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8739805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经济区位论的发展历史,掌握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行为区位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的经济区位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地理问题。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难点: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重点: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行为区位理论的推理过程及其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学习指导:提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勤于思考,善于推敲。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时间安排:5课时。推荐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1.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

2、7.3.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年1月第58卷第1期.5. 叶长卫, 李雪松. 浅谈杜能农业区位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启示.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46期)2002(4):1-4.6.石虹,曹钢跃. 浅谈杜能农业区位论对现代土地利用的影响.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13(12):28-30.7.经济地理杂志,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8.Economic Geography.9.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3、一、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二、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 理论前提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

4、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3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二) 形成机制1地租

5、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2地租曲线 概念: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2下部)。图3.1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三)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1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农业生产

6、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2杜能圈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 (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 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Inc,1983.416) 三、杜能农业

7、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图3.2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二) 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 (三)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

8、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1)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2)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二) 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五、理论与现实 (一) 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二) 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没

9、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著书关于工业的区位(第一部 区位的纯理论),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 (一) 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locational factors)及其分类 概念: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类型: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

10、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 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因子。(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概念: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 识别一般区位因子的方法:第一步,工业产品的生产、分配过程主要成本包含如下方面:布局场所的土地和固定资产(不动产与设备)费;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制造过程中的加工费;物品的运费。第二步,在整个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中,一般成本因素如下:布局场所的土地费;固定资产费;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劳动成本;物品的运费;资本的利率;固定资产的折旧率。 第三步,在上述七种成本因

11、素中,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以及利率没有区位意义;土地费(地租)在考虑集聚、分散因素之前认为是一样的,因此不宜作为区域性区位因子;固定资产费主要反映在购入价格上,一般不与区位发生直接关系。因此可以排除上述七种成本因素中的四种,只剩下以下三种: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运费。第四步,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以及运费是三个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位因子。第五步,出于理论研究和便于处理,可将原料、燃料价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异来替代,这样,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分别为运费和劳动费。 2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的: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

12、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二) 运费指向论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原料分类:标准:原料空间分布状况;原料生产时的质量转换状况。2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

13、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3综合等费用线 概念1: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概念2: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三) 劳动费指向论 1概念劳动费指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工资部

14、分。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2韦伯劳动费指向论的思路3劳动费指向的判断指标指标1:劳动费指数概念: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平均劳动。标准: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指标2:劳动系数概念:每单位区位质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质量标准: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4劳动费指向的影响因素结论:决定劳动费指向有两个条件,一是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该条件是通过劳动费指

15、数和劳动系数来测定;二是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 (四) 集聚指向论 1概念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2集聚的类型纯粹集聚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结果,即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 3集聚因子的作用形态 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 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4分散因子的作用分散因子的作用是集聚结果所产生的,可以说是集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与集聚的大小有关。其作

16、用主要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般间接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 5集聚指向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 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6集聚指向的判断指标:加工系数 加工系数单位区位质量的加工价值标准:加工系数高,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大;相反,集聚的可能性就小。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一) 运费指向论的应用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1原料指数大于的工业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的工业(二) 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韦伯测定了当时德

17、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业的劳动费指向程度。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产业。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分散的工业大都是劳动系数高或对集聚利益要求不高的行业。(三) 集聚指向论的应用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 “二战”后,日本“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集聚有所缓和,特别是京滨工业地带的临海部工业的集聚出现停止。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

18、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五、理论与现实 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有不少假定(如运费构成,完全竞争条件)与现实存在距离,同时,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以及政策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因而降低了其现实有效性。 六、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一) 基本观点廖什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区位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地点。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二) 假定条件第一,在均质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布。第二,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农业人口,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为相同。第

19、三,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的农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第四,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它因素都可不考虑。(三)市场区位模型廖什以农户生产和销售啤酒为例,研究市场区及其体系的形成规律和空间形式。 (四) 廖什理论的特点廖什最大利润区位论的市场是蜂窝状的正六边形“面”状市场。在垄断竞争情况下,首先着眼于确定均衡价格和销售量,即平均生产费用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再通过此来确定市场地域均衡时的面积和形状。 第三节 其他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帕兰德区位理论主要解决的两大基本问题:一是在假定原料的价格和分布地以及市场的位置已知的条件下,生产在哪里进行;二是在生产地、竞争条件、工厂费

20、用和运费率已知的情况下,价格如何影响生产者的产品销售地域范围。(一)生产区位布局分析工具等费用线、等送达价格线、等距离线、等时间线、等商品费用线和等运送费线等。并重点关注运费率与等费用线间的关系。核心思想企业最佳区位是生产总费用(原料与产品运费)最低点。(二)市场区域研究1、分析模型:“直线市场”模型。2、分析结论:在某地的价格等于生产地价格加上到消费地的运费时,所有方向的价格都将会随着离生产地的距离而增加,用几何学形式表示,价格空间变化呈漏斗状。漏斗的下端部为生产地。这些漏斗相交的地点,价格相等,而与购入地无关。这条等竞争线可看作是两个漏斗相交部位在平面上的投影线。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一)

21、运输费用理论1.运费结构胡佛把运费分为场站作业费用和线路运输费用两个方面来研究,因为场站作业费用与距离的变化无关,则运输距离越长,每公里分摊的场站作业费用就越少,每公里的平均运输费用与距离的增加不是按等比例增加,而是呈递减的趋势。也就是说边际运费在整个运输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不是以同一比例变化,总运费是一条增长逐渐放慢的曲线而不是直线。2.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运输方式不同,单位重量的货物每单位距离的运费也不同,即运费率不同。一般场站作业费用低、线路运输费用高的运输方式适合于短距离运输;场站作业费用高、线路运输费用低的运输方式则进行长途运输较为有利。3.运输费用理论的意义对运费的结构分析,提出了

22、运输费用随距离增加而递减的趋势,其意义在于强调了在区位布局中,要尽量避免原料和产品的多次中转;根据运输方式不同运费率不同的原理,给出了降低运费的重要手段,即根据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距离,分别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 (二)送达价格、市场地域与区位选择送达价格(即采掘费和运费之和)从生产地向外呈放射状,其相同地点的连线即为等送达价格线。消费者是从最低送达价格的供给地购买产品,这样两个生产者的市场地域的界线就是以两个供给地为中心的送达价格相同地点的连线。 1、采掘工业的市场地域图3-13 在收入递减条件下,两个生产者的市场地域的界线在资源分布地已知,采掘费一定时,运费成为影响价格唯一的变量。但是考虑到收入

23、递减的作用,胡佛认为采掘工业的特点是随着市场地域的扩大,平均费用也伴随着生产的增加而上升,则其费用或价格与市场地域的关系如图3-13所示。在该图中费用或价格由纵轴表示,消费地距采掘地的距离由横轴表示。矿物的采掘地为X,A、B和C表示在同一方向市场地域可能的终点。供给地域为XA时,生产费由纵轴上的距离Xa表示,直线aa表示随着远离采掘地X点,运费的增加情况。胡佛称其为运费倾斜线,该线是等送达价格线图的断面图。如果市场扩大到B点,那么,采掘费为Xb,这时新的运费倾斜线(bb)也同时产生。扩大到C点也会有同样的影响。a、b和c等类似的点成为市场地域的终点,这些点的连线胡佛命名为边界线(margin

24、line),即市场终点的送达价格的连结线。如果划出同样矿物Y的供给地的边界线,那么,两者的交点就是两市场地域的界线。在交点上送达价格从X或者Y运送都相同。但在别的地点,一侧的供给源以比另一侧更便宜的价格提供产品。2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地域由于规模经济产生的报酬递增或远距离运费递减带来的产出量的增加,使得独立生产者数量在减少,生产者的市场地域则在扩大。如图3-14中,生产地为A,当市场地域分别到达L、M、N时,其对应的A点的生产费用分别为C、R、T,而市场地域末端送达价格分别为Q、S和U。可以看出,随着市场地域的扩大,规模经济带来了生产费用的降低;但在一定地域生产过度集聚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生产费用

25、将再次上升。可见制造业随着产出量的增加,如果生产费用减少,那么,即使消费地不断地远离生产地,边界线也会呈下降的趋势。胡佛把边界线与运费倾斜线相切的点作为地域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分界点。从生产费用的角度而言,该点是市场的最佳规模。图3-14 胡佛的制造业规模与市场末端送达价格线三、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一)假定条件第一,在均质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布。第二,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农业人口,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为相同。第三,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的居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第四,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他因素都可不考虑

26、。(二) 主要观点1、企业最佳区位是利润(收入-费用)最大化点;2、需求附着价格变化与市场区大小不同而变化;3、单个企业的市场区域围绕市场中心呈圆形区域,需求曲线围绕价格变化轴旋转而成的需求圆锥体为需求总量;(图 3.15)4、多个企业市场区域的均衡空间呈蜂窝状的六边形市场结构。(图 3.16)案例分析: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廖什以生产啤酒为例,假定某一农户生产啤酒有了剩余,将进入市场进行销售,以此分析距离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如图3-15所示,在生产地P处,啤酒的销售量(也即需求量)为PQ;但随着距生产地距离的增加,由于必须增加运费,价格将随之上升,需求量随之减少;到F点,需求量为零。则QF为需求曲

27、线,以PQ为轴,将QF需求曲线旋转一周,得到一圆锥体,即为廖什的需求圆锥体,也即该啤酒厂的需求总量。需求圆锥体的底面,即以P为圆心、以PF为半径的圆形地域就成为啤酒生产的市场地域,其边界线即为啤酒的市场边界线。图3-15 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在上述情况基础上,如果其他农户也加入啤酒生产(图3-16),则可在该平原内形成连续的圆形市场地域。圆形区域之间的空间即为啤酒的供给空白地区,为占有这些市场,各生产者开始扩大规模,市场地域扩大,导致圆形市场地域逐渐相接。但即使如此,仍然存在供给的空白区域,就会促使各自的市场地域进一步扩大到重叠,从而形成六边形的市场区域结构。由于六边形既具有最接近于圆的优

28、点,也具有比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其他多边形运送距离更短的特点,因此,需求可达到最大化。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图3-16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8第四节 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问题:经济人与满意人。 传统经济区位理论的观点: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是经济人,即完全掌握了环境的一切信息,并且具有稳定地、正确地选择所有事物的能力的人。现实: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是满意人。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一) 研究思路与基本原理在工业区位论研究中,韦伯引入了空间费用曲线,廖什导入了空间收入曲线,如果把这两条曲线结合,就能够画出收入的空间界限,通过收入的空间

29、边界分析就可找到“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或者“次最佳区位”,这是史密斯区位理论的核心。 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他的这一原理是通过空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来反映的。 结论1:总收入和总费用的空间变化能够形成利润最大的最佳区位。与此同时,也可形成空间界限,即超过此界限就不可能得到利润。在空间界限内如果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话,企业可自由布局。结论2:空间的费用和收入也能够反映出工业区位模型的形态,费用曲线或收入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即费用或收入的空间变化大),工业越集中;相反,则表现出分散的倾向。 (三)企业家对区位的影响企业家

30、的经营手段不同可造成区位模型的变化。(四) 政府政策对区位的影响 因政府的区位补贴或高额税收等区位政策可造成的区位变化。 (五) 其它非经济因素对区位的影响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边界理论也认为,尽管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企业家在决定工厂区位时,还受到一些非经济因素的作用。 二、普雷特的行为矩阵 (一) 基本观点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类的决策结果。区位决策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信息量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那么,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二)行为矩阵与区位选择(三)行为变化与区位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