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范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范文.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五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书第5051页,体积单位的换算,想一想、试一试第1、2题,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通过探究、推导,使学生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进展单位间的换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与人合作的力量。 教学重点: 知道常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分。 教学预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和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空:30厘米
2、=( )分米 5米=( )厘米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45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计算: (1)一个长方体盒子,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水池,它的底面积是30平方米,高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质疑:猜想一下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测? 2.师: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 3.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说一说:你预备怎样利用学具来操作。 (2)四人小组活动。 (3)抽生完整表述操作过程:1排摆
3、10个,每层正好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10层。 (4)师:假如用分米作单位,大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假如改用厘米作单位呢? (5)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据学生答复板书:1分米3=1000厘米3 师: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升?1立方厘米等于多少毫升? 你还能想到什么? 据学生答复板书:1升=1000毫升 4.探究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师:关于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你有什么想法? (2)四人小组沟通。 (3)抽生汇报,师注意引导学生表述精确、完整:体积为1米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
4、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 =1000分米3,1 m3 = 1000dm3。 三、新课小结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书第50页试一试第1题,独立完成。 2.书第51页试一试第2题,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比拟。 3.书第51页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书第51页练一练第2题 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拟合算。假如学生有其他的比拟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赐予确定和鼓舞。 5.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联系生活阅历,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展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40=120230(立方厘米),也可以换
5、算成120立方分米。 6.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30厘米=( )分米 5米=( )厘米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45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分米3=1000厘米3 1米3=1000 分米3 1升=1000毫升 1m3=1000 dm3 五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最新范文2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终一节的内容:好玩的测量(求不规章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把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熟悉,长
6、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体积的学问,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根底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看、比拟,把握不规章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学问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局部学习仔细、踏实、自觉,根底扎实,好学上进,局部男生活泼好动,爱思索。对于探究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深厚的兴趣,喜爱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奇怪等。对于本单元的学问,大局部学生把握得比拟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受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试验过程,探究不规章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章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章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
7、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敏捷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点: 让学生把握不规章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敏捷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预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周末教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觉了一个魔方,我特殊喜爱。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
8、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章物体”。(板书:规章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看教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外形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精确地说出详细外形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章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3)你是怎么想的?(板书:转化) 【设计意图:我用正方体魔方引入,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试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魔方是一个比拟特别的物体。再看,现在教师手中拿的这个芒果也是一个不规章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章的物体
9、吗? 那它的体积是多少,又该怎样求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好玩的测量,共同来讨论不规章物体的体积。 二、新授 (一)测量芒果的体积 1、你想怎样测这个芒果的体积呢?(学生汇报) 2、桌面上,教师为每个小组预备了两种测量工具:量杯和一个长方体容器。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测量工具,能够很快地求出芒果的体积?为什么?(选择量杯,由于它有刻度) 3、这样做的确能比拟快的求出芒果的体积,你来看(ppt演示) 量杯中装有一局部水,正好是300mL,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体积) 认真观看,将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那么,现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体积) 现
10、在,你知道芒果的体积是多少吗? 100是芒果的体积,它也是什么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4、在刚刚的试验中,我们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呢?(将芒果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章的芒果转化成了规章的圆柱体) 5、像刚刚这样测量不规章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排水法”。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看第一个试验:用量杯和水试一试、测一测芒果的体积。学生通过争论、沟通观看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明白应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规章物体的体积转化为上升局部的水的体积,也就是测不规章物体体积的根本方法。】 (二)测量石头的体积 1、现在教师也想进展一次测量,我
11、想测的是这块石头的体积。 我应当选择什么工具来测量呢?为什么?(选择长方体容器,由于石头太大了) 2、用这个长方体容器怎样求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呢?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说一说。(争论后,学生汇报) 3、在测量的时候应当留意什么?(强调:要从里面测量) 出示数据:长25cm,宽18cm,水面高度8cm。渐渐将石头放入水中,观看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这样放行不行(竖着)?为什么?(石头没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头已经完全浸入水中,此时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依据屏幕上显示的数据计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学生动笔计算) 5、刚刚,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测得了这块石头的体积。 在这次试验中,我们又完
12、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将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章的石头转化成了规章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第一个试验的根底,教师调换试验用品进展其次个试验,把量杯换为长方体容器来进一步探究求不规章物体的体积。学生有了第一个试验的根底,会很简单的探究出把不规章物体的体积转化为可计算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适时强调,测量时要把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转化的思想求体积。】 6、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能够测量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运用)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索其他测量不规章物体体积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
13、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7、其实,早在2023多年前,大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用过刚刚同学们说到的方法帮忙国王解决了一个难题,出示“数学万花筒”,学生读。 (三)测量苹果醋瓶的体积 1、现在你们想不想亲自测量一下不规章物体的体积? 时机就在眼前,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苹果醋。在大家动手之前,请你先猜猜看“这个瓶子的体积是多少?(净含量:260mL) 2、现在就动手来验证一下吧。将记录填写在试验报告单中。 【设计意图: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但凡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但凡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14、】 3、在刚刚的试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谁能来说一说? (四)总结 通过这几次的试验,我们发觉:不管是“排水法”还是“溢出法”,实际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什么呢?(将不规章物体转化成规章物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转化”思想的实质。】 三、质疑 看书 页,对于今日我们学习的学问,你还有什么不清晰的地方? 四、课堂练习 (一)填空 1、一个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个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 2、一个长方体容器装满水,底面长8dm,宽5dm,高3dm,放入一个不规章物体后,溢出30升的水,这个不规章物体的体积是( )。 3、一个长方体容
15、器,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3分米,假如把一块小长方体放入水中,小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体积是( )。 【练习目的:强化“转化”思想的实质。】 (二)解决问题 第一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4dm,宽2dm,放入一个石块后水面上升了0.5dm,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容器,棱长20厘米,现装有深度为5厘米的水。在放入一个物体后,水面上升到8厘米,放入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练习目的:通过比照练习,由直观到抽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其次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长20厘米,宽1
16、5厘米,高10厘米。将一块铁块放入容器中,装满水,再将铁块取出,这时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6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有多大? 2、一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当放入一个长方体后,容器中溢出了48升水,已知长方体长8分米,宽2分米,求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棱长为15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深8厘米,浸入一个不规章的钢块后,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3厘米处,这个钢块的体积是多少? 【练习目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纳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加到教学全过程,增加学生的仆人翁意识。】 五、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2、生活中有很多不规章的物体,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成规章的物体来计算出体积。在
17、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用一种变通的方法去思索。 3、拓展练习:那么,你能想方法测出一粒黄豆的体积吗?(学生汇报) 一粒黄豆特别小,把它放入水中,我们很难看出水面的上升状况,也就很难算出它的体积。我们可以先测量出肯定数量的黄豆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数量,就能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了。 板书设计: 转化 好玩的测量:不规章物体的体积 规章物体的体积 V正=a3 芒果的体积 上升的水的体积 V长=abh 石头 下降 瓶子 溢出 五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最新范文3 教学目标: 1. 学问目标: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学问根底上,探究生活中一些不规章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学问的理解和
18、深化。 2. 力量目标:经受探究测量不规章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学问测量不规章物体体积的活动阅历和详细方法,培育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力量。 3.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学问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 2、听故事,曹冲称象(大象的质量转换为石块的质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体积转换成水的体积)。故事对于我们的这节课学习是不是会有所帮忙,有所启发呢? 3、观看(石块土豆)的外形,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拟引出不规章物体(并板书)。 故事中的
19、皇冠也是不规章物体吗? 石块和土豆再比拟,哪个物体更不规章,指出今日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 二、试验操作,测量石块体积。 1. 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工具,依据给出的测量工具,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协作: 方案一 ,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块的体积。(留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上升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 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满水,然后把石块渐渐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2. 小组汇报各自做法,教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适量的水:上
20、升局部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真不错,大家测出了石块的体积,请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测量工具,重新测量石块的体积,来验证一下测量的结果是否大致一样。 3. 除了上面的两种方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说说看, 我们班是不是会消失曹冲其次呢? 预设一:小物体-直接有量杯测出体积。 预设二:把石块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参加水,直到水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捞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预设三:当装的水过高时,我们可以把上升的这局部水的体积加水溢出的水的体积也能求出石块的体积。 预设四:有称重的方法求
21、石块的体积,把我们量出的石块称一称,看重多少,再依据这对数据求出任意大小石块的体积。 预设五:用橡皮泥代替水做也可,把石块放入长方体空器,往容器内塞入橡皮泥,直到塞满为止,取出石块,再塞入橡皮泥(压平,测量橡皮泥的高度,把底面积乘容器高度与橡皮泥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稳固提高 今日大家的表现真不错,有些方案教师也没能想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来看看小黑板的题目怎么做。 1.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上升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 2. 测量一颗跳珠的体积。 数25粒跳珠,放入一个盛有肯定量水的量杯中,依据水面上升的状况测
22、量出水的体积,再算出一颗跳珠的体积。(学生试验并计算出体积) 四、总结提高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求石块的体积,我学会了怎样求不规章物体的体积,我学会了把一个物体转换成另一个物体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最新范文4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活动情境,经受测量石块体积的试验过程,探究不规章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究不规章物体体积的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一、创设状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
23、争论、制定测量方案。 问:能直接用公式吗?不能怎么办? 3.小组派代表介绍测量方案。 学生观看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争论,制定测量方案 学生的测量方案可能有: 方案一:取一个正方体容器,里面放肯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块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上升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就是石块的体积了,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的水的体积与放入石块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是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三:可以用细沙代替水,方法类似于方法一、方法二。 设计意
24、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定测量方案。 引导学生探究与体会测量不规章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二、进展试验 让学生按各自小组制定的方案小组合作进展测算。 小组代表领取所需测量工具,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并且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试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章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 三、试一试 1.在一个正方体容器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学生小组合作进展测算 3.小结。 师:通过试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请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一次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的测量方法去测量其它不规章物体的体积。 四、数
25、学万花筒 课件出示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学生听教师叙述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五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最新范文5 教学目标 1、把握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知道约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建立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推断. 教学难点 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数的整除下载) 1、口算 65153237 1.20.3242313 2、观看算式和结果并将算式分类. 除尽 除不尽 65=1.2153=15 1.20.3=4242=12 237=3.2 313=10
26、.1 3、引导学生回忆:讨论整数除法时,一个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数能被其次个数整除. 4、查找具有整除关系的算式. 板书:153=515能被3整除 5、分类除尽 除不尽 不能整除 整除 65=1.2 1.20.3=4 153=15 242=12 237=3.2 313=10.1 二、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1、整除所需的条件. (1)分析:24能被2整除,15能被3整除; 23不能被7整除,31不能被3整除;(商有余数) 6不能被5整除;(商是小数) 1.2不能被0.3整除;(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 (2)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数能被其次
27、个数整除必需满意三个条件: a、被除数和除数(0除外)都是整数; b、商是整数; c、商后没有余数. 板书:整数整数整数(没有余数) 153=5 2、用字母表示相除的两个数,理解整除的意义. (1)争论:假如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数相除,那么必需满意几个条件才能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b) 学生明确:a和b都是整数,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能被b整除) (2)连续争论:在什么状况下才能说a能被b整除?(板书:b0) 学生明确: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3、反应练习. (1)下面的数
28、,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其次个数整除? 29和336和121.2和0.4 (2)推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36能被12整除.() b.19能被3整除.() c.3.2能被0.4整除.() d.0能被5整除.() e.29能整除29.() 4、”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分. 争论:综合以上所学学问争论,”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分? (举例说明) (二)约数、倍数的意义 1、类推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教师讲解: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2)学生口述: 24能被2整除,我们就说,24是2的倍数,2是24的约数. 10能被5整除,我
29、们就说,10是5的倍数,5是10的约数. a能被b整除,我们就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3)争论:假如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整数,在什么状况下才可以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在数a能被数b整除的条件下) (4)小结:假如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2、进一步理解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整除是约数、倍数的前提.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必需以整除为前提,不能整除的两个数就没有的数和倍数的关系. (2)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反应练习: A、下面各组数中,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的
30、有哪些? 16和2140和2045和15 33和64和2472和8 B、推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a、8是2的倍数,2是8的约数.() b、6是倍数,3是约数.() c、30是5的倍数.() d、4是历的约数.() e、5是约数.() 3、教师说明:以后在讨论约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不包括零. 4、教学例2:12的约数有哪几个?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争论分析. (2)汇报、板书: 12的约数有:1、2、3、4、6、12 (3)练习:15的约数有哪几个?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的约数是它本身. 5、教学例3:2的倍数有哪些?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31、争论、分析. (2)汇报、板书: 2的倍数有:2、4、6、8、10. (3)练习:2的倍数有哪些?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进一步讨论整除的根底上又学到了什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四、随堂练习 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由于369=4,所以36是倍数,9是约数. (2)57是3的倍数. (3)1是1、2、3、4、5,.的约数. 2、下面的数,哪些是60的约数,哪些是6的倍数? 3412162460 教师说明:一个数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也可以是某个数的倍数. 3、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1.8能被0.2除尽.()1.8能被0.2整除.() 1.8是0.2的倍数.()1.8是0.2的9倍.() (2)若ab=10,那么: a肯定是b的倍数.()a能被b整除.() b可能是a的约数.()a能被b除尽.() 五、布置作业 1、先写出下面每个数的约数,再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倍数(根据从小到大的挨次各写5个) 101336 2、在下面的圈里填上适当的数. 六、板书设计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探究活动 五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