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床教程——太阳总论及中风与伤寒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临床教程——太阳总论及中风与伤寒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伤寒论临床教程伤寒论临床教程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七章、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八章、辨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 第三节、太阳病兼证 第四节、太阳病变证 第五节、太阳病类似证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病因病机 二、典型脉症 三、证候分类 四、传变与愈期 一、病因病机太者,大也。太阳为三阳之首,为诸阳主气,阳气较多,所辖范围最广,故又称“巨阳”。太阳,包括手太阳小肠与足太阳膀胱。伤寒论的太阳病,主要论述的是足
2、太阳膀胱所主的病变。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脑下项,挟脊抵腰,络肾属膀胱,主行人体之背,背部属阳为表。一、病因病机灵枢本脏曰:“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故膀胱秉承元阳之气,内主气化而通利小便,外通过经络敷布于表,体现主人一身之表的特点。膀胱秉承元阳之气,内主气化而通利小便,外通过经络敷布于表,体现主人一身之表的特点。故灵枢营卫生会指出:“太阳主外”。太阳主外的功能,具体又表现在卫和营的协调上,而且决定于卫阳的盛衰。一、病因病机一、病因病机灵枢本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一、病因病机 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主外,少阴主里。太阳卫外而
3、固护少阴,少阴藏精而支持太阳。太阳失固,就会导致病邪内传少阴,形成少阴病;少阴里虚,又会导致太阳虚馁,易感受外邪而发病。一、病因病机外邪侵袭太阳肤表,直犯太阳经络,正邪交争,营卫失调,经输不利,从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脉浮等反映太阳肤表、经络、气化方面病变的脉症。因病变主在太阳,故称“太阳病”;又因脉症见于肤表,故亦称“太阳表证”。【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二、典型脉症太阳主一身之表,统理皮肤营卫,为六经之藩篱,外邪侵袭,太阳首当其冲,所以当外感病初起时,均表现在体表方面,故属于表证。临床中太阳病可分为太阳病本证、太阳病兼证、太阳病变证和太阳病类似证。太阳病本证依据邪
4、气差异、病情轻重及病人体质强弱,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及太阳病轻证三种类型。论中主要论述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三、证候分析在太阳病主症基础上症见:发热、汗出、脉浮缓,名之为太阳中风证。病人素体腠理疏松,感邪后卫气司开合的功能失调,汗孔但开不阖,卫气不能固护营阴,营阴外泄则汗出。营不内守,脉虽浮而脉体宽缓柔和。卫气病理性亢进,正邪交争于体表则发热,汗出使热有外出之机,热势相对轻浅。汗出、脉浮缓体现了风性疏泄的致病特点,故“中风”三、证候分析太阳病轻证为表证日久,不得汗解所致,临床以阵发性发热恶寒为主要证候表现。太阳病虽然是外感病的初期,病情比较轻浅,但若失治误治,亦可导致许多新的兼变证。
5、太阳病兼证是指太阳本证兼见一些其他症状表现,依据不同的原有证候,可将其分为;太阳中风兼证和太阳伤寒兼证。太阳病变证是太阳病治疗不及时或经误治而导致的新病证,其已不属太阳病,而将其列为太阳病篇,是提示太阳病失治误治后的病情复杂多变,也告诉读者对千变万化的太阳变证应该如何处理。太阳病类似证是临床表现类似太阳病的一类病证,也不属于太阳病,而列于太阳病篇,是为了与太阳病证相鉴别而设。三、证候分析(一)太阳病“传”与“不传”的判定举要四、传变与愈期【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一)太阳病“传”与“不传”
6、的判定举要四、传变与愈期【原文】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二)太阳病愈期推断四、传变与愈期素问热论曰:“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首先,太阳病六七日后有不愈而传变的可能,如何预防和截断其传变,这里仲景以欲传阳明为例,指出“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针刺足阳明经穴,使其经气流通,抗病之力增强,则正能胜邪,即可阻止其发展,缩短病程,就可及时痊愈。“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传变与愈期(一)太阳病“传”与“不传”的判定举要四、传变与愈期【原文】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四、传变与愈期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伤
7、寒论注中说:“七日表解后,复过一候(编者注: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而五脏元气始充,故十二日精神慧爽而愈。”四、传变与愈期【原文】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四、传变与愈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巳午未三个时辰,即9时至15时是自然界的阳气最旺的时候,人体的阳气得天阳之助,祛邪有力,故将愈的病人多在此时正胜邪解,精神慧爽。四、传变与愈期【相关原文】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
8、0)四、传变与愈期【相关原文】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一、太阳中风证 二、太阳伤寒证 三、太阳病的随症辨治 四、太阳病轻证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一、太阳中风证【证候形成】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肌表,卫气浮盛抗邪而发生的以卫外不固,营阴外泄为病机特点的证候。【证候表现】发热,汗出,恶风寒,头项强痛或头疼,鼻鸣,干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浮数或浮缓。一、太阳中风证【诊断依据】符合以下两点即可参考诊断:具有太阳病的典型证候,如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病人往往素体
9、腠理疏松,其人多表现发热程度不高,汗出,脉浮而相对宽缓柔和。一、太阳中风证【鉴别诊断】与太阳伤寒证鉴别。太阳伤寒证可先见恶寒而后发热,热度较高。无汗,脉来浮而绷紧有力。当头项疼痛明显或周身有疼痛时,应特别注意汗出之有无。与阳明病里热炽盛的病人鉴别。此类病人因里热外蒸,而见发热、汗出,初期亦可有短暂恶寒。应该注重在舌象及口渴症状方面的比较。当呕吐症状突出时,要注意是否发生太阳与阳明合病或欲传阳明。一、太阳中风证【治则治法】治则:扶正祛邪。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处方医嘱】方用桂枝汤,处方如下:桂枝912g 白芍912g 炙甘草6g 生姜912g 大枣6枚二剂,水煎200ml,一般可分两次服。
10、嘱:药后啜粥,温覆,取微汗。汗出病差,余药勿服。若不效,间隔46小时,不避晨昏,连续服用。忌食生冷、油腻,随诊。一、太阳中风证【应变举要】服桂枝汤后,若诸症不减,仍头项强痛、发热、脉浮,反见心烦不安者。可在服药前先针刺风池、风府穴,以疏通经络,缓解症状,再服用桂枝汤。针药并用、内治外治相结合,有利于邪气外解而病愈。一、太阳中风证【应变举要】根据临床报道:当头疼明显时,可酌情加入川芎、白芷、羌活、藁本等;兼见鼻塞清涕者,可酌情加入辛夷、苍耳子;兼见呕吐且较明显者,可酌加制半夏、芦根;当出现舌红、苔黄等热象时,酌情佐以清热之法,加入黄芩、芦根、竹叶等;当兼见湿浊邪气而舌苔白厚腻时,酌情佐以化浊法,
11、加入佩兰、扁豆、茯苓等品。一、太阳中风证【预后转归】太阳中风证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若能及早治疗,调护得当,可迅速痊愈。从传变角度看,太阳中风证病久失治可能入里化热,有形成邪热壅肺咳喘者,如原文162条;有转属阳明,形成阳明热盛津气两伤证者,如原文第26条等。【验案举例】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睡去。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汗不减,反加甚。次日诊之。病者头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当与桂枝汤原方:桂枝9g,白芍9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又次日,未请复诊。后以他病来乞治,曰:“前次服药后,汗出不少,病遂告瘥。药力何其峻也?”然安知
12、此方乃吾之轻剂乎?一、太阳中风证曹颖甫.经方实验录.第1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5【误案举例】刘某,男,60岁,某中学教员,1963年5月6日。素来嗜好烟酒,形体瘦弱,工作过于劳累,1周前曾感冒,至今未愈。从5月1日开始发烧头痛,恶寒,咽痛,面部略红,曾有医生诊为外感,予服辛温解表药:桂枝6g,白芍10g,炙甘草3g,生姜3g,大枣7枚。1剂后即面目红肿,体温升至39,咽红肿痛,病势沉重。即请某医诊治,诊为大头瘟,用普济消毒饮原方,未加减:升麻3g,柴胡3g,连翘10g,薄荷3g,马勃3g,牛蒡子6g,芥穗6g,僵蚕6g,玄参15g,金银花10g,板蓝根10g,苦梗6g,甘草
13、6g。1付。一、太阳中风证【误案举例】药后发热更重,体温39.3,面目红肿加剧,眦流黄水,皮肤作痒,咽红肿痛,嗜睡,夜间神志欠清,舌红口干,苔黄且腻,两脉洪滑且数,大便未通,小便短少色深。此温毒蕴热夹湿,误服辛温之桂枝汤,又服升、柴、芥穗之升阳疏风,致使热势鸱张,病已深重,防其神昏致厥。姑以清气兼以解毒,凉血分而化其湿,辛辣荤腥皆忌。紫草10g,地丁草10g,连翘30g,金银花30g,黄连6g,黄芩10g,赤芍10g,蚤休10g,僵蚕6g,片姜黄6g,2付。外用赛金化毒散15g油调外敷(或如意金黄散醋调外敷)。一、太阳中风证二诊:1963年5月9日,服上方2剂后,体温降至37.6,两脉洪滑,热
14、象已退,面目红肿亦减,仍有黄水,但量不多,皮肤作痒,咽红口苦,夜寐稍安,大便通而不畅,小便黄少。温毒蕴热渐减,湿邪仍在,再以疏风燥湿,凉血解毒。蚤休10g,蝉衣16g,赤芍10g,黄芩10g,黄柏10g,苍术3g,片姜黄6g,僵蚕6g,金银花25g,白鲜皮10g,焦三仙各6g,3付。另用如意金黄散10g外敷。三诊:1963年5月13日,前药连服3剂后,身热退净,面肿已消,眦流黄水亦止,两脉弦滑,舌红苔白,胃纳已开,二便如常,皮肤痒势已退,再以凉血疏风,化湿止痒。连翘10g,忍冬藤25g,赤芍10g,黄芩10g,黄连4.5g,地丁草10g,川萆薢10g,花槟榔、地肤子各10g,焦三仙各10g,3
15、付。上药又连服3付之后,身热已退净,面目肿势已退而眦流黄水未作,饮食二便如常,嘱其忌荤腥鱼肉等类,后半月恢复正常。赵绍琴.温病纵横.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22123【防误要点】注意药后调护。不可致大汗淋漓,以免汗出过多损伤正气,或发汗太骤,祛邪不尽。灵活把握剂量。病人初服桂枝汤后出现烦躁,一定要审慎辨证,若患者为感受风邪较重引起,当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若患者已发生传经,当观其脉症,随证治之。当对患者行针刺治疗时,因风府穴是全身危险穴位之一,若经验缺乏者,可针刺大椎穴代之。一、太阳中风证一、太阳中风证【思考启示】太阳中风证有汗出表现,反用桂枝汤发其汗,因前者为病汗,后
16、者为药汗。临床中,药汗与病汗在机理及表现上有何异同点?伤寒论对太阳中风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辅以针刺,针刺在本证治疗中有哪些作用?若不予以针刺,应该如何治疗?在哪些情况下可考虑针药并施?【相关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
17、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一、太阳中风证【证候形成】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肌表,正气奋起抗邪,而导致以卫阳郁闭、营阴滞涩为主要病机特点的证候。【证候表现】发热或无热,恶风寒,头痛,无汗,气喘,四肢关节疼痛或周身酸楚,舌淡苔薄白,脉浮、浮紧或浮数。二、太阳伤寒证二、太阳伤寒证【诊断依据】符合
18、以下两点即可参考诊断:具有太阳病的典型证候。患者具有恶寒,无汗,脉浮紧等寒邪闭表表现。二、太阳伤寒证【鉴别诊断】当脉象浮数明显时应注意与温病相鉴别。与太阳中风证相鉴别。中风证患者多素体腠理疏松,发热但热度相对较低,多有明显汗出,脉浮而宽缓柔和,头项强痛但无明显身痛,故应注意患者素体体质状况,发热程度的高低,脉搏是否绷紧有力,有无明显的汗出,有无明显的体痛等。与伤寒兼郁热在里证相鉴别。二、太阳伤寒证【治则治法】治则:祛邪。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处方医嘱】处以麻黄汤,处方如下:麻黄912g 桂枝69g 杏仁69g 炙甘草35g二剂,水煎200ml,分两次服用。嘱:不需啜粥,温覆,取微汗。汗出
19、病差,余药勿服。若不效,间隔46小时,不避晨昏,连续服用。忌食生冷、油腻,随诊。二、太阳伤寒证【应变举要】若感受风寒较轻,无明显头身疼痛,可酌减麻黄、桂枝用量,加入苏叶、荆芥、防风等。若有清稀白痰,可酌加陈皮、制半夏、苏子等。若风寒夹湿,头身困重,甚则头重如裹,苔白腻,可酌加羌活、白术等。若有咳嗽,可酌加紫菀、款冬花等。若头痛明显,可酌加川芎。二、太阳伤寒证【预后转归】通常服用麻黄汤后遍身微汗出而病解,大多在服用一、两剂后痊愈。有少部分病人由于卫阳被郁化火,火灼浮络,服药后可能会出现衄血,病邪随衄而解,如原文第46条。也有少部分病人由于素有内热,服药后蒸蒸发热,不恶寒反恶热甚至腹部满痛,此为转
20、属阳明病,如原文第248条及254条。若医者未详审患者体质,虚弱病人服本方后也可有亡阳之险,此时应采取迅速有效的急救措施。若医者误诊,将温病诸证辨为本证,发汗不惟不解,反生他患,此时不可一误再误,当以温病法治之。二、太阳伤寒证【验案举例】刘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用麻黄汤: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1剂。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通身汗出而解。陈
21、明.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第1版.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二、太阳伤寒证【误案举例】王某,男,35岁,矿工,住院号10327。因发热头痛9天,于1997年8月30日入院。病起于当月21日,浴后骑摩托车汗出受风,旋即感周身酸痛不适。次日发热恶寒头痛,在本市某医院治疗1周,诊断为“伏气温病”,服清热解毒散邪之剂,并用青霉素、病毒唑、清开灵注射液无效。至入院前1天更觉头痛如裂,重胀难忍,以手抠头,时欲撞壁,躁扰不宁,时时呼号。自疑为头部肿瘤而来诊。入院时查体温38.6,血压17/9kPa,恶寒,头痛甚且沉重,无汗,恶心,呕吐3次,咳嗽,甚则引胁下痛,吐少量黄黏痰,咽不痛,口干欲饮,纳呆,溲短赤,
22、大便如常。舌边尖红、苔白,脉浮数。查血沉、白细胞及分类、尿分析镜检、大便化验、胸透均无异常。请神经内科会诊,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颅脑CT、脑电图均无异常发现。二、太阳伤寒证【误案举例】此证乃太阳伤寒,闭塞腠理,郁久不解而成。拟开发腠理,祛寒泄热。处方:生麻黄18g,桂枝15g,杏仁12g,荆芥12g,防风12g,生甘草10g,1剂。患者服下即周身濈濈汗出,昏睡至晚11时醒后,体温降为37.2,头痛恶风消除。翌晨体温36.1,惟觉肢体倦怠乏力,口干,头昏,舌淡红、苔白,脉转平静。处以麦门冬汤(太子参易人参)加砂仁,2剂,调理而愈。刘松涛.外寒误治致发热不退.湖南中医杂志,1999,2:42【防误
23、要点】需与太阳中风证鉴别清楚,二者虽然都为太阳病,但治疗却迥然不同。无汗为本证之眼目,必有之症状。有汗者不可诊断为本证。需与素体阴阳气血不足而致无汗者鉴别。当结合患者素体体质、脉象及全身症状作出判断。凡亡血家、疮家、衄家、汗家、咽喉干燥者、淋家、尺脉微、尺中迟等,提示阴阳气血津液虚损者,皆当慎用或禁用本方。二、太阳伤寒证【思考启示】本证与中医内科学中的哪些病证相重叠?从治疗角度讲,误用麻黄汤会有哪些不良后果?原文中有哪些条文直接或间接提及?仲景脉法中,紧脉可以主哪些病证?为什么有时候生活环境相同的人感受外邪后却有伤寒、中风及温病之别?二、太阳伤寒证【相关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二、太阳伤寒证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