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海南省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自测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海南省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自测测试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图解(ji)惆怅(zhng)身临其境(jng)B片面(pin)差异(ch)情寓于景(y)C真挚(zh)落空(lo)朝朝暮暮(zho)D渲染(xun)暮霭(i)浮光掠影(l)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汹涌大漠蠢笨畏缩B白沫慌凉耀眼歌谣C激昂忧惧记载既使D宛如审察配合海鸥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敝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他们倒是乐生的人。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
3、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生”的确实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ABCD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中学生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B央视明读者节日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C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微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D中关贸易战的停战,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稳步回升,而且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稳定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根据要求填空。(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_,_”。(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_,_,_”。(3
4、)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_,_,_”。(4)曹刿判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秦王怫然怒,谓唐睢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5、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注伍子胥,名叫伍员,字子胥。因父兄被
6、楚王枉杀逃离楚国来到吴国。光,吴国的公子,吴王僚的堂兄。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怫然怒怫然:愤怒的样子B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平民C免冠徒跣徒跣:裸露D非士之怒也士: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2下列加点的“以”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头抢地尔A因以匕首刺王僚B徒以有先生也C以中有足乐者D不以物喜,不以已悲3下列对选文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编写的,从体例上讲,是一部区别于史记的国别体史书。B外交辞令往往藏有“潜台词”,委婉含蓄。甲文中“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是:我也要效仿这三个人,刺杀你。C甲文中唐雎以专诸、
7、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D乙文中专诸在王僚排兵布阵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畏惧,将刀藏在鱼腹中,刺死王僚,不辱使命。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四 月 丙 子 光 伏 甲 士 于 窟 室 中 而 具 酒 请 王 僚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不求甚解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
8、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荞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
9、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
10、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有删改)1根据语境,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好读书,不求甚解(2)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2结合全文,分析第自然段的作用。3文章第自然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来代朱熹说:“读
11、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种读书法与文章中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阐述理由。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下面语段横线处填入内容正确的一项是()热播电视剧清平乐的插曲渔家傲在网络上点击率很高,其歌词正是 朝词人范仲淹的同名作品,其作曲不仅复原了原词 的风格,又融合了流行元素,脍炙人口。A唐苍凉悲壮B唐新奇壮丽C宋苍凉悲壮D宋新奇壮丽2如果你作为电视剧清平乐插曲渔家傲的MV导演,想再现原词
12、中的情景。请选择词中最具画面感的一句,描述你将呈现的画面。3电视剧清平乐中,出现了众多名臣,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被网友们戏称为“默写天团”。请根据提示,将下面诗文补充完整。醉翁之意不在酒,_。(欧阳修醉翁亭记)不畏浮云遮望眼,_。(王安石登飞来峰)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六、语言表达(共10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怡情:_(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诘难:_寻章摘句:_(3)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味同嚼蜡:_(4)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吹毛求疵:_(5)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咬文嚼字:_(6)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豁然贯通:_七、作文(共40分)作文。中国梦,若耀眼的火炬,点燃我们奋斗的激情;像深邃的星空,激发我们奋进的壮志;似皎洁的皓月,照亮我们拼搏的征途也许逐梦的岁月异常艰苦,逐梦的道路坎坷不平,但只要我们心底深藏梦想,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止,梦想之花就一定会绚烂绽放。请以“我从未停止追梦的脚步”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