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3791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37916.pdf(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z.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织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
2、持木构架整体性的构造层的一局部。明清以后,斗拱的构造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的构件,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图案写实,简明生动。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的云纹。汉代瓦当在工艺上到达顶峰。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文字等。出现了以瓦留神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在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宋代开场用兽面纹瓦当
3、,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瓦肆,瓦肆是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瓦肆又称“瓦舍、“瓦子,“瓦。取名“瓦舍,是勾画其特征,与建筑无关。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枯燥坚硬的泥团保存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改用红色或其他颜色的印色印在书牍上,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明器,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又称冥器。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
4、有金属或纸制的。除日用器物的仿制品外,还有人物、畜禽的偶像及车船、建筑物、工具、兵器、家具的模型。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即随葬明器。明器是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艺术的有价值的考古实物。礼器,中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说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商周青铜礼器又泛称彝器。考古发现说明,我国最早的礼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山节藻棁shn ji zo zhu 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丹楹刻桷dn yng k ju 楹:房屋的柱子;桷:方形的椽子。柱子漆成红色,椽子雕着花纹。
5、形容建筑精巧华美。-.z.相土尝水,伍子胥主持阖城今*的选址和规划布局时,提出“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原则。即了解土质和水情,观天象和风水。用“其尊卑以天地为法象,其交媾阴阳相配合的思想进展实地调查,观察土壤的形状与肥沃程度,讲究河泉水源与流域分合,由此选定城址。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在城门外口加筑小城,高与大城一样,其形或圆或方。圆者似瓮,故称瓮城;方者亦称方城。瓮城设在侧面,从而增强了防御能力。在*明城墙修筑以前,中国传统瓮城的制式是将其设于主城门外。*明城墙一反此旧制,将瓮城设于城门内,在城体上革命性的设置了瓮洞藏兵洞,大大加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角楼,紫禁城垣四隅之上的角楼,建
6、成于明永乐年间,清代重修。角楼坐落在须弥座之上,周边绕以石栏。中为方亭式,面阔进深各三间,每面 8.73m,四面明间各加抱厦一间,靠近城垣外侧两面地势局促,故抱厦进深仅为 1.60m,而城垣内侧的两面地势较开阔,抱厦进深加大为 3.98m,平面成为中点穿插的十字形,蕴含着曲尺楼的意匠,使得角楼与城垣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建筑形体,取得了有机的联系。御街千步廊,千步廊是皇宫前御街两侧的廊庑。具有组织空间和衬托高大的主体建筑的作用,造成相当开朗而又主次清楚的效果。北宋汴京大内正门宣德楼前御街两侧已设很长的御廊。自金到明清,皇宫前面御街均有“千步廊。据记载,清代的千步廊,从天安门前到大请门内,东西各有 1
7、44 间,共 288 间。里坊制,汉代的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开场是坊市别离,规格不一。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局部,各市临街设店。里坊制的极盛时期,相当于三国至唐。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厢坊制,宋代城市的区划制度。唐代的城市制度是“坊市制居民区“坊与商业区“市是分开的四周都筑有围墙坊市门按时启闭。随着商业的开展到北宋初年坊市的围墙破
8、坏了居民区与工商业区不再有区别但凡向街的地方都可以开设商店。10 世纪末11 世纪初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城市制度“厢坊制代替了原先的“坊市制。至道元年(995)*城内设立了左第一厢城东厢等八厢这种基层厢代替了坊成为附郭县直属的基层政权每个基层厢下属有二至二十多个坊。熙宁三年(1070)*城内东西两局部划分为两个区称为“左厢和“右厢办公处称为左右厢公事所,地位相当县主要职责为狱讼刑法。从此附郭县只治理郊区厢统治城内市区(有时城外市区也归厢统治)直属于州府这种城乡分治的制度后来推及全部城市。厢坊制成为城市的一种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倒座,四合院建筑群中最前边一进院落中,与正房相对而立的建筑物称倒座,通
9、常坐南朝北。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抱鼓石,一般是指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民间称谓较多,如:石鼓、门鼓、圆鼓子、石镙鼓、-.z.石镜等等。在传统民宅大门前很常见如四合院的垂花门、徽州祠堂的版门等等。在传统牌楼建筑如牌坊、棂星门中也有类似抱鼓石的夹杆石也有称门挡石的,它是牌楼建筑所特有的重要构件,主要是起稳固楼柱的作用。宅门抱鼓石是门枕石的一种。团城,位于*公园南门外西侧,*与中南海之间,又称瀛洲,世界上最小的城堡。承光殿是团城中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正方形大殿,双
10、重檐,黄琉璃瓦、绿剪边,四面有抱厦,南面有正方形月台,其建筑形式颇似故宫角楼。玉瓮亭位于承光殿前庭院中,是一座蓝顶白玉石亭,亭中的石莲花座上有一个大玉瓮,该瓮以渎山大玉海闻名。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的“四合院、*的“窑洞、*的“杆栏式和*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正
11、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石库门,产生于 19 世纪 70 年代初,称为早期石库门或老式石库门弄堂,它的最大特色,就是采用具有浓厚江南传统民居空间特征的单元,按照西方联排住宅的方式进展总体布局,因此石库门的历史内涵主要就在于它是中西建筑风格的结合,带有明显的混血特征。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石库门是*近代文明的象征,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成为*近代史
12、上一个独特时代的产物。它从最原始的早期石库门转变到后期石库门,有从后期石库门到如今风格迥异,带有海派风格的花园里弄及公寓式里弄,石库门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沿革。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表达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其特点是: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体根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
13、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最根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楼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z.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开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
14、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局部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锢窑,如果没有适宜的地方开挖窑洞,也可以在地面之上,仿窑洞的空间形态,
15、用土坯、砖或石等建筑材料,建造独立的窑洞,称为锢窑。它的室内空间为拱券形,与一般窑洞一样。在外观上是在拱券顶上敷盖土层做成平屋顶。这样做除了美观外,利用土的重压还可以有利于拱体的结实。平屋顶上可以晾晒粮食等。如平遥古民居中的锢窑。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 6、7 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假设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 3050 厘米的
16、拦马墙,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样也有这样的拦马墙,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平安所设,三是建筑装饰需要,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开敞式靠崖窑,陕北窑洞以靠崖窑为最典型。它们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溃,或在洞外砌砖墙,以保护崖面。四水归堂,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一样,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
17、局俗称“四水归堂。闾里,按照“匠人营国制度,除皇城以外,居住区分为“国宅与“闾里两局部。“国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一般都环绕在王城左右或前后。“闾里则是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也是分等级的,如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和东四一条至十条就属于较上层的“闾里,是当时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居住的地方,从地理位置上看,也是对称分布于“皇城的东西两侧不远的地方。“闾里之中的“街巷即为胡同。据周礼量人记载“巷中路大约二至三轨,胡同宽度约为 3.75.5 米,可容两辆马车并行,加上道路两侧便道,胡同宽应为 79 米左右。这个尺度相当于目前旧城内保存较好的较宽胡同,如西四北五条、六条等,与一般的胡同相比都要
18、宽一些。-.z.宫室,上古时代,宫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无贵贱之分。秦汉以后,只有王者所居才称为宫。古代宫室一般向南。主要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前局部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室的东西两侧是东房和西房。整幢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前朝后寝,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局部,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设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19、左祖右社,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左祖右社,则表达这些观念。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拜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三朝五门,我国古代宫殿布局的最高形式。周代宫殿的布局制度。“三朝指外朝、中朝和内朝。外朝是君王举行颁诏、受俘等大礼之所,中朝是君王日常办公之处,内朝则是君王居住之所。“五门指皋门、库门、雉门、应门和路门。东西堂制,东西堂又可称之为东西厢,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汉代开东西堂
20、制之先声,前殿进展大朝会,以东西厢作为日常视事之所。晋、南北朝(北周除外)均行东西堂制。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轴心舍,即工字形殿的唐代名称,用于官署。明堂辟雍,“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但它包含两种建筑名称的含义,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公布政令,承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中国西汉元始四年(公元前 150 年左右)建造的明堂辟雍,位于长安南门外大道东侧,符合周礼明堂位于“国之阳的规定。它是一座重要的早期坛庙,外围方院,四面正中有两层的
21、门楼,院外环绕圆形水沟,院内四角建曲尺形配房,中央夯土圆形低台上有折角十字形平面夯土高台遗址。宝城宝顶,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一种形制,是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穹隆顶宝顶。这种形制用于明清两朝,清朝的宝城宝顶多为椭圆形。如明十三陵。过白,在建筑物之间,在门与景物之间,靠着巧妙的距离选择,使得门框、门洞如同在对近景或远景进展了剪裁、镶框处理。这被称为窥管效应的空间序列效果,是中国古代建筑所追求的。为此,专有过白一说。过白要求留有一线蓝天,对于房屋殿堂建筑是有实用价值的。那一线天,关系着房间内的-.z.采光纳阳。同时,纳取一线蓝
22、天白云,更有舒展画面的重要作用,使得画面中的景物不仅是完整的,而且是舒展的。在建筑群轴线上,诸如牌坊门、门楼等,形成过白景框的举目点,并不在室内。留天的目的也就不是为了采光,而全出于对景框画面的考虑。画面所取,如果形缺,犯忌;即便完整,但过于局促而有压迫感,也不吉。这是旧时风水之说的持论。抛开风水来看过白,它实际上反映了在建筑物空间组合方面,古人审美经历的运用。步移景异,园林欣赏有动观与静观之分。动观为游,妙在步移景异;静观为赏,奇在风景如画。而游赏相间,动静交替则园之景致尽入眼中。中国园林素以自然山水园著称,园中景物均为自然式布置,游路设计尤为奇巧,故漫步园中,景观变化不断,游人可以慢慢地游
23、,静静地赏,其中之奥秘就在园之总体布局的不对称和景物的自然天成 楼阁式塔的建筑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的传统习惯,利用人们对多层楼阁通天的寄托,以楼阁形式作为礼佛的纪念性建筑物。楼阁式塔的特征是具有台基、基座,有木构造或砖仿木构造的梁、枋、柱、斗拱等楼阁特点的构件。塔刹安放在塔顶,形制多样。有的楼阁式塔在第一层有外廊也叫“副阶,以加强塔的稳定性,楼阁式塔是中国塔的开展主流,多见于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区,北方相对少些。在中国最早的楼阁式塔是*白马寺中所建的四方形楼阁式塔。密檐塔,中国佛塔主要类型之一,由阁楼式演变而来。就是把楼阁的底层尺寸加大升高,而将以上各层的高
24、度缩小,使各层屋檐呈密叠状,使全塔分为塔身、密檐与塔刹三个局部,因而称为“密檐式砖塔。这种塔大多不供登临眺览,建塔材料一般用砖石。现存最早的为*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喇嘛塔,是喇嘛教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与印度“窣堵波很相近。喇嘛塔主要特点是:台基与塔刹造型讲究一个高大基座上安置一个巨大的圆形塔肚,其上竖立一根长长的塔顶,塔顶上刻成许多圆轮,再安置华盖和仰月宝珠。喇嘛塔起源于元朝,于明、清进一步开展,清更突出。明、清时期喇嘛塔除用以埋葬活佛外,大局部塔内都藏有佛像,供朝拜之用。全国著名的喇嘛塔有:*江孜白居寺菩提塔,有妙应寺白塔等。金刚宝座塔,为佛塔中的一个分支。塔的形式一般在高大的台基座上
25、建筑五座密檐方形石塔和一个圆顶小佛殿。虽然这种建筑在敦煌石窟的隋代壁画中已经出现,然而最早的实物始见于明代。中国式的金刚宝座塔比印度提高了塔基座,缩小了基座上的小塔,增加了传统的琉璃亭,尤其在塔座和塔身的装饰雕刻中,掺入大量喇嘛教的题材和风格。我国仅存五座这种塔: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西黄寺清净化城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呼和浩特金刚座舍利宝塔以及*官渡金刚塔。傣族塔,大约一千多年前,小乘佛教开场传入傣族聚居地区并取代原始*,形成全民信仰的佛教。至十五世纪,寺塔遍村落。傣族古塔大多建于山坡高地上,又因傣族集居地与缅甸接壤,所以具有缅甸塔类似风格。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局部组成。塔基一般呈正方形,
26、塔身大多为圆形,呈葫芦状,塔刹由一节比一节小的环节堆积而成,最上面是塔针。大多为砖构造。著名的傣族塔有曼飞龙白塔、景真八角亭式塔、*风平大佛殿佛塔、傣族母子塔等。花塔,该类型塔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装饰各种繁复的花式,远观犹如一通大花束。其装-.z.饰由简到繁,既有巨大的莲瓣,密布的佛龛,也有各种佛像、神人形象和其他装饰。有些花塔还涂上各种色彩,华美堂皇,早期的花塔是从装饰单层亭阁式塔的顶部和楼阁式、密檐式的塔身开展而来的。现存花塔著名的有:*正定广惠寺花塔。过街式塔,是建于街衢之上的塔形,门式塔与之类似,把塔的下部修成门洞的形式。前者塔下可通车马行人,后者仅供人通行,均始于元。全国著名的
27、有居庸关过街式塔、西郊法海寺门式塔、颐和园后山香岩宗印之阁四周的门式塔、*云台山过街式塔、*普陀宗乘之庙内外的各式门式塔。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从北魏(386534)至隋(581618)唐(618907),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了许多大石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中国的四大石窟是:*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经幢
28、,指刻有经文之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有二层、三层、四层、六层之分。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为最多。幢身立于三层基坛之上,隔以莲华座、天盖等,下层柱身刻经文,上层柱身镌题额或愿文。基坛及天盖,各有天人、狮子、罗汉等雕刻。*省*灵隐寺、下天竺寺、梵天寺及*省*府开元寺、封崇寺、赵州柏林寺、正定龙兴寺等处,都有经幢。借景,中国园林的传统手法。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借景分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 7 类。其方法通常有开辟赏景透视线,去除障碍物;提升视景点的高度,突破园林的界限;借虚景等。大木作,这是我国木构架
29、的主要构造局部,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局部。大木大式,使用斗拱的大木大式建筑有时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面阔可自 5 间多至 11 间,进深可多至 11 桁。可使用周围廊、单檐或重檐的庑殿、歇山屋顶、筒瓦或琉璃瓦屋面、兽吻和斗拱。建筑尺度以斗口作为衡量的标准。大木小式,用于上述建筑的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面阔 3 间至 5 间,通进深不多于 7 檩,大梁以 5 架为限。只用单檐悬山和硬山及以下屋顶,不用琉璃瓦和斗拱。建筑尺度依明间面阔及檐柱径为标准。举架、举折,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
30、度的方法。这种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这样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风貌。这种方法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架,在宋营造法式中名为举折,在记述江南建筑做法的营造法源中谓之提栈。举架、举折、提栈的作用和目的一样,只是由于时代或地区的不同,具体做法略有差异。步架,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也简称步;宋营造法式称架,或椽-.z.架。根据檩的布置和数量,常将木构架划分为假设干个步架。其中,正脊两侧的步架称脊步,檐檩内侧的步架称檐步,脊步与檐步之间的步架称金步。木构架如有金柱,则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檐步,有时也称廊步。明间
31、,建筑正中一间称明间,宋代称留神间,其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亦指明朝年间。隔扇,中国古代门的一种。明清称宽、高比约在 1:3 至 1:4 左右,上部有用棂条组成花格的窄门扇为隔扇,也写作槅扇,系由宋式格子门开展而来,用于分隔室内外或室内空间。根据建筑物开间的尺寸大小,一般每间可安装四扇、六扇或八扇隔扇。人字拱,古代建筑斗栱组合形式的一种,亦称人字形栱。常用于槽下补间,在额枋上用两根枋材斜向对置而成,栱顶置斗,承托檐檩,下脚设榫入额背,是早期建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斗栱。在早期建筑资料(壁画、石雕、画像石线刻)中,汉至北魏多用直脚人字栱,两晋南北朝渐
32、变为曲脚人字栱,且出现单独使用、与一斗三升栱组合使用、在栱脚间加设短柱等组合形式。*大雁塔门楣石刻所刻佛殿檐下的补间人字栱仍是曲脚栱,不出跳。唐以后人字栱的使用极为少见。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小作斗栱名称,常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斗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三七戗,古建筑搭材作术语。指脚手架戗高与下端外抛之比,如戗高七尺,下端水平拉开三尺。九架梁,位置一般在柱头科斗栱上面,梁头局部常作成桃尖形式。其上所承负的檩于总教共为九根,故称九架梁。因其长度亦为八步架(八椽架),宋代建筑 中称作八椽栿,用以承托上部屋架荷载。反宇,屋檐上仰起的瓦头。汉 班固 西都赋:“上反宇
33、以盖戴,激日景而纳光。唐 杨炯 益州新都县学碑:“雕镌暐晔,穷妙饰於重栏;山海高深,尽灵姿於反宇。三滴水,滴水:古建筑瓦作术语名称,俗称滴子,筒板瓦屋面瓦件之一。底瓦垄的檐头瓦,比普通板瓦多一个如意形的“滴唇,用以防止雨水的回流。三滴水:是指古建筑三层檐屋顶形式建筑的名称。多用于歇山式楼阁建筑。也有攒尖、庑殿、罕见悬山、硬山。一整两破,旋花是构成旋子彩绘的主要图案,在找头内用旋涡状的几何图形构成一组圆形的花纹图案。旋花的中心称为旋眼;旋子花圈则由三层组成,最外一层为一路瓣,依次是二路和三路瓣,一般找头内由一个整圆的旋子图案和二个半圆旋子组成一个单元图案,俗称“一整两破。双抄双下昂,双杪即出两个
34、华拱,双下昂即设两个下昂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用真昂,至清代,带下昂的平身科又转化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构造作用丧失殆尽。燕尾榫,两块平板直角相接,为防止受拉力时脱开,榫头做成梯台形,故名“燕尾榫。-.z.霸王拳,在古代建筑方面,是额枋在角柱处出头的一种艺术处理样式。清代老角梁头也做成霸王拳样式。找头,是指檩端至枋心的中间部位,由找头本身、皮条线、盒子、箍头等局部组成。如檩枋较长,找头局部可延长,皮条线沿边用双线,加箍头、盒子等。通进深,建筑物横向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距离称为进深;各间进深的总和,即前后檐柱中心线间的距离,为通进深。雀替是中国建筑中的特殊名称,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
35、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为纯装饰性构件。或许能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梁枋间的跨距。鸱吻,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宫殿或厅堂天花板上的一种独特装饰。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水榭,是指供游人休息、欣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中国园林中水榭的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局部架在岸上,一局部伸入水中。平台跨水局部以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之上。平台临水围绕低平的栏杆,或设鹅颈靠椅供坐憩凭依。屋顶一般为造型优美的卷棚歇山式。建筑立面多为水平线条,以与水平面风光相协调。例如*拙政园的芙蓉榭。丹陛,
36、“丹者红也,“陛原指宫殿前的台阶。古时宫殿前的台阶多饰红色,故名“丹陛。穿堂,宅院中.座落在前后两个庭院之间可以穿行的厅堂.勾连搭,两栋或多栋房屋的屋面沿进深方向前后相连接,在连接处做一水平天沟向两边排水的屋面做法,其目的是扩大建筑室内的空间,常见于大型宅第及寺庙大殿等建筑中。在这种勾连搭屋顶中有两种最为典型即“一殿一卷式勾连搭和“带抱厦式勾连搭。仅有两个顶形成勾连搭而其中一个为带正脊的硬山悬山类、另一个为不带正脊的卷棚类,这样的勾连搭屋顶叫做“一殿一卷式勾连搭,很多垂花门是这类的顶。勾连搭屋顶中,相勾连的屋顶大多是大小上下一样,但有一局部却是一大一小、有主有次、上下不同、前后有别的,这一类的
37、叫做“带抱厦式勾连搭。实例如:通州马驹桥清真寺礼拜殿、*省*仙镇清真寺礼拜殿、*化觉巷清真寺礼拜殿 平座,楼阁上的出檐廊,高台或楼层用斗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构造层称为平坐。寻杖,寻杖也称巡杖,是栏杆上部横向放置的构件.栏杆中使用寻杖目前所知最早为汉代,并且最初是圆形,后来逐渐开展出方形,六角形和其他一些特别的形式。-.z.巡杖栏杆,系由寻杖、望柱、华板、地栿等主要构件组成,以其最上层的寻杖而得名。寻杖栏杆原用木料建造,石栏杆兴起时,均仿照寻杖栏杆式样。故宫内使用寻杖栏杆的建筑有弘义阁、体仁阁。抹角梁,即在建筑面阔与进深成 45 度角处放置的梁,似抹去屋角,因称抹角梁,起加强屋
38、角建筑力度的作用,是古建筑内檐转角处常用的梁架形式。畅音阁采用此种作法可减少金柱,使下层台面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完整空间。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局部,整个高度分 51 份,圭角高度为 10 份。在大式黑活屋脊的檐头或屋脊的顶头有一个细活作法叫圭角也叫规矩,圭角应比其下的勾头瓦退进假设干。倒挂楣子,用于有廊建筑外侧或游廊柱间上部的一种装修,主要起装饰作用。均透空,使建筑立面层次更为丰富。步步锦,古建筑门窗常用的棂条组合形式。其做法是用棂条拼成一个个长方形,上下左右对称排列。棂条交接处做成尖榫,用胶粘牢。垂莲柱,在垂花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
39、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这种短柱称为“垂莲柱。慢道,也称“马道,用砖或石砌成的斜面为锯齿形的升降道,多用于通向城墙顶部的坡道或大门外,以利车马通行。戗脊,在有不同方向的承梁板的屋顶中,其两个斜屋面交接处所形成的外角。又称岔脊,是中国古代歇山顶建筑自垂脊下端至屋檐局部的屋脊,和垂脊成 45 度,对垂脊起支戗作用。重檐屋顶的下层檐如重檐庑殿顶和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的檐角屋脊也是戗脊,称重檐戗脊。对庑殿顶自正脊两端之房檐的屋脊,一说也称为戗脊,但另一说为垂脊。戗脊上安放戗兽,以戗兽为界分为兽前和兽后两段,兽前局部安放蹲兽,数量根据等级大小各有不同。垂兽,又称角兽,是中国古建筑上垂脊上的兽件,是兽头
40、形状,位于蹲兽之后,内有铁钉,作用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加固屋脊相交位置的结合部。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上都有垂兽。雷公柱,一用于庑殿建筑屋脊两端太平梁之上,用于支顶脊桁挑出局部的柱子;二用于攒尖建筑斗尖部位的悬空柱。在古建筑中,避雷装置主要是用“雷公柱。这种装置有三种形式:一是亭、阁上的宝顶及佛塔的塔刹,下面设有雷公柱;二是牌坊之类的建筑,在高架柱处设雷公柱;三是殿堂的顶上,在屋脊两端的正吻下面,也设置雷公柱。古代匠人懂得,建筑物的这些部位,都是最易受雷击的地方。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 45 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
41、面和山面的 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样长。-.z.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构造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具体做法:山面向内收进一檩径定作山花板的外皮。上昂下昂,古建筑宋式斗拱构件名称。宋营造法式将斗拱组合中的主要部件昂分为二类,即下昂与上昂。从功能上看、上昂的作用与下昂相反*它是专门应用于殿身槽内里跳及平座外檐外跳。适应于在较短的出跳距离内有效地提高铺作总高度*籍以创造定内部空间的特殊构造。从外观看,上昂是一根昂头外出,昂身斜收向里,并通过柱心的木枋,其断面高宽一般相当于一单材。昂下供材用偷心重拱造,昂底并用靴楔承托。按照营造
42、法式规定,上昂昂脚应立于下跳拱心之上,因此,上昂适用于五铺作五铺作以上斗供组合之小。上昂构造实物遗存很少,*45 直保圣寺大殿、*玄妙观 3 清殿(南宋)都是其早期的珍贵实例,元代建筑中仍然偶有使用,明清斗供后尾则仅存上昂遗痕 都柱在秦、汉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有的厅堂平面中仅设一颗柱子的做法。都柱一名称后来也被借用来指称汉代科学家*衡所制作候风地动仪中间的一根上粗下细的铜柱,是该仪器的中枢构造。偷心造,斗拱构造形式之一,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拽架称为七踩,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这种做法称为偷心造。计心造,宋代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放
43、置横拱的一种斗拱的构造方法。溜金斗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一样,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 起构造作用。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局部 斗腰:斗口下垂直局部 斗底:斗下倾斜的局部 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回水,中国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局部称为台明,小式房座台明高为柱高的1/5 或柱径的 2 倍。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局部为台明出沿,对应屋顶的上出檐,又称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为上出檐的 4/
44、5 或檐柱径的 2 倍,大式做法的台明高台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 1/4。大式台明出沿为上出檐的 3/4。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间有一段尺度差,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起到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的作用。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场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z.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
45、规则形状。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 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8 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9 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10 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11 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12 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 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
46、的间数。13 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 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假设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14 举势:屋面坡度。15 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 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假设干折线组成。15 1 举折 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152 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 结
47、果。16 升起:宋,辽建筑的 檐柱由留神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17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 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18 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19 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见佛光寺大殿 20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两个区域。*晋祠圣母殿 21 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故宫太和殿 22 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蓟县独乐寺山门 23 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假设干内柱移位,或减少局部内柱减柱法 24 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
48、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与比较隆重的建筑。25 额枋 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 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 叫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26 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 部件 27 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 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 28 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 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281 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
49、建筑尺度的 标准。282 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局部 283 斗腰:斗口下垂直局部 284 斗底:斗下倾斜的局部 285 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29 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 短横木 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但凡向内外出跳的 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 -.z.29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29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 293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294 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一层横栱。295 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二层横栱。30 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31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 32 偷心
50、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 33 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由 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34 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 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 35 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 那一段。36 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 45 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 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 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37 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 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构造上的 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