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动物伦理学.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77598539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2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的动物伦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佛教的动物伦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佛教的动物伦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的动物伦理学.ppt(7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佛教的动物伦理学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一、佛教动物伦理的理论根据n缘起说n众生平等n因果报应二、佛教动物伦理学的定位n关怀的对象:有情n护生与自通之法n动物伦理的中道三、佛教动物伦理的要求与实践21.1佛教世界观的核心原则:缘起说o缘起说是佛教对世界最基本的观点,是全部佛法的核心。“缘”就是因缘、条件;“起”是生起、形成。“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要有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

2、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3o在杂阿含经卷十二中,佛陀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谓“缘起”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佛经上说“法不孤起,仗缘而生”,就是指世界上的事事物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4o“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从缘起法的观点来看,我们与地球上的其他物种是相互依存的,地球是一切生物共有的家园,保护其他物种其实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5o缘起说打破动物与人类之间的藩篱,动物不再是与人类无关的存在。动物很可能就是我们过去世的兄弟父

3、母夫妻,杀害动物与杀害人类在本质上并无区别,人类与动物的道德地位平等。6o释迦牟尼佛为太子时,一次树下见农夫犁土,掘出蚯蚓,鸟儿飞来啄食,引起他对众生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悲思。印度吠多派崇拜梵天;每年以大批牲畜宰杀祭祀,一直为释迦所反对。71.2佛教的生命观:众生平等o佛教主张六道轮回,即在没有解脱之前,生命在天、人、阿修罗、畜生、地狱、恶鬼六道中轮回,依据自身的行为业力感得来世相应的果报。8o因各自的因缘和业报不同,而在现实居住的“器世间”中和达到的果位(境界)有所差别。这也就是说,一方面由于众生都具有相同的佛性,因而世间的生物都平等,所以不同生命的价值也是平等的。另一方面在表现上他们有高低

4、序列。91.3佛教伦理观念的基础:因果观o佛教认为,因果报应不爽,因此,杀害任何一个众生,自己死后就会变成这样的众生,而会遭受到同样的厄难。楞严经云:“以人食羊,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因此,杀害动物其实就是在杀害未来世的自己,动物与自己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02.1动物是“有情”o生命是知情意之综合体,为什么称之为生命是知情意之综合体,为什么称之为“有有情情”而非而非“有智有智”、“有意有意”呢?因为生命呢?因为生命最强大的动力最强大的动力,正是情感。即使是人类的理正是情感。即使是人类的理智较为发达,

5、意志较为坚强,但人类的理智智较为发达,意志较为坚强,但人类的理智与意志与意志,往往还是以往往还是以“为情感而效劳为情感而效劳”的成的成份居多。这方面份居多。这方面,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的看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的看法法“理性往往是情感的奴隶理性往往是情感的奴隶”,颇接近,颇接近佛法对佛法对“有情有情”的观察。的观察。11佛教的生命伦理学关怀的对象主要是动物o由於无生物并无生命现象由於无生物并无生命现象,植物虽有生机植物虽有生机,却却不如动物之有意识与感情不如动物之有意识与感情,不像动物有苦乐不像动物有苦乐的感知能力,所以佛法关切的重心,仍是以的感知能力,所以佛法关切的重心,仍是以动物为主的动物为主的

6、“有情有情”,由,由“实然实然”而而“应然应然”,依有情在生理,依有情在生理,心理与心灵层面的实际心理与心灵层面的实际需要,而提出让生命需要,而提出让生命“离苦得乐离苦得乐”的种种方的种种方法法或浅或深的或浅或深的“苦灭苦灭”之道。之道。12o依“缘起”法则而流转世间的有情,不但有感知能力,而且本能地以自我为中心,在情感方面有炽烈的“我爱”,在理智方面偏执而有牢固的“我见”,在意志方面则有永远极度重视自己而流露出来的“我慢”,由是而产生强烈的趋生畏死、趋乐避苦之本能。13o顺应生命追求快乐之本能,提供“灭苦之道”的佛法,自然会导出“护生”的答案。“护生”所护者,是一切有感知能力的有情,而不能局

7、限在“人”。因此依佛法的理论脉络,绝无“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的存活空间。14o与其他种种有情相同,人有“依食而住”,“自我感”与“爱欲”三种属性。o除此之外,又有“忆念胜,梵行胜,勤勇胜”等与其他种种有情众生不一样的特性,也就是在知情意三方面具有超过其他物种的优点。o但人的“欲诤”与“见诤”都远较其他物种的众生来得激烈。因此人类不能简单地以“万物之灵”自居。15o因此,在生命伦理议题的讨论中,关于“人”的定位,有两点必须注意:一,就主体而言,不可以有“选民”迷思不能因为“人”有上述三种殊胜属性,就将人视为诸多物种中的具有特权地位的“选民”。16o因为“人道”这扇大

8、门,是向所有生命形式公平开放的。知情意提升到某种程度,就容易入於人道之中;反之,知情意退堕到某种程度,亦有可能重新堕入非人众生的其他物种,乃至饿鬼、地狱道中。17o就道德行为而言,不能只关怀人类人类较诸其他非人众生,确实有较高的道德自觉,但不应以此设限,只将人类认定为道德关怀的对象;反而应该据此认定,人无权像其他动物一样,纯任本能行事,而必须将自己视作具有道德自觉力的行为主体。也就是说,人是“道德行动者”(moralagent),但动物包括在内的一切有情,却应被纳为“道德容受者”(moralpatients)。182.2护生与自通之法o“护生”来自易地而处,将心比心的感知能力,佛家名之为“自通

9、之法”。如杂阿含经说: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自通之法”,就是用自己的心情,揣度其他众生的心情,而珍重他趋生畏死、趋乐避苦的天性。19o“自通之法”与儒家所说的“良知”非常类似,在伦理学上名之为”黄金律定理“(GoldenRuleThoerem)。这原是不同文化所共同遵奉的黄金律,但西方主流文化却往往基於”神性“或”理性“的理由,而未将动物纳为”自通之法“的关怀对象。20o然而动物与人同样具有“不喜被杀”等等喜怒哀乐的情绪与痛苦的觉受能力(亦即感知能力。既然如此,则“自通之法”显然无法排

10、除对动物处境的同情共感。是故黄金律所涵盖的对象,应以“感知能力”作为判别标准,同情共感的关怀面,不应只包括人类,而应扩大到所有有情众生。21o依缘起论,良知并非最本源的原理,也无法证明其来自外在的天启,而是主体与客体交融互会的产物,它可以从更本源的真理缘起来论证支持。22o简而言之,良知是道德主体相应于缘起事相“相依相存”且“法性平等”的法则,而对同样作为有情之客体,所自然流露的同情共感。而缘起法的相依共存与法性平等两个法则,是“慈悲的根本”。23o根据“缘起法”看来,一切现象(有情包括在内),都不是隔别孤立而可以单独存在的,须要有“众缘和合”才能成就。因此,因缘生法本身,就与其他的因缘生法,

11、有著“相依相存”的复杂网络。在这前提之下,因缘相互支援成就的生命体与生命体之间,如何可能不存在著隐微而畅通的管道呢?24o我们的九孔七窍,与外在环境无时不在互通状态。我们的表情、语言、行为、都与他者相互传递丰富的讯息。因此,生命虽有各别隔历的形体,但彼此之间,却并非无法沟通的“绝缘体”。同情共感的“自通之法”,即是本此而生。25o有关道德感个别差异的问题,依然可从“缘起论”说明:生命会依互通管道的畅通程度,而出现自通之法的个别差异,这就是人人虽然都具足良知,但各人的道德感却又往往悬殊的原因。当人越是将“自我中心意识”减低,这种互通的管道,就越是通畅。至亲至爱之人的互通管道,比一般人之间更为畅通

12、,有时甚至可以让人超越我爱的本能。26o例如,火场外的母亲,可以奋不顾身扑回火场抢救亲生儿女;但未必能对邻居的子女做到这一地步。圣者则因其体悟“缘起无我”,所以可不倚仗任何依“自我”为中心而辐射出“我所”之沟通管道,而对其它生命之苦乐,不问亲疏地产生毫无藩篱的感知能力,并施与毫无差别的慈悲,是名“无缘大慈”。272.3动物伦理的中道o中道,从“八正道”的内容来看,一方面行为主体必须因其仁慈与智慧的涵养,而具足公正无私的态度,另一方面,对行为所施与的对象或所处置的事物,则必须有尽可能充分的情境考量,并且把握要点以作果敢抉择。对于动物伦理的“中道”做这样的理解:”在可见闻觉知的因缘条件之中,无私地

13、作相对最好的抉择。”28o作“可见闻觉知”的限定,实际上就预留了感官、认知有其局限的伏笔。行为主体必须意会到:这些“可见闻觉知”的因缘,并不能穷尽所有因缘,所以在作抉择之时,不敢自诩所有的抉择都是“绝对真理”,而只能谦逊地承认:这是目前为止“相对最好”的选择。这种谦逊的态度,即使不能保证选择绝对正确,却可减少因固执己见而重复犯错的机会。29o在缘起论的陶冶下,所产生的自通之法,乃至“缘起无我”的洞观力,也有助于我们在作伦理抉择之时,将自我利益放在一边,而为众生利益以作无私的奉献。30o因此,在理论层面,“护生”精神所开展出来的种种原则(如公正原则、不伤害原则、仁爱原则等),让佛法的生命伦理倾向

14、于原则主义。但是落实在行动中,就必须要配合具体情境,而依中道的主张,倾向于有限度的“情境主义”。31o之所以强调要“有限度”,是因为情境考量的背后,必须严格地作自我审视,尽量减少“自我利益考量”的影响。否则情境考量会变相而成“投机主义”,找寻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方案。32o佛家强调“众生平等”,认为应对所有众生施以道德关怀;另一方面,佛家却又接受“众生根性意乐有其个别差异”的事实,而不排除建立宽严德目不等的各类规范,以适应角色不同、发心不同、生命境界不同的各类人等。33o首先,“平等”原是佛经用语,日本依此以对译英文之equality。佛法中的“平等”有三种层次:一,生命均有感知能力,应平等尊重

15、生命的苦乐感知,以及其离苦得乐的强烈意愿,是即“众生平等”之要义。34o二,生命又都依因待缘而生灭变迁,是即缘生诸法在差别相中,无自性义平等无二,这是“法性平等”之要义。三,不但凡夫依因待缘而承受苦乐,流转生死,圣者也是依因待缘而证入涅槃,成就佛道。在此“缘起”法则之下,凡夫有修三学以解脱的可能性,也有修六度四摄以成佛的可能性,这是“佛性平等”之要义。35o“我爱”的生命本能,原是自他建立藩篱的要素,但亦可在自他互易的反省之中,而发挥超越自我藩篱以“护生”的精神;若能进一步深观“法性平等”与“佛性平等”之“无我”实相,更能将“护生”精神发挥到极致,而契合于“众生平等”的道德理想。36o缘起论者

16、尊重个人根性的个别差异,所以容忍多元价值;而不同因缘所形塑出来的文化与宗教,自然会有其差异性,所以某种程度而言,深观缘起的人,自然是会尊重文化差异的。但是尊重多元价值,自亦有普遍性,一致性的道德原则作为底线,也就是说任何个别差异与文化差异,都不可违背“护生”(尊重生命)的原则。37o尊重多元原就是以“尊重生命”作为前提,而获致的共同结论。因此,伤害或剥夺生命的任何思想与行为,应予制止或应被谴责,不能以“尊重多元”为藉口而予以正当化;因为,在恼害众生或戕贼生命的当下,已伤害了“尊重多元”的立论基础,从而也以恶劣范例,动摇了人们对於“尊重多元”的价值信念,摧毁了“尊重多元”的公信力.总之,决不可将

17、“多元价值”当作借口,而回避“多元价值”之上更高的道德法则“尊重生命“。383.保护生命是最重要的伦理要求o龙树在大智度论中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o地藏十轮经云:“设使能戒诸杀生,诸众恭敬成无上,恒时无病延寿命,安乐畅适无损害,一切生生世世处,深信如来之行境,现见佛法及僧众,速得无上菩提果。”o从某种角度上讲,佛教中最高的善就是保护生命,最严重的罪恶就是杀害生命。39o大智度论卷27中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一切佛法中,慈悲为大。”佛教以慈悲为怀,悲悯众生,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佛教伦理将慈悲划分了三个层次:即生缘慈悲,法缘慈悲和无缘慈悲。生缘慈悲是因感知众生之苦痛而

18、生发不忍之心。法缘慈悲是觉知诸法空性而悲悯众生。平等对待,无亲无疏。而无缘慈悲则是三轮体空,住于诸法实相的第一义谛,无有任何分别。40保护生命是佛教戒律的基本要求o作为佛教徒最基本的五戒中,第一条戒律就是“不杀生”。其规定是不可以杀害一切有情识的生命,包括所有的动物,而且要做到“不自杀、不教他杀,不见杀随喜”,就是说不仅自己不能去杀害动物,而且不能教唆、命令、劝诱他人杀害动物,甚至连见到他人杀害动物在心里表示赞同欢喜都是有罪的。41o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为菩萨的时候,遇见一只老鹰正在追赶一只鸽子,鸽子见到菩萨,就投身避难。鹰对菩萨说你想要救鸽子,为什么要让我饥饿?菩萨问鹰:“你要吃什么

19、?”鹰回答说要吃肉,菩萨就用刀割自己胳膊的肉来补偿它。鹰要求割下来的肉应该与鸽子的重量相等。可是菩萨虽然割了许多肉,却总是比不上鸽子的重量,最后菩萨纵身跳进割肉的秤盘中,要以全部的生命来换回鸽子生命。这时,鹰问菩萨是否后悔?菩萨回答说:“我没有一丝一毫的悔恨,如果这话真实不虚,愿令我的身肉恢复如故!”誓愿刚发,身体就立刻恢复如故。这时,鹰变成了天帝的身体,在空中不停地礼拜赞叹。42o佛教的慈悲博爱,比任何宗教都较为宽宏深切。佛陀的教诫,不但不准弟子们伤害任何重大的生灵,就连那生水中的微细至极、目力不见的小蟲,也要弟子们衷心护惜。为了这一原故,所以在佛教的律仪中,制定了比丘用水,须先用“滤水囊”

20、过滤的训谕。o滤水的方法:生水滤过以后,须要把“滤水器”浸入汲水之处,轻轻荡动一番,以便滞留在绢布上的小蟲,回归原水里去。43o“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唵缚悉波罗摩尼莎诃”。很多跟随佛陀身边,得到阿罗汉果位的弟子。他们因为修得天眼通后,亲眼看到了水中的生命,所以他们宁愿自己渴死也不喝水了。因此,佛陀就制定了一条戒律,让所有得天眼通的弟子喝水的时候,不准用天眼来看,同时告诉众弟子,喝水的时候要持“唵缚悉波罗摩尼莎诃”这个咒子。44o这个咒子有很多的功德,那就是比丘在喝水的时候要升起惭愧心,要知道这一口人让人类生命能够延续下去的水,是很多的众生用它们的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知

21、道惭愧,通过念“唵缚悉波罗摩尼莎诃”来忏悔业障;消除罪业;告诉将为此失去生命的众生不要生嗔恨心;超度这些失去生命的众生。45o因果报应是佛教缘起说的延伸,如流传于佛教中的警句名言:“造了如是业,种了如是因,当得如是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缘果报,丝毫不差。”三世因果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大宝积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要日常的生活中就要谨慎小心,不要造恶业,否则,果一旦成熟便无法更改。“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未造业不会受报,已造业不失坏。由这一理念出发,在佛教感应录中大量收录了因缘报应的故事与传说,这成为劝导世人最主要的

22、方式之一。46积极的救护生命是佛教提倡的善行o众生平等的思想在佛教历史上还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更加积极的实践方式,集中体现为素食、放生行为。在佛教中放生的正式说法是依据光明经:“流水长者救鱼十千,天子报德,此缘起也。”o杂宝藏经卷四记载,沙弥用自己的袈裟包上土,把池塘缺口堵住,救活了蚂蚁从而延寿免难。47o梵网经菩萨戒本中强调孝顺、放生、戒杀、断肉食的经文成为佛教徒行为的理据:时释迎牟尼佛,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名为戒,说“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又言:“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

23、我父母,而杀食者即杀我父,亦杀我故身。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放使救护解其苦难”(大正藏第二十四卷,第1004、1006页)。)48o佛教对动物的拯救不仅仅是拯救生命,提供动物福利,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动物成佛。所以,拯救动物不仅包括救护生命、放生,而且要为动物做佛事,超度动物,让动物转生善道、甚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49佛教护生实践的传统o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徒、普通民众乃至中国历朝皇帝也开始放生。所据记载,始自梁元帝时代就开始设置放生亭,隋唐以至明清,设放生池、放生会的习俗就更为流行。50o中国历代高僧总是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劝导世人不要随便杀害动物。明

24、代高僧莲池大师云:“造此弥天恶业,结成万世深仇。一旦无常,即堕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受罪毕时,仍作畜类。冤冤对报,命命填还,还毕为人,多病短命,或死蛇虎,或死刀兵,或死官刑,或死毒药,皆杀生所感也。”51o莲池大师曾做过一篇流传甚广,影响很大的戒杀文。他说,世人都把吃肉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因此就随便杀生,结果广积怨业,长期以来,相习成俗,不自觉知,令人感到痛心疾首。他大致总结了七条。o一、生日不宜杀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己身始诞之辰,乃父母垂亡之日也。这时正应该戒杀持斋,广行善事;这样惨能使得去世的父母,早获超升;现在活着的父母,增延福寿。怎么能顿忘母难,杀害生灵,对上贻累于双亲,对下不利

25、于自己?52o二、子女出生不宜杀生。普通人无子则悲,有子则喜;怎么不想想一切禽畜,也都各爱其子。庆祝我的子女出生生,让他的子女死亡,于心何安?婴孩才生下来,不去为他们积福,反而杀生造业,不是太愚蠢了吗?o三、祭祀祖先不宜杀生。在祖先的忌日以及春秋祭扫的时候,都应当戒杀来帮助逝去的先人;杀生来祭祀,白白增加他们的恶业!各种山珍海味罗列在祖先灵前,难道能让九泉之下的遗骨起来吃吗?无益有害,智者不为矣。53o四、婚礼不宜杀生。世间婚礼,从问名纳采,一直到成婚,其间杀生不知多少?结婚是人的生命繁衍生产的源头,在生命的源头进行杀生,是违背天理的。再说,婚礼是大喜的吉礼;在良辰吉日却要做杀生的凶事,不是太

26、惨了吗?o五、宴客不宜杀生。良辰美景,贤主佳宾欢聚之时,疏食菜羹,不妨清致。何必要广杀生命,穷极肥甘呢;一边是在笙歌之中宾主饕餮畅饮于杯盘之间,另一边是在怨号声中生灵在砧板上惨遭宰割?有人心者,能不感到悲伤吗?54o六、祈福禳灾不宜杀生。普通世人有了疾病,就杀生来祭祀神灵来祈求福佑。也不想想自己祭祀神灵,就是要免除死亡而求生的;杀他物之命而延自己之命,逆天悖理,没有比这更加严重的了!正直者才能成为神灵,神怎么会有私心呢?结果,寿命无法延长,而杀生的罪业却历历分明。其它种种不该祭祀的淫祀,也是一样的。o七、谋生不宜杀生。普通世人为了温饱的缘故,或者猎兽或者或捕鱼,或屠宰牛羊猪犬等等,来解决生计。

27、但我看不做这些执业的人,同样也能解决温饱问题,未必就冻饿而死。用杀生来谋生,神理所殛;通过杀生来获得富裕,百无一人。种地狱之深因,受来生之恶报,没有比这更加严重的了!何苦而不另找其他的谋生办法呢?55o由于佛教的长期宣传,戒杀放生已经不仅仅是佛教徒的宗教行为,变成了一种国家制度层面上的实践。后世凡朝廷举行祭祀大典,或逢皇族诞辰,或天象告警,下诏罪己,或久旱祷雨,都要下令严禁宰杀,甚至大赦天下囚徒,以示皇上的宽大仁爱的胸怀。56o古往今来有众多高僧大德致力于放生事业,昔日智者大师,买临海四百多里海滩,作放生池,唐肃宗命天下各州建立放生池,颜鲁公作放生碑文。宋真宗也命天下建立放生池,并把整个西湖划

28、为放生之用,明朝莲池大师建多处放生池,并作戒杀放生文流传至今。57o著名高僧永明大师,名字叫延寿。在吴越王统治杭州时,延寿是余杭县库吏,常常用官府的库钱来买鱼虾等物放生,后来被发现监守自盗,按当时的法律该当斩首。吴越王知道他是用来放生的,就命令行刑的侩子手仔细观察他的神色,并及时汇报。延寿到达行刑的地方,面不改色。别人感到奇怪,他说:“我拿了官府的库钱没有丝毫用在自己身上,都是用来买鱼虾之类放生的,放生的数量都记不清了。今天死了,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难道不是挺高兴的吗!”58o吴越王听了之后,就释放了延寿。延寿就出家为僧,修禅礼忏,获得无碍辩才。大师涅槃之后,有僧人深入地狱,见阎罗王时时离开

29、座位去礼拜一个僧人的像,一问就是阳间我们了解的永明延寿禅师,已经往生西方,位居上品上生,阎罗王敬重他的德新,所以时不时地礼拜。59o在佛教影响之下,中国古人普遍相信放生可以积福消灾。据明朝高僧莲池大师讲述,宋郊、宋祁是两兄弟,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宋郊曾遇见一群蚂蚁为水所浸,就编了一个竹桥让蚂蚁安全渡过。当时有西域来的僧人胡僧看到他的相貌,大吃一惊说:“阁下好像曾经救活过几百万个生命啊!”60o宋郊回答说:“我一介贫儒哪有这样的力量?”僧人说:“不是这样的,只要是活的都有生命。”宋郊就说了他救活蚂蚁的事。僧人:“就是这个,您的弟弟命当考试第一,但是您的名次也不在弟弟的后面。”后来唱名的时候,宋祁果

30、然列在首位,朝廷说不能让弟弟在哥哥的前面,就改让宋祁名列第十,把宋郊改为第一,这时他才相信僧人话不是乱说的。61o莲池大师自述,明朝隆庆四年,有一次他在一寺庙中挂搭住宿,有人抓了几条蜈蚣,用竹弓固定住蜈蚣的头和尾巴。莲池大师用钱赎买了之后放掉。蜈蚣都已半死,只有一条全活的蜈蚣急忙走掉了。后来莲池大师与一个朋友夜里坐着说话,墙上有只蜈蚣,用木尺在旁边使劲敲打,想把它赶走,居然不走。62o莲池大师就对它说:“上次放掉的蜈蚣就是你吧?你是来感谢我的吧?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来为你说法,你仔细听法,不要乱动。”就对它说:“一切有情众生,惟心所造,心狠者化为虎狼,心毒者化为蛇蝎。你只要除去毒心,就可以脱掉现

31、在的形体。”说完后让它离开,结果这是蜈蚣不等驱赶,就慢慢地走到窗外了,在座的友人惊叹希有。63保护生命的功德与宗教修行o民国著名高僧印光大师总结了放生的十功德:无刀兵劫、集诸吉祥、长寿健康、多子宜男、诸佛欢喜、物类感恩、无诸灾难、得生天上、消灭恶业及四季安宁、生生不息善心相感。64佛教素食传统o佛教诞生于印度之初,主要流行的是小乘佛教,虽然也严禁杀生,但是尚未完全禁绝肉食,只是规定僧人和信众只可吃所谓“三净肉”。即所谓“眼不见杀”,就是没有自己亲眼看见吃动物被杀害;“耳不闻杀”,就是没有亲耳听见动物被杀害;“不疑杀”,就是不怀疑动物为了我而被杀。“三净肉”的规定,只允许僧人和信众可以食用已经死

32、亡动物的肉,禁止他们因为肉食而杀害动物。65大乘佛教断除一切肉食o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佛教动物保护的精神表现得就更加彻底和深入了。许多大乘经典都明确指出一切众生肉都不可食用,因为食肉不利慈悲心的发起。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侧重个人的觉悟不同,主张自觉觉他,强调普度一切众生,认为菩提心是成道的根本,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础。如梵网经云:“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佛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66素食成为中国佛教的显著特点o从历史来看,汉族佛教吃素的风习,是由梁武帝的提倡而普遍起来的。”他奉行大乘菩萨戒,并根据涅槃经四相品等大乘经文,一改中国以往依据小乘戒允许

33、出家僧众吃肉的主张,下令中国僧人都应遵守大乘佛教禁止酒肉的戒律。67o他在断酒肉文一文中说明断禁绝肉食的必要性,一方面把禁酒肉与佛教善恶果报思想结合起来(六道众生都是轮回中的一家人),一方面把佛教的行慈戒杀与儒家的仁恕之道相提并论。从此,禁止酒肉成为中国佛教通行的戒规。68素食在中国民间的流行o在民间,通行十斋期,即农历每月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日,信佛者都要吃素。信佛者遇着母亲诞辰,因系母难日,为报答母恩,也要吃素。每年有十几个佛菩萨的诞辰,佛教徒也都会以香花灯水果素食于佛菩萨前设供,礼拜诵经,同时吃素。69o早期道教并不戒绝肉食,后来受到佛教影响,逐渐

34、改变了饮食结构和祀神斋供的内容,倡导并规定道士须素食,并以香花、水果、谷物作为供品替代先前的猪、羊、鸡、鸭、鱼等动物牺牲,后期道教对此不断加以总结,从戒律上形成一整套系统的尊重和保护动物的意识和措施。70如我们熟知的护生诗:o梵呗声声彻太空,o胎卵湿化佛心同。o护生爱物人人作,o大地光明法界中。71唐白乐天劝打鸟者:o谁道群生性命微,o一般骨肉一般皮。o劝君莫打枝头鸟,o子在巢中望母归。72唐杜牧o已落双雕血尚新,o鸣鞭走马又翻新。o劝君莫射南来雁,o恐有家书寄远人。73唐陆甫里;o万峰回绕一峰深,o到此常修苦行心。o自扫雪中归鹿迹,o天明恐有猎人寻。”74宋陆放翁戒杀:o血肉淋漓味足珍,o一般痛苦怨难伸。o设身处地扪心想,o谁肯将刀割自身。75弘一大师劝援微虫:o莫言虫命微,o沉溺而不援。o应知恻隐心,o是为仁之端。76释愿云:o千百年来碗里羹,o怨深似海恨难平。o后知世上刀兵劫,o但听屠门夜半声。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