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自动控制原理优秀PPT.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79018909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4.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自动控制原理优秀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第六章自动控制原理优秀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自动控制原理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自动控制原理优秀PPT.ppt(8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六章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自动控制原理第一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一节 系统的校正问题校正校正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装置,使系统整个特性发生变化,从而满足要求的各项性能指标。当控制系统性能指标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校正。1 1、校正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校正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1)校正装置加入的位置或连接方式?2)校正装置采用什么样的控制规律?3)校正装置的参数怎样选取?第二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2 2、分析与校正的关系、分析与校正的关系系统分析是根据已知的系统参数,求出系统的

2、性能指标,并分析性能指标与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的结果具有唯一性。系统的校正与分析是一对逆问题。校正是根据系统要求的性能指标来确定校正装置的连接方式、控制规律和参数。满足系统性能指标的校正装置的连接方式、控制规律和参数不是唯一的。第三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3 3、校正装置的连接方式、校正装置的连接方式1)串联校正校正装置的连接方式可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四种。第四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串联校正:接在误差测量点之后放大器之前,串接于串联校正:接在误差测量点之后放大器之前,串接于系统前

3、向通道之中。系统前向通道之中。2)前馈校正(顺馈校正)前馈前馈校正校正被控被控对象对象 控制器控制器接在系统给定值之后以及主反馈作用点前,对给接在系统给定值之后以及主反馈作用点前,对给定值进行整形或滤波。定值进行整形或滤波。前馈校正有两种形式。第五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G G1 1(s)(s)G G2 2(s)(s)G Gn n(s)(s)接在系统可测扰动作用点与误差测量点之间,对扰接在系统可测扰动作用点与误差测量点之间,对扰动进行补偿。动进行补偿。第六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3)反馈校正反馈校正是将

4、校正装置Gc(s)反向并接在原系统前向通道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上,构成局部反馈回路。第七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4)复合校正复合校正是在反馈回路中加入前馈校正通路,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它有两种形式。按输入补偿的复合控制按输入补偿的复合控制 第八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4、四种连接方式的选择根据结构图的变换规则,一种连接方式可以等效地转换成另一种连接方式,它们之间的等效性决定了系统校正连接方式的非唯一性。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控制第九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5、控制系统设

5、计方法控制系统设计方法根轨迹法:控制系统指标以时域设计要求给出根轨迹法:控制系统指标以时域设计要求给出时,可以将其转化为对系统极零点的设计要求。时,可以将其转化为对系统极零点的设计要求。通过合理配置校正网络的零极点,改变根轨迹通过合理配置校正网络的零极点,改变根轨迹的形状,使校正后的系统具有满意的根轨迹。的形状,使校正后的系统具有满意的根轨迹。频率特性法:控制系统指标以频域设计要求给出时,频率特性法:控制系统指标以频域设计要求给出时,可以利用极坐标图、可以利用极坐标图、BodeBode图、图、NicholsNichols图等,设置校图等,设置校正网络使系统闭环满足频域性能指标。正网络使系统闭环

6、满足频域性能指标。第十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必须指出:工程实践中,只要条件允许,首先必须指出:工程实践中,只要条件允许,首先尽可能通过改进受控对象本身的品质特性提高尽可能通过改进受控对象本身的品质特性提高控制系统性能。例如:选用高性能电机可有效控制系统性能。例如:选用高性能电机可有效提高位置伺服系统性能。提高位置伺服系统性能。只有在改进受控对象品质后仍无法满足系统性只有在改进受控对象品质后仍无法满足系统性能要求或受控对象无法改变时,必须为系统引能要求或受控对象无法改变时,必须为系统引入校正装置。入校正装置。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7、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二节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本节介绍常用校正装置的电路形式、传递函数、对数频率特性及零、极点分布图,以便控制系统校正时使用。在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中,校正环节与被控对象在开环在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中,校正环节与被控对象在开环传递函数中属串联关系。校正的目的都是要得到合适的传递函数中属串联关系。校正的目的都是要得到合适的开环传递函数开环传递函数Gc(s)G(s)H(s)Gc(s)G(s)H(s),校正环节特性直接影响,校正环节特性直接影响校正效果和系统性能。校正效果和系统性能。常用的校正装置其传递函数为:常用的校正装置其传递函数为: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

8、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是多个一阶校正网络串联构成的高阶校正装置。是多个一阶校正网络串联构成的高阶校正装置。作为分析设计高阶校正网络的基础,先讨论一阶校作为分析设计高阶校正网络的基础,先讨论一阶校正网络:正网络: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电路图:1、超前校正网络根据其零、极点关系不同,根据其零、极点关系不同,可分为超前校正网络和滞可分为超前校正网络和滞后校正网络。后校正网络。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传递函数:零极点分布图: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

9、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最大超前角频率和最大超前角:超前网络对频率在1/aT至1/T之间的输入信号有明显的微分作用,在该频段输出信号相角比输入信号超前,超前网络的名称由此而得。超前网络产生的相角为: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最大超前角仅与a有关,a越大,微分作用越强,最大超前角越大,抗干扰能力减弱。一般a20。最大超前角频率处的对数幅频值为: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十九页,本课件共

10、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3)对数幅频曲线上有一段斜率:20dB/dec,即具有微分的作用,a越大微分作用越强,抗干扰能力越弱,故a 20;超前网络的特点:1)零点在极点的右边;2)稳态增益小于1,即对输入信号有衰减作用;4)最大超前角发生在两个转折的频率的几何中心处。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2、滞后校正网络电路图:传递函数: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零极点分布图: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11、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滞后网络对频率在1/T至1/bT之间的输入信号有明显的积分作用,在该频段输出信号相角比输入信号滞后,滞后网络的名称由此而得。最大滞后角频率和最大滞后角: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滞后网络对低频信号不产生衰减,对高频噪声信号有削弱作用,b值越小,通过滞后网络的噪声电平就越低。滞后网络的特点:滞后网络的特点:零点在极点的左边;稳态增益等于1,对输入信号有低通滤波作用;对数幅频曲线上有一段斜率:-20dB/dec,即具有积分的作用,对高频噪声有抑制作用;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12、4 4)最大滞后角发生在两个转折的频率的几何中心)最大滞后角发生在两个转折的频率的几何中心处,即:处,即: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三节 频率法校正频率法校正主要是通过Bode图来进行。在校正控制系统时,最常用的方法是所谓频率法频率法。应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校正,其目的是改变频率特性的形状,使校正后的系统频率特性具有合适的低频低频、中频中频和高频高频特性,从而满足所要求的性能指标。用频率法进行校正时,动态性能指标以相角裕量、幅值裕量和开环截止频率等形式给出。若给出时域性能指标,则应换算成开环频域指标。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13、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二十七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3)高频段:表征闭环系统的复杂程度和抑制噪声的能力,要求增益尽快减小以削弱噪声的影响。期望的开环频率特性的三频段特征:期望的开环频率特性的三频段特征:1)低频段:表征闭环系统的稳态性能,要求增益充分大,以保证稳态误差的要求;2)中频段:表征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一般斜率为-20dB/dec,并占据充分宽的频带,以保证适当的相角裕度;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1.串联超前校正串联超前校正是利用超前校正网络的相角超前特性来增加系统的相角

14、裕量,以改善系统的动态特性。因此,校正时应使校正装置的最大超前相角出现在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处。(1)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K;进行串联超前校正的步骤是:(2)利用已确定的开环增益K ,求出待校正系统的相角裕量;如果满足要求则退出,否则进入下一步 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3)确定系统需要增加的相位超前角 。(4)利用方程 ,确定系数 。(5)确定与未校正系统的幅值等于 相应 的频率,选此频率作为新的截止频率。这一 频率相应于 ,并且在此频率上将产生最大 相角 。(6)(6)计算校正网络的极点和零点:计算校正网络的极点和零点:第

15、三十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7)为了抵消引入超前网络带来的衰减,需引进一增益等于 的放大器,(8)(8)绘制校正后系统绘制校正后系统Bode Bode 图,验证指标。图,验证指标。第三十一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解:(1)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这是I型系统,对单位斜坡信号有有限跟踪误差,于是有:例: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例: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设计要求:设计要求:系统的相位裕量至少为系统的相位裕量至少为 ,斜坡输入的稳态误差为斜坡输入的稳态误差为5%5%。2 2)求待校正系统的相角裕量

16、第三十二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三十三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未校正系统在未校正系统在 rad/s rad/s处,有处,有相角裕度为相角裕度为1818引入超前网络后,截止频率会增加,从而损失已有的相位裕引入超前网络后,截止频率会增加,从而损失已有的相位裕度,需要补偿一定的百分比(取度,需要补偿一定的百分比(取10%),10%),则则=(1+10%1+10%)(45-1845-18)=30=30(3)确定系统需要增加的相位超前角 。第三十四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

17、正方法(4)利用方程 ,确定系数 。(5)确定与未校正系统的幅值等于 相应 的频率,选此频率作为新的截止频率。这一 频率相应于 ,并且在此频率上将产生最大 相角 。第三十五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6)(6)计算校正网络的极点和零点:计算校正网络的极点和零点:校正网络为校正网络为 第三十六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为了补偿超前校正网络产生的增益衰减,放大器的增益需提高a倍,否则不能保证稳态误差要求。则已校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则已校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4)验证校正后系统的相角裕量是否满足要求第三十七

18、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已校正系统的相位裕量为已校正系统的相位裕量为 补偿不足的原因:相角增加补偿不足的原因:相角增加10%10%偏小,可增加补偿偏小,可增加补偿角或重新选角或重新选a重复上述过程。重复上述过程。第三十八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这种校正主要对未校正系统中频段进行校正,使校正后中频段幅值的斜率为-20dB/dec,且有足够大的相位裕度。串联超前校正特点:串联超前校正特点: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增大,系统的频带变宽,响应速度变快。对于未校正系统是不稳定不稳定或相频特性在截止相频特性在截止频率附

19、近急剧下降频率附近急剧下降的系统,若用单级超前校正网络去校正,收效不大。第三十九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2.串联滞后校正串联滞后校正可以改善稳态性能,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和相位裕度。校正原理:利用滞后网络引起的-20lgb衰减,将系统高频部分的幅值衰减,降低系统的截止频率,提高系统的相角裕量。为保持系统截止频率附近的相频特性曲线基本不变,应避免最大滞后角发生在截止频率附近。第四十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滞后校正网络设计步骤:滞后校正网络设计步骤:1)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

20、ode图;确定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量,如果没有满足设计要求,继续以下步骤;3)确定能满足相位裕量的截止频率 。在确定新的交界频率时,应考虑滞后网络产生的附加相位滞后,一般情况下考虑 ;第四十一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7)验证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4 4)在新截止频率小)在新截止频率小1010倍频程处配置校正网络的零点,倍频程处配置校正网络的零点,保证了在保证了在 处由滞后网络产生附加相位滞后不超过处由滞后网络产生附加相位滞后不超过 ,即:,即:5)5)在在 处幅值衰减数应为处幅值衰减数应为 ,由此确定参数,由此确定参数b:b:6)6)根据根据 下式来

21、计算校正网络极点:下式来计算校正网络极点:第四十二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例例: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函数: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函数: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解:解:1 1)要求系统相位裕度为要求系统相位裕度为 ,速度误差系数为,速度误差系数为代入开环频率特性函数,并绘制系统代入开环频率特性函数,并绘制系统bodebode图图第四十三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四十四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未校正系统相位裕度为未校正系统相位裕度为

22、2020相位裕度为相位裕度为45+545+5时截止频率为:时截止频率为:零点频率零点频率第四十五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校正后系统开环频率特性为:校正后系统开环频率特性为:验证,在验证,在 处的相位裕量为处的相位裕量为满足系统性能指标要求。满足系统性能指标要求。第四十六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3)超前校正:截止频率提高,带宽大于滞后校正,改善系统动态特性 滞后校正:降低截止频率,使得系统响应变慢串联超前校正和串联滞后校正的比较串联超前校正和串联滞后校正的比较(1)超前校正:利用相位超前特性 滞后校正:

23、利用高频段幅值衰减特性(2)超前校正:要附加放大倍数 滞后校正:不需要附加放大倍数第四十七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习题E10.1,E10.2,E10.4,E10.5,MP10.1第四十八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四节 根轨迹法校正根轨迹校正的思路:设计要求决定了系统预期的主导极点根轨迹校正的思路:设计要求决定了系统预期的主导极点位置,校正的任务就是合理配置校正网络的零、极点,以位置,校正的任务就是合理配置校正网络的零、极点,以改变被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形状,使校正后的根轨迹通过预改变被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形状,

24、使校正后的根轨迹通过预期的主导极点。期的主导极点。用根轨迹方法设计超前校正网络设计步骤:设计步骤:1.1.根据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推导出主导极点预期位根据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推导出主导极点预期位置。置。第四十九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2.2.绘制未校正系统根轨迹,检验其能否通过主绘制未校正系统根轨迹,检验其能否通过主导极点预期位置。导极点预期位置。3.3.将超前校正网络的零点直接配置在预期主导将超前校正网络的零点直接配置在预期主导极点的正下方。极点的正下方。4.4.根据根轨迹相角条件确定校正网络的极点。根据根轨迹相角条件确定校正网络的极点。5.5.

25、确定系统的总增益,计算系统的稳态误差系确定系统的总增益,计算系统的稳态误差系数;数;第五十页,本课件共有82页根轨迹方法设计超前校正网络流程图第五十一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6.6.若稳态误差系数不能满足指标要求,重复上若稳态误差系数不能满足指标要求,重复上述设计过程。述设计过程。例:未校正开环传递函数为例:未校正开环传递函数为 设计要求:调节时间(2%基准)Ts4s,超调量35%解:解:1 1)根据)根据由超调量确定系统的阻尼为由超调量确定系统的阻尼为 。第五十二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由调节时间要求

26、知由调节时间要求知选取系统的阻尼为选取系统的阻尼为 ,则期望的主导极点为:,则期望的主导极点为:2)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见下图)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见下图第五十三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五十四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3 3)将校正环节的零点放置在预期主导极点的正下方,)将校正环节的零点放置在预期主导极点的正下方,则:则:4 4)根据根轨迹相角条件:根轨迹上任一点与开环零)根据根轨迹相角条件:根轨迹上任一点与开环零极点组成的向量的相角代数和为极点组成的向量的相角代数和为180180,计算校正网,计算校正网络

27、实极点的夹角:络实极点的夹角:以以 画一相交实轴的直线,交点便是期望画一相交实轴的直线,交点便是期望根位置,并求得根位置,并求得第五十五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得到校正网络为:得到校正网络为:5 5)根据根轨迹幅值条件确定系统增益)根据根轨迹幅值条件确定系统增益 第五十六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6 6)验证系统性能:校正后系统是)验证系统性能:校正后系统是型系统,对阶跃输型系统,对阶跃输入和斜坡输入,其稳态误差为入和斜坡输入,其稳态误差为0 0。超调超标的

28、原因在于主导极点近似造成,所以超调超标的原因在于主导极点近似造成,所以在设计时,选取的阻尼要适当大一些。在设计时,选取的阻尼要适当大一些。经计算机仿真,系统超调为经计算机仿真,系统超调为46%46%,调节时间为,调节时间为3.85s3.85s,基本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基本满足设计指标要求。第五十七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设计实例设计实例-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设计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设计第五十八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设计指标:设计指标:(1 1)斜坡输入稳态误差小于)斜坡输入稳态误差小于10%10%;(2

29、2)阶跃输入超调量小于)阶跃输入超调量小于10%10%;(3 3)2%2%准则调节时间小于准则调节时间小于3 s 3 s。借助计算机分别进行比例、超前和滞后校正设计。借助计算机分别进行比例、超前和滞后校正设计。解:解:1)比例控制设计)比例控制设计第五十九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根据稳态误差指标要求:根据稳态误差指标要求:通过绘制不同通过绘制不同K K值时系统阶跃响应,观察值时系统阶跃响应,观察K K的取的取值对系统性能影响。值对系统性能影响。第六十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显然,采用比例控制不能完全满足

30、指标要求。显然,采用比例控制不能完全满足指标要求。第六十一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2)超前校正)超前校正根据稳态误差指标,取根据稳态误差指标,取根据超调量和调节时间指标,有:根据超调量和调节时间指标,有:计算得期望的相位裕度:计算得期望的相位裕度:根据公式根据公式第六十二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计算需要补偿的最大角:计算需要补偿的最大角:60-11.4+5=53.660-11.4+5=53.6未校正系统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度:的相位裕度:11.411.4第六十三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

31、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确定与未校正系统的幅值等于 相应的频率:计算校正环节零极点:计算校正环节零极点:校正环节为:校正环节为:第六十四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校正环节增益扩大校正环节增益扩大a a倍是为了满足稳态误差要求。倍是为了满足稳态误差要求。计算校正后系统相位裕度,得计算校正后系统相位裕度,得33.433.4,不能满足要,不能满足要求。原因在于增益补偿太大。求。原因在于增益补偿太大。表明超前校正无法同时满足动态和静态要求。表明超前校正无法同时满足动态和静态要求。3)滞后校正)滞后校正根据稳态误差指标,取根据稳态误差指标,取期望的相位裕度

32、:期望的相位裕度:考虑相位滞后影响,需要补偿的相位裕度考虑相位滞后影响,需要补偿的相位裕度60+5=6560+5=65第六十五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从从BodeBode图寻求满足相位裕度的点:图寻求满足相位裕度的点:第六十六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计算滞后网络零极点:计算滞后网络零极点:在在 处幅值衰减数应为处幅值衰减数应为 ,由此确定参数,由此确定参数b:b:得得b=0.1b=0.1则滞后校正网络为:则滞后校正网络为:验证,绘制校正后系统开环验证,绘制校正后系统开环Bode Bode 图:图:第六十

33、七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由图看出相位裕度为由图看出相位裕度为6868满足设计要求。满足设计要求。第六十八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习题E10.15,P10.18,P10.21 第六十九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五节 PID控制器在工业过程控制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控制器形式叫做在工业过程控制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控制器形式叫做PIDPID控制控制器。它的传递函数为:器。它的传递函数为:该控制器包括比例项,积分项和微分项。时域的输该控制器包括比例项,积分项和微分项。时域的

34、输出是:出是:第七十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工程上可以根据需要将工程上可以根据需要将PIDPID控制器分开分别使用:控制器分开分别使用:1 1、比例控制器(、比例控制器(P P,K KI I=0,K=0,KD D=0=0)2 2、比例积分控制器(、比例积分控制器(PIPI,K KD D=0=0)3 3、比例微分控制器(、比例微分控制器(PDPD,K KI I=0=0)第七十一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为了有效使用这种控制器,必须根据给定的对象确定为了有效使用这种控制器,必须根据给定的对象确定它的三个参数:

35、比例增益、积分增益和微分增益。工它的三个参数:比例增益、积分增益和微分增益。工程上称为参数整定。程上称为参数整定。将将PIDPID控制器改写为:控制器改写为:式中式中a=Ka=K1 1/K/K3 3,b=K,b=K2 2/K/K3 3。一、从根轨迹观点看一、从根轨迹观点看PIDPID控制器控制器 第七十二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PIDPID控制器在原点有一个极点,在控制器在原点有一个极点,在s s左半面有二个可左半面有二个可以任意配置的零点。以任意配置的零点。考虑由考虑由PIDPID组成的控制系统组成的控制系统第七十三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

36、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绘制系统随绘制系统随K3K3变化的根轨迹变化的根轨迹根据闭环系统的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止于开环根据闭环系统的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止于开环零点,当零点,当PIDPID控制器具有两个共轭零点时,本例控制器具有两个共轭零点时,本例中假定中假定PIDPID控制器两个零点为:控制器两个零点为:得系统随得系统随K3K3变化的根轨迹如下变化的根轨迹如下第七十四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七十五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当增益当增益K3K3增加时,闭环系统的复根将趋近于开增加时,闭环

37、系统的复根将趋近于开环零点,即:环零点,即:r r1 1=z=z1 1因此,从根轨迹观点看,选择控制器因此,从根轨迹观点看,选择控制器KpKp、KiKi、KdKd三个参数,即改变共轭零点三个参数,即改变共轭零点z1z1的位置,从的位置,从而改变根轨迹的形状,使系统得到合适的闭而改变根轨迹的形状,使系统得到合适的闭环系统主导极点。环系统主导极点。二、二、PIDPID控制器频率特性控制器频率特性为了绘制为了绘制PIDPID控制器的控制器的BodeBode图,将传递函数改写为:图,将传递函数改写为:第七十六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七十七页,本课件共有8

3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可以看出:可以看出:PIDPID控制为一带阻滤波器。控制为一带阻滤波器。第七十八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三、三、PIDPID控制器与超前控制器与超前-滞后网络的关系滞后网络的关系 超前、滞后校正网络各有优缺点,可以设计包括超前、滞后于一体的综合网络-超前-滞后校正网络。它既能象滞后网络一样提供必要的增益衰减,也能像超前网络一样提供所需的超前角。超前-滞后网络的传递函数:第七十九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八十页,本课件共有82页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可见,可见,PIDPID控制器就是超前控制器就是超前-滞后校正网络的理想化滞后校正网络的理想化实现。实现。第八十一页,本课件共有82页本章结束,谢谢!第六章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八十二页,本课件共有8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资格考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