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设备行业研究报告:碳中和方向上的产业展望21258.pdf

上传人:得** 文档编号:79830208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806.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气设备行业研究报告:碳中和方向上的产业展望21258.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电气设备行业研究报告:碳中和方向上的产业展望21258.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气设备行业研究报告:碳中和方向上的产业展望2125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设备行业研究报告:碳中和方向上的产业展望21258.pdf(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电气设备行业研究报告:碳中和方向上的产业展望 1.1 第 26 次联合国气候大会 因疫情推迟一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于本月 13 日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自 1992 年 195 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 来,各国在历次缔约方大会上进行谈判、协调、定责、确权,逐步搭建起各国实践气候 目标的基础,并诞生了京都协议书、巴黎协定等协议。本次会议期待达成的四个目标。会前确定有 4 方面的谈判目标,包括“确保本世纪 中旬前实现碳中和及气温升高幅度 1.5 摄氏度以内”、“帮助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区域和 自然栖息地”、“资金动员”、“敲定巴黎协定细则”,实现部分达成或

2、阶段性进展。关 于本次大会结果的重要关注点有:国家自主贡献行动计划、全球控制温度升高目标及措 施、巴黎协议核心条款第六条等。1.2 更新更优的自主贡献行动计划 各国陆续递交了新版或更新版本的自主目标,减排强度更进一步。根据 2016 年签署 的巴黎协议约定,189 个缔约方应减少碳排放,共同致力于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 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以上低于 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 1.5 之内。同时约定,缔约国公布国家自主贡献行动计划(NDC),并进行每五年一次审核及 更新,2020-2021 年为更新时点。本次大会期望达成 1.5 摄氏度控温目标共识,这需要各 国 NDC 贡献更

3、强的减排量目标。先于本次气候大会召开的 G20 会议,在其联合公告中,也对控温 1.5 摄氏度及本世纪中叶前达成碳中和目标持认可态度。至今年三季度,超过 120 个国家上报新版或更新版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占全 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一半以上。根据 NewClimate 组织的 NDC 专家代表调查问卷,对比前 后两轮提交的 NDC 文件,后者体现诸多进步,包括将气候变化目标嵌套进本国执政纲领,以及执行更为严苛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等。1.3 有难度亦有进展的 1.5 摄氏度控温目标 目前新版 NDC 依然无法满足控温 1.5 摄氏度的目标。即使新版 NDC 全部履约,减 排量依然无法使得全球变暖

4、控制在 2 摄氏度以下。根据气候专门委员会此前测算:为实 现控制升温 2 摄氏度以下的目标,需要使得 2030 年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较 2010 年降低 25%,并在 2070 年左右实现碳中和;为实现控制升温 1.5 摄氏度以下的目标,需要使得 2030 年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较 2010 年降低 45%,并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根据联合国环境 规划署的2021 排放差距报告,参照会前新版本的 NDC 目标值,至本世纪末的全球气 温升温将在 2.7 摄氏度。对此,本届气候大会要求,至 2022 年召开下一届气候大会前时,各国应该再次评估目前的 NDC,以接近控温 1.5 摄氏度目标。控温目标有差

5、距,但“脱煤”努力取得进展。26 届大会官网表述,为实现控温 1.5 摄氏度以内目标,实施途径有:加速淘汰煤炭使用、减缓森林退化、加快转向电动车、加码可再生能源投资。根据 Ember 和 IEA 数据,2020 年煤电在全球电源结构中占比 33.8%,煤电产生的碳 排放量占到全球的 30%,因此,关于煤电的谈判成为历次会议的焦点。自 2013 年世界银 行宣布(带豁免条件地)中止向新建燃煤电厂融资以来,2014-2020 年期间,法国、德国、瑞典、英国,以及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均相继 宣布停止对新建燃煤电站融资。1.4 姗姗来迟的“第六条”国际间碳交易基础,姗

6、姗来迟。巴黎协议共有 29 个条款,其中第 6 条提到两点:第一,缔约方可使用国际转让的减缓成果来实现国家自主贡献(NDC),即基于各国自愿 合作完成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的国际合作机制,转让减排量仅供一方 NDC 核算;第二 点,在公约缔约方会议的权力和指导下建立机制和监督机构,即设置“可持续发展 机制(SDM)”,本次大会又称为 6.4 机制,作为国际间减排量转让的框架。该条款是未 来全球减排量交易(碳市场)的法律基础,历经多次气候峰会依然争议不断,至本次会 议终于达成初步一致。2.1 顶层设计及国际承诺 内在要求与责任担当。纵观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政策顶层设计以及国际减排承 诺,出发点和

7、立足点可以概括为“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在国内政策体系下,应对气候变化被赋予了经济发展的意义,视作推动我国经济高 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从经济、产业、能源、运输、消费结构调整等领域为经济发展构 建新动能;应对气候变化也具备民生属性,是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内容,协同污 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政策部署,从源头上改善环境质量、丰富环境治理手段。在国际治理环境中,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具体贡 献。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过程,也是我国践行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等原则、支持发展中国家合理诉求的过程。例如,2017 年 1 月,面临美

8、国将退出巴黎协定之 际,我国领导人在达沃斯论坛上发言,表达对巴黎协定的坚定支持,即是中国态度 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体现。因此,历数我国的气候变化顶层设计和减排承诺,最显著的特征是,伴随着综合国 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减排承诺的内容更为具体,减排承诺的力度更加强化。不同时期的国际减排承诺和不同阶段的国家发展聚焦方向,存在协同关系。预计国内气 候政策还将持续强化、细化、深化。2.2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政策 强化约束,引导激励,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围绕 1+N 的碳中和体系,在顶层设计之 下,是各部委政策。政策涉及的行业方面,工业及电力相关政策数量最多,这两个领域 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约 70%-

9、80%,在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 和工作的意见 和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文件中居前提及,是未来主要减排方 向。建筑、交通和循环经济也是重点关注领域。政策施力的角度方面,可分为控制、激励、信息。比如,对于电解铝、钢铁及石化 等高能耗产业,政策着力点多以能耗、排放量、严控新增产能为约束条件,对于新能源、储能及电网等能源转型支点领域,政策着力点多以价格开放、资金引导、增加低碳方向 投资等激励方式。此外,采取多种方式降低碳排放信息不对称性,也成为政策施力点,比如,近期成立的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组,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中央环保督察范围,以 及越频繁的信息公示。总体来看,部委及

10、行业层级的政策方面,约束性条件以行政方式为主,激励性手段 运用行政和市场两种方式协调推进,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的程度受益体制创新。3.1 排放量的来源及减碳方向 电力、黑色金属及非金属矿物部门排放量居前。44 个分类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 中,我国碳排放量的 47%来自电力部门,另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部门(钢铁等 行业)、非金属矿产部门(水泥玻璃等行业)、运输部门排放量居前,合计达到 85%排放 量。2019 年上述部门的合计排放量增幅为 2.77%,高于我国整体排放量增幅(1.80%),是过去一段时间主要的碳排放量增量来源。从替代和控量两方面达成双碳目标。电力部门和工业部门是减碳主力,但不

11、同阶段 的侧重点不同。在达峰阶段,用电量需求持续增长,预计电力部门将以替代手段为主,在电源端以清洁能源作为新增电源主体,同时煤电机组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 转型。电网端,增加调节能力建设,市场化改革和储能设施构成软硬件基础。用户端,增加电能替代比例,减少化石能源直接消费比重。在碳中和阶段,预计煤电机组进入批 量退役时期,推动电力部门大规模减碳。预计钢铁、冶炼等工业部门在达峰阶段仍将保 持排放量增长,需要以控制产能及能耗为主要方式,突破性的减碳技术,诸如氢还原剂 的零碳炼钢,则将在碳中和阶段广泛应用,帮助产业部门深度脱碳。同时,经历十年期 的产业结构转型后,预计重工业高能耗产品的需求量下降

12、,也是减排来源。预计碳达峰时期,电力部门减碳看替代效益、工业部门减碳看总量控制;碳中和时 期,电力部门减碳看煤电退出、工业部门减碳看替代转型。百万亿级别的投资规模,能源部门是重点。根据清华大学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 与转型路径研究的测算,实现 2情形下的目标,2020-2050 年间需要新增 127 万亿投 资,其中能源部门的占比 78%,投资额接近百万亿。另据 IEA 测算,为实现双碳目标,2030 年中国能源投资强度需要达到 4 万亿/年,2060 年需要达到 6 万亿/年,能源部门的 投资方向为电力系统(电源储能充电桩等)、终端电气化系统(电车热泵工控等)、氢能 源等。值得注意的是,在 I

13、EA 测算情形下,虽然能源部门投资额增加,但年投资额所占 GDP 比重从 2016-2020 年间的 2.5%,下降至 1.6%(2030),最终降到 1.1%(2060)。虽然实 现双碳目标的投资额绝对值较大,但是相对我国未来的经济规模,其融资环境和融资工 具完全可以支撑这个体量投资。3.2 风光新能源承担能源转型重任 双碳目标方向的确定性增长。预期在碳达峰阶段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能源消费总 量和非化石能源占比持续提升。至十四五末,全国能源消费量达到 55 亿吨标煤,非化石 能源占比 20%,至十五五末,能源消费量达到 60 亿吨标煤,非化石能源占比 25%。基于 上述两个时点的预期以及水电

14、资源等客观现实,测算各类非化石能电力需求量,风电及 光伏装机量需要在 2025 年达到 10 亿千瓦以上、在 2030 年达到 17 亿千瓦以上。即十四 五期间的风光年均保底新增量需在 100GW 以上、十五五期间在 130GW 以上,较十三五 期间 62GW 的年均装机水平有较大提升。此外,基于“2060 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降至 46 亿吨标煤/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 80%”的假设,测算碳中和时期我国风光装机总量需要 63 亿千瓦以上,意味著 2030-2060 年新增量达到 46 亿千瓦,年均保底新增量约 150GW 以上。光伏:需求景气向好,供给约束放松。围绕双碳目标方向,各层级政策均

15、有发力,从消纳权重到整县推进,以及风光大基地规划,国内需求具备较强的政策因素支撑。其 中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可看作底线要求,按照 2030 年约 10.7 万亿 kwh 全社会用电 量+25.9%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十四五/十五五分别达到 62GW/84GW 的光伏新增需 求量是客观的。实现光伏新增需求的落实条件也陆续成熟:整县推进试点行政区达到 676 个,估算 光伏可装机规模达到 150GW;风光大基地首期 100GW,估算光伏指标规模达到 50GW;以上两项政策预期在 2022-2023 年带来 120-140GW 光伏指标、土地资源、电网配套设施 等条件,叠加其他保障性项目,可实

16、现年均 70-80GW 光伏国内需求量。海外需求量受益 电价上涨以及税收减免等因素,预计近年可实现 120-140GW 年均需求量,使得全球装机 总需求达到 200-220GW 水平。另一方面,供给端约束趋松。此前最紧缺的硅料和 EVA 粒子产能,有望在 2022 年 缓解。硅料环节,随着通威 10 万吨、大全 4 万吨新增产能于 2021Q3-Q4 投产,国内硅料 行业总产能将来到 64 万吨,较年初增长 48%。2022 年将有通威、新特、江苏中能、东 方希望等新的一批硅料产能投产,将国内总产能推升至 100-110 万吨、全球超过 120 万吨 水平,考虑产能爬坡期及容配比因素,可满足超

17、过 260GW 装机量需求。光伏 EVA 环节,斯尔邦和联泓新科稳步扩产,叠加明年浙石化、榆能化等新产能投放,2022 年国内产能 接近 50 万吨、全球产能接近 100 万吨,可以满足约 240GW 装机量需求。产能就位后,另一个重要的限电因素也在 2021Q4 得到大幅改善,工业硅、动力煤等价格进入下行通道,为产量释放提供保障。风电:平价时代,依托国产化和大型化实现降本。2020-2021 年是风电关键时期,陆 上风电及海上风电先后进入无补贴的平价时代。两类型机组招标价格相继见证新低,陆 上风电机组(3MW)价格从 4000 元/kw(2020 年)下降至 2400 元/kw(2021Q3

18、),海上 风电机组价格从接近 7000 元/kw 均价(2020 年)下降至 4000 元/kw(2021Q3)。价格下降的同时,招标放量趋势明显,今年前三季度公开招标量达到 41.9GW,同比 增幅 115%。降价起量之际,成本控制能力成为产业链核心竞争因素。成本控制可以从两 方面获取:首先是机组大型化摊薄单功率成本,陆上风电向 4MW 平台变化、海上风电 向 6MW 以上平台变化,伴随这一过程,叶片、塔筒、主轴、铸件等环节都有大型化需 求,也起到固定资产投资的摊薄。其次是设备国产化降低直接成本,包括主轴轴承、齿 轮箱、变桨系统等环节,这些环节通过进口替代可实现的降本幅度估算在 30-50%

19、以上。3.3 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备环节 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的变革。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深化电力体制改 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从源-网-荷三个方向上,新型电力系统酝酿技术 和体系的变革。电源端,风光等新能源的接入,较传统能源存在大量差异:发力曲线的不同,光伏 出力高峰在午间、风力出力高峰在晚间:风光出力受云雨等外界影响较大,稳定性和可 靠性弱于传统煤电;风电光伏通过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电网,相比传统煤电水电机组,更 容易产生谐波,且惯性下降,对电网的稳态冲击更大;风光新能源的资源区分布不均衡,偏三北地区,而传统煤电多围绕东南经济发达地区建设。负荷端,随着电力市场

20、化改革和电能替代渗透率提升,负荷端的波动性将增加,除 传统的生活生产习惯影响负荷变化外,电力交易价格、配售电公司定价策略、用能设备 调节灵活度等因素也将显著影响负荷变化。负荷端的能动性将增加,随着户用光伏、分 布式能源的广泛接入,负荷端和电源端的界限打破,以往的“源随荷动”将演变成“源 荷互动”。电网端,以上的源荷变化都是电网需解决问题的改革方向。常规电力机组的占比下 降及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将带来电网的系统惯性下降,现有的控制运行系统未来面临大 的调整,包括抽蓄和电化学储能的需求量增加。分布式能源的广泛接入,增加了配网潮 流运行的不确定性,需要在容量、接入、继电保护等方面做匹配性安排,配网规划

21、的难 度增加。此外,在电力能源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上,上述变化产生的投资成本,如何在市 场主体之间分摊,以及收益性和公益性的界定,是技术变革之外需要考虑的变化。新能源高渗透率背景下,应对高峰负荷增加及峰谷差扩大成为迫切问题。在经济新 常态阶段,我国用电量整体增速平缓,但随着第三产业及居民用电量的结构性占比提升,我国电力负荷出现高峰负荷快速增长、基荷腰荷缓慢增长、负荷峰谷差扩大的现象,形 成“电力缺口大,电量缺口小”的特点。去年末至今年初,我国高峰负荷连续 4 次创新高,达到 11.89 亿千瓦,比前次夏季高峰高出 10%。据国网能源院测算,十四五期间电网 的最大负荷值增速将高于用电量增速 1 个百

22、分点,年均增速约 5.5%,同时,最大日峰谷 差率预计将增至 35%。系统改造方面:抽蓄和储能是显著需求量。电网侧,据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当前 3149 万千 瓦抽蓄投产量基础上,2025 年投产量达到 6200 万千瓦、2030 年投产量达到 1.2 亿千瓦,年均约 9GW 抽蓄。负荷侧,目前我国电力最高负荷约 12 亿千瓦,假设峰谷功率差 3.6 亿千瓦、用户侧储能承担 20%削峰填谷任务,估算需要的装机量约 72GW,按 2 小时运 行时间算,折合 144GWh,按十年分摊约年均 14.4GWh。电源侧,假设未来风光年均装 机量 100GW,按 5%储能配置/2 小时运行,发电侧储

23、能约年均 10GWh。加大配电网数字化建设是确定方向。分布式能源的广泛接入和电力市场化改革,对 配电网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配电网由传统配网(PDN)向主动配电网(ADN)提速升级。以南方电网为例,南方电网十四五规划 对配电网的投资额上升至 3200 亿 元,占比十四五电网投资规划 50%,重点建设方向包括配网智能化、故障自愈、智能配 电站、智能开关站等。在这些方向上,感知类设备(配网监测、智能电表、物联网电表 等)、控制类设备(智能柱上开关、智能配电台区、智能低压断路器等)以及调度系统等 开支将明显增加。系统适应方面,值得关注的是电力市场化背景下新模式。在分时电价机制全面推广 后,负

24、荷侧的峰谷电价差加大,加上工商业电力用户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后,在价格波动 下,电力用户存在调节用能行为的动机,包括负荷集成商、可中断负荷、直接控制负荷、需求招标负荷、紧急电力需求响应、V2G 虚拟电站等一批商业模式条件逐渐成熟。3.4 钢铁行业控排减排是双碳目标的重要条件 排放量大户,提前达峰。我国钢铁产量全球第一,2020 年粗钢产量 10.5 亿吨,占全 球总产出 56%。以钢铁为代表的金属冶炼及加工部门,则是我国碳排放量第二大部门,排放量 18 亿吨,占比全国排放量比重 18.92%。因排放量影响重大,钢铁行业减排降耗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条件,其碳达峰碳中和的时点有望较 3060 目标提前

25、达成。分阶段完成双碳目标。展望未来,钢铁行业的双碳目标将倚重不同的因素达成:第 一阶段,产能管控、能效提升、用能结构调整及循环产业是减缓排放量增长的主要手段;第二阶段,流程优化配合用能结构进一步调整降低单位能耗,通过科学用钢控制总量压 降总能耗;第三阶段,低碳炼钢技术开始规模化工业应用,开始发挥主力军作用;第四 阶段,控制用钢量、流程结构优化及成熟的低碳炼钢技术,共同推进钢铁行业深度脱碳。预计第一阶段在 2025 年推动钢铁行业排放达峰,第二、三、四阶段在余下 35 年时间内 完成,使得钢铁行业碳中和目标达成。长流程转短流程,废钢循环利用。长流程制钢占比高是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高的原 因,实际上

26、,由于长流程炼钢过程中 90%的能量消耗发生在铁前工序,若提高长流程炼 钢流程中的废钢添加比,也能有效降低炼钢过程中的碳排放。若我国铁钢比下降至世界 平均的 69.7%水平,我国长流程炼钢吨能耗将由 703.17 千克标准煤/吨降至 593.37 千克标 准煤/吨,吨钢节能约 110 千克标准煤,若按吨标准煤燃烧产生 2.7 吨二氧化碳计算,吨钢减排约 0.3 吨二氧化碳,按我国约 90%的长流程炼钢占比计,可减排约 2.84 亿吨二氧 化碳。若进一步铁钢比下降至 50.68%,吨钢能耗将降至 453.65 千克,吨钢节能 250 千克 标准煤,吨钢减排 0.675 吨二氧化碳,可减排约 6.

27、34 亿吨二氧化碳。降低铁钢比,提高 废钢比对我国钢铁行业减排意义重大。短流程炼钢指的是由废钢投入电炉融化炼钢,没有炼铁程序,由于能耗较低(较长 流程炼钢单吨节约能耗 490 千克标准煤),同时排放较低(较长流程单吨减排二氧化碳 1.2-2.2 吨),因此发展电炉炼钢的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是钢铁大国,但我国短 流程炼钢占比仅占 10%左右,远低于美国(69.7%),欧盟(41.3%),韩国(31.8%),和 世界(27.9%)。煤制气-气基竖炉还原铁。气基竖炉工艺是迅速扩大直接还原铁生产的有效途径,我 国因石油、天然气资源匮乏,不适合直接开展气基直接还原技术,但我国煤炭资源储量 丰富,

28、将煤制合成气作为还原气来发展气基竖炉直接还原,是我国钢铁企业未来直接还 原铁生产的重点发展方向。2018 年东北大学与辽宁华信启动“辽宁钢铁共性技术创新中 心”,着力全国低碳炼铁精品炼钢示范基地,建设了我国基于氢冶金气基竖炉短流程的生 态型高附加值精品钢生产基地,同时,研发了还原气加热技术和竖炉炉顶煤气循环利用 工艺技术,将气基竖炉炉顶煤气进行除尘、换热、脱水、加压后,与脱硫后的粗煤气混 合,进行脱碳、加热处理,送入竖炉,实现煤气循环,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年产万 t DRI 煤制气-气基竖炉直接还原-电炉冶炼短流程中试基地正在建设,该新工艺吨钢总能耗为 263.7kgce,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29、829.9kg,优于传统高炉-转炉流程。纯氢竖炉。纯氢竖炉炼钢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因此是减少排放的重点发展 方向。但是纯氢冶金仍存在以下问题:(1)氢气将铁矿还原为铁的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 的热,因此炉内散料层的温度场急剧向凉,则必须增加作为载热体的入炉氢气量,这增 加了氢气冶金的成本。因此,在目前实际生产的 MIDREX、HYL、PERED 等竖炉中,由于煤气中除了含氢气,还含有 20%-35%CO,使吸热与放热反应同时进行,改善炉内 供热,但此举又导致了二氧化碳的生成。(2)氢气体积密度小,进入炉内将急剧向炉顶 逃逸,难以集中在底部高温带作用于铁矿还原,因此需将入炉氢气压力升高,存在安

30、全 隐患。预计在钢铁行业减排的第一二阶段中,氢气炼钢还不具备大规模工业应用基础,但是在碳中和方向的深度脱碳阶段,以氢气炼钢为代表的低碳技术将成为主要减排来源。第二十六届气候大会前后,气候变化共识进一步凝聚。国际方面,国家自主贡献(NDC)及减排量(ITMOs)等核心气候条款已显曙光,为全球碳市场等一系列国际架构打下基 础,提升气候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权重。国内方面,围绕 1+N 碳中和政策框架,各部门 措施细则陆续出台,行业发展的久期和增速明朗。关注以下投资方向:光伏方面。短期的产业链价格博弈有望随着硅料新产能的释放而缓解,被高价组件 抑制的国内装机需求在 2022 年开始释放。双碳目标给与了长

31、期方向,消纳权重制度及整 县推进、大基地等政策树立了规模的底限支撑,绿电及绿色金融等措施补充电站收益率 表现,产业链的产能投放及技术进步路径提供了短期和长期的降本空间。配置上:硅料 受益价格和产量,未来两至三个季度业绩能见度较好;光伏玻璃享受行业增长和双玻渗 透率提升的双重驱动,增量明确且行业格局具备稳定性;一体化厂商具备组件渠道优势,单瓦利润有上行空间;逆变器环节受益储能和户用的需求,国内装机和出口数据见好。风电方面。大基地、存量风场改造、风电下乡等政策提升行业空间潜力,招标量大 幅增长提供未来业绩储备。近期陆上及海上风电机组价格的大幅下降推动行业步入平价 时代,熨平周期的波动性,提供行业内

32、生增长性。以上因素构成了板块估值提升的基础。配置上:平价时代,整机运营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构成重要竞争要素,关注整机厂商的 竞争格局变化;降本空间需要全产业链提供支持,关注轴承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替代;机组大型化,对铸件、塔筒、叶片等环节的制造条件提出更高要求,关注产能资本开支 能力;海上风电的电缆用量及质量要求更高,具备子环节的。电网方面。南方电网发布 6700 亿十四五投资计划,其中 3200 亿元重点投向电网数 字化及配网等领域,预期国家电网十四五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投资结构也有同方向倾斜,拉开我国电网的新一轮升级序幕。感知类设备(配网监测、智能电表、物联网电表等)、控制类设备(智能柱上开关、智能配电台区、智能低压断路器等)以及调度系统等开支 将明显增加。工控方面。近期宏观的 PMI、固投及工业增加值等景气度指标,以及微观 的机床及工业机器人等产品出货量,均有趋缓。本轮工控景气度周期较长,亦有关于景 气持续度的担忧。外部性的出口需求和周期性的设备更新均构成工控行业的此轮景气基 础,虽近期原材料价格压力及限电因素对工控下游需求有冲击,但在双碳目标和产业升 级的背景下,工控的需求存在结构性差异,诸如光伏硅片、光伏电池片、锂电、风电铸 件等子行业将在中长期维持景气度向上趋势,且其他用能行业的设备降耗、设备自动化 等需求依旧存在较大空间和资本开支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