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教案资料.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4925612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教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教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教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教案资料.doc(4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2.都柱在秦、汉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有的厅堂平面中仅设一颗柱子的做法。都柱一名称后来也被借用来指称汉代科学家张衡所制作候风地动仪中间的一根上粗下细的铜柱,是该仪器的中枢结构。3.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

2、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4.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3、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内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4.1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4.2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4.3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4.4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4.5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5.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6.栌斗:斗拱的最下层,重量集中处最大的拱7.华拱:宋式的一种拱的名称,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8.泥道拱:栌斗口内与华拱相交者,最下方的横拱(宋称)最外跳在挑檐檩下,最内跳的单层横拱9.令拱:每一跳的跳头,单层横拱10.双层斗拱:分别叫瓜

4、子拱(下方短粗),慢拱(上方细长).(宋)11.交互斗:为于横拱与华拱相交处,承托横拱和华拱传来的双向合力的拱12齐心斗:在华拱或横拱正中承托上一层拱正中的斗在令拱上方中心,承托枋传来的力的斗一般有两个13.栱:雕刻成的突出横梁,通常为木质,位于斗之上,支撑主梁。14.斗拱的出跳: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一般前后各出一跳出一跳四铺作出两跳五铺作出三跳六铺作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据宋营造法式)五铺作作重拱单杪(音邈miao)单下昂,里转五铺重拱出双杪并计心(注:重拱指瓜子拱,慢拱重叠布置一杪出一个华拱垂直于立面的拱叫华拱并计心用计心作法,每一跳都有横拱偷心作法每出一跳缺少横拱清代每一

5、轴线为一跴,例宋代出两跳的,清代为五跴跴即踩,足践也15.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15.1.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15.2.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15.3.斗腰:斗口下垂直部分15.4.斗底:斗下倾斜的部分15.5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16.人字拱,古代建筑斗栱组合形式的一种,亦称人字形栱。常用于槽下补间,在额枋上用两根枋材斜向对置而成,栱顶置斗,承托檐檩,下脚设榫入额背,是早期建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斗栱。在早期建筑资料(壁画、石雕、画像石线刻)中,汉至北魏多用直脚人字栱,两晋南北朝渐变为曲脚人字栱,且出现

6、单独使用、与一斗三升栱组合使用、在栱脚间加设短柱等组合形式。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所刻佛殿檐下的补间人字栱仍是曲脚栱,不出跳。唐以后人字栱的使用极为少见。17.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小作斗栱名称,常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斗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18.溜金斗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19.耍头:最上一层拱或昂之上,与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蚂蚱头状者20.铺作:斗拱的出跳,跳铺作21.偷心造,斗拱构造形式之一,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拽架称为七踩,

7、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这种做法称为偷心造。22.插拱:全部都是偷心造的做法23.计心造,宋代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放置横拱的一种斗拱的结构方法。24.叉柱造:(上下柱交接)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上平座柱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河北正定、兴隆寺转轮藏殿、蓟县、独特、观音阁)缺点是柱脚开口,影响柱体强度。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稳定。优点是构造上省事,不用增加构件。25.缠柱造:上层檐柱不立在平坐柱及木斗木共之上,而立在柱脚方上,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上层柱立于此梁上。(另一种解释:它是下层柱端增加的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

8、。结构外观稳妥,但要加梁,角部各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音胡hu)。)26.古典柱式结构:建筑部分正面直接位于柱头上,通常由支撑的阑额、装饰的缘以及突出的檐口构成。27.列柱:一整排间隔规律的柱子。28.多柱式建筑:由多根间隔约略均等的柱子支撑屋顶的厅堂。29.反回文:波浪状装饰线条,上凸下凹。30.支柱:木制构件,通常用于支撑椽。31.柱:梁柱结构中的垂直构件。32.柱子:建筑垂直构件,通常横切面为圆形,功能为结构支撑或装饰,或兼而有之,包括柱础、柱身和柱头。33.柱身:柱子圆柱状,从柱础到柱头间的部分。34.柱廊:建筑有列柱的门廊。35.柱头:柱子顶端部分,支撑古典柱式结构比柱身宽,通常会

9、刻意加以修饰或装饰。36.雷公柱,(一)用于庑殿建筑屋脊两端太平梁之上,用于支顶脊桁挑出部分的柱子;(二)用于攒尖建筑斗尖部位的悬空柱。在古建筑中,避雷装置主要是用“雷公柱”。这种装置有三种形式:一是亭、阁上的宝顶及佛塔的塔刹,下面设有雷公柱;二是牌坊之类的建筑,在高架柱处设雷公柱;三是殿堂的顶上,在屋脊两端的正吻下面,也设置雷公柱。古代匠人懂得,建筑物的这些部位,都是最易受雷击的地方。37.垂莲柱,在垂花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这种短柱称为“垂莲柱”。38.砌上明造:屋内不用平棊,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

10、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39.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的构件,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图案写实,简明生动。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的云纹。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文字等。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在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40.瓦肆,瓦肆是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兴起的一种游乐

11、商业集散场所。瓦肆又称“瓦舍”、“瓦子”,“瓦”。取名“瓦舍”,是勾画其特征,与建筑无关。41.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改用红色或其他颜色的印色印在书牍上,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42.明器,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又称冥器。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制的。除日用器物的仿制品外,还有人物、畜

12、禽的偶像及车船、建筑物、工具、兵器、家具的模型。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即随葬明器。明器是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艺术的有价值的考古实物。礼器,中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商周青铜礼器又泛称彝器。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礼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43.山节藻棁丹楹刻桷shnjizozhu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dnyngkju楹:房屋的柱子;桷:方形的椽子。柱子漆成红色,椽子雕着花纹。形容建筑精巧华丽。44.相土尝水,伍子胥主持阖城(今苏州)的

13、选址和规划布局时,提出“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原则。即了解土质和水情,观天象和风水。用“其尊卑以天地为法象,其交媾阴阳相配合”的思想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土壤的形状与肥沃程度,考究河泉水源与流域分合,由此选定城址。45.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在城门外口加筑小城,高与大城相同,其形或圆或方。圆者似瓮,故称瓮城;方者亦称方城。瓮城设在侧面,从而增强了防御能力。在南京明城墙修筑以前,中国传统瓮城的制式是将其设于主城门外。南京明城墙一反此旧制,将瓮城设于城门内,在城体上革命性的设置了瓮洞(藏兵洞),大大加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46.角楼,紫禁城垣四隅之上的角楼,建成于明永乐年间,清代重修。角楼坐

14、落在须弥座之上,周边绕以石栏。中为方亭式,面阔进深各三间,每面8.73m,四面明间各加抱厦一间,靠近城垣外侧两面地势局促,故抱厦进深仅为1.60m,而城垣内侧的两面地势较开阔,抱厦进深加大为3.98m,平面成为中点交叉的十字形,蕴含着曲尺楼的意匠,使得角楼与城垣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建筑形体,取得了有机的联系。47.御街千步廊,千步廊是皇宫前御街两侧的廊庑。具有组织空间和衬托高大的主体建筑的作用,造成相当开朗而又主次分明的效果。北宋汴京大内正门宣德楼前御街两侧已设很长的御廊。自金到明清,皇宫前面御街均有“千步廊”。据记载,清代的千步廊,从天安门前到大请门内,东西各有144间,共288间。48.里坊制

15、,汉代的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里坊制的极盛时期,相当于三国至唐。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49.厢坊制,宋代城市的区划制度。唐代的城市制度是“坊市制”居民区“坊”与商业区“市”是分开的四周都筑有围墙坊市门按时启闭。随着商业的发展到北宋初年坊市的围墙破坏了居民区

16、与工商业区不再有区别凡是向街的地方都可以开设商店。10世纪末11世纪初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城市制度“厢坊制”代替了原先的“坊市制”。至道元年(995)开封城内设立了左第一厢城东厢等八厢这种基层厢代替了坊成为附郭县直属的基层政权每个基层厢下属有二至二十多个坊。熙宁三年(1070)开封城内东西两部分划分为两个区称为“左厢”和“右厢”办公处称为左右厢公事所,地位相当县主要职责为狱讼刑法。从此附郭县只治理郊区厢统治城内市区(有时城外市区也归厢统治)直属于州府这种城乡分治的制度后来推及全部城市。厢坊制成为城市的一种新的行政区划制度。50.倒座,四合院建筑群中最前边一进院落中,与正房相对而立的建筑物称倒座

17、,通常坐南朝北。51.团城,位于北海公园南门外西侧,北海与中南海之间,又称瀛洲,世界上最小的城堡。承光殿是团城中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正方形大殿,双重檐,黄琉璃瓦、绿剪边,四面有抱厦,南面有正方形月台,其建筑形式颇似故宫角楼。玉瓮亭位于承光殿前庭院中,是一座蓝顶白玉石亭,亭中的石莲花座上有一个大玉瓮,该瓮以渎山大玉海闻名。52.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

18、就是一个太极图。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53.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称为早期石库门或老式石库门弄堂,它的最大特色,就是采用具有浓厚江南传统民居空间特征的单元,按照西方联排住宅的方式进行总体布局,因此石库门的历史内涵主要就在于它是中西建筑风格的结合

19、,带有明显的混血特征。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石库门是上海近代文明的象征,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成为上海近代史上一个独特时代的产物。它从最原始的早期石库门转变到后期石库门,有从后期石库门到如今风格迥异,带有海派风格的花园里弄及公寓式里弄,石库门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沿革。54.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其特点是: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

20、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55.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楼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21、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

22、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56.锢窑,如果没有适宜的地方开挖窑洞,也可以在地面之上,仿窑洞的空间形态,用土坯、砖或石等建筑材料,建造独立的窑洞,称为锢窑。它的室内空间为拱券形,与一般窑洞相同。在外观上是在拱券顶上敷盖土层做成平屋顶。这样做除了美观外,利用土的重压还可以有利于拱体的牢固。平屋顶上可以晾晒粮食等。如平遥古民居中的锢窑。57.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

23、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拦马墙,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样也有这样的拦马墙,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所设,三是建筑装饰需要,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58.开敞式靠崖窑,陕北窑洞以靠崖窑为最典型。它们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溃,或在洞外砌砖墙,以保护崖面。59.四水归堂,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

24、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60.闾里,按照“匠人营国”制度,除皇城以外,居住区分为“国宅”与“闾里”两部分。“国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一般都环绕在王城左右或前后。“闾里”则是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也是分等级的,如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和东四一条至十条就属于较上层的“闾里”,是当时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居住的地方,从地理位置上看,也是对称分布于“皇城”的东西两侧不远的地方。“闾里”

25、之中的“街巷”即为胡同。据周礼量人记载“巷中路大约二至三轨”,胡同宽度约为3.75.5米,可容两辆马车并行,加上道路两侧便道,胡同宽应为79米左右。这个尺度相当于目前旧城内保存较好的较宽胡同,如西四北五条、六条等,与北京一般的胡同相比都要宽一些。61.宫室,上古时代,宫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无贵贱之分。秦汉以后,只有王者所居才称为宫。古代宫室一般向南。主要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前部分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室的东西两侧是东房和西房。整幢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62.前朝后寝,这是宫室(或

26、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设有床具,供休憩之用。63.左祖右社,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左祖右社,则体现这些观念。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拜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6

27、4.三朝五门,我国古代宫殿布局的最高形式。周代宫殿的布局制度。“三朝”指外朝、中朝和内朝。外朝是君王举行颁诏、受俘等大礼之所,中朝是君王日常办公之处,内朝则是君王居住之所。“五门”指皋门、库门、雉门、应门和路门。65.东西堂制,东西堂又可称之为东西厢,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声,前殿进行大朝会,以东西厢作为日常视事之所。晋、南北朝(北周除外)均行东西堂制。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66.轴心舍,即工字形殿的唐代名称,用于官署。67.明堂辟雍,“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但它包含两种建筑名称的含义,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

28、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中国西汉元始四年(公元前150年左右)建造的明堂辟雍,位于长安南门外大道东侧,符合周礼明堂位于“国之阳”的规定。它是一座重要的早期坛庙,外围方院,四面正中有两层的门楼,院外环绕圆形水沟,院内四角建曲尺形配房,中央夯土圆形低台上有折角十字形平面夯土高台遗址。68.宝城宝顶,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一种形制,是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穹隆顶宝顶。这种形制用于明清两朝,清朝的宝城宝顶多为椭圆形。如

29、明十三陵。69.过白,在建筑物之间,在门与景物之间,靠着巧妙的距离选择,使得门框、门洞如同在对近景或远景进行了剪裁、镶框处理。这被称为窥管效应的空间序列效果,是中国古代建筑所追求的。为此,专有过白一说。过白要求留有一线蓝天,对于房屋殿堂建筑是有实用价值的。那一线天,关系着房间内的采光纳阳。同时,纳取一线蓝天白云,更有舒展画面的重要作用,使得画面中的景物不仅是完整的,而且是舒展的。在建筑群轴线上,诸如牌坊门、门楼等,形成过白景框的举目点,并不在室内。留天的目的也就不是为了采光,而全出于对景框画面的考虑。画面所取,如果形缺,犯忌;即便完整,但过于局促而有压迫感,也不吉。这是旧时风水之说的持论。抛开

30、风水来看过白,它实际上反映了在建筑物空间组合方面,古人审美经验的运用。70.步移景异,园林观赏有动观与静观之分。动观为游,妙在步移景异;静观为赏,奇在风景如画。而游赏相间,动静交替则园之景致尽入眼中。中国园林素以自然山水园著称,园中景物均为自然式布置,游路设计尤为奇巧,故漫步园中,景观变化不断,游人可以慢慢地游,静静地赏,其中之奥秘就在园之总体布局的不对称和景物的自然天成。71.楼阁式塔的建筑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的传统习惯,利用人们对多层楼阁通天的寄托,以楼阁形式作为礼佛的纪念性建筑物。楼阁式塔的特征是具有台基、基座,有木结构或砖仿木结构的梁、枋、柱、斗

31、拱等楼阁特点的构件。塔刹安放在塔顶,形制多样。有的楼阁式塔在第一层有外廊(也叫“副阶”),以加强塔的稳定性,楼阁式塔是中国塔的发展主流,多见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北方相对少些。在中国最早的楼阁式塔是洛阳白马寺中所建的四方形楼阁式塔。72.密檐塔,中国佛塔主要类型之一,由阁楼式演变而来。就是把楼阁的底层尺寸加大升高,而将以上各层的高度缩小,使各层屋檐呈密叠状,使全塔分为塔身、密檐与塔刹三个部分,因而称为“密檐式”砖塔。这种塔大多不供登临眺览,建塔材料一般用砖石。现存最早的为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73.喇嘛塔,是喇嘛教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与印度“窣堵波”很相近。喇嘛塔主要特点是:台基与塔刹

32、造型讲究一个高大基座上安置一个巨大的圆形塔肚,其上竖立一根长长的塔顶,塔顶上刻成许多圆轮,再安置华盖和仰月宝珠。喇嘛塔起源于元朝,于明、清进一步发展,清更突出。明、清时期喇嘛塔除用以埋葬活佛外,大部分塔内都藏有佛像,供朝拜之用。全国著名的喇嘛塔有: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有北京妙应寺白塔等。74.金刚宝座塔,为佛塔中的一个分支。塔的形式一般在高大的台基座上建筑五座密檐方形石塔和一个圆顶小佛殿。虽然这种建筑在敦煌石窟的隋代壁画中已经出现,然而最早的实物始见于明代。中国式的金刚宝座塔比印度提高了塔基座,缩小了基座上的小塔,增加了传统的琉璃亭,尤其在塔座和塔身的装饰雕刻中,掺入大量喇嘛教的题材和风格。

33、我国仅存五座这种塔: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内蒙古呼和浩特金刚座舍利宝塔以及昆明官渡金刚塔。75.傣族塔,大约一千多年前,小乘佛教开始传入傣族聚居地区并取代原始宗教,形成全民信仰的佛教。至十五世纪,寺塔遍村落。傣族古塔大多建于山坡高地上,又因傣族集居地与缅甸接壤,所以具有缅甸塔类似风格。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一般呈正方形,塔身大多为圆形,呈葫芦状,塔刹由一节比一节小的环节堆积而成,最上面是塔针。大多为砖结构。著名的傣族塔有曼飞龙白塔、景真八角亭式塔、云南潞西风平大佛殿佛塔、傣族母子塔等。75.花塔,该类型塔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装饰

34、各种繁复的花式,远观犹如一通大花束。其装饰由简到繁,既有巨大的莲瓣,密布的佛龛,也有各种佛像、神人形象和其他装饰。有些花塔还涂上各种色彩,富丽堂皇,早期的花塔是从装饰单层亭阁式塔的顶部和楼阁式、密檐式的塔身发展而来的。现存花塔著名的有:河北正定广惠寺花塔。76.过街式塔,是建于街衢之上的塔形,门式塔与之类似,把塔的下部修成门洞的形式。前者塔下可通车马行人,后者仅供人通行,均始于元。全国著名的有北京居庸关过街式塔、西郊法海寺门式塔、颐和园后山香岩宗印之阁四周的门式塔、江苏镇江云台山过街式塔、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内外的各式门式塔。78.光塔:清真寺中的塔楼,用于呼唤回教徒做礼拜。79.石窟原是印度

35、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从北魏(386534)至隋(581618)唐(618907),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了许多大石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中国的四大石窟是: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80.经幢,指刻有经文之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有二层、三层、四层、六层之分。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

36、为最多。幢身立于三层基坛之上,隔以莲华座、天盖等,下层柱身刻经文,上层柱身镌题额或愿文。基坛及天盖,各有天人、狮子、罗汉等雕刻。浙江省杭州灵隐寺、下天竺寺、梵天寺及河北省顺德府开元寺、封崇寺、赵州柏林寺、正定龙兴寺等处,都有经幢。81.借景,中国园林的传统手法。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借景分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7类。其方法通常有开辟赏景透视线,去除障碍物;提升视景点的高度,突破园林的界限;借虚景等。82.大木作,这是我国木构架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37、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83.大木大式,使用斗拱的大木大式建筑有时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面阔可自5间多至11间,进深可多至11桁。可使用周围廊、单檐或重檐的庑殿、歇山屋顶、筒瓦或琉璃瓦屋面、兽吻和斗拱。建筑尺度以斗口作为衡量的标准。84.大木小式,用于上述建筑的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面阔3间至5间,通进深不多于7檩,大梁以5架为限。只用单檐悬山和硬山及以下屋顶,不用琉璃瓦和斗拱。建筑尺度依明间面阔及檐柱径为标准。85.举架、举折,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这种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

38、和檐下采光,这样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风貌。这种方法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架,在宋营造法式中名为举折,在记述江南建筑做法的营造法源中谓之提栈。举架、举折、提栈的作用和目的相同,只是由于时代或地区的不同,具体做法略有差异。86.步架,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也简称步;宋营造法式称架,或椽架。根据檩的布置和数量,常将木构架划分为若干个步架。其中,正脊两侧的步架称脊步,檐檩内侧的步架称檐步,脊步与檐步之间的步架称金步。木构架如有金柱,则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檐步,有时也称廊步。87.明间,建筑正中一间称明间,宋代称当心间,其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

39、筑增加次间数,亦指明朝年间。88.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量度中国建筑内部空间的标准单位。89.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90.隔扇,中国古代门的一种。明清称宽、高比约在1:3至1:4左右,上部有用棂条组成花格的窄门扇为隔扇,也写作槅扇,系由宋式格子门发展而来,用于分隔室内外或室内空间。根据建筑物开间的尺寸大小,一般每间可安装四扇、六扇或八扇隔扇。91.

40、三七戗,古建筑搭材作术语。指脚手架戗高与下端外抛之比,如戗高七尺,下端水平拉开三尺。92.九架梁,位置一般在柱头科斗栱上面,梁头部分常作成桃尖形式。其上所承负的檩于总教共为九根,故称九架梁。因其长度亦为八步架(八椽架),宋代建筑中称作八椽栿,用以承托上部屋架荷载。93.反宇,屋檐上仰起的瓦头。汉班固西都赋:“上反宇以盖戴,激日景而纳光。”唐杨炯益州新都县学碑:“雕镌暐晔,穷妙饰於重栏;山海高深,尽灵姿於反宇。”94.三滴水,滴水:古建筑瓦作术语名称,俗称滴子,筒板瓦屋面瓦件之一。底瓦垄的檐头瓦,比普通板瓦多一个如意形的“滴唇”,用以防止雨水的回流。三滴水:是指古建筑三层檐屋顶形式建筑的名称。多

41、用于歇山式楼阁建筑。也有攒尖、庑殿、罕见悬山、硬山。95.一整两破,旋花是构成旋子彩绘的主要图案,在找头内用旋涡状的几何图形构成一组圆形的花纹图案。旋花的中心称为旋眼;旋子花圈则由三层组成,最外一层为一路瓣,依次是二路和三路瓣,一般找头内由一个整圆的旋子图案和二个半圆旋子组成一个单元图案,俗称“一整两破”。双抄双下昂,双杪即出两个华拱,双下昂即设两个下昂(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用真昂,至清代,带下昂的平身科又转化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丧失殆尽)。具体表现为一个整圆和两个半圆,以抽象的牡丹花旋子为母题是旋子彩画的基本形式,藻头由短至长形式为勾丝绕(份)喜相逢(份)一整两破(份)一整两破

42、加一路(份)一整两破加金道冠(份)一整两破加二路(份)一整两破加勾丝绕(份)一整两破加喜相逢(份)96.燕尾榫,两块平板直角相接,为防止受拉力时脱开,榫头做成梯台形,故名“燕尾榫”。97.霸王拳,在古代建筑方面,是额枋在角柱处出头的一种艺术处理样式。清代老角梁头也做成霸王拳样式。98.找头,是指檩端至枋心的中间部位,由找头本身、皮条线、盒子、箍头等部分组成。如檩枋较长,找头部分可延长,皮条线沿边用双线,加箍头、盒子等。99.通进深,建筑物横向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距离称为进深;各间进深的总和,即前后檐柱中心线间的距离,为通进深。100.雀替是中国建筑中的特殊名称,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

43、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为纯装饰性构件。或许能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梁枋间的跨距。101.雀台:飞檐椽头钉连檐及瓦口,钉时连檐需距椽头半斗口,称为雀台102.丹陛,“丹”者红也,“陛”原指宫殿前的台阶。古时宫殿前的台阶多饰红色,故名“丹陛”。103.穿堂,宅院中.座落在前后两个庭院之间可以穿行的厅堂.104.平座,楼阁上的出檐廊,高台或楼层用斗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另一种解释: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跳台。)。10

44、5.平坐;廊台:出于建筑主空间(通常为内部)的上层构造。106.寻杖,寻杖也称巡杖,是栏杆上部横向放置的构件.栏杆中使用寻杖目前所知最早为汉代,并且最初是圆形,后来逐渐发展出方形,六角形和其他一些特别的形式。107.巡杖栏杆,系由寻杖、望柱、华板、地栿等主要构件组成,以其最上层的寻杖而得名。寻杖栏杆原用木料建造,石栏杆兴起时,均仿照寻杖栏杆式样。故宫内使用寻杖栏杆的建筑有弘义阁、体仁阁。10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10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110.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111.鹅颈椅:

45、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112.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113.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114.抹角梁,即在建筑面阔与进深成45度角处放置的梁,似抹去屋角,因称抹角梁,起加强屋角建筑力度的作用,是古建筑内檐转角处常用的梁架形式。畅音阁采用此种作法可减少金柱,使下层台面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完整空间。115.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在大式黑活屋脊的檐头或屋脊的顶头有一个细活作法叫圭角(也叫规矩),圭角应比其下的勾头瓦退进若干。倒挂楣子,用于有廊建筑外侧或游廊柱

46、间上部的一种装修,主要起装饰作用。均透空,使建筑立面层次更为丰富。116.步步锦,古建筑门窗常用的棂条组合形式。其做法是用棂条拼成一个个长方形,上下左右对称排列。棂条交接处做成尖榫,用胶粘牢。117.慢道,也称“马道”,用砖或石砌成的斜面为锯齿形的升降道,多用于通向城墙顶部的坡道或大门外,以利车马通行。118.上昂下昂,古建筑宋式斗拱构件名称。宋营造法式将斗拱组合中的主要部件昂分为二类,即下昂与上昂。从功能上看、上昂的作用与下昂相反*它是专门应用于殿身槽内里跳及平座外檐外跳。适应于在较短的出跳距离内有效地提高铺作总高度*籍以创造定内部空间的特殊构造。从外观看,上昂是一根“昂头外出,昂身斜收向里

47、,并通过柱心”的木枋,其断面高宽一般相当于一单材。昂下供材用偷心重拱造,昂底并用靴楔承托。按照营造法式规定,上昂昂脚应立于下跳拱心之上,因此,上昂适用于五铺作五铺作以上斗供组合之小。上昂构造实物遗存很少,江苏45直保圣寺大殿、苏州玄妙观3清殿(南宋)都是其早期的珍贵实例,元代建筑中仍然偶有使用,明清斗供后尾则仅存上昂遗痕118.1.双杪双下昂:双杪即出两个华拱,双下昂即设两个下昂(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用真昂,至清代,带下昂的平身科又转化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丧失殆尽)118.2.下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华拱以下,向外斜下方伸出者,出栌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119.回水,中国

48、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小式房座台明高为柱高的1/5或柱径的2倍。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为台明出沿,对应屋顶的上出檐,又称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径的2倍,大式做法的台明高台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大式台明出沿为上出檐的3/4。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间有一段尺度差,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起到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的作用。120.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121.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122.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