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乐学派之我见_翟社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声乐学派之我见_翟社泉.doc(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2 年第九期音乐创作 兵子声杀学派之我见 翟社泉 近百年来,随着西风东渐的强大冲击力,西方音乐演唱 形式及音乐教育模式,在中华大地历经几代人努力,迅速生 根发芽,幵花结果。在我们刻苦学习西方声乐的过程中, 专业界有关声乐的观点、审美和艺术追求逐渐被异化,崇洋 思潮渐渐形成,所谓意大利声乐学派、俄罗斯声乐学派、德 奥声乐学派在专业界看来似乎是先进的。于是,在上世纪五 六十年代,专业界就开始反思中国的声乐学派问题了。难道 只有外国有 声乐学派?中国就没有声乐学派吗?为此也就 提出,没有中国声乐学派也要建立中国声乐学派的讨论。那 么何谓学派?中国到底有没有声乐学派?声乐学派到底是 实践中形成的
2、,还是像有关专家所说的要建立、建成的什么 声乐学派。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讨论。 学派的基本定义与现实特征 关于声乐学派的争论已经有几十年了,那么到底什么是 声乐学派呢?我们首先来看看有关声乐学派的词汇学定义 是怎样的 :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1 同一学科领域中,由于学术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2 以及一门学 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3 根据以上对学派所下的定义,结合我们专业界所理解 的声乐学派,其具体内容应该具备几个方面的主要标志和成 熟条件:一、具有独立的演唱体系并开始传承;二、有相当 广泛的观众基础和影响力; 三 、鲜明个性的歌唱家群体;四、 成为时代权
3、威的经典性声乐作品流行 (包括艺术歌曲和歌剧 咏叹调等)。 在以上对学派下的定义和我们所理解的声乐学派中, 大家应该明白意大利声乐学派、俄罗斯声乐学派和世界上的 其他所谓的声乐学派,应该是在实践中形成,历史中演变, 或者是在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建立的。不断形成不断发 展,不断发展又不断变化。随本民族科学技术、尤其是经济 文化的发展而变化,随观众欣赏的要求而推陈出新,承前启 后,吐故纳新。在历史演变的形成过程中一定有其典范的代 表人物,代表民族,代表作品,代表风格,代表时代,且具 有划时代影响。例如,西洋歌剧发展史上以古典歌剧为代表 的著名作曲家佩里、蒙特威尔第,到浪漫主义的歌剧代表人 物,著
4、名作曲家罗西尼、贝利尼、多尼采蒂等,虽然他们 的歌剧作品同属意大利美声声乐学派 ,但演唱风格则迥然不 同;同属德奥美声学派的莫扎特、贝多芬声乐作品和瓦格纳 声乐 作品,演唱风格也是大不一样。因此,同一个歌唱家的 嗓音条件、演唱技巧、艺术修养,却很难完成风格差异性很 大的不同作曲家的作品。能完成莫扎特作品的歌唱家则不一 定胜任瓦格纳的作品。反过来讲,同一个作曲家的作品也不 可能适应所有歌唱家的演唱。所以 ,一 种声乐学派的体系形 成,是要有综合因素,多方面条件,并由广泛观众群体的认 可度所决定的,不是有个别专家或者权威说了算所形成的。 因此,一个什么学派的形成,并不是由理论家们所评论出来 的,也
5、不是所谓的口号式要建立就能够完成的。理论工作者 的特点是总结业已形成的歌唱体系 ,从而有所参照再去总结 新形成的歌唱学派的形成等等。 今天,我们从国际声乐发展的脉络中不难发现,从意大 利声乐学派再到法国声乐学派的形成,从古典主义声乐学派 到浪漫主义声乐学派的变革,均是在淘汰、继承、创新中与 时俱进,体现并彰显声乐学派形成发展的自然规律。因此 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从广泛意义上讲,世界上有多少民族 的声乐歌唱,就有多少不同的声乐学派,因为他们有自己的 体系、历史、文化传统、传承关系。前提是她是否广为流传 具有权威性,得到广泛尊重,学习和效仿,为世界声乐宝库 添砖加瓦,绽放异彩。然而,一种声 乐学派
6、的形成、发展、 完善不可能永远主导声乐发展的潮流,最终将被新的学派所 替代。因为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类文明不断承前启 后,继往开来。在发展中绝不会孤立闭门造车,一定会受到 外来民族文化的影响、渗透。例如,当年法国歌剧声乐学派 的形成,是著名作曲家吕利在意大利歌剧的基础上,除了创 造出与法语语言的特点密切相结合的独唱旋律之外 ,率先将 芭蕾的舞蹈场面运用于歌剧情节的表现之中,使剧情的场面 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以适应法国法兰西本民族观众的审美 欣赏习惯。按照这种乐派所演唱的歌剧,歌唱的声乐作品, 不就 是法国的声乐学派吗?而德、奥声乐的演唱体系,则是 由海顿、狄特尔斯多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
7、,在土生土长 的民间歌唱剧基础上,经过变革、创新发展成为德奥民族歌 剧的,形成德奥乐派中的民族声乐学派。其代表作有莫扎特 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贝多芬的费得里奥等。 那么到 18 世纪中叶,在西洋音乐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位划时 代的著名作曲家和歌剧改革家 一 格鲁克,他于 1762 年创作 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在当时, 格鲁克是唯一一位集意大利音乐风格特点、法国和德奧音乐 风格特点于一身的绝无仅 有的创新型作曲家。他的作品以质 朴、典雅、庄重而著称。有关格鲁克歌剧方面的改革,在后 来的音乐发展历史上,对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典、英 国音乐戏剧等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专业学
8、术界认为是 歌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不仅深刻意识到意大利歌剧 越来越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从而荒唐乏味,充满无 聊夸张的虚饰。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所提出的核心主张 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伟大原则,歌剧必须有 深刻的内容,音乐必须从属于戏剧。因此,他尤其强调音 乐要服从于戏剧和剧词的需要,并在创作中把宣叙调看作 是 全剧情节开展的核心,优美而简洁、纯朴而自然,为表现剧 情的深刻内容,音乐与剧情必须统一。也就是说,音乐语言 所表现的风格必须与剧本所提炼的现实生活一致。而奥菲 欧与优丽狄茜、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作品的巨大成功, 正是他这一主张的具体体现,其具有划时代之意义。这两部 歌剧所体现的
9、声乐演唱风格、特点,从而形成了法国古典的 美声声乐学派,对后世声乐演唱和歌剧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 史意义。 19 世纪以后,在脚踏前辈们的基础上,从作曲家到歌 唱家,加进了新的时代元素,以满足不断变化的观众群体的 新的需求,创新 发展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歌剧,如意大利的罗 西尼、 .威尔迪、普契尼,法国的比才、俄罗斯的格林卡、 . 柴科夫斯基等歌剧大师的出现,为新的不同声乐学派的形成 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不多论述。 关于中国声乐学派 从以往对中国声乐学派的讨论来看,以及近年来专业界 有关中国声乐学派的论述,多数学者的观点肯定而明确,他 们对当前中国现实中所形成的声乐学派所不顾,一概武断的 认
10、为中国没有声乐学派,或认为中国声乐学派仍处于幼稚发 展阶段,不成熟不系统,因而是落后的。例如吴锡麟先生的 观点认为:建立中国声乐学派不是某一个人或几个人可以 做到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领导重视和有志于建立 中国声乐学派的声乐教育家们、演唱家们、作曲家们(没有 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创作曲目是不行的)和声乐理论家们 认真学习民族的和西洋的有关声乐理论和技法,长期坚持、 不断实践、努力探索,在具有我国民族传统声乐特点的基础 上,改革不适合为我今天所用的技法,并借鉴西方的优秀的 声乐技法,使我国的声乐技法达到表现今曰特色的社会主义 时代精神。建立中国声乐学派 ,任重道远,机不可失,时不 再来,望
11、有志者赶快行动起来,抓紧时机,为建立中国声乐 学派努力奋斗。 2而刘志先生在对三种唱法的 提法之思考一文中,对美声唱法产生的前提和构成要 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也得出了我国当代的 民族唱法正处在开创和形成唱法的过程中,已有的唱 法尚不够成熟不够完善,还需继续努力探索的结论。 3 持上述观点的专家不在少数,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到 了整个专业界。例如,在第三届、第四届中国民族声乐研讨 会上,著名声乐专家金铁霖教授的重要发言,也明确提 出: 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学派而努力。建立起特色鲜 明,较为完整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并逐渐形成享誉世界的 中国声乐学派【 4】。这在另一方面,对目前
12、中国没有声乐学 派的说法,实际上是加以认可的,至少还没有提出质疑! 然而,假如我国没有近代西方 “Bel canto”( 意大利 语)美好的声音专业的传入,我们也就不可能有意大 利声乐学派、俄罗斯声乐学派的概念,由此而引发的有关中 国声乐学派问题的提出和争论。我们在想,所谓要建立什么 中国声乐学派,在某种程度上,还不是一些声乐工作者,因 为由西方歌唱体 系的传入做比较,而引发的联想和思考吗? 然而,有多少专业工作者,认真思考、潜心研究过历史上声 乐学派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以文化、历史、经济以及民族 音乐的发展视野,从而较全面认知声乐学派形成的一般规律 特点。从目前所能见到的西洋声乐发展史的资料
13、来看,我们 没有或很少找到由谁建立什么声乐学派的说明或证据! 如同前面讲到的,我们看到较多的实际情况是,由于某些著 名作曲家的开拓性工作,使新的具有民族风格特点的乐派, 包括艺术歌曲和歌剧的形成,从而,相应产生出一批批演唱 这些作品的著名歌唱家群体,人们称其为某某 声乐学派,这 很类似中国戏曲中的梅派 ( 梅兰芳 )、常派 ( 常香玉 )、马派 (马连良)、张派(张君秋)等等。前者主要体现的是由作 曲家的创作,歌唱家演唱其作品所形成的声乐学派,后者则 主要体现的是演唱家演唱的特点所形成的派别,但最终形成 声乐学派的效果则是一致的,被观众认可,得到流行,广为 传播,载入史册。这其中不难发现,声乐
14、学派形成的明显标 志是他的实践性!而有关每一个少数民族声乐体系的形成, 则是由民间歌唱家口耳相传,代代继承,继承中创新,创新 中有所发展的民族声乐精华,对此,却没有人称其为什么声 乐学派,但 能说他们就不具备声乐学派的原始特质吗?例如 新疆民歌与四川民歌(唱法 ), 西藏民歌与内蒙民歌(唱法 ), 从音乐旋律结构到语言文字发音,风格悬殊,各具特色,能 说是一个体系吗?从广泛意义讲,能不承认她们属于不同演 唱的派别吗?只是习惯上人们不曾想到,只认她为民歌小 调,不与声乐学派联系罢了。 由此不难看出,无论从词汇学所下之定义,还是从客观 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声乐学派的含义应该是 一定规模,
15、一定民族,在一定经济文化区域或国家,以及一 定歌唱家群体所演唱的具有一定鲜明风格范围的声乐作品。 包括艺术歌曲 ,歌剧咏叹调等。 从以上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声乐学派的形成要具备诸 多因素,首先是实践中形成,表现一个时代,得到发扬,从 而再变革发展。要么代表一个国家、民族,要么代表一个 地区、某些群体。其表现特点:音乐风格不同,语言特色不 同,时代不同,文化传承不同。均有鲜明的地域民族风格特 点,作品体系和歌唱家群。所以,声乐学派形成的显著特点 是实践的产物,是作曲家、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在实践中实 践出来的,不是所谓的理论家空喊出来的,所谓要建立出来 的等等。 于中国声乐学派的问题,从广泛意义上
16、说,中国的戏曲 被国外音 乐专家认为就是歌剧,如果我们认同这种称谓,那 么我国戏曲中的昆曲、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等的唱 腔唱段是不是就是中国的声乐学派?如果说是,那么中国民 族声乐学派已经形成几百年了,这就不是所谓要建立中国声 乐学派,而是继承与发展中国民族声乐学派走向世界的问题 了。再说到我们具体的专业民族声乐教学,当代民族声乐舞 台所展现出的耀眼风采,中华大地到处可以听到的著名歌唱 家如李谷一、彭丽媛、宋祖英、张也、阎维文等,他们的 巨大成功,除了个人素质之外,于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 授的科学教学和辛勤培养密不可分。金铁 霖先生几十年如一 日,锐意进取,刻苦攻关,继承民族传统精华,
17、吸取借鉴国 外洋唱法中的科学部分,以崭新的风貌所创立的民族声乐教 学体系,已经理论化、系统化,充分体现他所倡导的科学 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艺术宗旨。他的民族声乐理 论所指导的众多学生演唱技艺精湛,大气磅礴,作品范围广 泛,涵括歌剧、艺术歌曲、和戏曲等等。不但得到中国广大 老百姓的喜爱,而且引领我国民族声乐专业教育的发展方 向,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一改近百年中国专业声乐教育洋唱 法一统天下的羁绊 !使西方音乐界逐渐领略到中国民族声乐 的极大魅力 !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形成的现实说明,这 不就是我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具体形成和发展吗?问题是我 们专业界的一些专家不这样认为,或者视而不见! 需要说
18、明的是,金铁霖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形成, 就如同中国不同的戏曲属于中国戏曲一样,虽然是属于中国 民族声乐学派的范畴,而且在当代当之无愧处于引领中国专 业民族声乐发展方向的重要位置,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随着 时代的发展可能有新的民族声乐学派的形成。就如同中国不 同的戏曲同属于中国戏曲一样。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不同时期的 现实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声乐 学派。源于民歌的中国戏曲,在 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中诞生的金铁霖声乐学派,以及意大利声 乐学派,德国声乐学派等等,皆属于明显的实践特征。如果 对现实视而不见,重视缺乏,一味停留在想象中的要建立中 国声乐学派,我们认为明显的口号式空洞乏味。理论源于实 践,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发展。我们希望中国民族声乐学派走 好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和谐发展之路! 注释: 蔡 远 鸿 。当 代 中 国 民 族 声 乐 的 研 究 视 域 人 民 音 乐 2007. (8) 吴锡麟 .中国二十一世纪网络音乐大学 2008-10-27 刘志 .对三种唱法的提法之思考 .人民音乐 .2002. (8). 第三届全国民族声乐研讨会 翟社泉 : ( 1960 )中 国 音 乐 学 院 声 歌 系 副 教 授 研 究 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