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高中数学说课稿集锦九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的高中数学说课稿集锦九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实用的高中数学说课稿集锦九篇实用的高中数学说课稿集锦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1 各位领导、专家、同仁:您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数学第二册(上册)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中的第六节“曲线和方程”的第一课时,下面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曲线和方程”这节教材揭示了几何中的形与代数中的数相统一的关系,为“作形判数”与“就数论形”的相互转化开辟了途径,这正体现了解析几何这门课的基本
2、思想,对全部解析几何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只有透彻理解了曲线和方程的意义,才算是寻得了解析几何学习的入门之径。如果以为学生不真正领悟曲线和方程的关系,照样能求出方程、照样能计算某些难题,因而可以忽视这个基本概念的教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舍本逐题”的偏见,应该认识到这节“曲线和方程”的开头课是解析几何教学的“重头戏”! 根据以上分析,确立教学重点是:“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难点是:怎样利用定义验证曲线是方程的曲线,方程是曲线的方程。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一一
3、对应关系; 2、初步领会“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3、学会根据已有的情景资料找规律,进而分析、判断、归纳结论; 4、强化“形”与“数”一致并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直线方程的引入,加强学生对方程的解和曲线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的认识; 2、在形成曲线和方程的概念的教学中,学生经历观察、分析、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出结论,并能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能用所学知识理解新的概念,并能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会转化化归的思想方法,提高思维品质,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 1、通过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2、通过反例辨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合
4、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重难点突破 “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这是由于本节课是由直观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过程,学生容易对定义中为什么要规定两个关系产生困惑,原因是不理解两者缺一都将扩大概念的外延。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用方程表示直线、抛物线等实际模型,积累了感性认识的基础,所以可用举反例的方法来解决困惑,通过反例揭示“两者缺一”与直觉的矛盾,从而又促使学生对概念表述的严密性进行探索,自然地得出定义。为了强化其认识,又决定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解释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并以此为工具来分析实例,这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学生通其法
5、,知其理。 怎样利用定义验证曲线是方程的曲线,方程是曲线的方程是本节的难点。因为学生在作业中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通常在由已知曲线建立方程的时候,不验证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曲线上,就断然得出所求的是曲线方程。这种现象在高考中也屡见不鲜。为了突破难点,本节课设计了三种层次的问题,幻灯片9是概念的直接运用,幻灯片10是概念的逆向运用,幻灯片11是证明曲线的方程。通过这些例题让学生再一次体会“二者”缺一不可。 四、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知,在建立了直角坐标系后平面内的点和有序实数对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已有了用方程(有时以函数式的形式出现)表示曲线的感性认识(特别是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现在要进一
6、步研究平面内的曲线和含有两个变数的方程之间的关系,是由直观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过程,对学生有相当大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的问题是,不理解“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和“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这两句话在揭示“曲线和方程”关系时各自所起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只能是初步领会,要求学生能答出曲线和方程间必须满足两个关系时才能称作“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两者缺一不可,并能借助实例指出两个关系的区别。 五、教法分析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
7、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基于此,本节课遵循了概念学习的四个基本步骤,重点采用了问题探究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从实例、到类比、到推广的问题探究,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都十分有利。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概念,深化概念,并应用它去讨论、研究和解决问题。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了基础。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了时间,增大了信息量,增强了直观形象性。 六、学法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各学科课程通过引导学生主动
8、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基于此,本节课从实例引入类比推广得概念概念挖掘深化具体应用作业中的研究性问题的思考,始终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知识的研究者。 七、教学过程分析 1、感性认识阶段以旧带新、提出课题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2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
9、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
10、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二教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
11、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正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 三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
12、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四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景,大概用2分钟 第二:实践探究,形成概念,大约用25分钟 第三:应用概念,拓展反思,大约用13分钟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探寻特例,提出猜想
13、 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 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
14、定理,布置课后练习,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圆构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坐标法来证明 (四)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五)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例2.在ABC中,已知a
15、=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事件的可能性的基础上来学习如何预测不确定事件(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用概率预测随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在日常生活、自然、科技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习本单元知识,无论是今后继续深造(高中学习概率的乘法定理)还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十分必要的。概率的概念比较抽象,概率的定义学生较难理解。 在教材的处理上,采取小单元教学,本节课安排让学生了解求随机事件概率的两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概率的意义及求概率的方法,为下面学习求比较复杂的情况的概率打下基础
16、。 2、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概率意义的理解,通过多次重复实验,用频率预测概率的方法,以及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方法。 难点:对概率意义的理解和用列举法求概率过程中在各种可能性相同条件下某一事件可能发生的总数及总的结果数的分析。 二、目的分析: 知识与技能:掌握用频率预测概率和用列举法求概率方法。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观察试验和统计的结果,进而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解并感受概率的定义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观察客观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客观世界,以数学的语言描述客观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归纳、确认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感
17、受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规律,同时为概率的精准、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所震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对数学价值观的认识。 三、教法、学法分析: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经历知识(概率定义计算公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并能应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有序组织学生活动,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体现“教”为“学”服务这一宗旨。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引导学生探究 精心设计问题一,学生通过对问题一的探究,一方面复习前面学过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理清
18、知识障碍,二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概率(如何预测随机事件可能性发生大小)。引导学生对问题二的探究与观察实验数据,使学生了解概率这一重要概念的实际背景,感受并相信随机事件的发生中存在着统计规律性,感受数学规律的真实的发现过程。 2、归纳概括 学生从试验中得到的统计数字及概率呈现稳定在某一数值附近这一规律,让学生明确概率定义的由来。 引导学生重新对问题一和问题二的探究,分析某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在全部可能发生结果中所占比例,得到用列举法求概率的公式,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逻辑分析,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又让学生明确用列举法求概率这一简便快捷方法的合理性。 P(A)=(m 3、举例应用 引导学
19、生对教材书例题、问题一、问题二中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与探究,让学生掌握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方法。 引导学生对练习中的问题思考与探究,巩固对概率公式的应用及加深对概率意义的理解。 深化发展 设置3个小题目,引导学生归纳、分析、总结,加深对知识与方法的理解,并学会灵活运用。 让学生设计活动内容,对知识进行升华和拓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不等式、直线方程的基础上,利用不等式和直线方程的有关知识展开的,它是对二元一
20、次不等式的深化和再认识、再理解。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验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画可行域;在可行域内,用图解法准确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难点:在可行域内,用图解法准确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二、目标分析: 在新课标让学生经历“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理念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设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 域和最优解等概念; 2、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3
21、、会利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能力目标: 1、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 2、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索能力。 3、在对具体事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线性规划的理性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能力和化归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验数学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让学生学会用运动观点观察事物,了解事物之间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 三、过程分析: 数学教学
22、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形成概念;3、反思过程,提炼方法;4、变式演练,深入探究;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6、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我以一组生动的动画(配图片)描述出在神奇的数学王国里,有一种算法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军事、交通运输、决策管理与规划等领域,应用它已节约了亿万财富,还被列为20世纪对科学发展和工程实践影响最大的十大算法之一。它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它又是怎样的一种神奇算法呢?我以景激情,以情激思,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5 各位老师:
23、 大家好!我叫*,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内容选自于高中教材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三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三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事件的关系与运算,二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多以基本概念和性质为主。它是本册第二章统计的延伸,又是后面古典概型及几何概型的基础。在整个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新课改以来考查的热点之一。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难点:互斥事件与对立
24、事件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随机事件间的基本关系与运算; 掌握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并会用其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情趣。 三、教法分析 采用实验观察、质疑启发、类比联想、探究归纳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掷骰子的试验中,我们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 c1=出现的点数1,c2=出现的点数2 c
25、3=出现的点数3,c4=出现的点数4 c5=出现的点数5,c6=出现的点数6 D1=出现的点数不大于1D2=出现的点数大于3 D3=出现的点数小于5,E=出现的点数小于7 f=出现的点数大于6,G=出现的点数为偶数 H=出现的点数为奇数 以引入例中的事件c1和事件H,事件c1和事件D1为例讲授事件之的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 从以上两个关系学生不难发现事件间的关系与集合间的关系相类似。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把事件和集合对应起来。 设计意图引出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2、探究新知 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经过上面的思考,我们得出: 试验的可能结果的全体全集 每一个事件子集 这
26、样我们就把事件和集合对应起来了,用已有的集合间关系来分析事件间的关系。 集合的并两事件的并事件(和事件) 集合的交两事件的交事件(积事件)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区分集合关系与事件关系之间的不同。 (例如:两集合AB,表示此集合中的任意元素或者属于集合或者属于集合;而两事件和的并事件AB发生,表示或者事件发生,或者事件发生。) 设计意图为更好地理解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打下基础, 思考:若只掷一次骰子,则事件c1和事件c2有可能同时发生么? 在掷骰子实验中事件G和事件H是否一定有一个会发生? 设计意图这两道思考题都很容易得到答案,主要目的是为引出接下来将要学习的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让学生从实际案
27、例中体验它们各自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总结出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的图形演示使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练习:通过多媒体显示两道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及时巩固对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学习,加深理解。 概率的基本性质: 回顾:频率频数/试验的次数 我们知道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由于频率在01之间,所以,可以得到概率的基本性质、 (通过对频率的理解并结合前面投硬币的实验来总结出概率的基本性质,师生共同交流得出结果) 3、典型例题探究 例1一个射手进行一次射击,试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互斥事件?哪些是对立事件? 事件A:命中环数大
28、于7环;事件B:命中环数为10环; 事件c:命中环数小于6环;事件D:命中环数为6、7、8、9、10环、 分析:要判断所给事件是对立还是互斥,首先将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弄清楚 例2如果从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那么取到红心(事件A)的概率是14,取到方块(事件B)的概率是14,问: (1)取到红色牌(事件c)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D)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事件c是事件A与事件B的并,且A与B互斥,因此可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和公式求解;事件c与事件D是对立事件,因此P(D)=1P(c)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
29、解决问题中去。 4、课堂小结 理解事件的关系和运算 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小结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味与深化,使知识成为系统。让学生尝试小结,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补充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新知识。 5、布置作业 习题3、1A1、3、4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 概率的基本性质 一、事件间的关系和运算 二、概率的基本性质 三、例1的板书区 例2的板书区 四、规律性质总结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张西元。我说课的题目是系统抽样,内容选自于苏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
30、,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五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已初步了解掌握了简单随机抽样的两种方法,即抽签法与随机数表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系统抽样,它也是“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系统抽样的学习,更加突出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它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系统抽样的概念,能够灵活应用系统抽样的方法解决统计问题。难点:当不是整数时的处理办法,个体编号具有某种周期性时,“坏样本”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理解系统
31、抽样的概念; (2)掌握系统抽样的一般步骤; (3)正确理解系统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归纳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高考资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对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现实世界和数学知识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为了充分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因此,我采用讨论发现法教学。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新课引入 1、复习提问: (1)什么是简单随机抽样?有哪两种方法? (2)抽签法
32、与随机数表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简单随机抽样应注意哪两个原则? (4)什么样的总体适合简单随机抽样?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提问进一步理解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方法和步骤?为新课学习打基础 2、实例探究 实例:某学校为了了解高一年级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打算从高一年级500名学生中抽取50名进行调查,除了用简单随机抽样获取样本外,你能否设计其他抽取样本的方法? 当总体数量较多时,应当如何抽取?结合具体事例探究问题,设计你的抽取样本的方法。抽取的样本公平性与代表性如何?学生自主探究后小组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新知识新方法,完成从
33、总体中抽取样本,并发现“等距抽样”的特性,从而形成感性的系统抽样的概念与方法。这样做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较好地贯彻新课程所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二)新课讲授 1、系统抽样的概念方法步骤 (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系统抽样”的概念,并点明课题) 设计意图经历实例探究过程,学生对系统抽样的概念方法步骤应有大致了解,辅以教师引导,从具体到一般,本节新课题的学习便水到渠成。 2、典型例题精析 例1、某校高中三年级的300名学生已经编号为1,2,300,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按10%的比例抽取一个样本,请用系统抽样的方法进行抽取
34、,并写出过程。 (教师题意分析,引导学生应用新知识新方法,学生分析思考,探究解题,小组讨论后口述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实例巩固,在得出新课的有关知识之后,再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掌握系统抽样的方法步骤,达到学以致用的技能,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例2、某单位在职职工共624人,为了调查工人用于上班途中的时间,决定抽取10%的工人进行调查,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所需的样本。 设计意图当不是整数时,设置本题让学生尝试回答,并形成一般思路与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将全班学生按男女生交替排成一路纵队,用掷骰的方法在前6名学生中任选一名,用表示该名学生在队列中的序号,将队列
35、中序号为,(k=1,2,3,)的学生抽出作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系统抽样吗?为什么?其样本的代表性与公平性如何? 2、若按体重大小次序排成一路纵队呢? 设计意图配合课本第60页“边空”问题:“请将这种抽样方法与简单随机抽样做一个比较,你认为系统抽样能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吗?为什么?”,帮助理解个体编号具有某种周期性时,样本代表性较差的特点。同时分析系统抽样的优点与缺点。 (四)回顾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系统抽样的概念方法与步骤 2、与简单随机抽样比较,系统抽样适合怎样的总体情况? 3、当不是整数时,一般步骤是什么?此时样本的公平性与代表性如何?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61页的练习第1,2,3题
36、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7 一、教材分析: 向量的加法是必修4第二章第二单元中“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的第一节课。本节内容有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及应用,向量加法的运算律及应用,大约需要1课时。向量的加法是向量的线性运算中最基本的一种运算,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为后继学习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向量的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奠定了基础;其中三角形法则适用于求任意多个向量的和,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有很普遍的应用。所以本课在“平面向量”及“空间向量”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
37、、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中学习了向量的定义及表示,相等向量,平行向量等概念,知道向量可以自由移动,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学生对数的运算了如指掌,并且在物理中学过力的合成、位移的合成等矢量的加法,所以向量的加法可通过类比数的加法、以所学的物理模型为背景引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向量加法的意义,准确把握两个加法法则的特点。 三、教学目的: 1、通过对向量加法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向量加法的概念,结合物理学实际理解向量加法的意义。能正确领会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的几何意义,并能运用法则作出两个已知向量的和向量。 2、在应用活动中,理解向量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表述两个运算律的
38、几何意义。掌握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向量之和,比如共线向量,共起点向量、共终点向量等。 3、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分类、归纳等数学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向量的加法法则。探究向量的加法法则并正确应用是本课的重点。两个加法法则各有特点,联系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质相同,但是三角形法则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且简便易行,所以是详讲内容,平行四边形法则在本课中所占份量略少于三角形法则。 难点:对三角形法则的理解;方向相反的两个向量的加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法则的实质是:将已知向量首尾相接,而不是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之间必须构成三角形。 五、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39、:1、类比:由数的加法运算类比向量的加法运算。2、探究:由力的合成引入平行四边形法则,在法则的运用中观察图形得出三角形法则,探求共线向量的加法,发现三角形法则适用于任意向量相加;通过图形,观察得出向量加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等,这些都体现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3、讲解与练习:对两个法则特点的分析,例题都采取了引导与讲解的方法,学生课堂完成教材中的练习。4、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直观地表现向量的平移,相等向量的意义,更能说清两个法则的几何意义及运算律。 六、数学思想的体现: 1、分类的思想:总的来说本课中向量的加法分为不共线向量及共线向量两种形式,共线向量又分为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反两种情形,然后专门对零
40、向量与任意向量相加作了规定,这样对任意向量的加法都做了讨论,线索清楚。 2、类比思想:使之与数的加法进行类比,使学生对向量的加法不致于太陌生,既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又能从对比中看出两者的不同,效果较好。 3、归纳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环节学完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后,归纳总结,对不共线向量相加,两个法则都可以选用。由共线向量的加法总结出三角形法则适用于任意两个向量的相加,而三角形法则仅适用于不共线向量相加。对向量加法的结合律和探讨中,又使学生发现了三角形法则还适用于任意多个向量的加法。归纳思想在这三个环节中的运用,使得学生对两个加法法则,尤其是三角形法则的理解,步步深入。 七、教学过程:
41、1、回顾旧知:本节要进行向量的平移,且对向量加法分共线与不共线两种情况,所以要复习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概念,这些都是新课学习中必要的知识铺垫。 2、引入新课: (1)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引入。 学生在物理学中虽然接触过位移的合成,但是并没有形成三角形法则的概念;而对平行四边形法则学生已学过,很熟悉。所以我决定由力的合成引入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特点是起点相同,但是物理中力的合成是在有相同的作用点的条件下合成的,引入到数学中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所给出的图形也是现成的平行四边形,而学生刚学完相等向量,对相等向量的概念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易产生误解:表示两个已知向量的有向线
42、段的起点必须在一起才能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不在一起不能用。这时要通过讲解例1,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平移向量,使表示两个向量的有向线段有共同的起点。这一点对理解及运用法则求两向量的和很重要。 设计意图:本着从学生最熟悉、离学生最近的知识经验为接入点,用学生熟知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向量的加法,这样新中有旧,学生容易接受,也使学科间的渗透发挥了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起点相同”这一特点的认识,例1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当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起点不在一起时,须把起点移到一起,至此才能使学生完成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理解真正到位。 (2)三角形法则的引入。三角形法则没有按照教材中利用位移的合成
43、引入,而是从前面所讲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图形中直接引入(如图)。 所以这种把两个向量相加的方法称为三角形法则。接下来用幻灯片完整展示三角形法则,同时法则的作法叙述、作图过程对学生也起到了示例的作用。于是前面的例1还可以利用三角形法则来做。 这时,总结出两个不共线向量求和时,平行四边形法则与三角形法则都可以用。 设计意图: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图形引入三角形法则,可以很清楚地使学生从向何意义上认识到两个法则之间的密切联系,理解它们的实质,而且衔接自然,能够使学生对比地得出两个法则的特点与实质,并对两个法则的特点有较深刻的印象。 (3)共线向量的加法 方向相同的两个向量相加,对学生来说较易完成,“将它们接在一起,取它们的方向及长度之和,作为和向量的方向与长度。”引导学生分析作法,结果发现还是运用了三角形法则:首尾相接,方向由第一个向量的起点指向第二个向量的终点。 方向相反的两个向量相加,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首先从作图上不知道怎样做。但是学生学过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用较大 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符号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类比异号两数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