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ppt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第8 8课课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一:老 子老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做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他学识渊博,据说孔子曾书。他学识渊博,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老聃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
2、历史地位历史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思想老子思想: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其自然;世间的人们应顺其自然;世间的事务都有其对立面,如难事务都有其对立面,如难易、长短、前后;对易、长短、前后;对立的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善于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学说记录学说记录:道德经道德经 道道德德经经书书影影难难长长高高强强前前生生易易短短矮矮弱弱后后死死看图说话看图说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二:孔子和儒家学说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3、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核心思想核心思想“仁仁”:主张主张“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下班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下班回家,他看见马棚烧没了,就问家人:回家,他看见马棚烧没了,就问家人:“马棚失火伤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着人了吗?”他却不问马怎么样了。他却不
4、问马怎么样了。对财产的损失对财产的损失对财产的损失对财产的损失只字未提。只字未提。只字未提。只字未提。爱人爱人(仁)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仁)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欲:想要。立,站立。而,表转折,才能够。立人,使动用法,使人站立,意思是把摔倒的人扶起来。达,腾达。达人,使动用法,使人腾达,意思是周济需要帮助的人。此句意指: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
5、,也要让别人腾达。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问道说:路问道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那个妇人说: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孔子问:“那为什么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妇人回答说
6、:“(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岀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论语论语是是孔子的弟子孔子的弟子记录孔
7、子言行的一部书,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初期书于战国初期。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第8课 百家争鸣(一)百家争一)百家争鸣的背景:鸣的背景:春春秋秋战战国国时时代代,社社会会处处于于大大变变革革时时期期,许许多多问问题题亟亟待待解解决决,产产生生了了各各种种思思想想流流派派,如如儒儒、法法、道道、墨墨、兵兵等等,各各学学派派纷纷纷纷著著书书立立说说,发发表表意意见见,并并互互相相辩辩论论,形形成成不不同同
8、的的学学派派,他他们们各各陈陈其其说说,史史称称“诸诸子子百百家家”。其其中中墨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很大。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很大。二、百家之争鸣二、百家之争鸣二、百家之争鸣二、百家之争鸣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具体体现:具体体现:经济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政治: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战争;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战争;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廷揽人才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廷揽人才阶级关系:阶级关系:诸侯士大夫(新兴的
9、地主阶级)崛起,诸侯士大夫(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士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学在官府为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办学在官府为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要张要求人民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求人民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提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提出要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出要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节俭。孟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倡派的代表人物,提倡“仁政仁政”治国
10、,提治国,提出统治出统治阶级不要过分盘剥人民;阶级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民为贵,社稷次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反对一切非正义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的战争。“主张主张“礼治礼治”,明确尊卑等,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级,以维系社会秩序。荀荀 子子庄子庄子战国时期道教的代表战国时期道教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人物是庄子。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其自然强调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要保持独立的人格。韩非韩非韩韩国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国人,战国时期法家
11、学派的集大成者,主的集大成者,主张君主治国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权威。他要靠法令、权术和权威。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当当时,时,各学派代各学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个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问题。各个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
12、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成为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成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学派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人物代表作代表作主要思想观点主要思想观点儒儒 家家孟子孟子孟子孟子“仁政仁政”,民贵君轻,民贵君轻荀子荀子荀子荀子实行实行“礼治礼治”墨墨 家家墨翟墨翟(墨子墨子)墨子墨子“兼爱兼爱”“”“非攻非攻”;选贤能;选贤能之人治国;提倡节俭之人治国;提倡节俭法法 家家韩非韩非(韩非子韩非子)韩非子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道道 家家庄周庄周(庄子庄子)庄
13、子庄子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人生应追求精神自为而治;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发展了由,保持独立人格;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思想课堂小结课堂小结1根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A春秋春秋 B尚书尚书C论语论语D诗经诗经2主张主张“兼爱兼爱”“非攻非攻”的思想家是(的思想家是()A老子老子 B孟子孟子 C荀子荀子D墨子墨子CDC课堂练习课堂练习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频繁的争霸战争频繁的争霸战争 B.学术繁荣学术繁荣 C.社会大变革社会大变革 D.新兴地主阶级产生新兴地主阶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