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00字范文(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00字范文(8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下载1000字范文(8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免费下载1000字范文1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213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索,把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把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娴熟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共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争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 (2)小组代表沟通、汇报。 (3)自读课本第
2、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索: (1)18的因数有_、_、_、_、_、_,共 有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最大因数是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3.组内沟通并争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简单遗漏? 我的想法: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手(第13页“做一做”)。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免费下载1000字范文2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213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索,把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
3、和倍数的含义,把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娴熟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共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争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 (2)小组代表沟通、汇报。 (3)自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索: (1)18的因数有_、_、_、_、_、_,共 有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最大因数是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3.组内沟通并争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简单遗漏? 我的想法: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
4、手(第13页“做一做”)。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免费下载1000字范文3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探究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究并把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洁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详细情境,探究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究并把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预备: 1.每人预备一条约10厘米长的纸条; 2.每人预备5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探究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7页的一段话。再让学生拿出课前预备的一张纸条,根据例
5、题所述剪一剪。 剪好后,师问:怎样列式求“剩下的局部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并依据剪的结果写出得数。 1/21/2=1/41/41/2=1/8 学生列出算式后,师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理解,求剩下的局部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与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一样,所以用乘法计算。 折一折,涂一涂3/41/4-=? 让学生拿出课前预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根据教科书的要求折一折,涂一涂。 争论:(1)请你说一说,红色局部占斜线局部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2)你能根据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吗? 做一做:根据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
6、一想,并算出结果。 2/31/55/61/3 说一说: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 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想一想: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冲突吗? 试一试: 1/42/33/52/97/85/14 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二、课堂练习 1.计算练习。 教科书第8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计算后观看:分数相乘的积肯定小于每一个乘数吗?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8-9页“练一练”第3、4、5、6、7题。 学生完成后,说说解题思路。 (2)教科书第9页数学故事“唐僧分瓜”。 板书设计: 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
7、,能约分的要约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免费下载1000字范文4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观看、操作等活动熟悉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2、把握正方体的根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分; 3、培育学生的观看、概括力量。 教学 教学重点: 把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拟。 课前预备: 教法学法 实践法、争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忆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讨论它?这节课我们要
8、讨论它的有关学问。 (提醒课题:正方体的熟悉)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讨论。 3、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展探究,再让他们小组沟通自己的发觉。 4、汇报沟通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
9、6个面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它有12 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日所学的学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形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日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看比拟,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一样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展观看、归纳,再同桌沟通观看的结果。 3、汇报沟通。一样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依据比拟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别状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一样,正方
10、体6个面都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 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 今日这堂课我们熟悉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 正方体的熟悉 6个面 (完全一样,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正方体 12条棱 (长度相等) 8个顶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免费下载1000字范文5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把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忙学生通过分析,使学
11、生发觉这样的地砖必需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根底上学习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育学好数学的信念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现教材62页例3,今日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12、 )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沟通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肯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觉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认真观看,你们发觉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觉在小组里沟通。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13、(约8分钟) 依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状况明确展现任务,进展展现。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 (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假如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学问?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14、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免费下载1000字范文6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受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索称物的不怜悯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规律化,并想方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规律思维的进展。 2自主探究,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赐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觉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正确的分份方法和最正
15、确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课前预备 教师预备 PPT课件 天平 药瓶 学生预备 天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答复) 2你们真聪慧,在平常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 师:教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方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答复想法) 师:教师预备了一架天平。假如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一样的物品,天平就会平衡;假如一边重一边轻,那重
16、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日我们就借助天平来完本钱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依据次品的特点发觉用天平“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详细质量,而只要依据天平的平衡状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展推断就可以了。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简单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假如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 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 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假如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假如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肯定是次品了) 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 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
17、表记录下来。 合作沟通,讨论探讨 师:同学们真聪慧,这么简单就从3瓶钙片中找到了次品,其实你们已经用自己的聪慧才智解决了教材中例1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例2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理解题意,动手操作。 (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免费下载1000字范文7 教材分析 圆柱的”外表积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外表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例2是求圆柱的外表积。先说明圆柱的外表积的意义,在给出圆柱外表积的绽开图,让学生了
18、解圆柱外表积的组成局部,求外表积。例3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外表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动手力量不是很强,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较少。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外表积的含义,把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外表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把握求圆柱外表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鼓励自主探究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用孩子们喜爱喝饮料的爱好创立生活情景:“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许多问题,“有的
19、问题以后在讨论,今日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假设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觉新知 1、 熟悉圆柱的外表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 师:用什么外形的纸来做卷筒呢? (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 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 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 (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假如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
20、评析: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毕竟,说明学生对学问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根底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局部组成的熟悉。培育了学生的制造力量。) 2、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师:我们先讨论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状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这一大事从数学角度看,是个怎样得数学问题? 学生观看、思索、议。 生A:它是圆柱体:两端是同样的两个圆,当中是长方形铁皮卷成的圆柱。 生B: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圆面积X2+ 长方形面积 生C:必需知道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面积。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积。 师:我们让这位同学谈谈他的想法。 生D:长方形的长与圆
21、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求出圆的面积。 师随着板书:长方形 长 宽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高 (三)自主总结规律 验证领悟新知 让学生就顺当地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S = 2 r h 师:假如圆住绽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四)解决生活问题 深化所学新知 师:大家谈得很好,现在小组合作,计算出“饮料罐”的铁皮面积。 生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E:我知道了,圆柱的则面积等于地面周长乘以高,圆柱的外表积等于则面积加上底面积和的两倍。 生F:在得数保存时,我觉得应当
22、用进一法取值,由于用料问题应比实际多一些,由于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 板书设计 长方形 长 宽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免费下载1000字范文8 教学要求 (1)通过观看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 (2)学生每人预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
23、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状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存,这时就要采纳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存数据。今日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究讨论 1、探究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各种车辆的消失有没有规律? 在这种状况下,怎样才能精确无误地登记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小组争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汇报展现,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教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24、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晰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假如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预备好的硬币,根据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展,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
25、,并根据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展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存的阅历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详细表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深入讨论的课题。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要求使学生熟悉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学会填写简洁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洁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学问。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平均: 身高:(厘米) 独立之后思索回答下列问题: 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
26、点? 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假如这张表上的女同学许多,又不能清晰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根据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究讨论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索 谁最高?身高多少? 谁最矮?身高多少? 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争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详细做法(对比着做): 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根据肯定的挨次排列制成表。(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例如2的统计表) 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看教材第3页,答复下面的三个问题。 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任凭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展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根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