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模式设计与创新的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模式设计与创新的探索.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模式设计与创新的探索吕 志(广东药学院 人文社科部,广东 广州 510240)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模式;设计与创新摘 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实效性,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搞好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本文围绕这个专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思想道德修养”课应该运用“理论导引+材料分析+问题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到利用有限的课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2528(2003)01-0055-02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实效性,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搞好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2、与创新,利用有限的课时,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在这里,我们结合多年来从事“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我们认为,搞好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前提。运用“理论导引+材料分析+问题讨论”的教学形式,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性的有益尝试。一、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能否有效地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能否有效地结合学生行为发生、发展的特点、要求和规律,能否对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所普遍关注的热点、困惑和所思所想,尽可能给予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本着这个思路,我们
3、认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在把握教学基本要点和了解大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设计课堂教学体系。在观念上应明确,“思想道德修养”课和专业课教学有所不同,它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更强调要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根据课程的特点要求,处理好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根据对教材理论体系基本脉络的把握,设计课堂教学体系。同时,教学体系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内容要准确定位,要具有可操作性。第二,要处理好理论知识讲授与现实问题分析的关系,使理论讲授的系统性与现实问题分析的针对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运用
4、理论分析现实问题,通过现实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来提升理论,形成“精、实、活”为一体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精”就是课堂理论讲授的内容要精选、精讲;“实”就是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活”就是教学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三,要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思想道德修养”课要围绕育人这个根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为此,要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做到教是为学服务,教是为了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学。具体说:“思想
5、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一定要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民主氛围,开展多样的活动,变“满堂灌式”的教学为双向交流式教学,为学生健康成才服务,使“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课堂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丰富理论、陶冶情操、发展智力、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场所。二、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创新的基本思路在明确了“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模式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要在理论的精讲方面下功夫。引导学生对人生修养和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二是要在材料精选方面
6、花气力。通过对一些典型材料、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善恶美丑是非的分辨能力,引发思考,加深他们对理论问题的理解。三是要在学生的行为养成方面加强引导。学生主体性道德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在活动中表现出主体性。“思想道德修养”课要为学生安排适当的教育专题活动,进行情景模拟,加强行为操练,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使学生明辨事理,培养良好的品行。经过不断实践,我们探索出“理论导引+材料分析+问题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将每个专题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三位一体,相互配合,师生互动,共同为一个教学主题服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思想道德修
7、养”课的教学实效性显著提高。三、课堂教学过程三个步骤的设计第一步为理论导引。即在每个专题教学中,我们先阐明所要讲授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研究现状,以及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展示理论的深刻性、透彻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只有把理论讲深、讲透了,才能以理服人,关键是怎样讲好。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我们针对大学生求知欲强、善思考的特点,把所要讲的理论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主题,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思考。为此,首先要在所讲授的理论主题上找到一个与实际密切相关的切入点,并提出问题;其次要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观点,使之逐层深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直至产生共鸣;再
8、次要进一步向学生阐明学习某一理论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学好它。经过以上三个环节的理论讲授,学生就比较易于接受这个理论,易于与教师达成共识。在理论导引阶段,提出的理论问题要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使他们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以显现出理论所特有的以理服人的思想魅力。第二步为材料分析。当学生初步接受某一理论之后,我们就紧接着介绍一些相关材料、案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其他教学方法对所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以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完成这一过程需要两步,首先要提前收集相关材料、优选案例,特别是要收集与大学生相关的案例、材料,制作并演示与理论内容有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里应注意所选用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
9、性、针对性、新颖性、教育性,以便更好地、更生动形象地使学生理解所学理论,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功效。其次要注意结合大学生的实际进行分析讲授,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过的理论进行反思、判断,做出选择,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第三步为问题讨论。教师在完成理论讲授、材料分析后,就要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实际拟出相关思考题,进行实践性教学或情境模拟或行为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发讨论和辩论,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向深入。在授课结束之前,教师要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出主题,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促使大学生结合自身
10、发展去深入思考相关问题。为此,要紧扣所学过的理论内容、材料要点,精心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通过交流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譬如,在讲“品德论”时,阐述完基本理论后,我们就运用现实生活中一些道德问题的案例给予分析深化,引导大学生对诸如“见义勇为”、“见死不救”等社会现实问题展开讨论,进而让大学生思考应该做出怎样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这样就使原来显得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么做”的被动思维模式变成“我应怎么做”的主动思维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讨论过程中,如果学生争论的话题离主题越来越远,甚至钻牛角尖,双方面红耳赤而不得结果时,这时教师就要用适当的方式方
11、法,艺术地加以引导,既要能把话题拉回来,又不至于破坏原来的热烈气氛。当学生讨论到一定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做出总结,解答学生的疑惑,表明自己的观点,提出要求和希望。实践表明,通过专题讨论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思想,学生既锻炼了胆量,培养了发散思维,又提高了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及辩论技巧等,同时还提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接触、交流的机会。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第三步的讨论式教学,效果极为明显,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使学生在一个个现实问题的讨论思考中培养了科学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当然,这三个步骤的教学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12、,而是紧密相连、相互渗透的,共同服务于提高教学实效性这一教学目的。“理论导引+材料分析+问题讨论”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展开,从多层面、多角度组织教学活动。实践证明,运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特点,做到了把理论知识讲授与社会现实、大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相结合,有利于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可以说在进行理论导引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在进行材料分析时,展示了理论魅力,培养了学生兴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进行问题讨论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拓展了思维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胆略和辩才,三个步骤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