确,辩证是否准确,因此掌握温病的常决于诊断是否正确,辩证是否准确,因此掌握温病的常用诊断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用诊断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第1页/共52页一、辨舌辨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来判断病证的性质。这是诊断温病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历来为温病学家所重视。舌与心、肝、肾、脾、膀胱、三焦等有许多经络相通,使舌与全身各脏腑密切联系起来,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同时,人体气血津液的盈亏情况也可以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所以
3、舌的状态对于温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温病的病理变化既迅速又明显,而温病过程中的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邪正消长、病情轻重、病位浅深、预后好坏等情况,往往都能在舌象上反映出来。正如吴坤安所说:“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必形于舌。”由于温病的发展变化较快,而舌象对病情的反应较敏感,能较及时地反映病情,所以舌诊对温病的诊断尤为重要,有“杂病重脉,温病重舌”之说。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的,在温病过程中,有时脉象的变化也有特殊重要的诊断价值,所以还应舌脉互参。第2页/共52页(二)辨舌苔主要观察舌苔的色泽、润燥、厚薄等。温病舌苔的变化,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的病变。1、白苔白苔有厚、薄
4、之分。薄者主表,候卫分之邪,一般见于温病初起,病变尚轻浅。厚者主里,候气分之邪,多因于湿热为患。第3页/共52页(1)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为外感温邪初袭人体,客于卫分的征象。多见于风温病初起。风寒表证也可见薄白苔,但质地润泽、舌色正常,且恶寒较甚而无汗,与风热表证不同。第4页/共52页(2)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比苔薄白欠润者更为干燥,而舌边尖呈红色。系表邪未解,肺津已伤。为温病表邪未解、肺津已伤的征象。多见于素体津液亏损而外感风热者,或感受风热病邪较重而津液耗伤者;或见于燥热病邪侵袭肺卫者。第5页/共52页(3)苔白厚而粘腻多伴见口吐浊厚涎沫,其苔白厚布满全舌,垢腻润泽,其上多有粘涎附着。
5、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多见于湿温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第6页/共52页(4)苔白厚而干燥:为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亦主胃燥气伤、气不化液之证,即胃津不足不能上承,而肺气又受伤,气不能化液,故舌苔白厚而干。第7页/共52页(5)苔白腻而舌质红绛:一般属气分病变,为湿遏热伏之征象,是由湿热病邪在气分,湿邪阻遏而致热邪内伏不能外达所致。此外,热邪已入营分而又兼有湿邪未化者也可见到此种舌象,同时在临床上会有营分证的其他表现,应结合全身表现进行鉴别。第8页/共52页(6)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的特有舌象,其病变一般虽仍在气分,但传变甚快而病多凶
6、险,多见于湿热性质的温疫病。其舌上苔如白粉堆积,满布无隙,滑润粘腻,刮之不尽,舌质则呈紫绛色。第9页/共52页(7)白苔如碱状:为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之征象。其舌上苔垢白厚粗浊而板滞,状如石碱,多见于湿热性温病。第10页/共52页(8)(8)白砂苔:又名水晶苔,其舌苔白而干硬如砂皮,扪之糙涩。系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转黄而津液被灼的征象。第11页/共52页(9)白霉苔:表现为满舌生白衣,或蔓延到颊颚等处,有如霉状,或生糜点,或如饭粒样附着,或如豆腐渣样,刮之易去。为秽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之征象,预后多属不良。常见于温病患者久治不愈,胃气大伤,或滥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者。但在小儿见有类似
7、上述表现,而非出现在温病中,多属鹅口疮,不与白霉苔同例。第12页/共52页白苔主表、主湿:白而薄者主表,白而厚者主湿;白而润者主津未伤,白而燥者主津已伤;白而厚浊粘腻者主湿痰秽浊,白而干硬粗糙者主里热实结。在温病过程中见白苔者,一般病情多较轻,预后也较好。但白苔中的白砂苔、白霉苔却为危重证的表现。此外,还要结合舌质状况,如苔白如积粉又见紫绛舌质者,主瘟疫凶险之证。对这些特殊的白苔表现,在诊断病情和判断预后时应予注意。第13页/共52页2 2、黄苔:温病中的黄苔多数是随着病情的发展,从白苔转化而来,一般是邪热进入气分、里热已盛的重要标志。在临床上,黄苔也有厚、薄、润、燥之分,同时还应观察是否兼有
8、白苔,并与舌质情况相结合。一般来说,苔黄而薄者病势较轻浅,苔黄而厚者则病势较深重;苔黄而润泽者津伤不甚,若腻者,多提示湿热内蕴,苔黄而干燥者则多为津液已伤。第14页/共52页(1)薄黄苔:苔薄黄而不燥者,为邪热初入气分,里热不盛而津伤不著;如苔薄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第15页/共52页(2)黄白相兼苔:指黄苔微带白色或有部分白苔未转黄色。其中有邪热已入气分,但表邪尚未尽解所致,其苔一般较薄而干燥;也有黄白相兼而较厚腻之苔,其白色为湿甚之象,黄白相兼是湿热开始化热所致,属邪在气分而非表邪未除的表现。第16页/共52页(3)苔老黄燥裂:指苔色深黄,焦燥起芒刺,苔有裂纹。多为阳明腑实证之征
9、象,并可伴有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等症状。第17页/共52页(4)黄腻苔或黄浊苔:主湿热内蕴。湿热或暑湿病邪流连气分多见此种舌苔。第18页/共52页黄苔的诊断意义总的来说,黄苔主里、实、热证,为邪在气分的主要舌苔表现。如薄者邪势尚轻浅;厚者则邪势较为深重;润者津伤不甚,浊腻者则主湿;干燥者为津已伤,厚实者主里有燥实。另外,也要注意如素体内热较重者,特别是湿热素盛者,平时就有黄苔或黄腻苔的表现,应注意辨别。第19页/共52页3、灰苔:温病过程中的灰苔应辨别其润燥的不同,二者所主病证各异。如属灰而燥者,多从黄燥苔转化而来,主实热之证,属热盛阴伤;其灰而润滑者,多从白腻苔或黄腻苔转化而来,
10、主痰湿或阳虚之证。温病过程中常见的灰苔有以下几种:第20页/共52页(1)(1)灰燥苔:多伴有舌苔焦燥起刺,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伤之征象。第21页/共52页(2)(2)灰腻苔:系温病兼夹痰湿内阻的征象,多伴有胸痞脘闷、渴喜热饮,或口吐痰浊涎沫等症状。第22页/共52页(3)(3)灰滑苔:为温病后期阳虚有寒之征象,多伴有舌质淡、肢冷、脉细或吐泻等症。湿温病因湿胜热微,衍为寒湿者亦可见此种舌苔。灰苔所反映的病理变化,有寒、热、虚、实及痰湿等区别,临床须根据苔的润燥及全身证候加以辨别。第23页/共52页4 4、黑苔:温病过程中的黑苔,大多数由黄苔或灰苔发展而来,往往是病情危重的标志,但根据其所表现的厚
11、薄润燥不同,所主病证也有虚实寒热之分。其常见的黑苔有以下几种:第24页/共52页(1)(1)黑苔焦燥起刺质地干涩苍老:其苔黑而干,中心较厚,焦燥起刺,扪之糙涩无津为阳明腑实,肾阴耗竭之征象。此舌象多由黄燥苔或灰燥苔发展转化而来,可见于热结肠腑,下不及时,应下失下而致阴液耗竭的危重病证。第25页/共52页(2)(2)黑苔干燥或焦枯:其苔黑干燥无津,但较薄而无芒刺,舌体色绛而枯萎不鲜。为温病后期邪热深入下焦而肾阴耗竭的征象。如见苔黑干燥而舌质红,兼有心中烦不得卧,为真阴欲竭而壮火复炽所致,即所谓“津枯火炽”。第26页/共52页(3)(3)遍舌黑润:其舌遍体黑润而无明显苔垢,为温病兼夹痰湿征象。每见
12、于胸膈素有伏痰而复感温邪者,多伴有发热、胸闷、渴喜热饮等症状而无其他险恶症象。第27页/共52页(4)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湿温病湿随热化深入营血,灼伤阴络,大量下血,气随血脱时每见此种舌象。虽属虚脱之证,但由于病变发展迅速,苔未及转化而色仍黑,但又因气随血脱而舌质变为淡白无华。第28页/共52页(二)辨舌质舌诊除了辨舌苔外,还要辨舌质。舌为心之苗,舌质由血液荣养,所以舌质与心和营血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变化也较容易反映心及营血的情况。在温病过程中,当邪热深入营血、营阴受伤、耗血动血时,舌质必然有相应的变化。通过对舌体的色泽、形态等方面的观察,可以辨别热入营血的各种病候,特别能反映出邪热的盛衰和
13、脏腑、营血、津液的盈亏。第29页/共52页1 1、红舌:多为邪渐入营分的标志。此处所说的红舌是指比正常人红舌色稍深之舌,多为邪热较甚,或渐入营分的标志,也有因阴伤而致者。温病邪在卫分、气分时,可见红舌,但多局限于舌的边尖,或罩在苔垢之下,而热入营分后,则全舌发红而每无苔垢,二者有所不同。温病主要的红舌有以下几种:第30页/共52页(1)(1)舌尖红赤起刺:为心火上炎之征象。温病中多见于邪热初入营分而出现红绛舌之早期。第31页/共52页(2)(2)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为心营热毒炽盛之征象。第32页/共52页(3)(3)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乎潮润,手扪之却干燥无津:为阴液损伤之象
14、,多由邪热初退而津液未复而致,且多见于肺胃阴伤者。第33页/共52页(4)(4)舌色淡红而干,其色不荣:此为红舌中一种特殊的舌象,即比正常舌色更淡的一种舌色。多为心脾气血不足,气阴两虚之征象。多见于温病后期邪热已退而气血阴液亏虚的病证。第34页/共52页 综上所述,温病过程中见红舌的诊断意义有虚实之别:如红色鲜明、质糙生刺、生点或有裂纹,多为邪热亢盛,或邪热入于心营之象,其证属实;如其色光红柔嫩,则为阴液亏虚之象,其证属虚。如色淡红而不荣,则标志气阴不足,实际上已不属本节红舌的范围。第35页/共52页2、绛舌绛指深红色,多由红舌发展而来,绛舌与红舌所候病变基本相同,只是反映的病变更深重。临床所
15、见绛舌主要有如下几种:第36页/共52页(1)(1)纯绛鲜泽:为热入心包。第37页/共52页(2)(2)绛而干燥:为火邪劫营,营阴受损。第38页/共52页(3)(3)绛而兼有黄白苔:为邪热初传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之征象。第39页/共52页(4)(4)绛舌上罩粘腻苔垢:为热在营血而中挟痰湿秽浊之气,每易蒙蔽心包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第40页/共52页(5)(5)绛舌光亮如镜(镜面舌):舌质光亮如镜,舌面干燥无津,为胃阴衰亡的表现。第41页/共52页(6)(6)舌绛不鲜,干枯而萎:为肾阴枯涸的征象,病情多危重。总之,绛舌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分,纯绛鲜泽及绛而干燥,均为心营热盛。光亮如镜或干枯不荣则为
16、胃肾阴津枯竭。同是,还需察其有苔或无苔,兼有黄苔者为邪热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上罩有粘腻苔垢者,则为热在营血而兼痰湿秽浊之气。第42页/共52页3、紫舌 舌紫较舌绛其色更深且暗。紫舌一般由绛舌发展而来,所反映的病候更为深重,常为营血热毒极甚的征象。此外,亦有其他因素而而使舌色变紫的。温病常见的紫舌有以下几种:(1)(1)焦紫起刺(杨梅舌):):舌体紫红而有点状颗粒突起于舌面,状如杨梅,为血分热毒极盛之征象。常为热盛动血或动风的先兆。(2)(2)紫晦而干(猪肝舌):):其色如猪肝,为肝肾阴竭之危重证候的反映,示预后不良。第43页/共52页 (3)(3)紫而瘀暗,扪之潮湿:为内有瘀血的征象,临床多有
17、胸胁或腹部刺痛等症状,常见于患温病而兼挟宿伤瘀血的病人。第44页/共52页 此外,舌色淡紫而青滑为阴寒之证,有恶寒、肢冷、脉微等一列虚寒征象,与温病紫舌属热者截然不同。总之,紫舌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别,焦紫起刺为热毒极盛,紫而瘀暗为兼瘀血,属实证。紫晦干枯为肝肾阴竭,属虚证。至于紫而青滑多属虚寒,温病中较少见。第45页/共52页(三)辨形态观察舌体形态的变化,在辨证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 1、舌体强硬:为气液不足,络脉失养所致,有动风趋势。2 2、舌体短缩:系内风扰动,痰浊内阻的征象。3 3、舌卷囊缩:指舌体卷曲,兼阴囊陷缩,是病入厥阴的危险征象。第46页/共52页4 4、舌体痿软:指舌体痿
18、弱乏力,不能伸缩或伸不过齿,为肝肾阴液将竭的征象。5 5、舌斜舌颤:为肝风内动之征象。第47页/共52页6 6、舌体胀大:兼黄腻苔垢满布者,系湿热蕴毒上泛于舌的征象。舌体肿大,其色紫晦者,为酒毒冲心的表现。第48页/共52页二、验齿 验齿亦属温病诊断方法之一。叶天士说:“再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由于温热病最易耗伤胃津,劫烁肾液,所以验齿对于判断热邪之轻重,津液之存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49页/共52页(一)牙齿干燥 为津液耗损津不上布,牙齿失于濡润所致。所反映的病理变化有轻重。1 1、光燥如石:指齿面干燥,淳形体不枯,仍有光泽。为胃热津伤,肾阴未竭,病情尚不甚重的征象。若见于温病初起,而有恶寒无汗者,则为卫阳受郁,津液不布所致。一经发散,则表疏气通,布津于上,齿燥即可转润。2 2、燥如枯骨:指齿面干枯而无光泽。为肾阴枯涸,预后不良的征象。第50页/共52页(二)齿缝流血 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分,因于胃者属实,因于肾者属虚。1 1、齿缝流血兼齿龈肿痛:血从齿龈外溢,色鲜红而量较多,为胃火冲激,其病属实。2 2、齿缝流血齿龈无肿痛:血从齿缝渗出,多为肾火上炎,其病属虚。第51页/共52页感谢您的观看!第52页/共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