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材料【YANG】834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材料【YANG】8344.pdf(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39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复习参考资料 名词解释复习要点 学前儿童社会性、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依恋、幼儿社会性发 展评价、自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幼师互动、家庭教育方式、自我控制 简答题复习要点 简述学前儿童自尊发展的基本特点。简述亲子关系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方面。简述社会环境与规范教育活动的一般设计模式。简述区域活动社会教育随机指导的方式。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39 简述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2、内容的选择依据。简述适于发展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方法。简述社会教育的环境渗透的要求。简述家庭中实施社会教育的方式。论述题复习要点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有哪些?论述学前儿童自我发展的基本特点。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学前儿童发展评估复习资料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导论 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一般将正式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3、2、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3、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3/39 4、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重点)(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4)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5、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
4、右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6、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避免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教育性原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必须结合儿童发展与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伦理性原则(在研究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问题时不能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生态化原则(强调在自然与社会的真实生态环境中研究被试的心理特点)7、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设计:横断设计(同
5、一时间点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追踪设计(某一时间段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观察)、时间序列设计(将横断设计和追踪设计结合起来)。8、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方法:(重点)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最基本的方法,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方法。)访谈法(又称谈话法。)问卷法(效率高,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作品分析法(是指对儿童的各种作品,如绘画、手工等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和分析儿童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方法。)第二章 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1、胚胎的发展阶段:(1)胚卵期:受精卵植入子宫,在子宫壁“着床”,大约需要 2 周左右;(2)胚胎期:从植入子宫一直持续到怀孕的第 8 周;(3)胎儿期:受孕第 9
6、周到分娩。2、无条件反射是婴儿最早的动作。新生儿的反射可分为生存反射(有明显的适应价值,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和原始反射(不具有确保新生儿生存的价值,正常情况下出生后几个月就会消失,如抓握反射,4/39 游泳反射)。3、动作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1)动作对大脑发育具有促进作用;(2)动作使个体对外界刺激更加警觉,使感知觉精确化;(3)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4)动作改变着个体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模式,促进个体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并影响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第三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7、感知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2、研究婴儿感知觉经验的方法:视觉偏好法(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偏好哪一种);习惯化方法(测量婴儿感知觉能力最普遍的方法,反复呈现刺激物,使得婴儿对刺激物越来越熟悉,直到对刺激物不再做出反应);诱发电位法(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激励其看到刺激时脑电波的变化);高振幅吸吮法(分析婴儿的吸吮动作,研究其对感知环境的反应)。3、出生后 3周,婴儿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出生 2个月的婴儿能够追随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出生 3个月的婴儿能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4、视敏度是指视觉精确地辨别细微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5、最近发展区:儿童真正的发展水平与在比自
8、己有能力的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即为“最近发展区”。5、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颜色视觉与颜色的三个特性有关,即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6、从 4 岁开始,幼儿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才逐渐发展。5 岁儿童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7、婴儿的视觉偏好:喜欢轮廓清楚的图形、喜欢有环形和有条形的图形、喜欢同心圆的图形多于非同心圆的图形、喜欢较复杂的图形多于较简单的图形、喜欢人脸多于其他图形、喜欢正常的人脸,不爱看眼鼻嘴位置歪曲的人脸。8、婴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3 岁儿童基本上已能正确地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3 个月的婴儿会区分能抓握的
9、物体和不能握住的过大物体。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通常 3 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 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5 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 岁儿童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 4 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仍未达到完善。5/39 9、深度知觉又称立体知觉,距离知觉,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1960)创设的视崖装置,通过视崖实验发现,儿童深度知觉发展较早,6个月大的婴儿就能感觉到视觉悬崖的存在,说明他们已经具有的深度知觉的能力。10、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晚上”等词,但对较远的时间,如“
10、前天”、“后天”等还不能了解。11、观察室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主动认识客观现实的知觉。学前儿童观察发展的表现:(1)观察的有意性逐渐加强;(2)观察的顺序性提高;(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4)观察的理解性逐步发展。第四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2、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注意有助于儿童选择和调节自己的行为;(2)注意有助于研究和促进儿童感知;(3)注意有助于儿童长时记忆的发展;(4)注意能有效维持儿童的活动坚持性。3、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11、定向性注意(儿童注意的最初形态)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无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没有目的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动的,需要意志努力的、由意识支配的注意。4、幼儿注意的发展特点:1.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2.幼儿有意注意开始发展;3.注意的品质随年龄的增长也在不断发展 5、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主要原因:过多的无关刺激、疲劳、缺乏兴趣、活动组织不合理等。6、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对策:(1)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互作用;(4)提高教师合理组织活动的能力与智慧。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6/39 1、记
12、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记忆影响学前儿童知觉能力的发展;记忆影响学前儿童想象、思维水平的发展;记忆影响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发展;记忆影响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2、“客体永久性”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使用的概念,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3、顺应:儿童通过改变已有的图式或者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4.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的个体身心成长变化。3、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1)记忆保持时间延长;(2)记忆容量增加;(3)记忆内容丰富化;(4)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5)元记忆能力的发展;(6)记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4、3-6岁儿
13、童记忆的发展特点:(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4)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5、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策略:(1)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2)使儿童明确记忆的任务;(3)教儿童学会运用记忆策略;(4)帮助儿童进行合理的复习。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1、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1)想象从无意性发展导初步出现有意性;(2)想象从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3)想象从极大的夸张性发展到初步具有逻辑性。2、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策略:(1)尊重儿童的想象;7/39 (
14、2)成人的引导;(3)增加儿童经验积累;(4)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想象。第七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学前儿童思维方式的发展 直觉行动思维的发展趋势(直觉行动思维是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是一种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思维解决问题逐渐复杂化;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概括化;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加强。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除此之外还有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固定性、近视性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抽象逻辑思维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
15、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2、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其中,2-4岁是前概念阶段,4-7岁是直觉思维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 或 12 岁-14或 15 岁),每一个阶段都表明儿童适应环境的一种新水平。第八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1、学前儿童言语获得的理论:环境论(模仿说,代表人物是奥尔波特、怀特赫斯;强化说,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先天论(代表人物乔姆斯基)、相互作用论。2、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语音知觉的发展先于正确语音的发展;语言理解的发生发展先于语言表
16、达的发生发展。3、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前言语阶段(0-12个月)言语发生阶段(1-3岁)和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 岁-6、7 岁)4、儿童使用代词的频率最高,掌握名词的数量最多。5、儿童句型的发展趋势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单词句,1-1岁半,只有一个词的句子;电报句,1 岁半到 2 岁半,两三个单词组成)(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8/39 6、学前儿童口语的培养:(1)激发儿童言语交往的需要;(2)适当引导;(3)鼓励言语创造性。第九章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1、情绪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情绪激发学前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动机;
17、(2)情绪影响认知发展;(促成知觉选择,监测信息移动,影响工作记忆,影响思维活动,影响语言发展)(3)情绪影响学前儿童交往的发展;(4)情绪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2、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将新生儿的原始情绪反应分为三种:怕、怒、爱。3、婴儿最初的笑都是自发性的,也称为内源性笑。4个月以后,婴儿开始出现有差别的笑,这是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4、幼儿情绪发展的趋势(1)情绪的社会化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表达的日渐社会化。(2)情绪的丰富化和深刻化 5、情绪的丰富化和深刻化主要是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的,情绪的丰富化值得是情绪过程的日益分化以及情绪所指向
18、的事物不断增加,情绪的深刻化指的是情绪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的内隐性逐渐增强。6、幼儿高级情感的发生与发展:道德感、美感、理智感。(1)道德感是指由自己与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2)美感是指人对事物的审美体验,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3)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与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 9/39 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情感。7、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策略(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保持和谐的气氛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幼关系(2)成人的
19、情绪自控(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肯定、鼓励为主 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转移法 冷却法 消退法(5)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反思法 自我说服法 想象法 第十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1、个性指的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个性的基本特征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社会性。个性的结构包括个性的调控系统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个性的调控系统又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和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一般把 3-6岁作为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2、自我意识指的
20、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的看法和态度,具有分离感和同一感两个特征。自我意识包含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成分。3、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是代名词“我”的掌握,大约在2-3岁。4、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个体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5、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1)从依从性的评价到独立评价;(2)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到对多方面的评价;10/39 (3)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4)从情绪化评价到理智评价。6、儿童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1)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到强烈的内心体验;(2)从暗示性体验到独立性体验;(3)自尊的出现。7、儿童自我控制发展
21、的特点(1)从他人控制到自己控制;(2)从不会使用控制策略到会使用控制策略;(3)儿童自我控制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8、气质指的是个体特有的、主要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托马斯等人将儿童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重点)9、儿童气质的特点:(1)遗传性;(2)稳定性;(3)可塑性;(4)个体差异性。(重点)10、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稳定态度以及惯常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11、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因素:(一)生理基础 1.遗传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1.生理成熟程度制约幼儿个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二)家庭环境(三)幼儿园教育(四)社
22、会文化环境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依恋是指儿童与主要的抚养者之间形成的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2、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等采用“陌生情境法”,将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划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安全型(约占 70%)依恋的幼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静愉快地玩耍,当陌生人进入时,母亲在场会使婴儿感到安全,当母亲离开,婴儿的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回避型(约占 10%)依恋的幼儿,母亲是否在场对其探究行为基本没有影响,对母亲的存在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反抗型(约占 20%)依恋的幼儿,任何一次与母亲的短暂分离都会引起他的大喊大叫,情绪激动。3、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1)早期依恋对婴
23、儿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2)早期依恋对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等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4、良好依恋关系的塑造(重点)(1)及时满足孩子各种合理的需要;11/39 (2)多与孩子身体接触,进行积极情感交流;(3)对孩子的行为正确理解并给予敏感的回应;(4)保持养育者和婴儿稳定的抚养关系;(5)保持教养方式的系统性、连贯性、和一致性;(6)成人不把自己的行为习惯强加给儿童。5、同伴交往的重要性(1)有助于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2)有助于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3)能为儿童行为提供榜样;(4)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5)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发展。6、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类型可以分为受欢迎型、被
24、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四种。7、促进学前儿童良好的同伴交往措施(重点)(1)为儿童创设同伴交往的条件和机会;(2)促进孩子喜欢交往,并教给孩子具体的交往技能;(3)对儿童的同伴交往进行细致观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8、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内驱力。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当感知到他人的某种情绪时,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因他人的情绪情感而引起自己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9、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重点)(1)社会认知(2)移情(3)社会学习 10、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重点)(1)提供
25、亲社会行为的榜样;(2)移情训练;(3)创设时间条件和机会,提供指导和帮助;(4)及时强化,通过表扬和奖励激发和巩固亲社会行为。11、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指任何有意对他人的财物、身体造成损害或对他人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生物因素主要有生理因素和气质特点;环境因素主要有榜样的示范和模仿、媒介的影响、强化、挫折、对社会信息的加工 12/39 能力、自控能力等。1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重点)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前道德阶段(2-
26、5岁)(又称道德的自我中心主义)、他律道德阶段(5-10岁)(也称强制道德、道德现实主义,按照外在的他人的标准判断事物的好坏)、自律道德阶段(10 岁以后)(也称互惠道德、道德相对主义,根据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重点)14、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重点)科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海耶斯偷药),把儿童道德的发展划分为三种主要水平,包括了六个阶段,分别是前习俗水平(前道德)、习俗水平(服从习俗角色的道德)和后习俗水平(自我认可的道德原则的道德)。其中,前习俗水平包括以服从和惩罚为取向以及以工具性目的为取向两个阶段;习俗水平包括以“好孩子”为取向以及以维持社会秩序为取向两个阶段;后
27、习俗水平包括以社会契约为取向以及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取向两个阶段。15、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策略:(一)家长正确引导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采用适合幼儿发展的教养方式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二)教师采用适宜方法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1.直接引导 2.树立榜样 3.强化 4.创设环境(三)家园共育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大纲 (一)课程简介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涵盖学前儿童美术和学前儿童音乐两部分的一门应用性科目。(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应用性科目。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领域内在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提高幼儿准教
28、师从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专业素养。13/39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1、知识方面:本课程由分领域的艺术教育和综合的艺术教育两大部分组成;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儿童艺术教育在儿童教育及幼儿园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儿童艺术教育对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了解儿童艺术教育的各种观点以及当代儿童艺术教育理论的最新发展;掌握如歌唱、韵律与舞蹈、音乐和美术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儿童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教学方法和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基本策略;明确儿童分领域的和综合的艺术教育价值和功能;正确认识分领域艺术教育与综合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2、能力方面: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具有理论思维能力;具备运用所
29、学知识分析、评价、乃至研制和开发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能力;具备设计与组织儿童进行分领域的和综合的艺术教育的能力。3、思想方面:培养学生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热爱和忠诚之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艺术教育观、儿童观及儿童艺术教育教育观;并结合教学对幼儿进行人格教育。(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1、强化学生对儿童艺术教育事业的热爱。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认真学好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运用于实践。3、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各方面相关知识。(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和美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这门学科又有助于对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
30、等学科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第一章】儿童美术的发展(共 4 课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发展美术符号系统的过程,学习有关儿童美术发展的阶段理论,掌握儿童美术的特征和表现方式,初步学会通过儿童美术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2、教学内容(1)儿童美术的发展过程(2 课时)(2)儿童美术的特征和表现方式(2 课时)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儿童美术发展的全过程;儿童美术的主要表现方式(2)难点:儿童对单元进行选择和组合的原则与规则;曼陀罗等图形的发展意义。4、本章思考题(1)基本涂鸦线与样式配置有何异同?(2)在儿童美术中,曼陀罗和“太阳”有何发展意义?
31、(3)阿恩海姆是如何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4)儿童选择、组织和安排图形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5)举例说明儿童在绘画时避免图形的重叠。(6)举例说明儿童在绘画时遵循图形独自的界线的原则。(7)为什么说运用图形与图形融合的方式绘画是一种较高高级的表现方式?14/39 (8)请描述儿童逐步建立水平垂直参照系统进行绘画的发展过程。(9)请描述儿童在绘画中处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第二章】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阶段与特点(共 3 课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有关儿童绘画、手工制作和美术欣赏能力发展的阶段理论,掌握美术发展的阶段及特点,使学生能全面地了解儿童美术的发展特点。2、教学内容(1)学前
32、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1 课时)(2)学前儿童手工制作能力的发展(1 课时)(3)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1 课时)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前儿童绘画、手工制作、美术欣赏能力发展的阶段与特征(2)难点:对儿童绘画、手工制作、美术欣赏能力发展阶段理论的把握。4、本章思考题(1)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理论有哪些?各种理论是如何划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2)学前儿童绘画发展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发展特点是什么?(3)儿童绘画中的特殊表现形式有哪些?试举例说明。(4)儿童手工制作发展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发展特点是什么?(5)关于儿童美术欣赏发展阶段的理论有哪些?各种理论是如何划分儿童
33、美术欣赏发展阶段的?(6)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与发展(共 3 课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旨在概括地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涵以及中、外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概况,使学生从思辨的和历史的角度认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2、教学内容(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1 课时)(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发展概述(2 课时)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2)难点: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涵义的哲学思辨 4、本章思考题(1)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2)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3)认为艺
34、术与游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者,其理论依据是什么?(4)为什么说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并非只在美术游戏的价值方面?(5)美国与德国现代美术教育在早期发展阶段的出发点有何不同?15/39 (6)简述齐塞克在世界范围内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作用。(7)简述各国儿童美术教育中强调个人自我表现与强调技能学习这两种不同倾向的状况。【第四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共 3 课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的取向和内容,初步学会根据内容选择的原则来选择适宜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内容 2、教学内容(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取向及制定依据(1 课时)(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体系(1
35、 课时)(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内容(1 课时)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的取向;美术教育各领域的活动内容(2)难点: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取向的理解与运用 4、本章思考题(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取向是什么?(2)制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3)教师在制定具体的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时要注意什么?(4)选择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内容的原则是什么?(5)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的内容中,形象分布和形象主次关系有哪几种水平?(6)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材料是如何分类的?(7)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内容有哪些?【第五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共 3 课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
36、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途径,能理解和初步运用各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于活动设计中。2、教学内容(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途径(2 课时)(2)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方法(2 课时)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2)难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的实际运用 4、本章思考题(1)儿童美术教育的途径有哪些?(2)根据实际情况,谈谈家庭美术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应如何进行家庭美术教育?(3)什么是讨论法?教师在运用讨论法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4)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哪些?教师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有哪些?请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在教学中是如何运用的。(6)教
37、师在运用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6/39 低幼儿童文学 一、幼儿文学作品应具备的主要特点(或要求)。(一)题材或主题 1.教育性,选题具有一定的教育性;2.知识性,低幼儿文学作品中,知识题材占有一定的比例;3.要适应低幼儿童的理解水平,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二)形象 1.以正面形象为主;2.人物的动作性强;3.多描述人物的外部特征,少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三)情节与结构 1.情节单纯、生动有趣;2.结构要求条理清楚;3.开头要具有吸引力。(四)语言 1.用词具体浅显:1)用词要尽量具体形象;2)用词浅显;3)充分发挥动词的作品;4)少用时间词汇。2.句子口语化:1)以简单句为
38、主;2)多用主动句,少用被动句;3)尽量用短句;4)要口语化。3.音响和谐,富有节奏感:1)多用像声词;2)韵律和节奏。4.超前性:低幼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要稍稍超出儿童的实际理解能力,以促进语言水平的提高。(五)体裁与样式 1.体裁广泛,以儿歌、童话、故事为主;2.样式多样,立体书、电子书、手工书、有香味的书。二、幼儿文学的作用 17/39 低幼儿童文学具有教育、认识、审美和娱乐四个方面的功能。三、儿歌(一)儿歌的特点 1.内容浅近单一 2.形象具体可感 3.写作生动活泼:儿歌常用的手法有:比喻、拟人、想象、夸张、反复、起兴、摹状、设问等。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摹状,是用生动形象的
39、语言把所要描述的事物的状态、颜色及声音摹拟出来,摹状可分为三种。摹形,描绘事物的形态;摹色,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事物的颜色;摹声,一般是用象声词摹拟事物的音响。4.语言简练通俗:押韵;重叠;像声词;口语。5.音韵自然和谐:韵律和谐,讲究押韵(首句入韵,句句相押,一韵到底或以小节为单位换韵);节奏上轻快,有规律反复。6儿歌的样式多样化,儿歌的特殊形式有:1)摇篮曲;2)游戏歌;3)数数歌;4)绕口令;5)颠倒歌;6)谜语歌;7)问答歌,也叫对歌或问答调,是儿歌特殊形式之一,它采用问答形式表达作品的内容,一般是用一组十对或四对来表达一组事物的特点;8)连锁调也叫连珠体儿歌,是儿歌特殊形式之一。这种形
40、式的儿歌主要特征是采用修辞格“顶针”手法结构全歌,或把上句结尾的词语用在下一句开头,或随韵结合,使用谐音词作为连接上下文的桥梁;9)字头歌,是一种传统的儿歌形式,歌中每句韵末一个字几乎相同,一韵到底,有较强的韵律感。这类儿歌多以“子”“头”“儿”字作为每句的结尾字。(二)尝试作品赏析与创作 四、儿童诗(一)儿童诗的特点:与成人诗本质相同,具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18/39 音韵和谐。另外还要注意:1.诗的构思;2 诗的意境,是指作品中诗人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相融合所呈现的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3.诗的含蓄,一是就内容说,指作品中的含义深隐
41、,言有尽而意无穷;二是就手法说,指艺术表现时要采取含蓄的手法;4.诗的概括。(二)儿歌与幼儿诗的区别 1目的不同:儿童诗主要表达情感;儿歌适合听、吟诵、朗读。2主题思想不同:儿童诗的主题思想往往以间接方法表现出来;儿歌一般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主题思想。3.语言表现形式不同:儿童诗与儿歌的语言均要求简练、概括性强,但诗的语言比儿歌更纯粹更集中。诗的思想深度高,重于形式的加工,讲究旋律、节奏,富于声响的美。但对韵律要求,诗没有儿歌那么严格,其格式更自由;儿歌讲究韵律,格式要求严格,但不过多要求思想的含蓄和构思的严密。4.篇幅长短不同:诗有长有短,不受限制,故事诗、童话诗都较长;儿歌具有口头创作的特征,
42、一般较为短小。(三)尝试作品赏析与创作 五、童话(一)童话的发展 最早将民间童话改写、介绍给儿童的是法国贝洛尔,他根据当时在欧洲广泛流传的故事,改写了小红帽 睡美人 灰姑娘等八篇童话,集为鹅妈妈的故事,于 1679 年刊行,这是最早的童话集。18 世纪后半期开始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格林兄弟进行了大量的民间童话的收集整理工作,出版了三卷本的“教育童话”格林童话(原名 德国儿童和家庭童话集)。文学童话创作奠基者安徒生(丹麦),以毕生精力和辛勤劳动,写下了 168 篇 19/39 童话和故事。19 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很多优秀童话作家和作品,他们有金斯莱水孩子、罗斯金的金河王、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
43、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鲍姆的绿野仙踪等。中国的创作童话始于“五四”前后,叶圣陶的稻草人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创作童话集。20 世纪 40 年代张天翼大林和小林 秃秃大王,使我国童话创作引入了新的阶段。(二)童话的基本特征 幻想是童话的最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1.童话的幻想实质上是现实生活在人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映;2.童话中的幻想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的一种虚构。(三)童话的表现手法 童话的幻想是通过童话特有的某些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主要表现手法有:1.夸张:童话的夸张是强烈的极度的夸张;童话的夸张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的夸张。2.象征:童话的象征是幻想与现实相结合的一种重要的
44、方式;童话人物常常是象征性的,为表现某种性格或某个事理等。3.拟人:童话的拟人化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常常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4.民间童话的传统手法:1)反复法:反复法是民间童话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是为了加强情感和加强对叙述事物的深刻性;循环式的反复是反复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是故事转了几个弯后,仍旧回到原来的样子。2)三段法:童话的传统手法之一,为了更加突出、完整地表现人物的性格。3)对照法:是在主要描写正面事物的时候,同时 20/39 描写反面的事物,把两种决然不同的性格、行为、方法和命运在强烈的对比下,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四)童话从内容因素
45、和表现手法可分为三类:1超人体:超人体童话是童话的一种,这类童话中的形象是超自然的、具备神奇的超常能力,如神仙、妖魔、精灵、鬼怪等,展开故事情节时他们还常常借助宝物和魔法等本领。2拟人体:拟人体童话是采用拟人手法创作的童话,是童话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形式。它们的主人公多是人类以外各种人格化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运用拟人手法,使它们不仅有生命,而且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能像人类一样说话、行动。3 常人体:常人体童话是童话的一种类型,这类童话中的人物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但这些人物的性格、行为和遭遇都是极度夸张的,它们具有某种讽刺性或象征性,而并不是在生活中实际存在过、发生过。(五)尝试作品改编与
46、创作 六、寓言(一)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寄托之言,也就是一种寄托着教训和哲理的简短故事。(二)发展概况 世界著名的伊索寓言,原是古代希腊流传的讽刺故事。古希腊伊索曾被人誉为“寓言之父”。法国拉封丹是近代欧洲著名的语言作家,他的 12 部寓言诗是誉满欧洲的杰作。18 世纪德国著名的戏剧家、诗人、文艺理论家莱辛有寓言三卷集。19世纪,俄国出现了杰出的寓言家克雷洛夫,他以寓言形式揭露沙皇俄国的现实,批判农奴制度,同时也歌颂劳动了人民。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寓言文学最发达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作家魏金枝从 21/39 我国古代寓言中,选取了 200 多个寓言故事加以改写,集成中国古代寓言。(
47、三)寓言与童话的异同 1相同之处(1)最初都是口头文学;(2)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3)都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4)都富于幻想。2不同之处(1)读者对象:童话儿童;寓言儿童+成人。(2)幻想程度:童话富于幻想;寓言以教训为目的,幻想程度较浅。(3)故事情节:童话:故事性强,情节曲折有趣;寓言:说明道理而不要求故事情节曲折完整。(4)语言:童话:语言活泼生动,有美感;寓言:语言精练,富有幽默感。七、儿童故事(一)儿童故事的特点:题材广泛、主题单纯;情节生动,结构紧凑;叙事为主,语言口语化;充满趣味,有教育性。(二)儿童故事的分类 从创作过程可分为:民间故事和创作故事;从题材上可分为:生活故事
48、、动物故事和历史故事等;从表现形式可分为:文字故事和图画故事。儿童生活故事,是儿童故事的一种,其内容取材于儿童的家庭、幼儿园、学校或社会生活的故事。(三)尝试作品赏析与创作 八、儿童图画读物的创作要求(一)图画读物创作中如何把握低幼儿童的兴趣爱好和接受水平。1.把握幼儿图画认识(观察、感知)的特点,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个别现象空间关系因果关系对象总体;2.形象:以人物形象为主,人物面部表情活泼;22/39 3画面:轮廓大,主要内容在画面中央。三四岁幼儿画面背景简单,细节少;五六岁幼儿开始有深度知觉,但画面互相遮挡现象不要多,以垂直样式与二维空间画面为主。4色彩:对比感强、色彩鲜艳。以红、黄色为主
49、(3 岁),逐渐扩展到蓝、绿、橙色;少用混合色;(二)儿童图画读物创作中文字与图画的主要要求。1儿童图画读物创作中文字与图画应相得益彰。如果以图释文,图画需准确;如果以文释图,文字需简明。2.文字部分:文字要适合幼儿的接受水平;文字要引导幼儿的语言发展;注意在构图、形象与环境、色彩等方面设计时绘画表现手段的可能性与生动性。文字精练、生动;富有动感(时间、场景多次切换);节奏感:如大红虾,跳跳跳,一二三,跳到爸爸嘴里了!可视感:如“突然,大灰狼从树后面跳出来”“日子过得真快呀”3.图画部分:图画形象要具体直观;图画要富于儿童的情趣;图画要适合低幼儿童的理解水平。(三)装祯设计 开本大,纸质厚;多
50、种样式:立体书、实物形状的书、有香味的书、配有音像设备的书;幼儿图画书的游戏化、玩具化是当前国内外儿童图书发展的趋势之一;注重封面的美术设计幼儿认识书刊从封面开始。(四)尝试作品创作 八、儿童科学文艺(一)儿童科学文艺,是产生于近代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科学和文艺的有机结合,即用艺术手法去反映科学、表达科学,寓科学内容于文学艺术的 23/39 形式之中。主要有科学童话、科学诗、科学故事、科学幻想小说和科学小品等形式。科学小品儿童科学文艺的一种,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科学知识读物,以生动活泼的语言,直接向读者介绍各种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二)低幼儿童科学文艺创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