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读里仁第四.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79039779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3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解读里仁第四.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论语解读里仁第四.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解读里仁第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解读里仁第四.ppt(7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语解读里仁第四编讲 刘泽之【本篇引语】本篇计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内容。是孔子针对春秋末年礼乐崩坏、世风日下开出的药方:以仁为体,以礼为用,有仁而致礼,天下违礼的病也就药到病除。【原文】4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注释】(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2)处:居住。(3)知:音,同智。【参考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解读】1、“里”字应该作为动词看,当然也指居住的地方

2、。有处的意思。“居、住、处”在古文中,有时是表示站或坐在那里,是动词。因此,本章的“里”的意义就是“自处”“自立”。2、中国古代“仁”字就是这样写:人两足走路旁加个二,“二人”是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而时习之,学的是什么?学的是仁。“仁”是什么?两千年以来,莫衷一是,这真是一个大问题。【解读】汉唐之学讲仁,是讲如何用。如韩愈的“博爱之谓仁”,他是研究墨子的专家,将兼爱思想融入到儒家思想里了。宋代的理学家,讲的仁,则扯到哲学里面讲体。孔子是“吾道一以贯之”,既讲用,也讲体,体用一贯,有体有用。所以,“里仁”就是我们随时要把修养、精神放在仁的境界。

3、【解读】照译文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我们所住的乡里,要择仁人的乡里,四周邻居,都是仁人君子,就够美了。”假使不住在仁里的当中,这个人就不算有智慧的聪明人。那么,是不是坏蛋们就没有住处了?显然不可理喻。按南怀瑾先生的解说,我的译文是:人们要力争达到“仁”境界才是尽善尽美,如果不去选择追求“仁”,怎么能算得上智慧呢?下一章则是对进一步阐释“仁”。【原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注释】(1)约:穷困、困窘。(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参考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

4、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解读】1、“约”不是契约之约,也不是约束之意,而是与“俭”同义,有简朴之意。“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是说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不能长处在简朴的环境中。2、“不可以长处乐”,也不能长处于乐境。没有真正修养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会忘形。3、“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养到达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实际上,安贫乐道与富贵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解读】孔子在易系传中说:“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孟子最后一篇尽心章的上章里所提到:“君子所性

5、,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孔子学说主要精神是“仁”。孔子对于“仁”的注解全部都在里仁这一篇中,谈“仁”的用,多于谈“仁”的体。孔子的“仁”的用和体,到底在讲什么?我们一起往下探究。【原文】4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注释】(1)好:音,喜爱的意思。作动词。(2)恶:音,憎恶、讨厌。作动词。【参考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解读】“好”就是爱好的“好”。“恶”字读去声,就是厌恶的意思。不少人评判是非是以一己之私心为标准,不是以仁德之公心。所以孔

6、子说真正有“仁”的修养的人,真能喜爱别人,也真能够讨厌别人。下面一句话是接着“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来的。【原文】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解读】“苟”就是如果的意思,“志”就是立志。本章传统解释如上面的译文,但与前面三章的内涵接不上。如果解释成“一个真正有忠于仁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就通了。例如:一个大宗教的教主,对好人固然要去爱他,对坏人也要怜悯他、慈悲他、感化他,最好也使他进天堂,这样才算对。这才是孔子的“仁”。正如耶稣的爱13:4 爱 是 恒 久 忍 耐,又 有 恩 慈。爱 是 不 嫉 妒。爱 是

7、不 自 夸。不 张 狂。13:5 不 作 害 羞 的 事。不 求 自 己 的 益 处。不 轻 易 发 怒。不 计 算 人 的 恶。13:6 不 喜 欢 不 义。只 喜 欢 真 理。13:7 凡 事 包 容。凡 事 相 信。凡 事 盼 望。凡 事 忍 耐。13:8 爱 是 永 不 止 息。也是讲不清楚的,似乎与墨子兼爱同义。【原文】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参考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

8、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成功)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解读】1、孔子说,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但如果不是正规得来则不要。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要以正规的方法上进,慢慢脱离贫贱,而不应该走歪路。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没有“仁”这个境界,靠什么成名呢?3、“无终食之间违仁”,“食”就是吃饭,“终食”,吃完一顿饭,“终食之间”就是指一顿饭的工夫。是说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君子也不会违背仁德境界。【解读】4、“造次必于是,颠沛

9、必于是。”一说“造次”指仓促紧迫之时,另一说“造”就是创造、作为,“次”就是这个情况。“颠沛”是指颠沛流离之时,“是”做代词,在这里指代仁德。这句话是说人在得意的时候,要依仗仁而成功,失败了,也要依靠“仁”而安慰。这是孔子举例说明“仁”的重要性。【原文】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参考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

10、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解读】上面的译文是朱子学说及继承者演义,认为爱好道德的人,讨厌、看不起不道德的人,就是仁的境界。下面是南怀瑾先生的解释:1、“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没有看到一个真正喜欢仁的人,讨厌不仁的人,讨厌一个不道德的人。为什么?如果讨厌、看不起不仁的人,那么他还不能说是个仁者。【解读】2、“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意思是说,一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想办法怎样把他改变过来,这是真正仁者的用心。我们讲道德,别人不讲道德,我们就非常讨厌他,那么我们是同样以“不仁”的心理对付人家,所以孔子说:“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是孔子讲的忠恕之道

11、,推己及人的写照。【解读】3、“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这是孔子在讲“仁”的用。他说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但几乎没有人能在一天当中,用心、处世,完全合于仁道。4、“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意思是:只要立志,没有说因力量小而达不到仁的境界。也许有力量不足而达不到的,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这种情形。【解读】本篇从第一章,到第七章,都是讲仁的体与用。所谓体是内心的修养,如何做到仁、爱人;仁的用,有推己及人的精神,心胸宽大,包容万象,能够感化他人,这是仁的用。下面引伸讲仁的修养方法:【原文】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参考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

12、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解读】朱子注解说“党,类也”。“党”字,它的繁体字上边是“尚”,指崇尚,下面是“黑”,按照字面推导,崇尚黑的就是党,这是“党”字的本意。结党就会营私,中国人自古以来是很讨厌结党的。孔子说“君子群而不党”,君子可以与人交朋友,但绝对不会结党。按照这个意思讲去,就要说说中国古人对党的释义了。【解读】古人所讲的党是乡党,包括了朋友在内。儒家思想,时常用到这个乡党的观念。古代宗法社会的乡党,就是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交朋友等社会人际的关系对一个人影响很大。所以译文的解释就要小心了,不要将你引入歧途。正解是:孔子说一个人会有

13、过错,往往都是社会关系的因果。“观过,斯知仁矣。”你看到别人的过错,你就能知道什么是仁德了。别人的错误可以成为你的反面教材,认识了这一类型的错误,你不会再去犯它,这就是所谓知仁了。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原文】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解读】孔门为人做事的四大原则:“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个“道”是什么道?与“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什么关系?这就要先了解古人的对道的解释。【解读】上古时代的“道”字与“天”字,都有几个意思。“道”有时表示形而上的本体,就是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也是指人生宇宙万有最初的那个本

14、体。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是指那个本体。“可道”说可以用一个方法,一个原则把它假设说明。“非常道”,非常难以可以表达。【解读】有时候表示形而下的法则、原则、守则,如治道。“兵者,诡道也。”有时候是道路的道。有时候又是指心性而言,是心性的本体,也就是理性、理念的最高境界叫作道。因此,本章里“道”可做如下理解:道是仁之体,仁是道之用。【解读】早晨听闻大道,晚上就可以去死。这种解释,明显是不对。所以还要了解儒家的生死观:“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解读】“朝”和“夕”,是说间隔短,并不是确指早晨或晚上。所以,“朝闻道,夕死可矣”。并不是说早上闻了道

15、,晚上就可以去死了。它其实说的是对生死的态度,得道的人可以乐天知命,知足常乐。他不会终日忧戚,担心老病,恐惧死亡,人只要得了道就可以从容地面对宇宙,面对世界,面对人生,面对生死。【原文】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参考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解读】这个“修道”不是出家当和尚、当神仙的道,而是儒家那个“道”,也就是说以出世离尘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业。一个士人(读书人)如果志于道,而讨厌没有好的衣服穿,没有好吃的,就不足以与他谈论大道了。儒家的学说是超功利的,读圣贤书不是为了升官发

16、财、荣华富贵,而是为了让人超越名利,心不被外物所累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一个人的意志,会被物质环境引诱的,平常人确实很难把持。【原文】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注释】(1)适:音,意为亲近、厚待。(2)莫:疏远、冷淡。(3)义:适宜、妥当。(4)比:亲近、相近、靠近。【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解读】“适”就是这样,“莫”就是那样,不这样,也不那样。以什么作为原则呢?以道义。这里的“比”当“从”,表示以义相从,以义为原则。一个大政治家处理国家的事情,没有自己固执的成见。义就是

17、仁的用,只问应不应该做,为道德应该做的就做了,不应该做就不做,以义作比对。推之个人的立身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这是讲仁的修养条件。【原文】411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注释】(1)怀:思念。(2)土:乡土。(3)刑:法制惩罚。【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解读】他说君子首先考虑自己有没有德。违反道德的事不干,小人则不管道德不道德,只要有土地就干了。古时的土地,相当现代的财富。什么叫做“德”。“道之得于心谓之德”,道从你的心里生发,就叫做“德”。“德”实际上是人的行为,道在人心。“君子

18、怀刑,小人怀惠”,这里的“刑”不是指刑法,而是指代礼法、规矩。君子考虑的是公道、礼法,小人想的是小恩小惠。【原文】412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注释】(1)放:音,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2)怨:别人的怨恨。【参考译文】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解读】这个放,就是开展、放任。一个人基于利害而作人做事,最后招来的是怨怼;对于朋友,若是以利害相交,要当心,这种利害的结合,不会有好结果,最后还是怨恨以终。【原文】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注释】(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2)如礼何

19、:把礼怎么办?【参考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解读】古代的诸侯立国的大原则,是要谦让就位,最后又功成不居,所以老子就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中国文化真诚谦虚的精神,是孔子非常赞成的事,他大加赞扬身退之道。尤其他对吴泰伯、伯夷、叔齐等不肯当帝王,最后逃走了的这些人,称扬得不得了。这并不是他鼓励人不要当皇帝,不要搞政治,而是说你有才干的话,就好好干一番,成功了就退隐而不居功【解读】所以孔子在这里感叹,能以礼让为国的人哪里有呢?不以礼让为国,用争夺来的,或用手段起来的,那么文化的精神就不要谈了。司马迁的伯夷叔

20、齐列传,讲了他的全部的历史哲学观点,同时讲到,上古中国文化,以礼让为国,武王以后,礼让为国的精神就没有了,春秋之世更没有了。下面讲礼让为国的政治哲学。【原文】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参考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解读】这个“立”,是自己真实的本领,自己站得起来的立。不怕没有禄位,“患所以立”,就是担心没有能使自己立起来的本事。“不患莫己知”,不怕没有人知道你。“求为可知也”,你得有能让别人知道你的东西。你有道德吗?有学问吗?有才艺吗?有足以让人知道的

21、长处吗?【原文】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参考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解读】“一以贯之”这个“一”字是什么东西?曾子听了,说:“是!我懂了。”但到底说了什么,谁也不知道。(释迦牟尼、迦叶、禅宗、一指禅师)曾参懂了以后,孔子出去,门人们围着曾子,问老师说了什么?可见孔子对曾参说这段话蛮不简单的,所以同学们才问他到底什么意思,曾子于是回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实际上

22、,意思是说,你们不要问,你们的程度还没有到哩!【解读】中心之为忠,尽己之为忠。推己之为恕,如心之为恕,如同自己的心,也就是将心比心。忠是对自己的要求,恕是对他人的态度。易经里的乾卦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可谓忠;坤卦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就可谓恕。“忠”还有一层深意:诚。忠和诚是不一样的:忠是指外在的状态,是需要这样去做;而诚是指向内心的,自觉的、自然的。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解读】什么叫“喻”?这里牵扯到“宗、因、喻

23、、合”四个字的含义。这四个字也是中国古人推理的步骤。“宗”就是前提,说话必有宗,引伸“宗”的理由为“因”。有时候有宗有因还讲不清楚的事情,只有用比喻来说明,这就是“喻”,在庄子中叫做“寓言”。“合”就是结论了。这是五千年以前易经里的讲,西方人叫逻辑,黑格尔的辩证法叫“正、反、合”,但“宗、因、喻、合”既比黑格尔的辩证法早得多,也比它要完备得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思是: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解读】小人是为了利在生活,小人做事符合个人利益就行了。君子则是为了义在生活。君子做事都是要符合道义的,符合天地的大道。这就是义和利之区别。后

24、来孟子对这一条做了更深入的阐发,形成了孟子哲学中重要的内容:义利之辨。这个理论对中国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读】冯友兰先生讲人生有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社会上百分之八十的人都生活在功利境界当中,做任何事都是为了利益。读书、求学是为了有文凭,以便找到好工作,为了高薪水,为了小车、洋房,归根结底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处于道德境界的君子,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道义,符合道义我就做,不符合道义我就不做。那么,要如何才能做到仁呢?【原文】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参考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

25、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解读】“思齐”,在思想上向看齐。“省”,读xng,反省。我们看见一个道德、学问有修养高的贤者,就想达到他那个境界,跟他在造诣上有同等的成就;如果看到不贤的人、坏的人,最好当作自己的借镜,藉以自我反省。这正说明上文仁者爱人不能恶人的道理;下面一句话,就是解释上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的道理。【原文】418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注释】(1)几:音,轻微、婉转的意思。(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参考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

26、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解读】问题出在“几谏”的几上。传统解释为“婉转,轻微”。但了解孔子思想后就知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是孔子的思想,是宋儒的。孔子承认:天下也有有不是的父母,父母的言行不一定都正确。所以,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孝子,对父母不对的地方要尽力劝阻。可见,“事父母几谏”当中的几应当是“多次”的意思。“见志不从”是说父母不听劝导的话,那么就“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只好跟在后面大叫、大哭、大闹,因为你们是我父母,你们要犯法,我也没有办法,但是我要告诉你们,这是不对的。【原文】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注释】(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

27、外出活动。(2)方:一定的地方。【参考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解读】异议在“方”上。上面的注释为“方向”。但从文意上解不通。父母在家里,年纪大了,没事当然要在家照顾他们。但必须出去呢?如参军卫国,出去求学等等。如果按南怀瑾先生的理解,解释为“方法”就通了。父母老了没人照应,子女远游时必须有个安顿的方法,这也符合孝子之道。【原文】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解读】这个内容见于学而篇111章。但本篇为什么又单独的提出来呢?这是接到上面一句“游必有方”。离开了父母,不在父母面前三年,对父母的爱心、孝心深系于怀,这就是

28、孝子。【原文】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参考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解读】孔子说,做子女的,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为什么呢?一是因为知道父母的年龄多了一岁,增寿而高兴;但同时又害怕,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站越近,为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越短了。“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这是孝的关键。【原文】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参考译文】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解读】“耻”,就是以为可耻;“躬”就是自己的

29、行动;“逮”,达到。孔子说古代的人不肯乱讲话,更不说空话,因为怕自己的行为做不到。儒家强调身体力行,践行,不轻易说,是因为怕自己做不到。“非言之难也,而行之难也”。所以行仁的人,有信义的人,往往不轻易答应,不轻易发言。历史上更有很多“轻诺则寡信”的故事。这是在讲在“仁”用的重要性。【原文】423 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2)矣。”【注释】(1)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2)鲜:少的意思。【参考译文】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解读】约就是约束、检束、小心、谨慎,意思是要常常约束自己。谨慎的人,过失比较少;放荡的人,容易犯错;讲话随便的人就容易失信。所以个人行为道

30、德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失败的事情就少了。【原文】424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注释】(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解读】语言不能顺利地说出口就叫“讷”。“敏于行”,行动很敏捷。说话是很容易的,可是行为呢?真正要做好一件事情是很困难的。君子都是少说多做的,我们中国人往往喜欢少说话多做事的人,而不喜欢夸夸其谈、只说不做的人。【原文】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参考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解读】开篇时讲了“里”字的含义,就是“自处

31、其中”的意思,脚跟站得稳的地方就叫“里”。“里仁”,是我们作人的立足点处于仁道。什么叫孤?孟子说,妻子去世了的称为鳏,死了丈夫的称为寡,从小没有父母的称为孤,老而无子的称为独。这是“孤”作名词的意思。这里的孤,是形容词,意思是孤独、孤单。“德不孤,必有邻。”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在此,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真正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清官”买鱼的故事)【原文】426 子游曰:“事君数(1),斯(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注释】(1)数:音,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2)斯:就。【参考译文】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解读】“数”,读shu,屡次、多次的意思。在这里引申为过于殷勤。侍奉国君太过殷勤,就是自取其辱。对朋友太过殷勤、太周到,反而会被疏远。或者解释成:君王有了不对,每次见了劝他,次数多了,硬要做忠臣,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有时命都丢了。对朋友也是一样,朋友不对,你劝他劝多了以后,他不听你的,就会变成冤家了。典型的历史故事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解读】多研究些孔子的学问,就能懂得了人生,才会真正知道作人不容易,需要多体会历史典故、多体会人生。然后才能做到“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随时随地里居于仁道之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