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习惯篇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习惯篇案例.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经典案例案例一一位老师接任的班级有一个全校闻名的调皮生,教过他的老师没有一个不说头疼的。面对这样一个学生,这位老师并没有放弃。开学初,精心组织并召开了几次主题班会,慢慢地让他在班集体的温暖中找回自尊,从而改邪归正。几个星期后,偶尔发现这个学生上课时斜坐在凳子的一个角上,好奇心促使她探个究竟,当这个孩子极不情愿的撩开衣服时,她看到了孩子身上一道道深深的血痕,几乎看不到一块完好的皮肤。当得知是因为不好好学习而被父亲暴打所致,又了解到他也想做个好孩子的想法后,这位老师对这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给予了更多的关爱,孩子从老师那里得到了自己从未感受过的温暖。于是,昔日这个令老师头疼的难缠户慢慢变了。案例二一段
2、时间以来,一名体育特长生的数学成绩总是下降,问其原因,他说数学老师根本不在乎他,所以对数学课反感。他还说,有一次他向老师问好,可数学老师竟然没有理他,他感到很没面子,很伤心。课堂上数学老师也从不提问他,即便他把手举得再高,老师也不会念到他的名字,逐渐地他就不再举手了。即使他有时故意做错作业,老师也从没有给他纠正过,竟没有找他谈过一次话,他觉得老师不重视自己,也就对数学课失去了兴趣。后来,找到这位老师询问情况,竟然说不知道这个学生是谁,班里的其他学生也大多不认识,更谈不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去帮助他们了。这位老师还说,成绩好的学生还顾不过来呢,哪有工夫去管他这个差生。岂不知,正是因为这位老师的“顾不
3、上”才导致了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反感和学习成绩的下降。案例分析 一个学生一个世界。新课程要求以人为本,它要求我们教师在工作中要“关爱一切学生”。“关爱一切学生”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基本准则。一、要关爱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尊严的人,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尊重他们的想法、看法和人格,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灵,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获得快乐。其实,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二、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亨利海涅说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
4、他而灭的。”我们的教育往往是扼杀这个世界,给他再造一个新的世界,这是怎样的残忍!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教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因为“育人”是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育人”的核心在于培养个性,发展潜能。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统一性,以考试为指挥棒,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眼中往往只有“尖子生”,漠视甚至歧视“后进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就是要求教师不但要爱“尖子生”,还要关爱“后进生”。正如案例中的两位教师,对于“问题生”和“后进生”,案例一中的老师没有歧视,而是给予更多的关爱
5、,最终改变了那位学生;而案例二中的老师眼中看到的只是尖子生,对于“后进生”却“无暇顾及”,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厌学和成绩的下降。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做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我想,学校和教师应该挑选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怎能像工厂的产品,分三六九等、搞“优胜劣汰”呢?!三、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还告诫教师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心灵。而在现实教育中,我们的不少教师和家长,除了“逼驴子上轿”似地关心孩子的分数之外,还关心过他们什么?
6、我们关心过他们今天是否快乐吗?关心过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吗?作为教师,如果我们都能像案例一中老师一样去关注学生的情绪,我们的教育一定能够触及到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心灵也一定能变成茵茵的绿洲。四、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
7、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学问再大,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孩子的价值取向,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把学会做人作为教育的头等使命,让学校成为养育人性的圣殿。 (邵梅) 经典案例这是一位优秀教师激励学生的精彩教学片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片段一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一只鸡还是一只鹰?生:鹰。师:好!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飞得很高的鹰,不幸有一天被
8、捉到,放在笼子里,和鸡同吃同住。结果,一年后老鹰被放了出来,自由了,但是当它展开翅膀准备飞翔的时候,却已经飞不起来了。这说明什么?生:即使它原来是鹰,如果不经过训练和磨炼,把自己当成了一只鸡,那它就只能是只鸡了。师:好!说得好!同学们,你们每个人现在都是精英(鹰),但是在将来,谁也不能保证你们仍然是精英(鹰)。你们想不想一直都是精英?生:想。师:好!那就要承受艰苦的训练和磨炼片段二数学课上,老师让学生口答求棱长J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小强说是6平方厘米。教师追问:你是怎样求的?小强响亮地回答道:J6 =6(平方厘米)。教室里立即响起一阵哄笑声,有的同学还在窃窃私语: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小强的
9、脸上写满了难堪。老师没有责怪小强,而是微笑着问:你是怎么想的?小强咬咬嘴唇,摇摇头。师:没关系,说说你的想法。小强:我说的不对。 师:你说的不对,那他们的就一定对啦?(小强点点头)师:你很会欣赏人,老师很欣赏你这一点,不过老师更欣赏你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错了。也没关系。(小强犹豫了一会,抬起头来,遇见了老师那亲切、鼓励的目光) 小强:一个面的面积是1,6个面的面积就是6。师:你们认为对吗?学生(齐声说):对!(小强的脸上荡漾着自豪的微笑)片段三学了“长方体的认识”后,老师让学生用小棒搭一个长方体框架。学生纷纷动手搭长方体框架,并竞相把自己搭好的框架高举在手中,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此时却
10、有一名学生把自己搭好的框架悄悄拆开,无奈被老师发现。师:你搭的是什么?生:我搭的是正方体。师:你为什么说它是正方体呢?生:因为师:(高举着正方体的框架)刚才,老师让你们搭一个长方体,他却搭了一个正方体,对这事大家怎么看?生:不符合要求。生:搭错了。生:他的小棒选错了,不应该选一样长的小棒。生:我觉得他很有超前意识,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因此,我觉得他没有搭错。师:哦,终于有不同的声音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怎么理解? 案例分析教学片段一表明:这位教师无疑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能够运用寓言中的故事,经过自己的提炼和加工,和课堂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起到了情境结合、因势利导的 激励效果。教学片段
11、二表明:激励要看对象,并不是要把学生按照成绩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要习教师能够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身上的优点,在平时教学的一言一行中把这些优点贯穿进去,学生的感觉是自己得到了认可和尊重,满足了他们的“被尊重的需求”。此案例中,小强冉勺优点是会欣赏人,不足的地方是自卑,而老师并没有当众说:小强啊,你不要自卑,要自信起来,家境不好不是你的错。这种无异于“揭短”的方式,小强未必会接受,反而会觉得有失面子。所以取长补短激励法要求教师能够真正从心底去喜欢每一个生命,学会欣赏每个人身上的优点,这样分对象的激励才会让教师真正地把控全局,也会起到意料不到的效果。这种激励法教师具备会看人、识人的能力,必须能够清楚和了
12、解每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特点,平时要加强与学生的接触、沟通和交流。教学片段三表明:正方体的出现不符合老师的要求,又打乱了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程序,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一般的处理方法无非是:老师让你搭长方体,而你却搭个正方体,错了,重搭!有些没有职业素养的教师可能直接开骂。此案例中的老师却将错就错,把学生的错变成教学资源,放手让学生对这事给予评价,评价把“错误”评成了有“创意”,评价换来了老师的感谢,评价使出错的同学找回自尊和自信。这种激励法实施起来的难度比较大,对教师的应变能力的要求很高。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意料之外的情况和答案时,能够不急“怪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
13、维细胞,质疑也好,肯定也罢,都有益于教与学双方的互动以及学生兴趣的提高。总之,如果教师仅仅使用一些常规的激励法,如名人名言激励、物质激励、为了赞美而赞美的激励等等,也不分对象,不分时机,不分场合,那么最终取得的效果将会越来越薄弱,越来越没有影响力和说服力。换个思路激励学生,或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唐晓勤)经典案例下面是姚卫芳老师对提前三分钟进教室的感触:小学生都活泼好动,尤其是课间,一到下课时间,我们就可以看到校园活动场地上,挤满了学生,有做游戏的,有谈笑的,有聊天的短短的课间十分钟,他们却能玩得不亦乐乎,以至于很多学生听到预备铃后还不能立刻静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我教学的几年
14、中,我发现每节课开始的几分钟,老师往往会因为学生的不安分,精神的不集中而无法按照计划很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有时甚至会因此而对学生发脾气。今年我所教学的两个班级都在四楼,虽然大多数学生不再向以往那样到校园里玩耍了,但课间的兴奋点还没平静下来,同学之间还在交谈,上课要用的书本,文具等都没准备好,更不要说在教室安静地等待老师的到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投入到教学中,也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这学期我尝试着提前三分钟进教室,学生看到我进教室了,就会很自觉地准备好英语课上要用的学习用品。利用这3分钟我也可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交谈,及时地检查他们的预复习工作,也能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学生们对已教授知识掌握的情况
15、。学生也乐于和我谈教学之外的事情,这就拉近了我和学生间的距离,我能很好地知道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碰到的困难或困惑,并及时给他们帮助。这些对我的教学教育工作很有帮助,对于刚做班主任的我来说,也就可以更好地管理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有时我有事,不能提前进教室,学生还以为我生病或外出请假而没来上班,反而觉得不习惯了。总之,我发现提前3分钟进教室,对我的教学教育工作好处多多。案例分析师生之间一般需要经历“接触、亲近、共鸣、信赖”四个步骤,才能建构起亲密无间的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师生接触难免存在有隔阂之感,学生也难免对老师存有敬畏心理;在学习生活中,学生想说而不敢说,老师欲知而不得知,造成了师生间的生
16、疏感、距离感,必然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提前三分钟进教室”可以促进师生和谐相处,上述案例中姚卫芳老师充分利用上课前的三分钟,和学生攀谈,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以及对老师上课的意见,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完善教学工作,还能增进师生友谊,使师生之间像朋友一样交流。提前三分钟进教室,使老师和儿童打成一片,让学生更容易亲近老师,信赖老师,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这是一个从接触到信赖的过程,有益于教学相长,把学生引上学习与进步的成功之路。教师不仅要提前三分钟进课堂,更应该巧妙的利用这课前三分钟。教师要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学生拉回课堂还是比较困难的,而课前教师适当组织一些活动却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转移到学习上来,同时
17、也能增加学生地学习兴趣。如:让学生上台讲成语故事,名人名言,谚语,俗语,并且让学生说说所讲内容的感受等等,这样,学生就需要有准备,阅读、记忆内容的过程,当然教师还需注意演讲时的仪态,声音高低,使内向的学生通过练习提高自信。(王文明)经典案例案例一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的黄老师对打造课堂文化有深刻的认识。黄老师的一个学生,留美博士回校探望他时说:“黄老师,您当年课上的挖小妙(挖掘问题中小的妙处,注意每个细节)20年来我一直在用着,天天用,而且越用越管用!” 另一位已是千万富翁的企业家学生在教师节给黄老师的贺卡中写道:“黄老问记得您的瞄准靶心射击(看问题,要把握中心、抓住本质)吗?它一直影响我!您在
18、课堂上教给我们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我们一辈子受用无穷。谢谢您,黄老师!”案例二这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上“角的度量”一节公开课。该教师在指导了学生如何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后,学生开始了实践活动。活动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如何用量角器去度量锐角、直角、钝角的方法,教师十分满意。这在这时,一个学生喊道:“老师,我的量角器断了,还有一个钝角的度数没有度量,怎么办?”听课的老师嘀咕:借一个量角器给他不就行了。该教师并没这样做,却乘机抛出了一个问题:“小鹏的量角器断成了两半,它还能量角吗?”问题就这样抛给了学生。“那小半块量角器肯定不行了,因为它没有中心点。”一个学生说道。“那大半块上面有中心点,还
19、有刻度,应该可以量。”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补充道。“可是小鹏要量的角是钝角,那大半块量角器也不管用呀。”一个学生提出质疑。“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教师的话音刚完,听课教师就会意地笑了。接下来,教学的闪光点出现了。“先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在所量的钝角上画出一个直角,再利用那大半块量角器去量余下角的度数,用量得的度数90。,就是原来钝角的度数。”有个小组的学生说出了本组的方法。“可以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用那大半量角器分别量出两个锐角的度数后再相加,就是所量钝角的度数。”另一小组的学生谈出了不同的方法。“老师,还可以把这个钝角补上的锐角的度数,再用l800减去补上锐角的度数就行了。
20、”另一小组的学生迫不及待地进行了补充发言案例分析案例一中“挖小妙”、“瞄准靶心射击”就是20多年来黄老师着意打造的“课堂文化”,能让它们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田里,正是他所追求的。案例二中这位教师将教学智慧深深地烙在他的课堂上,从而上出精彩的“生成”!上出一片掌声。其实,打造自己的课堂文化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困难,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这份心,有没有坚持做到底的决心。 “态度决定高度”,“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希望学生变成什么样,那就要把我们的话重复十遍、百遍、千遍;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照着做的时候,这句话就成了文化,一种让学生一生享用的“课堂文化”。 (翟 芳)经典案例下面是王小军老师鼓励
21、学生提问的一次尝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产生问题与老师在引导中抛出的问题组成了我们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乐于提问和提好问题的习惯呢?我在“简单的统计”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课一开始,课件中出现学校门口对面的文具店中图书不好卖的情境。略一停顿,问:“你们认为老师会提什么问题呢?”这样由于课件情境的作用,又为了能揣摩老师的想法,学生已很自然地主动参与进来,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时我及时予以鼓励:“同学们真爱思考,善于提问,老师所想的问题都给你们猜中了,更有老师也没想到的。”通过这样的“加油站”为下面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情
22、感基础,老师叉问:“刚才你们提了图书卖不出去是什么原因,你们能否来允析一下,问题可能出在哪?”这是让学生来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参与曲广度和深度自然也就有了。生1:可能是书店的书太贵了。生2:那儿的书质量不好。生3:这家书店的书同学们都不太喜欢看。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一引:“这样看来;要办好我们学校边上的书店,我们首先 得去了解些什么?”学生被这一身边的新颖问题所吸引,有的学生便得意地说:这得了解我们同学们平时都爱看些什么书。这样学生就涫觉形成了统计的需要,并为随后自主参与统计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这就有了喜欢交流图书种类的多样性、交流统计方法的多样化和对统计结果的评价,这些都是出乎老师意
23、料。更有当学生的统计结果与书店实际销售情况有出入时表现出那种探根究底的精神,令我现在都难以忘记。学生找出的原因是“老师和家长等人对我们的限制和影响太多太 大。”听到这里我的心微微一震,觉得我的学生已经长大了。我也不失时机地再给予学生自主的机会:“如果你就是这家书店的老板,你现在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生1:应去调查更多的学生。生2:应让同学们回家去调查家长。生3:对老师也要调查。问题由书店而来,又回到书店中去。学生在老板的角色体验中充分感受着统计对于人们的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决策作用,深化了对统计价值的认同。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状况是老师要求学生要多提问,学生就会去想老师到底想要怎样的问题
24、,怎样的问题才合乎老师的要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好物质基础(让学生有话可说)和精神基础(让学生有话就说)。这也是学生自主参与和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条件。!当老师把新颖性、现实性、趣味性的情境呈现出来时,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讨论、发现问题、提问就有了新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有了心脏问题。 案例分析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提问,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提的问题要科学设计,精心安排,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使学生从教师的提问教学中学到质疑问难的本领。很多老师也知道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5、,发展学生的想像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进而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但是有的老师担心学生从小养成的学习的习惯或原有的基础不好而启而不发,有的老师对新课程理解的不全不深,提问点拨找不准切入点。因此,作为老师,应尽早了解学生,了解班级学风,研读新课程。平日寸在教学上,要特别注意学困生,可以由老师和同学“帮、扶、带”,回答较简单的问题;成绩好的,可以让他回答较复杂的问题。尽量做到让胃口小的学生吃饱,胃口大的学生吃好。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主地学习。学生有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就能主动持久地参与课堂,激发出思维的火花,学生的知识、思想就发生融合与碰撞,这样不愁产生新问
26、题。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问的同时也要注意学会灵活地解答他们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解答学生的问题,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1让学生自己解答。指给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角度、路径和方法,启发提问题的学生自己寻求答案。2让其他学生解答。一种做法是让“能者”为师,由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解答,另一种办法是班级或小组同学研究、讨论,共同解答。3教师解答。提问题者本人和全班同学都无法解答的问题可由教师解答。即便如此,教师在解答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学生共同探讨,防止学生产生依赖教师的心理。(刘春玲)经典案例一位优秀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组织学生以青蛙跳出井口了
27、为题进行说话作文训练,经过几分钟时间的准备,第一位学生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吓得连忙向小鸟求救。第二位学生说,青蛙看到外面迷人的景色,他陶醉了,觉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第三位学生突发奇想,竟说让青蛙去环球旅行。正当大家兴趣盎然、积极举手发言时,有一位学生发言说:“青蛙跳出井口,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他又跳回了井里。”听完这学生的发言,教室中顿时哄堂大笑,教师也愣住了,没想到这位学生的回答这么与众不同,但他马上示意这学生继续说下去,说说这样想的原因。那位学生继续说:“青蛙来到小河边想喝水。突然,他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他看到对面一只奄奄一息的老青蛙在对他说话。刚
28、想道谢,就听到呱的一声惨叫,一支钢叉刺穿了老青蛙的胸膛,老青蛙痛苦地挣扎着,这只小青蛙吓呆了,觉得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还是井里安全。于是又跳回了井里。”这时,课堂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此教学案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另类发言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没有横加指责,而是善意地让学生继续说下去,让学生有了一个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而特级教师于永正更是善待发言错误的典范,他有句名言:“蹲下来看学生。”于永正认为,好课应当是“老师配合学生”,尤其是差生,更需要极大的宽容与耐心,善待学生的错误与不足。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曾经有一次,在一节语文阅读课上,于老师让一位女孩子发言,想不到这位女孩子特别
29、内向,站起来一句话都不说,不管于老师怎么启发,她始终都不开口。于老师来到她身边,蹲下身子,亲近地跟这个小女孩交谈,这才使小女孩说了几句简单的话。当时于老师就极力地表扬她、赞赏她,虽然这浪费了其他同学的一些时间,但是这不仅表现了于老师的高超的教学水平,更体现了于老师以生为本、善待学生的教学理念。在一般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优秀生的表演,而在于老师的课堂上,看到的却是后进生由不敢到敢、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 案例分析由坐井观天和于永正老师善待学生发言的典型案例,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一、要允许学生“犯错”我们知道,学生是带着无数的疑问走进课堂的,他们每一次的学习、实践过程,都是“摸着石头前进
30、”的过程,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辩证地去看待学生的错 误,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电灯的发明不就是建立在爱迪生成千上百次错误尝试的基础上吗?爱迪生不是曾经想自己孵出小鸡来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也是一种“成功”,正像无数个错误和荒谬的想法才“铸就”了伟大的爱迪生一样,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有尝试的机会呢?因此,我们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切毋对学生的错误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不能害怕学生犯错,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二、要善待学生的“错误”教育是什么,它可以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护。童年对孩子来说,是纯洁的,充满着天真与好奇,如果
31、孩子在童年时代所持有的好奇、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能得到珍惜、呵护,这些孩子的一生都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童年又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应呵护孩子们的这份天真,这种好奇心。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对文章情感的体会往往与学生不尽一致。这是因为,教师是成年人,生活经验丰富,更多的是思考,而学生往往富于幻想,思维更具情感性、发散性和灵活性。像上面的案例,最后一位学生的发言就与课文的原意不符,与教师问题的初衷相反,但是这位学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描绘的画面,难道不正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吗?他所提出的独到见解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自主创新吗?因此,我们面对学生“幼稚”的想法
32、时,应耐心和宽容,而不要一棒打死,应大声为他们叫好,而不要扼杀孩子的创新火花。三、要正确引导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中,学生发言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为他们年龄小,阅历浅事物和问题的看法不全面、不成熟,难免出现是非不分、以偏概全的现象,但“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加以正确引导。坐井观天这个例中的学生说得合情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激起大家的环保意识,但同时也应引导学生看到社会上良好的一面,让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当然,并不是说学生的错误发言都值得肯定,每次“与众不同”都应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珍视学生多元感悟、独特体验,善待学生的发言错误时,还要注意教材内容价值取向,巧妙引导,委婉纠正,做到去伪存真,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真正发挥出错误的“价值”。(卢谦)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