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思想史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思想史重点.doc(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二、正确对待中国经济思想史必须反对国粹派的夸大性与民族虚无派虚无主义,特别是虚无主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思想史不屑一顾。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不能搬用西方经济思想史的方法,西方经济思想史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时代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主要从商品、资本等范畴来研究,而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主要研究封建经济思想史,中国在鸦片战争前一直停滞在封建社会,中国近代社会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因此,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应该研究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但不能以之为中心,其中心应是土地及相关问题。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主要以两种形式分割,一种是地租,地主利
2、用地产直接向农业劳动者收取,一是赋役(赋税和徭役)。国家对土地私有者(自耕农与地主)征收,国家对对自耕农的赋役是对剩余劳动的直接剥削,对地主征收的赋役,则是地主所占有剩余劳动的分割。中国封建社会,没有欧洲中世纪那种工商业者的自治城市,中国的封建城市是封建统治者的强大堡垒。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基础,地租和赋役是封建社会中剩余劳动分割的两种主要形式。对任何经济问题的探讨一般都与地产、地租、赋役联系,一切经济思想都或多或少地与此相关。中国经济思想史中的优良传统主要有批判的传统、改革的传统、富于理想的传统。批判的传统就是敢于对一切阻碍社会经济进步的旧关系和旧思想进行批判的传统。如封建制
3、确立期,对奴隶制残余思想的批判,西汉对豪民、权贵横暴行为的批判。改革的传统是对经济政治制度中过时事物进行变革。富有理想的传统就是提出各种乌托邦理想的传统。如农家的并耕而食,道家的小国寡民、儒家的大同。第一部分 先秦经济思想第一讲 西周经济思想、财富概念说明周人对劳动创造财富已有蒙胧认识。西周财富观念以物质的使用价值为内容,不同等级的人所拥有财富的内容不同,把财富重点放在自然形态的财富上,容易产生财富是自然所创造的观点,、农业生产观念重视农业是世界古代各国的共性。西周对农业的重视主要表现在:第一,周礼“以九职任万民”,第二,每年立春日,举行“籍田”礼。十八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还非常欣赏,建
4、议路易十五举行这种仪式以示重视农业。、工商观念战国以前,思想界没有重农抑商观念。西周重视农业,但并不轻视工商业,西周对商业也较重视,逸周书中有许多史例,如大匡、大聚篇中提出给商人以诸多便利,如给予移居城市的乡村商人以住房。许多政治家从政前多从事过商业,如管仲。 古代许多国家如印度、希腊、罗马等一般是轻视工商的,但我国轻商观念产生于战国后期。、市场原则市场管理。西周固定的市多设于王城或诸侯国都之内,少数设于交通要道。其市场指导原则为“凡治市之货贿、六畜、珍异,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靡者(奢侈品)使微。” 价格管制。商品价格由政府任命的贾师制定,价格相近的不同商品排列在附近地段,以便不同社
5、会身份者购买。当时认为,奢侈品与日用商品的价格走向反映民风好坏。5、高利贷行为西周高利贷由政府直接经营,其原则只对生产贷款取息而对非生产贷款免息。利率约为。政府直接经营贷款业务比欧洲要早许多,欧洲最早的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开始于十二世纪晚期。政府经营高利贷业务,使高利贷行为合法化、王道化,使中国缺乏足够的反高利贷思想。而希腊、罗马政府反对高利贷,甚至反对任何取息贷款行为。、财政思想财政基本原则为量入为出。这是古代世界的基本原则,税收原则。按九种社会职业征收,主要实物征课,实行“任土所宜”与负担平均原则。财政支出方面提出了专税专用原则。第二讲 春秋时期政治家的经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制度
6、剧烈变化时期,也是我国经济思想史的光辉时期,可与古希腊相比。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土地王有制,独立的手工业者与商人阶层产生。文化教育方面,私人自由讲学逐渐代替贵族阶级的垄断。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春秋时期具有丰厚经济思想的政治家主要有周王室的单旗、齐国的管仲、晏婴、越国的范蠡等。管仲的思想保存在管子一书中,但管子一书保存了许多战国时期的思想,现成为了一显学管子之学,故单列。子产、晏婴、叔向与孔子同时,而略长于孔子,他们互相之间来往密切。 一、晏婴的经济思想晏婴,春秋末年齐相,以节俭著称。其经济思想主要有:1、义利观幅利论。幅是布帛的边幅,即边界。人们获得物质利益的边界是德与义。他
7、不接受国君赏赐,认为不是“恶富”,而是怕失富。2、经济政策上,主张薄敛与节俭。二、单旗的子母相权理论。子母相权论,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货币理论。春秋时周王室的单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所谓子母相权,指人们感觉流通领域的货币购买力相对于物价水平过小时(患轻),就另发行一种较重或较大的货币来作为价格计算新标准以代替流通中的现行计算单位,即“以母权子而行”,如果人们觉得现货币单位价值过大,不便于使用时(若不堪重),则另发行一种较轻的货币作为新的价格计算单位以代替旧的单位,两种货币仍并行流通,即“以子权母而行”。单旗的货币理论主要有:第一,“量资币”,将资财即当作使用价值的商品与货币相对立,已认识到有
8、了货币可以随时取得资财,又认为废除轻币,使“民失其资”,失去货币就是失去财富本身。将货币作为财富的最基本的存在形态。第二,“币重”、“币轻”概念说明他认识到货币与商品之间必然存在某种不轻不重或平衡的关系。由于这种平衡关系的破坏,才发生于人民不利的患轻或患重的现象。但这平衡是以什么为基础,没有进一步分析。第三,患轻时,发重币,以母权子而行,患重时,发轻币,以子权母而行。就是要以新的货币单位来代替旧的货币单位,而此新货币单位可以是轻币,也可以是重币,主要是使它能适应商品交换的要求。说明他认识到货币作为价格标准要能与现实价格水平相适应。他的主要着眼点是怎样使货币单位大小能正好适应商品的流通,至于流通
9、中货币数量的多寡很少考虑。单旗把货币流通当作客观过程来理解,认为王权之调节,必须遵守其客观性,不能任意规定其大小,也不能在社会经济条件不需要时任意加以调整,过早或过迟的调整,是“可先而不备谓之怠,可后而先之谓之召灾。”成为打击王权乱发货币的理论武器。 三、范蠡(计然)经济思想。计然是不是一个人,历来争论较大,我们仍采用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是范蠡的计然之术。范蠡他认为社会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因此须先知道天地之恒制,即自然规律以指导人们行动,才可以有天下之成利。指出,阴阳万物各有纪纲,顺之有德,逆之有殃。提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即客观世界充满矛盾与斗争,国家与个人都必须有备,即积蓄
10、粮食、布帛、钱币等。而要积蓄物资,必须掌握天时的变动,能掌握或利用天时的变动,就能掌握一切物质资源的情况(即时用则知物)。他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循环学说。把天道循环所引起的年岁丰歉现象与整个社会经济情况联系起来,这个理论是围绕木星的运动建立起来的。其经济循环论在贸易领域得到充分运用。提出,“水则资车,旱则资舟。”水旱车舟原则,并非简单囤积居奇,以贱买贵卖的不等价交换致富是前资本主义商人的特点,但商人达到这一目的有两种方式,一是所谓囤积居奇,一是范蠡的方法,即将某些尚未形成社会急切需要从而价格较便宜的商品,预行大量购存,待价格上涨时出售。主张所存商品价格已贵时,应把它当作粪土一样立即抛售,在物价便宜
11、时,应把便宜商品当作珠玉一样大胆收购,无敢居贵,不贪求过分高价,应从商品周转次数增多中增加商业利润。他认为商品价格的自发涨跌是自然规律,是天道。在价格方面,范蠡提出,国家对五谷的价格政策,国家应该领导价格,把它的波动局限在有利于生产与流通的一定幅度以内,在这个幅度内任其自由波动。他认识到:第一,价格对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二,价格对商品的生产与流通的影响。第三,谷贱伤农的概念是范蠡第一次提出,它成为历代谈农业问题的名言。第四,平籴政策可以齐物,关市不乏,从生产、消费和流通等领域来考虑。积著之理,即获取利润的方式。他提出,掌握的商品质量要好,方易于出手,所以要务完物,收购商品时要
12、以货币为媒介,但售出商品与购进商品时,要象以物相贸易迅速,加速资金周转,获取更多利润。主张无息币。商品与货币都要它们“其行如流水”,他认为,国家或个人,只要会做买卖,能通悉财货源流,就可通过商业的中介把别人的财富收入自己的手中。第三讲 儒家经济思想一、孔子的经济思想(一)财富观。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有两种解释:“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孔子前的伦理标准是义或德,孔子发展为一整套的行为规范“礼”,一切活动要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则。在财富观中,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13、浮云(论语述而)他曾说,“士志于道,面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他甚至将义与利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在孔子看来,伦理标准对人们追求财富不只是消极的限制,还有积极的追求,他认为“邦无道,富且贵焉”是可耻的,同时,“邦有道,贫且贱”也是可耻的。但他又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论语颜渊)强调安贫知命的教义。(二)生产与流通概念孔子对财富的生产不加以任何限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他认为财富的生产依赖于自然力,对财富的生产只能因势利导,不能横加干涉。孔子反对士人阶层直接参加生产孔子不仅反对士人直接参加生产,而且为他们指出一条出路,论语卫灵公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
14、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对商业并不反对。他反对多置关卡阻碍贸易。 古代思想家一般仇视商业,如柏拉图,但孔子与此不同。原因值得思索。(三)分配与消费观念他认为君子会安贫乐道的,只有小人难以贫而无恨,因此分配问题主要针对小人而言。主张在各阶层内部,实现一种不甚悬殊的分配状况。孔子并不主张在全社会内平均分配财富,但孔子第一次提出财富不均是引起社会不安和骚乱的首要原因,后代思想家以“不患寡而患不均”作为反对社会贫富不均的理论依据。消费观念。总原则是知足,具体标准是俭不违礼,用不伤义。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绝对的俭奢标准,其消费思想反映了等级观念。(四)财政思想孔子坚持个人的财富获取,
15、须受伦理道德的制约,但从社会而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君子少,因此从整个社会着眼,孔子将财富放在第一位。一方面,把足食作为足兵的前提,足食、足兵为民信的前提,另一方面又主张去食存信。孔子在谈为国的政治纲领时,把利放在重要地位。但在说君子个人立身处世的伦理规范时,君子不能以获取财富为首要目的。其财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提倡节用,反对聚敛。孔子提出薄赋,但不反对赋税,缴纳一定赋税,是获得土地私有权的法权保证。 第二,在租税上,孔子强调培养税源,反对竭泽而渔。在税率上,孔子主张什一税。孔子思想也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孔子是个轻视劳动,同时也不太注意物质资料生产的人,特别是反对士人阶层直接参加生
16、产。他不愿谈生产方面的事,即罕言利。这种思想对中国影响甚大。二、孔子弟子们的经济思想(一)子贡的经济思想子贡的经济思想主要有:第一,希少价值说。提出了物以稀为贵的价值论。第二,重视生产知识与机械的利用。第三,反对使用奴隶。 (二)大学、中庸的经济思想、大学的经济思想在国民财富问题上,大学首先提出“德”字,主持国政,德是基本的,财富是次要的。但有土此有财,说明他已认识到土地是财富生产的根源。在财政思想上,他提出,第一,国家拥有财富人民与拥有财富是矛盾的,主张藏富于民,强调财源,反对聚敛。把聚敛之臣比得连盗贼都不如。第二,在财源的培养上,从生产与消费的对比关系上去了解财用之是否充足。、中庸中的经济
17、思想第一,将天具体化。孔子以天代表自然力,中庸认为天地是生产万物的根源。天所以生万物,地所以载万物,中庸更将地具体表现为山和水,它是生产万物的直接根源。第二,提出工业能生产财富。将百工列为天下国家的重要任务。对百工要经常考核监督,即所谓“日省月试”,要按事功支付报酬。 中庸重视手工业是很罕见的。(三)大同、小康论大同、小康之说见于礼记礼运,大同的基本概念从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原则发展而来。小康则低于大同。这是儒家的理想社会。、大同思想。天下为公,首先在政治制度上,要求选贤举能,实现禅让制度。其次,经济生活上货不必藏于己,劳动不必为己,即生产资料与劳动成果为社会共有。第三,在人
18、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关心老幼病残,没有等级差别。大同思想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几乎同时出现,但二者有两个显著区别。第一,柏拉图坚持公妻制,反对家庭,而大同思想把男女各享受家庭幸福作为必要条件之一;第二,柏拉图的共产主义只适应三个等级的前二个等级,肯定奴隶制的存在,奴隶的还是三个等级之外的,而大同思想认为其幸福是全社会的都可以享受的。、小康思想小康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理想,而是儒家经常宣传的教条。已认识到私有财产制度是谋用、战争产生的根源。大同是为公而无私,小康是求在不变动私有制的基础上以礼来处理或减少社会纠纷。礼有其具体的经济内容三、孟子的经济思想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其主要经
19、济思想有:第一,财富观。孟子开篇即说,“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句话成为后代儒家的教条。但并不罕言利。在经济问题上,强调行为的后果而不甚重视其动机。孔子主张个人财富的获取完全服从道德规范的制约,但孟子与此不同。已认识到物质环境对人的影响。但他反对完全离开道德标准来谈财富。从国家角度来谈财富问题时,却主张把伦理放在第一位,把财富放在第二位。这与孔子又是不同的。孟子并非是主张治国而完全忽视经济事务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济的方案,如恒产论、井田制等,他之所以在治国上重视伦理,主要是反对当时各国以战争来开疆拓土,不行仁政。第二,恒产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拥护私有财产制度的理论。孟
20、子的恒产论主要坚持小农经济模式,给与农民小块土地,将农民固着在土地之上。 第三,分工与劳动社会分工是孟子的重要经济思想。孟子不仅认识到分工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分工的利益。第四,价格与质量。价格与价值。孟子认为价格之大小应该决定于商品本身的质量。他与子贡、范蠡等以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不同,从商品本身寻找商品价格不同的原因。孟子认识到不适当的价格会影响生产,“巨屦小屦同价,人岂为之哉”,必定导致“相率而为伪”。孟子首次提出“垄断”一词,孟子的“垄断”指小商小贩在市场上的投机活动。第五,财政思想。第一,孟子财政思想以仁政为基础,主张租税的征收以是否有利于民众为准。因为要“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21、。”(告子下)国家必须有充裕的财政收入。将租税之应否征收决定于是否对人民有利。第二,孟子主张实行农业单一税制。第三,对农业的征课,反对固定数量的实物税,主张“助而不税”,实施劳役地租。第四,税率主张什一税。他把“什一而税”视为不可变更的正确税率,无论大于或小于什分之一的税率,他都坚决反对。第六,井田思想。孟子前没有井田制的记载,孟子后,此后到清代,一直有人主张恢复井田制。井田制中带有不少的理想成分。四、荀子的经济思想。荀子属于儒家,但杂有多家的思想。其经济思想主要有:第一,欲望论。孔子提出,富与贵,人之所欲。(论语里仁)荀子将欲望论加以扩充,为其性恶论的基础。他认为人的物质欲望是人之所生而有的
22、,荀子礼论篇说,“人生而有欲”。追求生理欲望的满足是自然行为,反对墨家的寡欲论与道家的去欲论。主张节欲和道欲。即将欲望适当调节与利导。他认为欲望本身是自然的生理现象,与满足欲望的要求不同,荀子称为“求”,人们的“求”并非只根据生理欲望活动,而要经过理性的思维进行判断才能决定是否去求。第二,生产观念。分工的观念。他将分工的必要性说得十分具体,在同一行业中,须专一于业务,才能达到精通。他要求“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使人保有一个固定职业,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体系配合成为“与万世同久”的“大本”。荀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其于后天教养,可以互相转化。对劳动力的适当使用重视,不强调自然力对财富生产的作
23、用,而着重劳动对财富的作用。荀子认为工商业是不生产的,农业是唯一的财富生产本源。荀子认为工商业也是社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的行业,它们的职能也是必要的。为使封建地主经济能在全国社会范围内取得支配地位并加以巩固,必须把工商业的活动范围加以限制,使它只能在有利于或无损于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限度内进行。这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既承认工商业的社会职能而又主张抵制工商业的原因。第三,分配概念。没有提出均贫富,认为贫富差异是合理的。与他乐观主义的生产观念有关,他认为财富的生产快于人口之增长.而产生贫穷的原因在于不“明分”或“无分”。明分指每人有一定的地位和职业,在经济方面是使人民群众按照一定的分配制度生活,不使发生
24、争端。贫穷的原因是没有一定的分配制度。 第四,贸易观念。荀子主张抵制工商,但对贸易的社会职能有一定的认识。他认为贸易可以使财货流通。主张整修道路,整理廛肆居所,以使商旅往来不感困难。主张等价交换,他主张发展国外贸易。扩大对外经贸,可以获得许多本国不出产的珍奇物品,以增加本国名阶层的物质享受。第五,消费观点。他把节俭看作是和自然进行斗争的一种手段。但他又认为过度的节俭会阻碍赏罚制度的推行,最后会影响财富的生产。有赏而不能满足物质欲望,则无人重视奖赏,因而失去了赏的作用。对于民众的消费,他要求每人的收入在支付消费之后还须有剩余。第六,财政观念。其基本观点是“上下俱富,交无所藏。”是儒家“藏富于民”
25、与法家“国富而民贫”的折衷观点。在租税方面,荀子也主张减轻力役之征以免妨碍农业生产。主张“罕兴力役,无夺农时,”继承“关市讥而不征”,不对山泽产品进行课税的传统。 第四讲 墨家经济思想墨子是自食其力的自由民代表,认为富贵夭寿不是先天注定的,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加以改变。其主要经济思想有:第一,交利论。首次提出利为哲学纲领,利为社会伦理之基础。分辨义与不义的标准以行为之利人与否以为断,利于人就是义,不利于人就是不义。儒家以伦理规定利,墨家以利规定伦理。利字贯穿墨子的学说和行为。墨子的利是广义的,主要指物质利益,但也不仅指物质。利的范围十分广泛,只要使人喜欢的的事物就是利。但利民的具体内容最终归结为
26、物质财富.如将利的范围扩大到国家,其利与不利的标准是,利是利多害少,不利是害多利少。墨家的主要方面是交相利。从兼爱推出交相利。墨子重视功利,但他不是一个个人利已主义者。把个人利益与整个集体利益揉和在一起。提倡交利,通过自利达到互利。第二,价值与价格。其商品价值论散见于经说上、下、经上、下。其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已有所区别,经说下说,“为屦以买,不为屦也。”制成屦以购买别的商品,对制屦者本人来说,它已不再作为屦来使用了。同时代的亚里斯多德也有相似的看法,每种货物都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物本身所固有的,另一种则不然,既用来穿,又用来交换。同时,墨子认识到商品具有它的内在价值,价格的高低以此内在价
27、值为依据。商品的成交价格无所谓贵贱,只要经过买卖双方的详细评定以后,这种价格反映商品的内在价值,即所谓反其价。他已认识到能正确反映价值的价格是最适当的价格。对等价交换也有所认识。但同时,墨家也认为商品价格是由主观决定的,“宜不宜”,在于“欲不欲”。 第三,劳动生产与分工认识到劳动创造财富,在分工方面,他已意识到有社会分工及一个生产单位劳动过程的分工。意识到有一种地区分工和按性别进行的自然分工。认为脑力劳动也有分工,和体力劳动者从事生产的劳动一样,是一种职业上的分工。但墨家对于为什么要分工以及社会分工和生产过程上的分工的本质差别何在不清楚。 第四,国家与等级。墨子把国家的起源认为是经济上的需要。
28、 他认为社会等级是必要的,但又认为人们可通过政治地位的获得而改变等级。墨子反对以骨肉或故旧、面目美好为标准用人,要求以贤与智为条件来决定贵贱等级。第五,人口观念。墨子是中国古代谈人口问题的第一人。墨子以前,越王勾践第一次强力推行人口增殖政策。墨子以后梁惠王与秦孝公,都厉行人口增殖政策,但他们的人口增殖政策完全是为了适应兼并战争的形势。墨子提倡增殖人口不是从军事着眼,而是从发展社会生产着眼。他的富国众民之术,不能以扩充领土方式为依据,必须在一定领土上增加人口数量,墨子认为只要采取节用政策,天下财富就可以加倍,但人口难于加倍。第六,财政观念。他只反对厚敛,不反对正常的租税和关市之征。第七,消费论。
29、要求门徒生活上清苦,以自苦为极。但对普通民众虽有具体标准,但并非太低。第五讲 法家的经济观点一、李悝的经济思想。 李悝,战国时魏人。著有法经六篇。其主要经济思想集中在汉书食货志中的尽地力之教。其经济思想主要有:第一,重农思想。其尽地力之教就是发展农业。尽“地力之教”就是提高劳动强度与劳动技术,挖掘土地的潜力,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他认为农业是产生财富的唯一根源,应禁止奢侈品生产。第二,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重视劳动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他已明确价格对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基本关系第三,平籴政策。提出由政府在丰年征购粮食储存以备荒年发放的稳定民食的措施。其平籴目的是使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有好处。 二、商鞅的经济思
30、想。商鞅变法的政治经济意义。首先,运用政治权力废除田地的封疆阡陌,土地自由买卖,为地主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其次,推行县制,废除旧贵族的地方特权。割断官爵与土地占有权力的联系。商鞅把官爵分为二十等,以军功为依据,除一等爵彻侯得分封食邑外,其余变成领俸禄的官僚。再次,创立征赋制度,统一度量衡。其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商君书中。 第一,财富观念。他认为农业是财富生产的源泉。他所意味的财富主要指粟。在土地利用方面,特别重视耕地,第二,自利观念他认为自利是人之本性,人的每一行为都要求得到最大限度的经济效果。他注意人们行为的经济效果,要求统治者根据人民所求或所避的自利动机实施法禁。没有把人们的自利观念作为经
31、济活动的动力。第三,分配观念。主张均贫富,主张国富而民贫,在他看来,国富,国强或国治是同义词。他认为要强兵就必须使民弱,民怯或民愚,这样的人民通过重刑或重赏即可使其变为勇敢的士兵。他既要迫使人们专一于农以富国,也要迫使人们成为家不积粟的贫民,因为人民贫穷了,才能重赏,才能被驱使去从事所恶或所难的事。如果人人富有,则统治者的工具,刑与赏,有时可能不易发挥作用。商鞅均贫富的手段与管子不同,管子主张采取经济措施加以调节,而商鞅主张依靠国家的刑与赏来达到目的。第四,贸易与货币主张抑商,商鞅抑商的目的是劝农,并非根本否定商业的作用。在货币方面,他认为黄金与粟是相互排斥的,轻视货币。国家的主要财富是粟,让
32、黄金流入而使粟流出国外,则国内无粟,即有黄金亦无所用之,所以是金粟两死。第五,农战政策商鞅重农不以发展社会生产为专一目的,而要通过农业的发展以加强军事实力,最后实现全国的统一。因此将农与战结合在一起。商鞅农战政策的顺利推行与土地私有权的确立关系密切。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措施奖励农战。如在经济上,增加农业人口,提高粟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业的发展,对酒肉采取高价与重税政策,以高价限制消费,以重税使商人由高价所得到的巨额利润通过租税转移到政府手中。粮食贸易管制,如禁止商人从事粮食买卖,认为这样可使农产品价格不受年岁丰歉的影响,禁止农民间的粮食买卖,目的是使生产技术差和不勤劳者得不到粮食,而努力
33、耕作者可将余粮高价卖给政府。推行有利农业的租税政策,对农业税征收实物并订较轻的税率,以直接鼓励农业,对农业以外的行业课以重税。商鞅基本精神是一切为了农业,而农业是为了准备战争。 第六,人口政策。强调人与地的对比关系。商鞅所以不采取人口自然增殖作为其增加人口的基本政策,原因是人口的自然增殖需要较长时间。第七,财政政策。主张封建财政的统一与重税政策。古代思想家,一般主张轻税,商鞅坚持重税政策。与非农业税而言,农业税不重,但商鞅整体上实行重税政策。 三、韩非的经济思想。第一,自为论。源于慎到。韩非认为让人人自为自利固然合于自然之性,但毫无限制的自为自利必然引起争乱。而制止争乱的办法是法权。韩非把自为
34、自利的作用扩展到极端,认为一切人与人的关系都基于人们的自为自利。韩非的自利论否定了一切伦理规范的作用。比古典经济学派自利主义的代表亚当斯密更彻底,其在道德情操论说明自利冲动只适用于经济活动范围。韩非将自利具体化为“计算之心”。继承了商鞅的观点韩非从计算之心出发,也将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理解为交换关系。第二,反足民论儒家主张藏富于民,墨家以饥、寒、劳为民之三患。道家主张在不同程度上要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要求,管子虽说“民富不可使”,但也说,“民贫则难治也。”商鞅最早提出“国富民贫”的理论,目的是建立强力政治,而韩非从理论上公开反对足民,认为足民不独不足以言治,而且是有害的。他认为财货足用以后,会产生奢
35、侈及怠惰两种害处,两者应除去, 使人贫困。 第三,人口观点与贫富问题关于人口问题,人们主要谈两个问题,一是感觉人口少,要求增加人口;二是注意人口与土地的对比关系。韩非在此基础上有新的发展。首先,韩非认为古代人口少而他所处的时代人口众多,现实的问题不是人口少而是人口过多的问题。其次将过去人口与土地的对比关系发展为人口与财货的对比关系。从人口与财货的对比关系去分析社会治乱的原因,韩非是最早的。说明他已模糊认识到人本身的再生产与财富再生产问题。他认为社会的一般贫困,是由于人多财少,而个别人有贫有富是因为贫穷是奢侈与懒惰造成的,富有是勤俭的结果。第四,从耕战论到“农本工商末”口号的提出他没有提及奖励农
36、业的具体措施,主要从理论上宣传耕战的重要意义。韩非一方面要求取消不耕而富、不战而有爵位的特权现象,一方面在六反篇中反对所谓贵生之士、文学之士、有能之士、辩智之士、任誉之士,在五蠹篇中更将讲仁义的学士、讲纵横的言谈者、带剑的侠士、侍近之臣及工商之民称为五蠹,社会之害。韩非因袭荀子重农而抑工商的观点而加以发展,荀子、商鞅虽有重农抑工商的主张,但没有将农工商与本末明确联系起来。自韩非起,始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形成农本工商末的口号。第五,财政观点租税政策,没有明确提出重税,但不赞成租税过轻,他认为轻税会使人民因财用多而流于奢侈,由奢侈而使家贫,以及因财用多而不努力工作。韩非已有把税收作为国民收入再分
37、配的认识。在徭役上,他主张减轻法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与今天的启示一、自利:法权,否定伦理道德二、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本源:重农抑商三、国富民贫: 第六讲 道家经济思想(附农家)一、杨朱的贵己论。杨朱学派是战国初期的显学。杨朱的思想集中在墨子杨朱篇中。其主要观点有: 第一,贵己论。杨朱不承认鬼神的存在,否认传统的君权,反对束缚个性自由的等级制度,重视个人生命,倡立“贵己”“为我”的个人主义的伦理学说。第二,否定私有制度。他认为身与物都是自然的产物,不能所为私有。第三,消费观念。杨朱虽然反对社会经济活动,但又肯定追求物质欲望之满足是人类的天性。二、老子中的经济思想。正如顾颉刚所言,老子
38、一书非一人之言,亦非一时之作,而由于若干时代的积累而成。其主要经济思想有:第一,无为论。无为是老子的最高准则。主张绝圣弃智,无知无欲,甚至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反对私有制,反对贫富不均,反对过重的财政捐税,及兼并战争。 第二,欲望观念。其最高要求是无欲,其次是寡欲。他将知足作为从主观上分辨贫富的标准。“知足者富”,“富莫大于知足”,知足常足,常足当然可以视为富裕,如因客观财富虽多,由于主观的不知足,贪得无厌,能酿成极大的祸害。 第三,去奢崇俭。老子说俭为天下三宝之一,(三宝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第四,反对工艺技巧。认为工艺技巧为人为制作,认为工艺技巧是社会祸乱的原因第五,反对私有制主张“
39、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其分配观念主张均富。老子认为宝贵是不能长保的,所以要均富,因为天道是“损有余以补不足”。 三、庄子的经济思想。第一,否定欲望及物质财富对满足人的需要的作用。他认为欲望对人是不利的。主张一切顺其自然,认为物质生活水平愈向前发展,对人的本性的残害越大。一切物质生活的享受,对人们不是欢乐而是一种拘束与痛苦。 第二,鄙视社会经济活动主张返回自然,听天度日,这不同类型的人,他们共同之处就在于“囿于物”,“驰其形性”,将自我交付给外物,听任外物主宰自己的形性。他们共同地把受操纵的生活当作舒适的生活来接受,把压制性的社会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外物的强制当作个人的自由,终身不返,甚至根本
40、就不知道这不是符合人的本性的生活,这是真正的“哀莫大于心死”。心死就是一种对环境盲目地接受,不知道反思自己身遭心受的外在处境。对此,庄子每每要发出一声沉痛的叹惜:“悲夫”。 认为财货是产生争夺的根源。否定一切积极的经济活动。 第三,主张共利共给提出“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谓之友。”他的主要观念从“顺于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角度提出,从抹煞贫富差异,认为富贵不足以为荣,穷困不足以丑的观念发展而来。四、道家经济思想的影响道家把自然界的所谓无私应用到社会中,一般都反对私有制,主张均贫富,对一切生产活动抱消极、憎恶或反对的态度。其无为思想为历代主张经济放任的
41、理论依据。 五、农家经济思想。、许行的并耕论。许行的言行仅见于孟子滕文公上,其经济思想主要是并耕论。许行主张统治者应与民众一起参加劳动,并耕论者承认私有,而又反对剥削,主张亲自参加劳动。在商品价格方面,主张划一价格。许行的思想是小农阶层的极端平均主义。、吕氏春秋中的农家议论。他们认为务农有三点好处,其一,农民纯朴,易于被利用,可以使边境安,主位尊;其二,民农少私利,法令易于推行,力量易趋专一;其三,民农财产固定不愿迁徙,死守本地而无二虑。 第七讲 管子的经济思想管子非一人一时之作,大约到战国时期,其全部体系即已完成,其奠基者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管子代表新兴商人阶层的观点,把国家视为市场,总想
42、使国家的各种财政经济措施采用商业的经营方法。其经济思想主要有:第一,唯经济的政治伦理观点他认为只有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伦理标准才能发生作用,已认识到物质资料的生产构成社会生活的基础,第二,财富与劳动观念。管子以谷物、六畜、桑麻为财富的主要代表,很少强调金玉这类商品的货币作用。第三,自利观念。认为自利是人的天性,是一种客观存在。 第四,分工与分配观念。管仲在历史上第一次将民众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社会集团,各集团聚居在固定地区。春秋时期农村公社的瓦解,产生了大量独立的小农阶层,自由小工商业者也大量涌现,而长期兼并战争形成了武士阶层,这是四民划分的客观基础。春秋时代的士身份是很复杂的,但管仲的
43、士主要指武士。其来源主要从农民之“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中选拔出来。管仲将士与农结合起来,士平时留居自己家中,有战事才参加军旅。四大集团聚居,“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然后,“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同一行业的人相处一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可彼此交流经验,提高技术,“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价”,可以沟通业务信息,促进流通。从生产方面看,管子认识到工作必须专,专然后能成。认识到熟能生巧,可以相对减少工作所需劳动时间。在分配观念方面,管子认为社会贫富不均现象是
44、客观存在的事实。认为产生贫富不均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农业的季节性,不同季节有不同生产与生活资料的需要,对这些物资如不能及早准备,临时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三是民智不齐,即使田地及财产数量相同,而“智者不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偿本之事。”认为商人资本的“乘民不给”与人民智愚之不齐是产生贫富对立的根本原因。认为贫富悬殊对封建国家也是不利的,因此把“贫富有度”作为体现封建等级秩序的礼的重要内容。要实现“贫富有度”,必须消除甚贫与甚富的财富两极分化。管子要求君主对民众财富要作到“富而能夺,贫而能予”(揆度篇):要能“散积聚,钧羡不足,分并财利”(国蓄篇)。所谓“夺”“分并”指政府运用价格政策以防止商人的乘
45、机获取暴利,所谓“贫而能予”的“予”是给农民以小量的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管子重视富豪的兼并,认为这是造成贫富悬殊的主要原因,推出了系列防止兼并的措施,如政府准备部分生产或生活资料,在农民急需时贷放给农民,运用价格政策,运用预购制度先行付给农民生产资金,利用财政政策以调剂并减轻租税负担。其核心是通过国家对商品流通的掌握,以防止富商蓄贾、高利货者乘时兼并。第五,消费观念。管子在消费论上,既主张崇俭又主张侈靡。管子的消费标准与当时各学派相似,其崇俭与鼓励侈靡是对不同情况提出的不同要求,两者应用的场合和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 崇俭是一般情况都适用的原则,而侈靡是在特殊情况下所采取的手段。俭与奢的问题,实
46、际上牵涉的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问题,也是再生产问题。管子认为不适当的俭与奢都会影响生产,俭与奢的安排恰当,则生产与消费的对比关系也就恰当,社会再生产就可以正常进行。管子在一般情况下崇俭,管子不仅认识到俭在正常时期之重要性,也认识到侈靡在特定时期的特殊作用。执政者等到国家伤货甚至财尽才体会财货之不足,就太晚了。应在通过金贵货贱的倾向在财货未尽前早为之谋。“俭则伤事”也是从黄金角度考虑,俭则黄金的消耗少,则黄金多而使金相对于商品的价格趋贱。金甚贱会从根本上妨碍生产营利活动,故曰伤事。要等商品有余或过多而使生产停顿时,才知道于生产事业不利,也是不明智的。管子将流通中黄金(货币)增减动向作为消费的衡量器
47、,认为掌握了货币流通的动向,就可以知道在什么条件下要俭,在什么条件下要侈。管子认为,在社会生产不振时才提倡侈靡,同时认为在有积蓄时也不妨侈靡,提倡长丧重葬与亲友间的往来,以增加生产与就业的机会,所谓“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在生产不振时,“上侈而下靡,上下相亲,则君臣之财不私藏,然则贫动肢而得食矣。”管子侈靡论的中心是说明生产与消费不能脱节。第六,轻重理论。管子是古代轻重理论保存最多最详的著作。轻重论是管子全部经济学说的基石。史籍中所载轻重论最早是春秋时代的孙叔敖与单旗,但他们的轻重论限于货币。但管子中的轻重论不限于货币,其轻重理论可以应用到万物上管子主要将货币看作一种流通手段,并通过对货币的敛散以调剂供求。货币和万物一样也是积则重,散则轻。管子还将轻重理论运用于人事方面。其轻重理论甚至运用到外交上,但管子轻重论主要谈货币、物价及农产品交换。其轻重理论主要有:一,任何一种商品,都可能因一些人为的或自发的因素使其形成轻重之势。必须懂得这些,然后才能在必要时运用这些规律性以达到所企图实现的轻重要求。商品无论聚于国家或聚于富商,都会使消费者感受压力,感觉商品得之不易。反之,如商品散于市场,则感到便利,感到商品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