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教育的经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教育的经验.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实用文档.宋代教育的经验 摘要:宋建立于五代十国后,中国当时经历了近二百年的军事战乱和四分五裂,使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伦理纲常遭到了严重破坏,社会迫切需要重整纲纪伦常,保证社会稳定,才能真正开展经济文化,而宋代统治者更把教育作为治国的重点。宋代教育兴盛既是经济文化兴旺的表现,也是经济文化兴旺的原因。宋代教育的兴旺,表现在太学教育制度空前完备、科举防弊制度日臻严密、书院教育兴旺兴旺、家庭教育日趋普遍等各个方面。本文探讨了宋代的三次兴学,结合宋代的教育体系以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理学,从而总结了宋代的教育经验,以期为今天的教育及社会的开展提供启示。关键词:宋代教育,教育体系,理
2、学,教育经验 1 宋代教育的概况 公元 960 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 夺取天下,深知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藩镇、武将不服命令,恣意妄为。为此,采取以“杯酒释兵权为代表的措施,削夺武将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采取重文抑武的方针,也是为了防止悍将权臣的产生。宋太祖于戎马倥偬之际提出:“朕欲尽令武臣读书,知为治之道。目的是用封建伦理道德约束武将,抑制他们的野心膨胀。同时大力提拔文人授以重职,渐渐形成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1.1 三次兴学 宋王朝对科举取士的特别重视,而学校教育相对衰落。科举考试与兴学育才的矛盾突出,甚至成为调整社会矛盾、改革政治经济贫弱状态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宋代开始了三次大
3、规模的兴学活动,企图以兴学来培育人才从而把科举与学校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1.1.1 庆历兴学 公元 1043 年宋仁宗庆历三年,在范仲俺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一次兴学运动。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州县立学。仁宗曾下诏令诸路府州军都应建立学校,应科举者须在学三百日,才准予参与考试,即必须接受一定实践的学校教育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项措施旨在防止学校流于形式,沦为单纯为应试举人取解的场所,进而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二是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论、后诗赋,并通经术;罢帖经、墨义。三是改革太学及国子学。主要是扩建校舍,扩充生员,聘请名师主教,推行先进教学法。当时,太学招生 200 人,选用拥护
4、新政的著名学者石介、孙复主持太学讲席,将胡瑗的苏湖教法引进太学。.实用文档.胡瑗(993-1059 年),字翼之,人称安定先生,他主张“明体达用,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法。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属于“明体之学;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于“达用之学,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明体达用的精神内涵已具有了现代意义:“体指本体,即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价值观念,亦指立身之本。“明体即明德立志,学会做人。“用指实践。“达用即学以致用,学会做事做学问。庆历兴学开启了宋代的新学风,促进了两宋教育开展。对于完善中央官学和推进地方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久由
5、于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加剧,范仲淹被排挤出朝廷,兴学之举宣告失败,虽然州县兴学之令并未取消,但也只留空名。1.1.2 熙宁、元丰兴学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大计。此后,朝廷陆续公布了一系列的兴学诏令。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恢复和开展地方教育。主要措施是:1为路州郡县学选派教官,诏定诸州路府学官五十三名。2为路州郡县学划拨学田以解决办学经费。一是州学给田十顷,有条件的还可自行增加。二是改革太学管理制度,创设“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学生依据其学业成绩一次升舍。三是颁定?三经新义?给各级学校作为必读教材,统一学校和科举的内容。四是整顿和开展专科
6、学校。如设置武学,整顿和扩充医学、律学等。五是改革科举制度,从注重背诵之学与对偶之文转向重视经书义理上来,如:罢明经诸科,专以进士取人,罢诗赋、帖经、墨义,专尚经义。这些改革由于王安石在位时间比拟长,成效较庆历兴学显著,促进了宋代学校的开展。但后来随着王安石被罢免,兴学措施最终也未能持续下去。1.1.3 崇宁兴学 公元 1102 年宋徽宗崇宁元年徽宗任命蔡京为尚书右仆射,徽宗倾向新政,希望继承熙宁新法。蔡京秉承徽宗旨意,提出“以学校为今日先务,主持了第三次兴学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兴办地方学校,县设小学。崇宁元年1102十二月,又公布?州县学赦令格式?,具体规定了地方学校
7、的设置。第二,进一步完善学制,建立了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崇宁三年诏令州县学用三舍法升太学,规定县学生经过考选可以升入州学,州学生每三年根据考试成绩上下升入太学不同的斋舍。第三,.实用文档.另建辟雍,改善和扩充太学,同时增加太学生的数量。第四,大力开展各类专门学校。恢复医学,创设算学、书学、画学等。崇宁二年诏令州立武学,以养材武之士。崇宁四年正式公布“武学法。第五,行“学选而停“科举。崇宁三年1104十一月,诏“天下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其州郡发解,凡试礼部法并罢。“每岁试上舍生,那么差知举如礼部法云。这项措施,既是对取士制度的改革,也使学校更紧密地与科举相联系。此次兴学的声势、
8、规模和持续时间均远远超过前两次,对宋代教育事业的促进作用也较前两次更大。前两次兴学未能实现的目标此时也得以落实。宋代的三次兴学运动,是宋代文教政策的直接表达,主要是想通过改革、完善和开展官学来开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符合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调和培养人才与选拔人才的矛盾。三次兴学对宋代官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制度的开展与完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2 宋代教育体系 1.2.1 中央官学 1.2.1.1 国子监 国子监有两种性质:一为管辖学校的机关,称国子监;一为教养生徒的场所,又称国子学。国子学为国家最高学府,专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为国子生或监生。但当时的国子监更多具有象征意义。在国子学中旷课、不上
9、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在徽宗时期国子监曾经一度停办。1.2.1.2 太学 宋代太学的地位比国子学低,但比国子学有成效,它是中央官学的核心。太学的入学资格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八品以下子弟;第二种是“庶人之俊异者。徽宗崇宁年间将三舍法推行到了地方官学,规定太学生为州学升贡,每经三年选送一次。南宋时期,规定在州学修满一年,三试中选的,可以进入太学。后来又规定每三年的科举考试后,落第者经考试合格,可以补考进入太学,称为“混补。后来因为人数过多,落第举人每一百个人里面选择六个人应试补考太学,称为“待补。这些充分调动了庶民子弟进取的积极性。太学的教学内容以儒经为主,但也有几次较大的变动。熙宁八年公元 10
10、75 年统习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徽宗时,蔡京当政,又把黄老学说列为太学的教学内容。南宋时期,.实用文档.取消?三经新义?,仍学习“五经。孝宗淳熙时期,曾“令诸生暇日习射,以斗力为等差,比类公、私试,别理分数。以适应对付外患侵逼的需要。南宋末,又将“四书列入教材。1.2.1.3 四门学和广文馆 四门学和广文馆是为士子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而设立的预备学校。四门学建于仁宗庆历三年1043 年,招收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弟。学生在学期间,“差学官锁宿,弥封校其艺,疏名上闻而后给牒,不中式者仍听读,假设三试不中,那么出之。不久即停办。广文馆建于哲宗元祐七年1092 年,专“以待四方游士试京师者,“就试试已,那么
11、生徒散归。学生曾达二千四百人,两年后停办。宋代继承唐代学制进一步开展专科学校。宋代的专科学校有六种: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此外,中央官学中还有专门为皇族子孙设立的贵胄学校,包括资善堂、宗学、诸王宫学、内小学等,显示了皇族子孙的优惠特权。1.2.2 地方官学 宋代地方官学在教学内容上仍沿袭汉唐以来的儒学传统,“以经学德艺训练诸生,掌其课试之事,而纠正不如规者。在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上与唐代相比有所开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官员。置各路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学政,每年前往各州县巡视一次,考查教师之优劣及学生的勤惰。南宋或设专员或由明文规定地方长官兼任提举学
12、事。第二,实行“三舍法。崇宁元年1102规定由县学生选考升入州学,由州学生可贡入太学。第三,实行分斋教学,其主要做法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主修一科,副修一科,分斋而教。经义斋主修儒家经义,以培养比拟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科,以培养具有某一方面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第四,划拨学田,保证教育经费心宗熙宁四年1071诏诸州给田四十顷以赡士。在办学经费的筹集上逐渐形成了以学田为主,政府资助、社会献田、捐款集资、学校刻书创收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法。1.3 书院.实用文档.北宋是古代书院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和初步开展阶段,造成北宋书院兴盛
13、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方面,北宋建国初期,中央政府仍忙于统一战争,无暇他顾,官学废弛,官方尚无余力广泛兴办教育,宋初官学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客观上令书院的兴起成为可能。与此同时,经济复苏,百废待兴,百姓亟待获取更多知识,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欲求学问道那么只能求助于斯人教育,教育事业多赖私人讲学维持。在这种情况下,书院的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阙遗的作用,为广阔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第二,政治方面,宋王朝统治者认为,唐末军阀混战之乱,五代十国频繁更替,祸根在于武臣拥兵自重,互相征伐,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敦尚教化,崇儒兴学。政府竭力裁抑武官,限
14、制武者出土,而相对地对文士大开绿灯,连年开科取士,不断增加科举录取名额;相应地对于私人兴办教育,也乐见其成,采取放任、支持、甚至赞助的政策,赐书、赐匾、赐田、召见山长、赐予官职等不绝于史书,像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等都曾得到朝廷赐书、赐匾额、赐学田和奖励办学者等不同形式的支持。这些支持无疑是促进宋初书院兴盛的直接动因之一。第三,文化方面,封建社会进入成熟期,古文运动深入开展和道学的兴起,都推动了宋朝书院的开展。与此同时,佛教禅林制度对书院的开展也起到了刺激作用。佛教禅林是集藏经、讲经、研经于一体的组织形式,对书院的教学组织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书院的讲会制度就是借鉴了
15、佛教僧俗讲经的方式,书院教学的讲义和语录等形式,也是来源于佛教禅林制度。第四,技术方面,继唐朝雕版印刷术之后,宋人毕昇创造了使用胶泥制作活字的活字印刷术,促使书籍的批量生产更进一步。印刷术的开展,使书籍的制作与普及变得更为方便,书籍不再是千金难求的珍藏品而是公众都可以拥有的,这使得普通书院也能够拥有丰富的藏书,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教学研究场所。印刷术的进步是促成宋代书院兴旺开展的重要根底。1.4 蒙学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开展的新阶段,不仅在数量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而且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材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后世的蒙学教育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实用文档.中国古代蒙养教育内
16、容主要是进行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根本的文化知识教学,以识字、写字、背书为主。每日功课一般是背书、授新书、作对、写字、读诗,以及一系列的道德行为标准训练。蒙学教育是根底教育,十分注意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重视在蒙学教育中将知识技能教学与伦理道德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这时期的蒙学强调严格要求,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打好根底。良好的生活、学习、读书、写字习惯要在儿童时期培养、训练,这不仅有利于儿童的成长,而且还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两宋时期的教育家还制定了各种形式的?须知?、?学那么?等,以此作为标准蒙学时期儿童行为的准那么。1.5 理学 理学教育思想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后中国教育思想开展史上的
17、又一个顶峰。理学教育思想随理学的形成、开展而逐渐成熟起来。它萌生于北宋,成熟于南宋。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1.5.1 程颐、程颢 程颢1032-1085 年,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 年,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两人并称“二程。二程被公认为理学教育的奠基者,此兄弟二人的学说有“二程学派,“二程儒学之称。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性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那么,一物须有一理。将理与礼制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
18、联系:“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定理。穷理的途径:引导人们调整心理结构和社会价值取向,回到内心的精神修养中去“格物致知。格:推究;物:世间万物,各种知识;致:求得;知:融会贯穿而明“理。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提出人类社会的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标准,也都是“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二程在欲望论上认为第一个命题是“天理与“人欲相对立。天理与人欲如水火不能相容,而天理是至高无上的,人欲那么是危害自己和社会的。“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无人欲即皆天理。“人于天理昏者,是只为嗜欲所乱者也 第二个命题是“存天理,灭.实用文档.人欲。“
19、欲之害人也,人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不知,那么至于灭天理而不知反。人如果受蔽于人欲,就失去了天理。第三个命题是合义之公利需存,而私欲私利必去。二程还认为,无论是处世还是社交,都必须遵守一个共同的原那么,即“中庸。二程理学教育思想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开展的必然结果。儒家思想自汉代之后直到隋唐五代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封建统治者有时尊儒,有时崇佛,有时敬道,儒、佛、道三家思想由是不断此起彼伏,时盛时衰。二程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根底,吸收佛、道心性之学,建立了一个比先秦儒学更加精致的思想体系。并且,他们以?大学?、?中庸?的“诚、“敬、“格物致知为核心,吸收佛家心性修养方法,形成了具有封建时代色
20、彩的修身养性的功夫。二程所奠基的这套理学教育思想虽然有其时代局限性和封建糟粕,但其中不乏合理之处和闪光点,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我们的道德重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值得借鉴。1.5.2 朱熹 朱熹11301200 年,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他多年研究传授五经四书,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等书。他提出“去人欲,存天理,认为人欲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用天理克制人欲。朱熹在继承和开展二程的思想根底上,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认同“理本论,仁义来源于理。在人间,基于人
21、和人的关系,提出“三纲五常的说法。在“理与“气的认识中,坚持“理本论。在对阴与阳、动与静的认识上,认为两方面相互转化、相互依存。阴阳转化无端,无所谓谁先谁后。然而,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在论及政治与人伦时,朱熹虽然认为“理和“气如事物的动和静是相对的,但是,理为本,气为后。理是万物之源。朱熹的“理离不开政治,他的“理本说自然为维护封建统治效劳。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准那么“仁义就来源于“理,进而导出“存天理,灭人欲等观点。在探究理的方法上,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进一步讨论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实用文档.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
22、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那么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那么“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那么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成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
23、的物质欲望。1.5.3 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是南宋理学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代表、心学开创者。他提出了“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他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创造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的方法发生分歧,1176 年,双方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理学的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
24、用。2 宋代教育的经验 2.1 国家政策支持 宋代从建国伊始统治者在政策上便明确提出“兴文教,抑武事的方针,正是在此政策下,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受到普遍重视,读书学文也会受到了政府的特殊鼓励和社会的普遍尊重。宋代经历了三次兴学运动,在教育制度上得到了较大的完善,不仅较好的满足了世人求学的需要,更为社会教育的普及和开展,人才的培养和储藏,学术研究的深入,科学的进步,文化、经济的繁荣提供了保证。2.2 重视道德教育.实用文档.宋代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儒家理学根底上,总结了五代十国纲纪混乱,伦常尽丧的教训,更加重视伦理道德研究和宣传。在蒙学教育方面,宋代的根本理论依据和指导原那么是“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
25、使儿童在智慧蒙开之际既是以正当的教育进行启迪,使之健康成长。这为学子从蒙学阶段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了良好的根底。在朝廷选才取士和官员政绩考核上,也高度重视道德品质,宋代选才任官一直主张推选贤能,审其德才,试以事功,贯彻德行、道艺兼求的精神。在考核官员政绩上,不仅要求官员在道德修养上以身作那么,严行家教,更是更把其统辖地区的社会风化好坏、道德知识的普及程度作为主要考核政绩的依据之一。在学术思想和伦理道德研究上,也是高度重视,并竭力倡导,鼓励讲学传道,由此理学得到了较快的开展,出现了一批理学大家和专著如二程、朱熹等,由此也推动了整个宋代社会风气的好转和社会的稳定。2.3 官学私学并存 宋
26、代教育倡导开放的研究,在注重官学的同时,对于私学和书院采取支持、赞助的政策,使之与官学并行开展,教育经验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的开展和思想开放、交流。例如宋代统治者对私学赐书、赐匾,在官学中吸收其成果和经验,屡次聘请私学教授为官学教职,宋代理学思想从奠基到集大成,差不多都是以私学为基地进行研究和传播的,这对宋代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更为突出。2.4 学术气氛良好 宋代在尊儒的同时并不排斥其他,倡导儒、佛、道的融合。例如宋真宗除建寺译经外,还亲自为佛经作注,在作?崇儒论?的同时,又撰?崇释论?,明确提出佛教与孔孟“迹异而道同的思想,这就形成了宋代学术思想流派众多的现象。各学术流派一般是
27、以私学为根底,重视开展自己的学术方向,形成不同的学术上的师承关系,在剧烈论争中,又注意相互尊重,保持友善而又活泼的学术气氛。3 结论 宋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科技高速开展、学术思想和文化艺术均有巨大成就,与宋代高度重视教育,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开展和营造活泼学术讨论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对当.实用文档.代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当代教育应取其精华,推陈出新,从而推动当代教育事业的开展。参考文献 1 王炳照、郭齐家:?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 张传燧:?中国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3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
28、21.4 丛迪.宋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1.5丁建军,金之易.宋代教育兴旺原因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76-78.6李晖.简论宋代蒙学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5.7 王 瑞 明.论 宋 代 教 育 的 主 旋 律 J.华 中 师 范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社 会 科 学版),1998,04:95-101.8张烨.社会化视角下的宋代童蒙教育D.上海师范大学,2021.9周宝荣.试论宋代教育的“平民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134-137.10张仙女.宋代太学学官研究D.南昌大学,2021.11葛飞.宋代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及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21.12贝广勇.宋代书院管理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21.13张雪红.宋代民间教育传播问题初探D.河南大学,2007.14 曾 诚,庞 琳.王 安 石“三 舍 法 在 宋 代 教 育 事 业 中 的 作 用 J.兰 台 世界,2021,15:81-82.15牛文明,郝文武.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学刊,2021,03: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