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提升试卷.docx

上传人:C****o 文档编号:79909968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2024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提升试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提升试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2024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提升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提升试卷.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咕(g)噜红绫(lng)诅(z)咒捕(b)捉B忧郁(y)叮嘱(sh)虐(n)待屋脊(j)C污涩(s)一缕(l)消耗(ho)怅(chng)然D蜷(qun)伏怂(cng)恿懒惰(du)廊(lng)前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爵士钦差精至骇人听闻B渡金港湾雕像灵机一动C喇叭虚荣爱慕随声附和D荒凉气慨泥潭神通广大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持续多天的低温阴冷天气,使融水县摩天岭上的雾凇景观美不胜收。B为迎接“世界环境日”的到来,市容环境综合治理“百日大会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C大型音画舞蹈梦在这里

3、飞扬,将老干部们发挥余热的场面展现得琳琅满目。D初夏时节,拥有着美丽传说的凤凰山花团锦簇,树荣草盛,令游客们流连忘返。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大方漆器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工艺产品。B“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人都难免没有失误。C在啦啦队一阵又一阵的助威声中,给队员们增添了无穷动力。D为了当好班主任,王老师收集了大量的学生的资料,常常分析整理材料到深夜。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古诗文默写。(1)水何澹澹,_。树木丛生,_。(曹操观沧海)(2)杨花落尽子规啼,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_,行舟绿水前。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4)天净

4、沙秋思中直接抒发诗人情感的句子是: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的问题。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

5、哉?止增笑耳。1用“/”划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只划一处)其一犬坐于前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恐前后受其敌_屠自后断其股_顾野有麦场_一狼洞其中_3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4翻译下面句子。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5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四

6、、现代文阅读(共10分)赏名著片段,传经典文化。(甲)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众猴欢喜,都道:“你带我们进去!

7、”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那些猴也都进去了。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乙)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

8、教玉帝让天宫与我。”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撑着一股青气,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莫非有个未卜先知的法术。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地把他压住。1以上两段文字节选自_(作者)创作的

9、_(作品名)。这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围绕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前往_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鲁迅先生称此书为“_小说”。2阅读选段(乙),运用对联知识将此回目录补充完整。八卦炉中逃大圣,_ 定心猿。3做批注是我们常用的读书方法,批注的类型有“评价式批注”“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或者“补充式批注”。请按要求任选一句做批注。)赏析式批注:“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联想式批注:“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由这句话你能联想到其它写诚信的名言吗?4有人对唐僧师徒评价道:“悟空可颂,悟净可敬,悟能可气

10、,唐僧可憎。”针对这一评价,班里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你任选其中一人,结合西游记整本书中的有关内容,以“我认为”或者“我不认为”(如“我认为唐僧可憎”或者“我不认为唐僧可憎)开头,发表你的看法。(看法不超过80字)五、诗歌鉴赏(共5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思”在这里的意思是“思绪”。B“枯藤老树昏鸦”一句中的“枯藤”“老树”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表现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D“断肠人

11、在天涯”一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别故土的游子”,“天涯”即“极远的地方”。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六、语言表达(共10分)修改病句。(1)许多超市将个头大的西瓜切成小块出售,一块西瓜不超过5元钱左右,非常便宜。修改意见:_(2)有人认为,节假日高速路车祸频发的原因主要是司机的恶劣驾驶习惯和高速免费造成的。修改意见:_七、作文(共40分)作文生活中处处有惊喜:取得超人的成绩,是惊喜;学习上的点滴进步,是惊喜;体会到一种真情,是惊喜;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发现,是惊喜惊喜,源于坚持,源于智慧,源于热爱请以“惊喜”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选(除诗歌和戏剧外);要写出真情实感;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人教版专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