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导论整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课件汇总(最新).pptx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77583069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PPTX 页数:167 大小:14.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导论整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课件汇总(最新).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新媒体导论整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课件汇总(最新).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媒体导论整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课件汇总(最新).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导论整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课件汇总(最新).pptx(16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媒体导论第一章 认识新媒体 新媒体:一个没有定态的对象第一节新媒体的源流之一:原生的新媒体新媒体的源流之二:数字化的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多层影响新媒体时代传媒人面临的“变”与“不变”第一章 认识新媒体第五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一节 新媒体:一个没有定态的对象“新媒体”的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媒体”与“媒介”第二节 新媒体的源流之一:原生的新媒体原生的新媒体:基于全新的传播技术和相应终端而形成的新媒体一、网络媒体:以电脑终端为主的互联网媒体(1)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网络媒体利用的全时性媒体空间的海量性信息文本的非线性化信息组织的层次性媒体使用的个性化(2)网络媒体在中国的发展 1994年-2003年

2、2004年-今第二节 新媒体的源流之一:原生的新媒体(1)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信息接收的贴身性传播情境的私密性信息落点的明确性传播的可延续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二、手机媒体“第五媒体”(2)手机媒体在中国的发展短信传播彩信版手机报手机WAP报手机广播电视第三节 新媒体的源流之二:数字化的传统媒体一、数字化报刊从形态上看,目前数字化报刊包含以下几种类型:报刊的光盘版报刊的网络版报刊的手机版报刊的iPad版报刊的电子书版有二维码的印刷报纸第三节 新媒体的源流之二:数字化的传统媒体二、数字化广播广播的数字化方式: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跨时空传播利用手机平台:广播电台的手机APP,如“喜马拉雅”“荔枝FM”利用

3、广播技术的DAB化:DAB(数字音频广播)、DMB(数字过媒体广播)第三节 新媒体的源流之二:数字化的传统媒体三、数字化电视数字化电视技术表现形式:IPTV(基于IP协议的电视广播服务)有线数字电视OTT TV(互联网电视)无线数字电视数字卫星电视第三节 新媒体的源流之二:数字化的传统媒体四、传统媒体的社会化媒体应用借助微信、微博等商业化平台推出自己的账号,建设自己的论坛、博客等,对于传统媒体内容的传播、品牌的再塑造、新产品的开发、以及传播效果的评估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社交电视的应用,如“摇电视”。目前主要体现在电视的娱乐功能上。第四节 新媒体的多层影响一、新媒体时代的新传播(一)传播的复合性

4、1.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2.传播信息手段的多媒体融合3.传播功能的多重性(个人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二)传播的双向性传播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变化:单向传播“互动”(简单反馈与交流)“共动”(共同协作)第四节 新媒体的多层影响一、新媒体时代的新传播(三)传播的开放性时间上的开放性(即时发布、全称跟踪、不间断报道)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与环节处于开放状态新的传播模式:新媒体不再仅仅以某些网站为中心,而是以每个用户为节点、以人际关系网络为传播渠道(四)传播的多级性数字平台的传播通常是大众传播渠道、群体传播渠道、人际传播渠道三者的结合。传播的多次性(再传播者对内容的再次加工)多级流动延伸了

5、信息的传播范围,但传播过程中也使信息影响更加复杂化。第四节 新媒体的多层影响二、新媒体撬动的传播格局变化(一)传统媒体垄断地位的削弱非媒体背景的专业化新闻生产力量扩大各种机构、组织和企业的自媒体非职业化的传播者技术性的信息采集、整合工具或平台第四节 新媒体的多层影响二、新媒体撬动的传播格局变化(二)传媒市场的此消彼长第四节 新媒体的多层影响三、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一)从单一向多元发展的业务形态与生产机制数字化产品的出现与发展融合性报道与融合性产品的出现媒体产品领域扩大生产机制变化(二)从凝固到游移的价值坐标新闻价值要素权重的重新赋值质量价值坐标的偏移第四节 新媒体的多层影响三、新媒体冲

6、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三)从内容到产品、从受众到用户的思维转变(四)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体制变革媒体内部的开放与重组媒体间的开放与合作传媒业的开放与跨界合作要把内容当做产品全方位开发理解用户需求的变化更新对新媒体用户“消费”行为的认识第四节 新媒体的多层影响四、新媒体对人的影响(一)新媒体作用于人的两种方式作为媒体作用于人作为生存空间与社会形态作用于人(二)新媒体影响人的具体方向对人的生存方式的影响对人的环境认知与自我认知的影响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影响对人的观念与行为的影响第四节 新媒体的多层影响五、新媒体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新媒体对政治生态的影响新媒体推动了政府信息公开

7、新媒体促进了公众表达新媒体增强了公民监督权利新媒体激发了公众的社会参与新媒体推动了公共协商机制的形成(二)新媒体对经济生态的影响新媒体产业形成的新经济力量新媒体对传统产业的影响第四节 新媒体的多层影响五、新媒体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三)新媒体对社会生态的影响新媒体对社会压力的双重作用新媒体对价值体系多元化的推动作用新媒体对社会阶层变迁的影响(四)新媒体对文化生态的影响催生了各种新的文化现象新媒体文化由很多层面构成新媒体文化具有一定的平民性与非主流性新媒体是各种文化对话的平台与渠道,也将推动不用文化的对话与融合第五节 新媒体时代传媒人面临的“变”与“不变”一、变化的要求(适应新媒体传播需要的新能

8、力)(一)数字信息传播能力(二)跨媒体的整合性能力(三)专业媒体与社会化媒体之间的穿越能力(四)内容、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能力(五)内容与产品的贯通能力二、不变的要求(不能动摇的根本原则与素养)(一)人文素养(二)新闻基础能力(三)职业操守与伦理新媒体导论第二章 新媒体的技术动力与技术变迁 数字技术:新媒体的技术基石第一节互联网:新媒体普及的核心动力手机:移动媒体的数字时代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与手机网的汇流与升级大数据技术:数据成为“石油”第二章 新媒体的技术动力与技术变迁第五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一节 数字技术:新媒体的技术基石一、数字技术在信息生产与传播中的全面渗透(一)不同环节上的数字技术(二

9、)数字化信息传播的优势传播的低门槛化信息利用的便捷性传播渠道的双向性传播渠道的交叉化、融合化第一节 数字技术:新媒体的技术基石二、媒介融合:数字传播的必然归宿(一)媒介融合的几个层次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平台与市场融合机构融合产业融合第一节 数字技术:新媒体的技术基石二、媒介融合:数字传播的必然归宿(二)媒介融合过程中的“和”与“分”(三)媒介融合过程中的文化性障碍业务形态的整合与生产流程的细分产品的汇聚与用户市场的进一步分化传播渠道的集中与接收终端的分散信息企业的大联合与再分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文化差异“受众文化”与“用户文化”的差异第二节 互联网:新媒体普及的核心动力一、互联网的诞生二、互联网的

10、“大众媒介化”第二节 互联网:新媒体普及的核心动力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Ipv6 与物联网(二)网格计算、P2P技术与云计算(三)语义网(四)虚拟现实与3D技术第二节 互联网:新媒体普及的核心动力四、Web 2.0 与社会化媒介时代的到来1.Web 2.0 的概念2.社会化媒介的含义及主要特征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第三节 手机:移动媒体的数字时代一、从 1G 到 4G:手机通信技术的发展二、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手机终端的发展第三节 手机:移动媒体的数字时代三、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手机传播的发展四、从媒体到平台:手机功能的发展第四节 移

11、动互联网:互联网与手机网的汇流与升级一、移动终端的多样化(一)平板电脑的发展(二)电子书与电子纸技术的发展(三)可穿戴终端的兴起第四节 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与手机网的汇流与升级二、人机交互方式的“回归自然”(一)语音交互技术(二)体感交互技术(三)视线交互技术第四节 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与手机网的汇流与升级三、移动传播改变的时空观(一)从黄金时段到碎片时间:移动传播带来的时间观的变化(二)从“广播”到LBS:移动互联网改变的空间观(三)场景:移动时空描述的新维度第四节 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与手机网的汇流与升级四、移动互联网改变的传统产业O2O:“到家”服务、电子商务教育行业医疗健康行业金融业第五节

12、大数据技术:数据成为“石油”一、大数据技术的含义及特点大数据是基于相当大的量级(尽管这个量级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数据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挖掘与应用的技术。特点:四个“V”:多样性(Variety)、体量(Volume)、速度(Velocity)、价值(Value)第五节 大数据技术:数据成为“石油”(一)数据新闻的含义(二)数据新闻对新闻资源结构的影响(三)数据新闻驱动新闻业务方向的变革二、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新闻预测性新闻的增强深度报道模式的改变个性化新闻与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机器人新闻兴起第五节 大数据技术:数据成为“石油”(一)大数据影响媒体盈利模式(二)跨界合作需求进一步凸显三、大数据技术

13、下的用户分析四、大数据对媒体的其他影响对于整体用户的全样本、跨平台分析对于群体用户的细分化分析对于个体用户的精准性分析第六节 物联网:新媒体的再定义(一)可穿戴设备:人的传感器(二)“智慧”物体:远程互动的实时化与智能化(三)“场景”感知与适配:移动信息服务的深化一、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第六节 物联网:新媒体的再定义二、物联网与大数据的关联三、互联网时代的隐忧新媒体导论第三章 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 从 Web1.0 到 Web2.0 网络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第一节从手机短信到 APP 手机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场景化传播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模式的新可能第三章 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第二节第

14、三节第一节 从 Web1.0 到 Web2.0 网络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一、Web 1.0 时代:以内容为核心的“大众门户”模式(一)Web 网站:内容的组织机制(二)Web 1.0 时代的“大众门户模式”网站通过内容聚集用户网站是传播的控制者网站提供的是无差异化服务网站内容的传播效果测量手段有限整个互联网传播呈现出越来越浓重的“中心化”第一节 从 Web1.0 到 Web2.0 网络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二、Web 1.0 向 Web 2.0 的过渡:以工具为核心的“定向索取”模式(一)搜索引擎:人与内容的连接桥梁(二)社会化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的人工化补充第一节 从 Web1.0 到 Web2.0

15、 网络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三、Web 2.0 时代:以人为核心的“个人门户”模式(一)社会化媒介:人与人的连接平台(二)Web 2.0 时代的“个人门户”模式社会化媒体的基本单元人社会化媒体的纽带关系社会化媒体的核心产物内容每一个节点成为一个传播中心关系成为传播渠道社交和分享成为传播动力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实现传播路径已与关心哈传播是多层级的整个传播格局呈现出“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过程第二节 从手机短信到 APP 手机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一、短信传播:中心式传播与网状传播的结合二、Web:手机上的简化 Web三、APP:Web 的垂直化重构第三节 场景化传播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模式的新可能一、场

16、景:移动传播的新要素二、适配:场景化传播的核心目标三、场景化传播模式:信息流、关系流与服务流新入口的构建新媒体导论第四章 新媒体的用户 用户在新媒体中的生存特点第一节新媒体用户的需求作为信息消费者的新媒体用户作为新闻生产者的新媒体用户群体互动对新媒体用户的影响第四章 新媒体的用户第五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一节 用户在新媒体中的生存特点一、数字化生存(一)“表演”:社会互动的基本策略(二)“虚拟性”:新媒体空间表演的前提二、表演化生存(三)角色自由:新媒体空间表演的特点(四)表演背后的心里动因第一节 用户在新媒体中的生存特点三、节点化生存(一)作为社会连接单元的个人节点(二)作为传播中心的个体节

17、点第二节 新媒体用户的需求一、关系需求二、内容需求三、服务需求1.自我塑造 2.情绪管理 3.人际交流 4.社会互动 5.社会报偿1.线上服务 2.线上与线下相连接的服务1.环境认知 2.个人发展 3.休闲娱乐第三节 用户在新媒体中的生存特点一、“个性化”与“社会化”并存的用户(一)新媒体用户的“个性化”表现(二)新媒体用户的“社会化”表现(一)新媒体用户的主动性表现(二)新媒体用户的被动性表现二、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的新媒体用户第四节 作为新闻生产者的新媒体用户一、新媒体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方式(一)新闻初级生产中新媒体用户的参与(二)新闻再生产中新媒体用户的参与1.启动性生产 2.资源性生产

18、3.原创性生产 4.互动性生产1.扩散性生产 2.提升性生产 3.整合性生产 第四节 作为新闻生产者的新媒体用户二、新媒体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特点1.大多数用户参与新闻生产是非制度性的2.用户新闻生产的能量大学取决于新媒体聚合的效能3.用户新闻生产对专业机构生产具有依附性和嵌入型4.用户的再生产过程可以产生一种“正反馈”效应第五节 群体互动对新媒体用户的影响一、群体结构及影响(一)群体内的需求结构(二)群体内的权力结构(一)他者的心理影响(二)群体的心理影响二、群体互动中的心理机制(三)群体结构下的群体压力第五节 群体互动对新媒体用户的影响三、群体互动带来的人群分化(一)社会网络的“派系”带来的

19、人群分化(二)权力落差带来的人群分化第五节 群体互动对新媒体用户的影响四、“群氓的智慧”还是“群体性迷失”?(一)“群氓的智慧”及其形成原因(二)“群体性迷失”及其原因社会网络铺垫了群体智慧的基础个体间的互补产生群体智慧群体互动有助于激发利他行为自组织机制使群体聚合从混沌走向秩序群体心理信息的遮蔽匿名效应第五节 群体互动对新媒体用户的影响四、“群氓的智慧”还是“群体性迷失”?(三)影响网络群体智慧形成的结构与机制因素群体的连接模式:“多中心”的分布式网络群体的聚合结构:开放、流动的秩序群体的协作机制:分工明确、有效激励、相互校正群体的协商氛围:“理想的商谈环境”(四)“群氓的智慧”适用情境新媒

20、体导论第五章 新媒体中的数字信息形式及其加工 数字化信息格式第一节新闻照片的数字化加工音频的数字化加工视频的数字化加工新媒体中的信息发布技术第五章 新媒体中的数字信息形式及其加工第五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一节 数字化信息格式一、常见的数字图片文件格式二、常见的数字音频文件格式三、常见的数字视频文件格式第二节 新闻照片的数字化加工一、新闻照片数字化加工的原则1.真实至上第二节 新闻照片的数字化加工一、新闻照片数字化加工的原则1.真实至上第二节 新闻照片的数字化加工一、新闻照片数字化加工的原则2.用户体验优先(1)照片尺寸的合理性(2)照片格式的适配性3.兼顾传播需要第二节 新闻照片的数字化加工二

21、、新闻照片数字化加工的工具1.Photoshop2.Fireworks3.ACDSee三、新闻照片数字化加工的主要任务四、新闻照片在新媒体中的主要应用方式第三节 音频的数字化加工一、音频数字化加工的基本原则1.保证用户体验2.满足传播需要三、数字化音频加工的主要任务四、音频信息在新媒体中的主要应用方式二、数字化音频加工的工具1.单媒体应用于多媒体应用 2.直播与点播第四节 视频的数字化加工一、视频数字化加工的基本原则1.保证用户体验 2.遵循视觉与认知规律 3.形式为内容服务三、数字化视频加工的主要任务四、视频信息在新媒体中的主要应用方式二、数字化视频加工的工具1.单媒体应用于多媒体应用 2.

22、直播与点播第五节 新媒体中的信息发布技术一、WWW网页发布技术(一)网页制作的基础技术:HTML 与 CSS(二)常见的网页制作工具软件(三)网页制作的高级技术(四)信息自动发布系统二、PDF技术新媒体导论第六章 新媒体信息的组织 新媒体信息的层次化组织第一节新媒体信息的结构化整合新媒体平台信息的多媒体融合新媒体信息的页面组织与设计第六章 新媒体信息的组织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一节 新媒体信息的层次化组织一、超链接与新媒体文本的层次化(一)超链接的意义(二)新媒体文本的基本层次(一)新闻标题制作的基本原则二、标题的制作要点1.突出新闻亮点(强调特殊性,突出接近性,突出阶段性特点,烘托关键数据,解

23、释疑惑)2.准确传达信息3.符合标题规范第一节 新媒体信息的层次化组织(二)网站与客户端新闻标题制作的特殊规律1.兼顾提示要点与引导阅读双重需要2.要便于新闻检索3.结构要尽量简化4.尽可能满足对字数的限定要求5.在标题中适当突出新闻中的其他信息手段(三)让标题引人入胜的技巧第一节 新媒体信息的层次化组织三、内容提要的写作要点次化(一)内容提要运用的主要成河(二)内容提要的主要作用四、正文的写作要点(三)内容提要的写作五、文中超链接的运用六、延伸性阅读的配置第二节 新媒体信息的结构化整合一、新媒体新闻的单元式整合(一)新闻报道单元的构成(二)新闻报道单元逻辑结构1.以层次化信息构成的报道单元2

24、.以不同角度稿件构成的报道单元3.以时间为线索整合报道单元第二节 新媒体信息的结构化整合(一)新闻专题的意义及类型二、新媒体新闻的专题式整合(二)新闻专题的选题策划1.采访型专题与编辑型专题2.事件性专题与话题性专题3.全面集纳型专题与结构化解读型专题4.动态型专题与静态型专题第二节 新媒体信息的结构化整合(三)新闻专题的结构设计二、新媒体新闻的专题式整合1.平行聚合式结构 2.层层递进式结构第二节 新媒体信息的结构化整合(三)新闻专题的结构设计二、新媒体新闻的专题式整合3.观点争鸣式结构第二节 新媒体信息的结构化整合(四)新闻专题的版面设计二、新媒体新闻的专题式整合第二节 新媒体信息的结构化

25、整合(四)新闻专题的版面设计二、新媒体新闻的专题式整合第二节 新媒体信息的结构化整合二、新媒体新闻的专题式整合1.手中调查2.受众评论(五)新闻专题中的互动(六)用户生产新闻的专题整合1.微专题2.维基词条第三节 新媒体平台信息的多媒体融合一、多媒体融合报道的主要形式1.文字 2.图片3.音频 4.视频5.动画 6.互动1.物尽其用2.取长补短3.有机融合三、多媒体融合报道的原则二、不同形式信息的主要特点第三节 新媒体平台信息的多媒体融合四、多媒体融合报道案例分析(一)案例1:亲历伊拉克战争这五年第三节 新媒体平台信息的多媒体融合四、多媒体融合报道案例分析(二)案例2:纸袋与塑料袋的战争第三节

26、 新媒体平台信息的多媒体融合四、多媒体融合报道案例分析(三)案例3:雪崩第三节 新媒体平台信息的多媒体融合四、多媒体融合报道案例分析(四)案例4:解密国安局档案第四节 新媒体信息的页面组织与设计(一)基于不同终端的网页及其各自特点一、新媒体页面的类型及功能(二)基于不同层次结构的网页及其各自功能1.电脑终端上的网页及其特点2.移动终端上的网页及其特点第四节 新媒体信息的页面组织与设计(一)新闻网页设计与编辑意图的传达二、新闻网页设计的相关因素1.推荐手段 2.时间手段3.“强势”手段 4.结构手段第四节 新媒体信息的页面组织与设计二、新闻网页设计的相关因素(二)新闻网页设计与网民阅读习惯第四节

27、 新媒体信息的页面组织与设计二、新闻网页设计的相关因素(二)新闻网页设计与网民阅读习惯第四节 新媒体信息的页面组织与设计(三)新闻网页设计与用户体验二、新闻网页设计的相关因素三、Web 网站的新闻网页设计(一)Web 网站导读页的设计1.导读页视觉冲击中心(CVI)的设计2.导读也的分栏设计3.导读页的实现引导第四节 新媒体信息的页面组织与设计(二)Web 网站正文页的设计三、Web 网站的新闻网页设计(三)Web 网站当行系统的设计第四节 新媒体信息的页面组织与设计(一)移动客户端的导读页设计四、移动客户端的新闻网页设计(三)移动客户端的导航与工具系统的设计(二)移动客户端的正文页设计新媒体

28、导论第七章 新媒体信息的可视化传播 与信息可视化传播相关的概念第一节信息图表的应用方式及在新闻中的作用数据新闻及可视化中的数据收集与处理信息图表的制作要点第七章 新媒体信息的可视化传播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一节 与信息可视化传播相关的概念一、信息图表二、数据可视化三、数据新闻一切将知识、信息或数据形象化、可视化的手段。第二节 信息图表的应用方式及在新闻中的作用一、信息图表的三大应用方式1.1.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量量”与与“关系关系”的形象再现的形象再现例1:网易“数读”栏目中的信息图表“十年间,他们问了总理什么问题”例2:纽约时报网站制作的一个信息图表,对奥巴马政府2012年财政预算的构

29、成情况进行了直观的呈现。“树图”。第二节 信息图表的应用方式及在新闻中的作用一、信息图表的三大应用方式2 2.看图说话:信息的视觉化萃取看图说话:信息的视觉化萃取3.3.以图整合:多元信息在图形上的集成以图整合:多元信息在图形上的集成例3:搜狐网在2010年玉树地震专题中制作了一个“我的微博日志”的信息图表。第二节 信息图表的应用方式及在新闻中的作用二、信息图表在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作用1.1.提示要点提示要点例4:新浪新闻根据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内容制作了一个名为你将会变化的人生的信息图表。2.2.图解过程图解过程例5:纽约时报网站制作的一个信息图表“还原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现场

30、”。第二节 信息图表的应用方式及在新闻中的作用二、信息图表在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作用3.3.揭示关系揭示关系梳理关系的过程是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例6:财新网退出可视化产品“老虎家族周永康案关系网”,升级版标题为“周永康的人与财。4.4.梳理进程梳理进程例7:英国卫报制作了“解读骚乱”专题的信息图表,以“时间线”为线索集成相关报道。第二节 信息图表的应用方式及在新闻中的作用二、信息图表在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作用5.5.展现情状展现情状例8:财新网“数字说”频道制作了信息图表专题“三公消费龙虎榜”。6.6.阐释观点阐释观点例9:“政见”团队与壹读杂志联合制作的信息图表“国企知多少”2.0版。第二节

31、 信息图表的应用方式及在新闻中的作用二、信息图表在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作用7.7.揭示规律揭示规律例10:一个美国人出生日期规律的可视化信息图表“你的生日常见吗”。8.8.实时交互实时交互9.9.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例11:纽约时报网站制作的一个信息图表“租房还是买房?”,一个在线的个性化计算器。第三节 数据新闻及可视化中的数据收集与处理一、数据新闻及可视化目标下的数据处理流程第三节 数据新闻及可视化中的数据收集与处理二、数据新闻及可视化的数据来源1.来源于新闻或媒体的数据2.来源于政府机构、组织或企业的数据3.来源于数据库4.来源于用户的数据5.物联网数据6.其他三、网络数据采集的具体方法(一)

32、网络数据采集的常用工具(二)众包化数据采集第三节 数据新闻及可视化中的数据收集与处理四、数据的预处理五、数据新闻及可视化目标下的数据分析(一)数据“可用性”的判断1.1.在数据关系中探究背景及原因在数据关系中探究背景及原因例12:英国卫报“解读骚乱”项目。在搜集的法庭数据基础上完成了一个对比性信息图表“贫富因素与骚乱”。(二)数据的“清洗”第三节 数据新闻及可视化中的数据收集与处理2.在数据关系中梳理共性在数据关系中梳理共性例13:关于诺贝尔奖获奖者的信息图表“诺贝尔奖获奖者的规律”例14:腾讯网的“中国发言人外交部发言人表达可视化分析”第四节 信息图表的应用方式及在新闻中的作用一、信息图表的

33、逻辑结构1.基于基于“叙事叙事”或或“论证论证”的逻辑结构的逻辑结构例15:“央视新闻”公众号的信息图表“400亿丝路基金钱谁出”2.基于基于“比较比较”的逻辑结构的逻辑结构 例16:中美互联网上市公司对比的信息图表。第四节 信息图表的应用方式及在新闻中的作用一、信息图表的逻辑结构3 3.基于基于“演变演变”的逻辑结构的逻辑结构例17:英国卫报研究谣言在Twitter上的流传过程。4 4.基于基于“关联关联”的逻辑结构的逻辑结构 例18:新华网制作的交互式信息图表“打虎拍蝇记”。第四节 信息图表的应用方式及在新闻中的作用二、信息图表的构成要素(一)信息图表的视觉符号(二)信息图表的标题(三)信

34、息图表中的文字(四)信息图表中的图例(六)信息图表中的互动(五)信息图表中的图例第四节 信息图表的应用方式及在新闻中的作用三、信息图表中的视觉设计四、信息图表中的用户体验1.明晰 2.好看 3.高效五、信息图表的制作工具第四节 信息图表的应用方式及在新闻中的作用(一)数据应用与分析中的误区(二)表现形式中的误区(三)应用中的误区六、信息图表制作与传播中的常见误区1.滥用图表信息 2.传播平台选择失当1.图形选择失当 2.单位失当新媒体导论第八章 新媒体中的主要社会化媒体形式 论坛:“古老”的社会化媒体第一节博客: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化舞台维基:协作式知识生产系统SNS:小世界的映射微博:大众化传播

35、的社交化第八章 新媒体中的主要社会化媒体形式第五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六节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第一节 论坛:“古老”的社会化媒体一、网络论坛的形式二、网络论坛的意义(一)对网民的价值(二)对网站的作用(三)社会意义(四)Web2.0 时代论坛的价值1.培育用户黏性2.了解与研究网民3.构建网站品牌1.公共信息的传播渠道2.民意表达与社会记录的重要渠道3.公共服务的平台4.社群的培育空间5.网络文化的孕育地第一节 论坛:“古老”的社会化媒体三、网络论坛的组织结构特点第一节 论坛:“古老”的社会化媒体四、网络论坛两种典型的成员关系(一)成员的需求关系第一节 论坛:“古老”的社会化媒体四、网络论

36、坛两种典型的成员关系(二)成员的权力关系第二节 博客: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化舞台一、博客的基本含义(一)公民新闻、个人出版等促成的去中心化传播二、博客的社会意义(二)博客构建的新的知识生产与传播体系(三)博客促进的个体与社会间的能量交换(四)博客民间记录对官方历史记录的补充(五)博客助长的多元文化(六)博客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的交互作用第二节 博客: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化舞台三、博客的传播结构第二节 博客: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化舞台四、博客的传播特点(一)博客写作者的使用与满足五、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二)博客写阅读者的使用与满足六、后博客时代的博客价值第三节 维基:协作式知识生产系统一、维基传播的基本特点

37、1.是一种协作性工作2.倡导平等对话3.是“焦点”文化与“边缘”文化的结合二、维基用户的使用与满足1.社会分享需要2.自我提升需要3.社会报偿需要4.自我表达需要第三节 维基:协作式知识生产系统三、维基的主要应用方向(一)基于维基的知识生产(二)基于维基的新闻传播(三)基于维基的社会协作第三节 SNS:小世界的映射一、SNS的基本含义(一)SNS的基本单元二、SNS的传播结构(二)SNS中的强连接与弱连接第三节 SNS:小世界的映射三、SNS的传播特点1.SNS是从虚拟互动向现实互动的转折2.SNS突出了社会网络在传播中的作用3.SNS确立了个人作为网络传播的节点的地位4.SNS拓展了表达与互

38、动的维度与形式第三节 SNS:小世界的映射四、SNS个体用户的使用与满足(一)社会关系拓展SNS用户的基础需求(二)展示与控制SNS用户的基本社交策略(三)互动SNS的多种表演可能第三节 SNS:小世界的映射(四)曝光过度SNS社交中的风险(五)社交质量与生活质量不确定的报偿第五节 微博:大众传播的社交化一、微博的社会意义二、微博的传播结构第五节 微博:大众传播的社交化三、微博的传播特点1.内容上的“微型”化2.传播的移动化3.交流结构上的开放性4.传播的碎片化5.信息传播与社交有机结合第五节 微博:大众传播的社交化四、微博个体用户的需求1.公共信息获取需求第五节 微博:大众传播的社交化四、微

39、博个体用户的需求2.自我记录与表达需求3.社会关系及社会资本需求 4.信息与知识的积累、归档第六节 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一、微信平台的主要价值(一)作为社交平台的价值第六节 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一、微信平台的主要价值(二)作为媒体的价值第六节 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一、微信平台的主要价值(三)作为营销及服务平台的价值(四)作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价值(五)作为互联网的连接器的价值第六节 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二、微信朋友圈及其影响(一)微信朋友圈与微博传播模式的比较1.微信朋友圈的“小圈子”与微博的“大圈子”2.微信朋友圈的“求同”与微博的“求异”3.微信朋友圈的封闭与微博系统的开放第

40、六节 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二、微信朋友圈的典型现象无“自晒”,不微信每个朋友圈都有都有几个“点赞党”“鸡汤派”与“养生派”盛行披着科学外衣的谣言或伪科学泛滥第六节 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三、微信群及其影响(一)微信群的传播手段表情符号的应用(二)微信群的生态与传播特点一个温馨的微信群的人员构成特点:保持、促进群活跃度的主要因素:(1)刺激源(2)群内仪式(3)线下活动(4)游戏(三)微信群与圈子化生存第六节 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四、微信公众平台及其传播特点(一)微信公众平台中用户的阅读倾向第六节 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四、微信公众平台及其传播特点(二)公众平台的传播新可能(三)公众

41、平台的局限性顺应“懒用户”的信息“推送”模式明确的落点与完美到达率带来的诱惑信息超载时代的“减法”思维三种信息圈的关联效应有限的推送次数与媒体时效性的冲突用户黏性难以维系点开率有限表现形式受限系统的相对封闭性深度阅读与移动阅读间的冲突“覆水难收”的发布机制获得粉丝的难度相对较大新媒体导论第九章 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策略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新思维第一节社会化媒体传播的新策略专业媒体的社会化媒体的应用政府机构的社会化媒体应用企业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第九章 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策略第五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一节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新思维洞悉人性,激发参与塑造新型粉丝文化激发社群的力量第二节 社会化媒体传播的新策略一

42、、社会化媒体中什么样的话题具有“引爆力”?公共性争议性或冲突性公益性人情味盘点性娱乐性格言性知识性二、社会化媒体需要什么样的叙事方式?第二节 社会化媒体传播的新策略三、社会化媒体传播中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手段?(一)图片的运用(二)音视频的运用(三)幻灯片的运用第二节 社会化媒体传播的新策略三、社会化媒体传播中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手段?(三)幻灯片的运用(四)HTML5的运用第二节 社会化媒体传播的新策略四、社会化媒体传播中如何进行二次开发?五、社会化媒体传播如何做好把关人?1.核对来源与多源求证2.查看原文或原始出处3.逻辑判断4.时间核对5.知识性内容的核查与比较6.直接验证7.细心计算8.警惕名

43、人被假借第三节 专业媒体的社会化媒体的应用一、社会化媒体堆转煤业的影响(一)社会化媒体成为媒介融合的催化剂(二)专业媒体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1.社会化媒体影响下“专业”与“业余”界限的模糊2.公民新闻:专业媒体的补充者与参照者3.自媒体:不只是公民新闻(三)“社交化”大众传播呼唤媒体传播“语态”的变革(四)社会化媒体改写传媒业市场第三节 专业媒体的社会化媒体的应用二、专业媒体应用社会化媒体的方式(一)业务的延伸(二)业务的融合(三)用户资源的整合、管理与利用(四)新传播手段与思维的试验田(五)传播效果评估的新指标(六)媒体品牌的重塑空间第三节 专业媒体的社会化媒体的应用三、社会化媒体中的新陷阱(

44、一)虚假信息陷阱(二)个人行为与职务行为边界的模糊第四节 政府机构的社会化媒体应用一、公共管理者面临的公共传播环境变化(一)社会化媒体对硬件环境的影响(二)社会化媒体中新兴公共领域出现的可能(三)社会化媒体中新的话语权力格局1.社会化媒体成为网络舆论形成的主渠道2.社会化媒体是网络舆情的主要承载空间3.社会化媒体舆情、舆论不是敌情,而是社会风向标4.应用好社会化媒体有助于两个意见场的“打通”1.“意见领袖”个体权力被强化2.草根话语权利向话语权力转化的机会增加3.主流话语权力优势被削弱第四节 政府机构的社会化媒体应用二、社会化媒体中的社会动员对管理者的挑战1.社会动员发起机制的民间性2.社会动

45、员网络的扁平化3.社会动员的人情基础4.社会动员过程的相对隐蔽性5.社会动员的高效率三、社会化媒体对管理者的意义第四节 政府机构的社会化媒体应用四、管理者对社会化媒体的应用原则(一)主动说话、坦诚交流(二)姿态放低(三)语态亲民(四)注重关系营造(五)坚守职责做好服务(六)保证信息质量(七)学会认错与道歉第五节 企业的社会化媒体应用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营销变革(一)从依靠媒体到依靠关系平台(二)从“隔空喊话”到“零距离对话”(三)从大众化广告到个性化营销(四)从促进消费到提升体验(五)从“二八定律”到“长尾营销”(六)从部门营销到全员营销(七)从明星代言到信任代理(八)从卖“我的产品”到“创造

46、我们的文化”第五节 企业的社会化媒体应用二、企业运用社会化媒体的方式(一)“以我为主”的营销(二)用户聆听和社群聆听(三)基于用户的口碑营销(四)企业公关(五)社会化媒体的创意活动(六)企业招聘(七)文化共同体建设新媒体导论第十章 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新媒体与舆情、舆论第一节新媒体文化及其影响新媒体技术与“数字鸿沟”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第十章 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一节 新媒体与舆情、舆论一、舆情与舆论的关系二、新媒体中舆情、舆论的表现与传播途径1.新闻报道 2.新闻跟帖 3.论坛贴文 4.电子邮件5.即时通信平台 6.手机短信 7.博客平台 8.维基平台9.SNS社区

47、 10.微博平台 11.微信平台 12.网上调查 13.网上签名舆情:舆情:通俗讲是社情民意,即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社会公众对社会现实的主管反应,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志和要求的综合性反应。舆论:舆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公众意见。第一节 新媒体与舆情、舆论三、新媒体舆论的产生及发展规律(一)新媒体中舆论的形成1.新媒体舆论形成的起点导火索性事件引发关注 如: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事件、灾难事件、与弱势群体相关的事件 2.新媒体舆论形成的中间环节讨论的扩散 如:图10-13.新媒体舆论的最终达成意见的整合(二)新媒体舆论与外界的互

48、动(三)新媒体舆论的发展第一节 新媒体与舆情、舆论四、中国新媒体舆论发展中的几组关系(一)新媒体舆论与现实民意新媒体用户能否代表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新媒体舆论能否代表新媒体全体用户的意见?(二)新媒体舆论与网络暴力(三)新媒体舆论与司法独立(四)新媒体舆论与道德困境第二节 新媒体文化及其影响一、新媒体文化的内涵新媒体文化是综合的社会现象,是新媒体平台中各种主题互动的过程与结果的总和。二、新媒体文化的特质开放性多元性分权性集群性参与性第二节 新媒体文化及其影响三、新媒体文化的构成层面新媒体文化行为、产品、事件、现象、精神、产业、制度、秩序与格局四、新媒体文化的发展动因(一)个人诉求:新媒体文化的

49、原动力(二)用户互动:新媒体文化的助推力用户互动放大个体行为影响用户互动聚合个体行为能量用户互动孕育群体文化用户互动促进文化产品传播用户互动造就新媒体文化精神第二节 新媒体文化及其影响四、新媒体文化的发展动因(三)主流文化:新媒体文化的初始标靶(四)技术经济政治:新媒体文化的外部力学系统第二节 新媒体文化及其影响五、新媒体文化与大众文化六、新媒体文化背景下的亚文化(一)大众文化的概念(二)新媒体是否会改写大众文化?(一)亚文化的概念是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区、各群体特殊性的文化。可分为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二)新媒体中亚文化发展的可能第二节 新媒

50、体文化及其影响(三)新媒体亚文化之一:黑客“黑客守则”黑客文化包含了自由不羁的精神,反传统、反权威、反集权的精神,以及一种自命不凡的英雄主义。(四)新媒体亚文化之二:粉丝(五)新媒体亚文化之三:恶搞无极之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六)新媒体亚文化之四:段子段子是浓缩的民间智慧段子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的晴雨表段子成为某些人群的连接“纽带”第三节 新媒体技术与“数字鸿沟”一、“数字鸿沟”的含义二、个体间的数字鸿沟英国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BBCBBC):数字鸿沟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经经合合组组织织(OECDOECD):数字鸿沟是指不用社会经济水印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