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高分预测提分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高分预测提分卷.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晕眩(xun)殉职(xn)狭隘(i)热忱(chn)B凌乱(lng)鲜嫩(nn)鄙薄(b)干涸(h)C坍塌(dn)酬劳(chu)薄荷(b)派遣(qin)D纯粹(su)呼啸(xio)水渠(q)废墟(x)2、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均无误的一项是()A慷慨(ki)帐篷(png)废墟(x)薰衣草(xun)B溜达(li)呼啸(xio)应征(yng)白桦树(hu)C微薄(bo)急燥(zo)戳穿(chu)山毛榉(j)D酬劳(chu)坍塌(dn)滚烫(tng)热腾腾(tng)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我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怖,
3、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B经过工程队妙笔生花的整饰,老城区的许多破旧房屋面貌一新,确实令人赏心悦目。C军人沈星勇救落水少年壮烈牺牲,英雄壮举可歌可泣,传遍大江南北。D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B教育局在全县范围内推动了“研学旅行”项目,在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C智能设备本来应该是现代社会辅助学习的最佳工具,但在实践中却因使用得当与否而造成了学习障碍。D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
4、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古诗文默写。(论语)十二章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孔子的“_,_”教导我们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孔子在河边的感叹“_,_”提醒我们时光一去不复返;子夏的“_,切问而近思”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方法;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强调提升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
5、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去宥(节选)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注释】宥:通“囿”,局限。“去宥”:除去人的局限,不受蒙
6、蔽。邻之父:即邻父,邻居老人,父:对男性长辈的称呼。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引申为货币、钱。别:离别、告别,这里引申为去除。1甲乙两段选文均选自_。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邻人遽伐之 ()(2)何故()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4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如此危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B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C邻人沉默不语,而后说:“邻居如此危险,难道能和他做邻居吗?”D邻人沉默不语,而后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难道能和他做邻居吗?”5甲文告诉我们_的道理。乙文中齐人“大有所宥”的根本
7、原因是:_(请自己的话概括),国君“甚有所宥”的后果是_,以上两例均从_面阐述了_的道理(请用原文语句回答)。6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中对“国人道之”的行为,作者用“不若无闻”来表明他的态度。B乙文写邻人“有所宥”,齐人“大有所宥”,国君“甚有所宥”,层层揭示“有所宥”的恶果。C甲乙两文都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来阐述道理,给人以启示或警醒。D甲文中的“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都是乙文中所说的“有所宥”之人。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范爱农鲁迅在东京的客店里,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刺杀,刺客就擒。”大家一怔之后,便研
8、究这刺客是谁。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物,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人心很愤怒。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到,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
9、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良。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10、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
11、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做了四首诗,现在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
12、云散尽,余亦等轻尘。”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乡重逢,作者和范爱农相认后都笑起来,他们在相互嘲笑曾经的剑拔弩张,也为因深深误会而多年杳无信息感到悲哀。B文中画线句集中描述了光复后紹兴当局换汤不换药的现状,巧妙地将范爱农的悲剧命运和革命前后的病态社会联系起来。C“把酒论天下
13、,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诗句体现了作者对范爱农心忧国事不为民众理解、终至消亡的悲剧命运的悲悯之情。D本文写人记事朴实平易,刻画人物多用白描手法,人物个性尽现其中,行文感情跌宕起伏,于平实的叙述笔调中蕴含着真挚深厚的感情。2从相识到永诀,作者对范爱农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联系文中所叙事件加以概括。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范爱农这个人物形象。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送“韩侍御”之广德李白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注:韩侍御:即韩歆。公元758年被贬,此时去广德隐居。贳:租借,赊欠。泉明:即陶渊明。此处将韩侍御比作陶渊
14、明。1这首诗写送友人。其中“_”、“_”这两个词最能触发作者今非昔比的情绪。2诗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很巧妙,你能想象其中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吗?请作具体分析。六、语言表达(共10分)下图是“初中生阅读困难原因”调查问卷的结论。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针对其中的某个原因提出合理建议。慎思七、作文(共40分)朱自清在春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文章语言无比精彩,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请仿照文中的语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课文片段在线】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法分析】比喻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常见的比喻一般有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的比喻词一般有:像(参见“课文片段在线”的例句)、仿佛、像似的、像一般、好比。暗喻的比喻词一般为:是、变成、成了、变为。例句: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例句: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时,要注意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共同特征,使用的喻体要通俗易懂,切忌采用生僻的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