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诗歌五首群诗教学实录【设计意图】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单元导读特别指出,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宽视野,加深理解。这几首诗歌的创作年代不一,由唐代到清代,或抒情,或阐明哲理。教学时可以关注五首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点,运用比较的方法,探讨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及诗歌体裁上的特点。【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3.背诵默写古诗,并引导学以致用
2、。【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朗读诗歌,读懂大意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古代诗歌五首,这五首诗,各有特色,都是千古流传的佳作。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画出来,稍后我们来探讨。学生朗读,画出有疑问的地方。生:登飞来峰里面“闻说”是什么意思?生:“闻说”就是听说,闻,是听的意思。生:“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决眦”?生:书上注释有。但语序感觉有点怪。师:这两句其实有点倒装的意思。生曾云(层云生起),使人心胸震荡;入归鸟,飞鸟归林,作者张大眼睛远望。生: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离愁”是什么意思?还有,为什么是“吟鞭东指即天涯”
3、?一开始,没有同学举手回答。师:大家再看看书,读书要读仔细。生:离愁,就是这时候诗人要辞官,离开北京,他可能舍不得,有一种愁绪。浩荡,我觉得是形容他的离愁别绪像浩荡的江水,说明他愁的程度。师:对,古人表达愁的诗句特别多,比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经常把愁比喻成流水,极言愁之深长。生:为什么陈子昂会“怆然”而且“涕下”?师:这两个词很耐人寻味。怆然,就是生:悲伤。师:“涕下”就是生:流眼泪,哭了。师:陈子昂为什么会悲伤难过?生:那就得知人论世了。师:方法意识很强。没错,我们学诗歌,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了解诗歌创作的
4、背景知识。生:(犹疑)陈子昂跟着一位将领去边疆打仗,结果他的意见不但没有被采纳,还又被贬谪降级。所以他这时候比较郁闷。师:很好,要对自己有信心。基本信息都没问题,老师来补充一下背景资料:公元696年,即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叛朝廷,攻陷了营州。武则天委派自己的侄儿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此武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轻率而无将略,致使前军陷没,军心大受影响。此时,身在燕国故地的陈子昂就向武攸宜提处出申请,我愿亲自出战沙场,为国立功。但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无疑,陈子昂的满腔热血刹时降到了冰点。他怎么也没想到武攸宜会因为他是
5、个文人、诗人而轻视他,使他尽忠报国的壮志在轻描淡写间就被否定了。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心情一定是既难堪又失望。过了几天,陈子昂不死心,再次进谏,结果把武攸宜激怒了,不但不采纳他的建议,反而把他的官职由参谋贬为军曹(唐朝的下级军官)。陈子昂郁郁不得志,情绪悲愤到了极点,于是就登上了幽州台,当他登临楼台、极目远眺的时候,想到了过往的历史和未来,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师:还有没有问题?没有人举手。过渡:诗言志,诗歌是传情的艺术。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那么,这五首诗各自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我们一起来“因声求气”,通过朗读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学生朗读五首诗歌。二、巧建群,求同异
6、师:现在,请你给这五首诗分类建群,并说说你的理由(提示:可以参考以往我们学过的诗歌题材方面的知识,关注诗歌的形式或内容等特点)。生:我觉得可以把望岳和登飞来峰放在一起,因为这两首主要抒发的都是诗人的豪情壮志,写得很激动。师:也就是说诗歌表达的情感有相近的地方。有理有据,很清楚。生:前三首都是登临诗,写作者登高远眺的感受,可以建一个群。师:对,很有想法,按照诗歌的题材,有送别诗、田园诗、讽喻诗、咏史诗等等,这三首呢,都是登临诗。屏显: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亭、楼、阁等)而情思涌动,赋诗兴叹,抒发自己的胸怀的诗词。生:登幽州台歌和望岳都是唐代的作品,一个是初唐,一个是盛唐。
7、可以建一个群。师:这么分很省力气啊!学生笑生:(继续)登飞来峰和游山西村都是宋代的作品,宋代的诗歌说理的特色比较明显。可以建群。师:宋诗擅长说理,能关注到这个特点,非常难能可贵。你能举一个例子吗?(生沉默)师:比如苏轼就写了不少说理诗,他有一首题西林壁,我们一起来背一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阐明了“当局之谜,旁观者清”的道理。师:看来给诗歌建群的标准真是不少,今天呢,我们就先按诗歌题材分类的方法,一起来学习前三首诗。【自评】给诗歌建群,其实就是提醒我们要注意形式或者内容上的特点,将其
8、有意识进行联结和比较,发现异同之处,用一双慧眼去探寻诗歌的内涵。三、因声求气,体会情感师:登高怀远是中国古人的习惯和传统。诗人们登高远眺,睹物感怀,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思索。一般来说,登临高处必有心绪,那么,这三首登临诗,陈子昂、杜甫、王安石表达的心绪一样吗?我们一起来听听。学生听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优质音频朗诵。生:不一样。登幽州台歌低沉一些,杜甫和王安石的感情高亢一些。陈子昂是怀才不遇,“怆然”,感觉他应该很难过,很悲伤;不被人理解,所以“独”孤独、寂寞。师:你关注到了最后一句的抒情,诗人心中的难以排解的苦闷都顺着这一句流淌出来。师:怀才不遇,可以再具体说说吗?生:他的意见没有被
9、武攸宜采纳,武攸宜还把他直接贬为军曹,所以他很郁闷。登幽州台,写了这首诗。师:分析得很好。看来背景资料对于理解诗歌,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同学们后面也要注意积累。生:再有就是幽州台,幽州台是燕昭王建造的,又叫黄金台,来招揽天下贤士,比如后来的乐毅就是这时候来到燕国的。所以他登上幽州台,心里就更难过了。师:心里更难过了,我们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联想到与这座亭台有关的典故,想到已经作古的燕昭王、乐毅、郭傀,再看看自己,年过三旬,一心想要报效国家,却一贬再贬,真是生:生不逢时师:想到天地是久远广大,无穷无尽,只有我,如一粒微尘,年岁渐长,却功业无成,空有一腔报国志,却无处施展。一言
10、难尽,何其伤感!以至于想着想着,竟流泪了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生:(生朗诵全诗,急切,随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师:(面向全体同学)读出悲伤、孤独和苦闷的感觉了吗?生(集体):没有。师:应该怎么读?我们来试着“因声求气”,通过朗读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这是一首古体诗,句式比较灵活,有五言和六言,和楚辞的句式有点像,大家注意体会其特点,读好节奏。屏幕出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急切、生不逢时、失望)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无可奈何、苦闷)生齐声朗诵,声音低沉,进入情境,较之前诵读有进步。【自评】这里学生已经初步进入诗歌的情
11、境,但对诗歌的理解还有些表面化,应该让学生观看名家朗诵视频,再配乐朗诵,对诗歌的内涵会理解得更深一些。师:同样是登高,杜甫和王安石登高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生:杜甫比较积极,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一种豪迈之情。师:很好,你也关注到了最后的抒情句。我们发现,抒情句好像都在最后两句,那前面的是干什么?生:写景。师:所以,登临诗,一般可能先描写看到的风景、事物,有时候还有历史遗址,然后写由此引发的感慨和思考。这其实就是吊古讽今或借景抒情。(学生恍然大悟,记写笔记)一起来品读杜甫的望岳。统领全诗的是哪一个字?生:“望”。师:作者都望到了什么?生:齐鲁青未了,齐鲁大地,这里除了山东还有河北,横
12、亘两省,写出了泰山的大,到处都是一片绿色。师:“横亘”这个词用得好,说明跨度比较大,泰山以北是齐国,以南是鲁国,写出泰山的连绵不断。还望到了什么?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师:别着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杜甫登临泰山,还看到了什么?【自评】学生习惯性地依赖注释和参考,如果书上有释义就不主动思考,照搬解释。在这里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转化理解,用自己的话来阐释。生:(思考几秒)看到泰山的风景秀丽,云彩还有归鸟。师:说的很全面,她把作者看到的都说出来了。我们来具体理一理“望”的角度。屏幕出示:齐鲁青未了( _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_望)
1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_望)生:我觉得首联应该是整体望,颔联是近望,最后一个我也不知道。师:还不错,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思考,给你点个赞。她的说法你认同吗?我们继续发言。生:第二个是近望。师:为什么?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泰山发现。这两句用拟人的写法,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钟”,大自然好像偏爱泰山。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写出山很高。生:我觉得第三个应该是细望,因为他已经登上泰山了,看到了层层的云和飞回来的鸟。师:为什么是“决眦”?屏幕出示:1.射破野兽的眼眶。2.睁裂眼角,形容张目极视的样子
14、。3.张目瞪视,形容怒视的样子。4.睁大眼睛远望。你觉得在这里,“决眦”是什么意思?生:我觉得是第2个,(低头看书)作者睁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说明他看得很细。师:是吗?这是书上注释说的吧?如果按照注释中的说法,那这个词意思就应该是第4个,睁大眼睛远望。这样“望”的角度还是细望吗?生:远望。师:还有没有其它见解?生:我觉得细望是可以的,这时候无论如何,杜甫已经身在山中,相比首联“齐鲁青未了”近了很多,而且仔细了很多,他看见山中云气,使他心胸震荡,看见归鸟返林,说明天可能不早了,但他好像还有点看不够。师:这个观点很有新意。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看,所以感觉眼眶有似决裂。天都黑了,作者还在看,表明什么
15、?生:作者舍不得,对这个地方很喜欢,很留恋。师:这样,全诗一气呵成,作者忍不住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谁来给我们解读这两句诗歌背后的情感。生:会当,就是终要,表现一种决心,总有一天我终要登上泰山山顶,一览,俯瞰其它那些小山。有一种豪情,感觉自己一定会成功。生:他对自己的未来特别有信心。师:“凌绝顶”只是登上泰山的山顶吗?生:不是,它表面是登上泰山,其实也指人生的山顶。师:是的,青年时期的杜甫非常积极乐观,写这首诗的时候他24岁,因为有父亲的支持,他不需要养家糊口,没有太多对人生的忧虑。和他后期的诗歌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感觉风格形成鲜明对照。师:小结一下,作者的“望”,有远望,有近
16、望,有细望,描绘了一幅神奇、秀丽、巍峨的泰山风景图,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师生齐诵诗歌。过渡:心随境转,人的心态和想法随着境遇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后来杜甫的登临诗,很少再有像望岳这样豪情满怀的作品。很多都像登高那样有着一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悲壮之感。师:三百多年后的一个夏天(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一位初涉宦海的年轻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兴致勃勃登上了宝林山上的飞来峰,由此写下一首登飞来峰。师:刚才有同学说,望岳和登飞来峰所表达的都是一种豪情壮志。下面我们不妨来探讨:这首诗所传递的是一种什么心绪?同学们朗读诗歌
17、,一探究竟。学生自由朗读,思考批注。生:我觉得他这首比望岳更慷慨激昂。师:为什么?生:因为他最后说“不畏浮云”,就好像是什么也不怕的感觉。而且他这时候已经登上山顶了,最后一句写“自缘身在最高层”,有点骄傲的感觉。生:我觉得写出他很清廉的感觉,因为他说“不畏浮云”,没有让浮云遮住他的眼睛(犹疑说不上来)师:你的见解很独特。是这样吗?我们先看看“浮云”的意思。浮云,古人常常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所谓“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你明白了吗?生:明白了。这样说,就应该是不怕遇到阻挡他的人。师:可以这样说。大家继续自由说你对诗歌的理解。可以从写法上试着谈谈生:王安石和杜甫一
18、样,登上山峰,比较高兴、欣喜,杜甫是通过写景来传情。而王安石却没有,他只讲了飞来上的千寻塔,同时还听说这个地方可以听到鸡叫,看到日出。后两句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志向。生:第一句还用了夸张,塔不可能“千寻”,极言山之高。师:诗人听说在这个地方,听见鸡鸣就可以看到日出。他好像心生向往。但看到了没有?生:没有。师:为什么?生:因为是“闻说”,不是真的。师;也就是“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也为后面的抒情奠定了感情基调。后两句紧承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不畏浮云遮望眼”,“不畏”,气势夺人;古人常常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自缘身在最高
19、层”,自然是因为“我”身在最高层,诗人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气势一句胜过一句,表现了他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出示背景:这是王安石的初涉宦海之作。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此时诗人只有30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师:这样,我们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齐读登飞来峰。小结:从三首诗的创作年龄看,陈子昂年龄最大。从个人际遇看,陈子昂郁郁不得志,杜甫无忧无虑,王安石仕途顺畅,对未来最有想法。三首诗,形式及传情达意语言风格也各有不同。陈子昂登幽州
20、台歌是古体诗,句式灵活,直陈心绪,言简而意丰。杜甫望岳是五言律诗,先写景再抒情。赞美泰山的神奇、清幽、秀丽,写出泰山的高大巍峨,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是一首七绝,奇趣峭拔,虚实相生,诗歌结尾,抒发了作者孤高傲岸、不可战胜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绝对信心。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涵咏诗歌兴味长。这五首诗不仅语言隽永,而且富有哲理,表达了诗人们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同学们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就必须多读。通过读,把握正确的节奏,理解作者的情感,传递作品的精神内涵。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后反思】这是第二次“群诗”教学的尝试,从课堂的整体效果看,学生的思考比较浅,教师的引导较多,学生的听得比较认真。从学情来看,学生对于古代诗歌五首的内容不熟悉,认真预习的不太多,上课习惯了被动,没有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预习方法不对,参考现成的辅导书,草草预习,对诗歌的诵读不够。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即把握三首诗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知人论世,理解三首登临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及教材内容特点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内容的生成上,过于依赖教本,灵活性不足。在后面的第二课时,应及时调整,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准来组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