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思想史期末重点(共11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505928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思想史期末重点(共1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经济思想史期末重点(共1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思想史期末重点(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思想史期末重点(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简答一孔子的义利思想1)义以生利“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致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唯独礼器与,不能够借给别人,这是您的职责啊。(您通过封授)名爵而获得(臣子的)信忠,因臣子的信忠才能帮您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得好才会使人遵守礼法,人人遵守礼法才会做仁义之事,对人仁义则利人利己,获得好处。使普通的百姓都能享受利益,获得好处,这才是为政(治理国家)的大事啊。(2)见利思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而不忘乎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

2、为一位完美的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所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患难,见得思义”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没有; 听的时候要想想听明白了没有;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要想想是否忠诚;做事要想想是 否认真;有了疑问要想想怎样向人请教;遇事发恕时要想想后果; 有利可得时要想想是否正当。3)取之有义“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要取财有道,由不义之财得

3、来的福与贵,对本人来说就像浮云一般没有任何的意义。“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如果你这个国家有治国之道,但是结果还是贫穷,那么是耻辱的如果你这个国家没有治国之道,就算你是富贵的,那么还是可耻的孔子的财政思想国家财政开支方面节用论在礼仪上的消费,孔子主张“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讲究铺张扬厉和形式排场.外事礼仪中,孔子也认为要张扬。“子贡欲废告朔之饩羊”,子曰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子贡想在祭祀时,省去活羊。孔子说:“子贡啊!你爱惜羊,我爱惜礼。” (以“周礼”为统摄的财政思想维护“籍田以力”反对“初税亩”和“相地而催征”的财政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讳言财

4、利的财政观重本轻末的财政思想“敛从其薄”、“节用”的财政支出思想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收入思想藏富于民的财政分配思想注重公平,统筹兼顾的财政分配思想)可作参考适当补充二孟子的恒产论及其影响恒产论:人们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是稳定社会秩序、维持“善良习惯”的必要条件。“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人民有一个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和行为准则,就会,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

5、,然后加以惩罚,这等于陷害百姓。哪有的人坐朝,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五亩的宅地,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搞好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上了年纪的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影响:我们衡量古代思想家某一种主张究竟是进步还是落后,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考察这种思想

6、可能的实践后果。孟子从安定社会秩序出发,为私有财产制的建立作了辩护。在土地私有制广泛发展的战国初期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私有财产的建立可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孟子的“制民之产”的恒产论主张是一项具有进步意义的经济思想。 (主张人民应有恒产。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拥护私有财产制度的理论,恒产的范围包括农工业的财产,在当时条件下,最主要的财产却是土地。意即所说的恒产,就是拥护土地私有制度。笔者认为,所说的恒产是就直接生产者稳定地占有、使用、的权益而言的,而不是拥护土地私有制度。主张实行井田制度,在井田制下土地国有,只是把土地分给直接生产者固定地占有和使用而已。所以孟子的恒产

7、论不是拥护土地私有,而是维护农民稳定地占有、使用土地的权力,战国中期,由于广泛存在的个体农民在国家赋税、徭役的盘剥下和自然灾害的打击下,纷纷破产,无法进行,这时孟子倡导恒产,对稳定个体农民经济、发展生产是有利的。)有两种理解。井田制思想的蓝本“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

8、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行,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不正,(的面积)就不均,作为的田租收入就不公平,因此暴君污吏必定要搞乱田地的界限。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制定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虽然地万狭小,但也要有人做君子,也要有人做农夫。没有(做官的)君子,就没有人来治理农夫;没有农夫,就没有人来供养君子。请考虑在农村实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都市自行交纳十分抽一的赋税。卿以下(的官吏)一定要有可供祭祀费用的五十亩田,对家中未成年的男子,另给二十五亩。(百姓)迁居都不离乡。乡里土地在同一的各家,出入相互结伴,守卫防盗

9、相互帮助,有病相互照顾,那么百姓之间就亲近和睦。一里见方的土地定为一方井田,每一井田九百亩地,中间一块是公田。八家都有一百亩私田,(首先)共同耕作公田;公田农事完毕,才敢忙私田上的农活,这就是和农夫有所区别的办法。这是的大概情况;至于如何改进完善,那就在于你的国君和你(的努力)了。”三老子的经济思想及影响经济思想:1、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适可而止,就不会受到危险。“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尚足矣。”罪孽没有再大于任情纵欲,祸患没有再大于不知满足,罪过没有再大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去奢崇俭。“五

10、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祸令人行妨”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 反对工艺技巧“人多技巧,奇物滋起”“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4、对私有财产的态度“生而不有,为而不持” 生养了万物而不强加自己的倾向(使其发展);有作为于万物而不因功成业就自居“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满屋子的金玉财宝,并不能长久保持。由富贵而生骄纵之心,是自己给自己遗留祸殃。理想社会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

11、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效率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陈列它。使人民再用的方法来记事。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影响:被后代思想家利用来作为反对政府经济干涉政策的理论依据。“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不给老百姓摊派赋税老百姓就可以富裕了“我无为而民

12、自化” 我不做什么而老百姓自己就可以养活自己“我无欲而民自朴” 我没有什么欲望老百姓就自然的朴素生活“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应该象烹小鱼一样小心、动作轻“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要以的方法,要、灵活用兵( 老子的思想客观上迎合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缓慢和墨守成规的倾向,满足了统治维护其生产方式的要求,因而为一些古代正统经济思想所吸纳,对历代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老子崇俭、节欲、不积的思想无论对广大劳动者产生积极影响。崇俭、节欲一方面可以限制有限的劳动

13、产品无节制地用于过度地消费。另一方面,又可以限止剥削者残酷剥削、聚敛财富的欲望,减轻百姓所受剥削压榨的痛苦。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希望均贫富和反对社会财富极端不均的愿望,成为历史上不断兴起的农民起义的理论根据。现代社会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模式所主张的“国家不干预”或“最小干预”法,可以从老子所主张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思想中找到承脉。) 四商鞅的经济思想财富概念 “农则易勤,勤则富”“粟爵粟任则国富”自利观念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逸),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人性好爵禄而恶刑罚。”百姓的本性,是饥饿了就寻找食物,疲劳了就寻求安逸,悲哀了就找寻欢乐,受辱了就求取荣誉贫富观念“强者必富,富

14、者必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抑商思想”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 人民的境内之事,没有比农事更苦的了。所以轻治不能役使他们。什么叫轻治?即农民穷而商人富。所以粮食贱而钱就值钱;粮食贱农民就穷,钱值钱商人就富。不约束商业和手工业,那么手工业者获利,而游荡求食的人也增多。因此,农民用力最为辛苦,而获利最少,不如商业和手工业者。农战政策(1)直接以政治手段予以鼓励农业:以官爵劝农战,招徕外国农业人口(2)采取经济措施鼓励农

15、业:提高谷物价格,管制粮食贸易,对农业实行轻税定分论。他把明确法令称为“定分”.“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为可分以为百,由名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尧、舜、禹、汤且皆如鹜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贪盗不取。故圣人必为法令置官吏也为天下师,所以定名分也。”名分一定,人们就会遵行,国家就能得到治理。 先秦时期重农抑商的演进李悝的平籴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粮价太高,就会损害居民的利益; 粮价太低, 又要伤害农民的利益。居民受到损害, 就会离散; 农民受到伤害,就会使国家 贫穷。所以粮价

16、过高和过低,它的伤害 都是一样的。指出国家应合理控制粮价, 才能国泰民安,国家要重视农业的作用。商鞅的抑商思想和农战政策(可参考上一题)(荀子提出“重农论”。他把农业和工商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不同部门相对待,既看到它们有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一面,又有互相对立、互相限制的一面,并在这种分析基础上建立了重农论。)作参考韩非重农抑商的理论“夫明主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本务而外末作” 明君治理国家的政策,总是要使工商业者和游手好闭的人尽量减少。而且名位卑下;以免从事农耕的人少而致力于工商业的人多。3.秦汉继续实行重农抑商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封建国家而言,农

17、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且重视农业有利于增加税收和兵员,征发徭役。秦汉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在此种生产条件底下 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发展商业缺乏最基本的条件。在封建帝王看来,私人工商业主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农民,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商业活动丰厚的利益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从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且商业流动性强,不利于管理和统治而农业则因为土地的限制而便于管理 五管子的消费思想崇俭斥奢:管子推崇节俭、拒斥奢侈的论述很多,散见于书中许多篇目,如法法篇曰:“明君制宗庙,足以设宾祀,不求

18、其美;为宫室台榭,足以避燥湿寒暑,不求其大故曰,俭其道乎?”把俭看成是“道”的内容,可见其崇俭斥奢的思想是其消费伦理思想的核心主张侈靡:“俭则伤事,侈则伤货” 国家太节省,对兴办事业不利;花费过多,对不利。“侈则金贵,金贵则货贱,故伤货” 国家过于奢侈浪费,就会提高,黄金价格过高,商品货物就会相应便宜,从而影响“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 国家太省俭,就低,如果太低,花费很多也兴办不了什么事业。“兴时化,若何?曰,莫善于侈靡。” “如何根据时代不同而改变政策呢?”回答说:“最好的办法是发展侈靡消费。管仲能辩证地认识侈俭,管仲倡导奢侈,目的是为了刺激生产,富足百姓,更好地掌权、治国。先秦时

19、期消费思想演进管子的财政思想1、“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 对人民征收有度,耗费又有节制“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偿,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干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杀其君,子有杀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上,国虽大必危。”(权修)土地生产财富,受时令的限制;人民花费劳力,有疲倦的时候;但是人君的欲望则是无止境的。以“生财有时”的土地和“用力有倦”的人民来供养欲望无穷的君主,这中间若没有一个合理的限度,上下之间就会互相怨恨,于是臣杀其君、子杀其父的现象产生了。因此,对人民征收有度,耗费又有节制的,国家虽小也一定安宁;对人民征

20、收无度,耗费没有节制的,国家虽大也一定危亡。 2、取之无形,予之有形 夫民者信亲者而死利,海内皆然。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故民爱洽于上也。租籍者,所以强求也;租税者,所虑而请也。王霸之君去其所以强求,废其所虑而请,故天下乐从也。人们总是相信爱己之人而死于谋求财利,这是普天下的通例。百姓又总是予之则喜,夺之则怒,这也是人之常情。先王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在给予人民利益时,要求形式鲜明;在夺取人民利益时,则要求不露内情。这样,人民就与君主亲爱了。“租籍”,是强制进行征收的;“租税”,是经过谋划索取的。成就王霸之业的君主,避免强制征收的形式,保留他经过谋划的索取

21、,这样,天下就乐于服从了。 3、国家经营事业,取得财政收入第一,盐铁专卖收入 第二,国家控制谷物流通的收入 限田、占田、均田的评价 为了限制土地兼并,提出“,以澹不足”的限田原则西汉末年,师丹重提限田论,孔光、何武据此提出具体的限田标准:不论贵族、平民,“名田皆无得过三十顷”,以三年为期,到期过限部分没收为官;商人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限田思想经创议后,不断有人申述发挥补充一些较具体的内容,事实上后世出现的许多土地方案都是限田思想的变种。 司马氏政权公布了占田制,其中除规定贵族与官僚占田数的级差限额外,规定农民占田以丁为标准,“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

22、,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食货志)。曾否实行尚有争论,但作为一种土地思想却反映了阻止的限田要求,并体现出比前代更为具体的法令规定。但丝毫没有触动大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如作为一种土地分配制度来理解,它只有取得土地的规定而无还田规定,也是其重要缺陷 北魏李安世的均田疏及据此于太和九年 (485)颁布的均田令,提出了中国封建时期最为周详的土地改革方案,并断续推行达三百年之久。(其主要内容是:露田男四十亩,女二十亩;麻田男十亩,女五亩,均于年老身死时交还,不得自由买卖。与牛所受则随有无还受。桑田、榆田、宅地的分配,由一亩到二十亩不等,并准其世袭或买卖,但购买者不得逾限。分得土地的农户须按规定纳税,还田

23、后即免除纳税义务)。均田思想并不要求改变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而是致力于将封建国家所掌握的大量公荒地平均分配给一些无地农民,使农业劳动力更有效地依附于土地,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封建国家的税收。司马迁与亚当斯密思想的比较相同点:(1)从研究对象看,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基本类似,也即研究财富如何增长的学问。(2)分工理论:都认为社会分工会随着人们生存和交换的需要而自发形成,无需政府人为发布政令去做安排。“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斯密将社会分工视为人类“自然倾向”的结果,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导致了交换的产生,并由交换引起了分工。它是人类天

24、性中的一种倾向的必然结果”,“这种倾向就是要求物物交换,以物易物,相互交易”。(3)肯定人的物质欲望。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充足的劳动报酬,会促使人们勤勉。勤勉象人类其他品质一样,与所受的鼓励成正比。丰富的生活资料,使劳动者体力增进,而生活改善和晚景优裕的愉快希望,使他们更加努力。所以高工资地方的劳动者,总比低工资地方的劳动者活泼、勤勉和敏捷”(4)政府职能太史公“善因论”,指出最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依据客观经济规律,顺应民间经济活动的自然发展,表现出鲜明的自由主义立场。斯密则主张政府充当“守夜人”的角色。“每个人都不知道如何增进他人的利益,甚至也不知道他人的利益为何

25、物。每个人仅仅知道自己的利益,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行事。但是,当他这么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使他在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去实现他人的或者公众的利益,虽然这不是他的本意。”(5)价格理论,都认为经济有自发调节机制。 太史公所谓“自然之验论”,认识到供求对价格的影响,所谓“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市场波动如“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应“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斯密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上下波动,引起波动的是供求变化。不同点:(1)直接或者间接讨论财富增长(2)是否为统治者接受 历史背景和影响(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同斯密的经济思想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此具有完全不同的社

26、会本质,斯密的主张是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质的规定,他把每一个独立的个人作为对立的商品生产者来看待,自然主张充分的自由竞争。而司马迁的看法则受封建生产方式的质的规定,在封建主义下,“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及建立在其上的各个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的依赖性为特征”。因此,司马迁不可能把封建主义下的人看作是“独立的人”,看作是能够无所拘束地进行自由竞争的人,自然不可能提出完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某种程度的干涉就是不可避免的)沈括的货币思想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流通必要量成反比“钱利于流借。十室之邑,有钱十万而聚于一人之家,虽百岁,故十万也。贸而迁之,使人飨十万之利,遍于十室,则利百万矣。迁而不已,钱不可胜计。今

27、至小之邑,常平之蓄不减万缗,使流转于天下,何患钱之不多也。”认为货币数量再多,如果只是聚于一人之家,对商业活动毫无助益,如果能够流动,流动得愈频繁所创造的景气扩散效果愈大 沈括还注意到类似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他说“钞之在民以千万计。今钞法数易,民不坚信。不得已而售钞者,朝得而夕贸之。故钞不留而钱益不出。”陆贽的货币思想(一)货币数量论陆贽认为货币是国家用来掌握轻重敛散之权,调节物价贵贱的重要工具,必须由国家垄断铸造。他说:“先王惧物之贵贱失平,而人之交易难准,又立货泉之法,以节轻重之宜,敛散弛张,必由于是。盖御财之大柄,为国之利权,守之在官,不以任下。他提出了一个国家通过控制货币流通以调节物价

28、的公式:“物贱由乎钱少,少则重,重则加铸而散之使轻。物贵由乎钱多,多则轻,轻则作法而敛之使重。是乃物之贵贱,系于钱之多少;钱之多少,在于官之盈缩。” 把形成物价贵贱的原因完全归之于货币数量,因此是中国古代的最典型的货币数量论。”(二)对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的阐释他认为钱重物轻陆贽指出:两税折交绢布,“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陆贽的量入为出思想与杨炎的量出为入思想陆贽“夫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生物之丰败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是以圣王立程(法),量入为出,虽遇灾难,下无困穷。理化既衰,则乃反

29、是,量出为入,不恤所无。”也就是说根据国家财政收入来制定财政支出,使财政收入与支出保持相对平衡,以免滥用开支,造成财政失控,而量出制入是衰世之法。 杨炎提出两税的征收原则是:几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予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幸。”他在我国财政史上第一个提出“量出制入”原则, 开我国预算制度之先河。丘浚“自为”的人性论“人之所为人,资财以生,不可一日无焉者也。所谓财者,谷与货而已。谷所以资民食,货所资民用。有食有用,则民有以为生养之具,而聚居托以相安矣。”“人心好利,无有纪极 ,财者,人

30、之所同欲也 ,通商牟利之事,断不能绝,虽律有明禁,但利之所在,民不畏死 ,若官府禁之,非徒无其利,而又有害焉 ”听民自为论他认为自秦汉以来,成功的发展经济的政策都是“听民自为”的,所以反对由国家规定田制及对私人占地施加种种的限制,认为这些做法都是徒劳无益的。在对待工商业、市场等问题上,他明确主张“苟民自便,何必官为”,主张“民自为市”,反对侵犯富人和商人的利益安富论养民“朝廷之上,人君修德以善其政,不过为养民而已。”“人君之治,莫先于养民。”养民对于统治者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盖国之有民,犹仓廪之有粟,府藏之有财也。是故为国者,莫急于养民。”富

31、人的重要性“富家巨室,小民之所依赖,国家所以藏富于民者也 ”“天生众民,有贫有富”“欲夺富与贫以为天下,乌有理哉?”主张中外通商。国家富有万国,故无待于海岛之利,然中国之物自足其用,固无待于外夷也,而外夷所用,则不可无中国物也,私通溢出之患,不可绝”货币金属论货币金属论又称金属主义的货币论,是强调货币的价值尺度、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将货币同充作货币的足值的金银等同为一,认为货币是一种商品,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其价值为贵金属的价值所决定,货币的本质就是贵金属。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

32、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主张引进近代机器工业。将工业作为国家实现富强的重要产业基础。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后来成为洋务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影响和意义:“师敌之长技以制敌”和“师夷长技以制夷”所具有的启蒙价值是无法估量的。首先,它冲破了国内“华夷之辩”的思想禁锢,破除了天朝中心观念的束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其次,它打开了一扇向西方学习的窗户,深刻影响着后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以图富强的序幕由此拉开。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洋务派维新变法派以及后来的革命派无不深受其

33、影响, 他们站在林则徐和魏源的肩上看得更高、更远。郑观应的“商战”理论他认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取材之地、牟利之场”,遂采用“兵战”和“商战”的手段来对付中国,而商战比兵战的手法更为隐密,危害更大。所谓“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捭可敝国无形”。主张“西人以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既然“我之商一日不兴,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只有以商立国,以工翼商,“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形成及内容(一)民生史观孙中山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民生是历史的重心”;“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二)平均地权和土地公有。他提出的土地国有措施是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

34、归公。其具体办法是:a.核定地价。b.照价征税。c.照价收买。d.涨价归国。(三)节制资本,核心理念是发展国家资本,限制私人垄断资本。“节制私人资本”和“发达国家资本”。前者指用累进税率征收所得税、遗产税之类措施;后者则是主张把那些“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的企业,收归“国家经营”。(四)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宏伟方案实业计划,实业计划是一部论述中国经济建设问题的专书。全书共包括六大计划,它不但包括孙中山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全面设计,还有着他对有关经济发展和工业化道路问题的一系列见解和主张(五)孙中山的大同理想:这一社会是一个真正“自由、平等、博爱之境域”;全部土地都归国家所有,铁路、矿山、森林、航路

35、都由国家经营,国家从土地和国营企业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收入,并用以举办免费教育、养老恤贫和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事业,供公民享用;公民人人权利平等,无尊卑贵贱之分。近代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企业经营思想产品创新组织形式创新:同业企业联营组织注重市场调研重视先进的经营手段和方式的运用:广告、赠品等企业管理思想引进运用西方企业管理措施对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企业用人策略内外兼修的灵活用人方式李烛尘“事业的基础是人才,有了人才,一切事情都好办,没有人才一事无成。我们需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就必须重视人才。” 企业管理理念创新性的中西方管理思想交融论述一、为什么实行干涉主义(1)干涉主义政策能稳定封建制度和

36、中央集权政权的统治.经济上的放任主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沃土,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任何严格意义的交易行为,都是平等、自愿的互易。商品经济要发展,必然要求社会建立起一个能够促进公平交易正常进行的平台或制度,而这种制度与封建皇权政治规范是相抵触的(2)干涉主义政策能够直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西汉中叶,由于国家连年对匈奴等边境地区用兵,国库空虚,财政窘迫,而富商大贾“不佐公家之急” ,政府迫切需要一种在短期内获利的方法。(3)干涉主义政策能够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市场机制也有其自身无法弥补的缺陷,需要政府这双“看得见的手”来主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熨平”经济波动。中国古代社会,历代君主长期执行的一项干涉主义政策

37、就是国家主动参与粮食的买卖活动,以达到平抑物价,保护广大百姓利益的目的。 二、黄宗羲定律内涵及现代启示内涵: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指出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或问井田可复,既得闻命矣。若夫定税则如何而后可?曰:斯民之苦暴税久矣,有,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意思是说,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农民种粮食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黄宗羲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为克服胡征乱派之弊、减少税收中途流失和官吏层层贪污中饱,并税除费简化税则,就成为主流的改革思路。

38、仅在明清两代,便搞过“征一法”、“一串铃”、“一条鞭”、“地丁合一”等等。其宗旨都是要求把从朝廷到基层的明暗正杂诸税(赋、役)“悉并为一条”,“一切总征之”。并同时下令不得再征他费,往往还给农民发放“易知由单”(法定税目表),允许农民照单纳税并拒纳所列税目以外的杂派。 一般说来,上述改革大都可以在短期内使“向来丛弊为之一清”。然而它的中长期效果却无例外地与初衷相反。原因很简单:原来税种繁多时虽有官吏易于上下其手之弊,但这些税种包括了能够“巧立”的一切“名目”,也使后来者难以再出新花样。如今并而为一,诸名目尽失,恰好为后人新立名目创造了条件。时间稍移,人们“忘了”今天的“正税”已包含了以前的杂派

39、,一旦“杂用”不足,便会重出加派。黄宗羲精辟地把它总结为“积累莫返之害” 。现代学者秦晖将之称为“黄宗羲定律”)。启示:要防止黄宗羲定律的出现,从制度上说要对农民实行国民待遇; 要从上改变,把“城乡分治”改为“城乡同治”。政府应该给城乡提供统一的,比如道路、农村义务教育等。要发展农村经济,从制度上保证农村小康建设。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税负率才会下降。三、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认识总结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说和理论,总结中华文明宝库中丰富的经济思想、提炼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经验与理论之长,这些对于经济改革、政策制定、国情认知、观念变革、企业文化建设等等都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从深层结构上探究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发

40、展模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历史和经验借鉴。 注意历史地、客观地、辨证地看待具体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在尝试借鉴某些理论和政策措施时,应该首先从我国的具体问题出发去分析问题,注意我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在相关环境和条件方面的差异。既不能食古不化;更不能食洋不化。陈岱孙教授说,西方经济学并不是灵丹妙药,它在西方的成功不一定昭示移植到中国也会成功。熊彼特在传世巨著经济分析史开篇说,经济分析有三项基本、统计、(经济)理论。其中历史最重要,“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 四、义利观的基本观点和对现代的意义先秦时期儒家,孔子

41、认为义和利是一种极端的对立,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主张;同为儒家学派代表任务的孟子基本继承了孔子重义轻利的思想,提出了著名的“舍生取义”说,把重义上升到生死的高度;再后来的荀子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利的合理性,但是基本主张仍然没有打破重义轻利的思想。墨家学派的墨子作为下层人民的代表提出了义利并重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客观要求,提出“交相利”的思想主张,认为利己,利国,利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法家学派则重视用严苛的法律来保证利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核就是以法治国,根本目的是通过富国强兵来维系并巩固统治,总的说来法家主张重利轻义。道家学派提倡治国要“无为而治”,顺应

42、自然规律,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道家的两者皆可抛的义利观了。汉代董仲舒强化了重义轻利的思想,在著名的“三纲五常”中也单独列出了义,可见其对义的重视,甚至还提出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观点。宋代宋明理学阶段,可以说利益观中对于重义轻利的思想几乎达到了一个极端。无论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还是宋明理学的另外两个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提出的“圣人以义为利,义安处便为利”都表明这个时期的义利观对义的强调到了过分的境地。宋代已经有少部分人反对理学的极端主义利义观。陈亮、叶适等思想家提出了利是基础的观点,这就为明清时期的实学思想开辟了道路中国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可以说不无曲折。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高,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国民整体素质还普遍偏低,这是基本国情,我们也无法回避,鉴于这一系列的原因,我们也看到我们今天的义利观的某些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概念,概括为:把国家和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权益。这一观点既保证了国家的利益,又保证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三个代表”中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分别代表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是对传统利益观的义利统一的继承与发展,是义利并重的思想在新时代被赋予的新的内涵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