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经济教学教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与经济教学教程课件.ppt(10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三、教育与经济n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历史背景(出发点):n(1)在“教育本质之争”中涉及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n(2)在新的历史时期,考虑教育怎样为经济建设服务;n(3)西方教育经济理论(人力资源理论)的引入;(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n1、教育担负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是经济发展的条件生活需要生产活动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n只有当人使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才能构成生产力,创造出使用价值来。要维持和发展生产,就必须不断地再生产劳动力。物质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结合在一起,推动着社会的发展。n恩格斯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
2、,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n劳动力是什么?“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的发展,劳动力的发展,无论是体力方面还是智力方面,固然同无论是体力方面还是智力方面,固然同人的生理方面的成熟有关,但主要是靠人的生理方面的成熟有关,但主要是靠教育和训练。教育和训练。”n马克思说:“要要改改变变一一般般的的人人的的本本性
3、性,使使它它获获得得一一定定劳劳动动部部门门的的技技能能和和技技巧巧,成成为为发发达达的的和和专专门门的的劳劳动动力力,就就要要有有一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定的教育或训练”。n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年青一代面对的是前一代留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他们为了维持和发展既有的生产力、适应和改变原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必须接受相应的教育。n n 在手工工具的时代,生产率的水平主要决定于劳动者的技艺。这种技艺是用“父子相传”、“拜师学艺”的方式来获得,并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完善起来的。劳动者的生产能力的提高,并不依
4、靠学校教育,也无法依靠学校教育。当时,学校教育是仅仅为少数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其目标是使年青的一代能“治国、平天下”。学校教育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n n 机器大工业生产兴起后,学校教育的作用突出。科学技术成了主要的生产力,成了大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管理、经营现代化的生产,需要知识;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和技术知识。于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职工的教育程度,培养各种管理现代化生产和从事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就成了发展生产的必要条件。n n 教育不仅起着传授文化、科学、技术的作用,而且还起着促进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集中了一批科学家,设立了各种实验室,推动科
5、学研究。学校既为物质生产培养人才,还用科学研究的成果来带动生产过程,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n 教育,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在技术革命的时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经济的要素。现在,教育已经成为支撑经济竞争的力量。n 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报告:n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行 (1983年)n “我们的国家处于险境。我国一度我们的国家处于险境。我国一度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明无异议地处于领先地位,现在正被各明无异议地处于领先地位,现在正被各国的竞争者赶上。国的竞争者赶上。若想维持和改进若想维持和改进我们在
6、世界市场上尚有的一些竞争力,我们在世界市场上尚有的一些竞争力,我们必须致力于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我们必须致力于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这是为了全体的利益这是为了全体的利益老、少、贫、老、少、贫、富、白种人和少数人。富、白种人和少数人。”n2.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同时并进、相辅相成的n 劳动者的专业水平是从以前的教育和培训中获得并积累起来的。如果劳动者在生产之前没有受到应有教育和训练,不会使用工具,又不了解原料的特点,生产效率就会降低。就这意义上说,教育是物质生产的前提,以前的教育决定了当前的生产。n 为了使生产过程延续下去,进行再生产,必须将上次劳动的产品进行适当的分配,一部分用于补偿设备因劳动而
7、带来的损耗(或重新购置,或将折旧费储存起来以便适当时期再更新设备),重新购买原材料;另一部分用于劳动者的个人消费,以便劳动者能及时地恢复智力和体力,能有效地投入下一个生产过程。作上述分配之后的剩余部分,则可用于改善公益事业(包括发展教育事业)。n对劳动成果(第一次劳动过程的产品、成果)的使用作怎样的分配,这样分配之后会取得怎样的结果,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第一次劳动过程的生产效果决定的。粗略地说,可能有这样几种情况:n第一种情况,生产力水平不高,生产的成果仅足以补偿生产过程中的工具损耗和购买与上次生产过程同等质量和数量的原材料,仅能保证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个生产
8、过程也只能是再次重复第一个生产过程,即保持简单再生产。社会发展的速度相当迟缓,教育发展亦处于停顿状态。现在不少国家和地区还处于这种状态。n第二种情况,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生产的成果尚不足以补偿上一生产过程中所损耗的设备和物资,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都无法满足。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处于萎缩状态,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下降,社会连简单的再生产都无法继续,社会必然处于动荡的状态,教育事业当然也就无法维持。n第三种情况,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物质产品比较丰富。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可以支付维持简单再生产的一切必要的开支,而且可以用结余的部分来发展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侧重点会放在规模的
9、扩大而较少注意教育质量的提高。整个社会亦处于发展的状态,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政局较稳定。n第四种情况,生产力水平很高,物质产品十分丰富,可以用相当多的结余来扩大再生产。这种扩大再生产是一种内涵型的扩大再生产,生产水平会有质的飞跃。n 如果能大规模地推行内涵型的扩大再生产,发展高科技产业,社会就会处于经济腾飞的状态,教育事业也必然要在质量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国家就会日益兴旺发达。n上述几种情况都表明:教育能否发展,能以多快的速度发展,决定于物质生产的水平,决定于物质产品的丰富程度。教育向哪个方向发展,则决定于社会正在进行哪一种扩大再生产。就这意义上来说,物质生产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10、n如果教育能够把握物质生产的发展趋势,及时地为外延型的扩大再生产提供相当多的合格劳动者,不但能补偿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自然减员,而且能为新出现的职业岗位提供就业者,使劳动者同新置设备和原料结合起来,就可以促进外延型的扩大再生产。n如果教育能看准新技术发展的方向,及早培养掌握高新科技的管理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迅速地推进内涵型的扩大再生产,促进经济的腾飞。n 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教育为物质生产准备了人的条件,经济发展又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并向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教育的再次发展,又会促进经济的飞跃。教育一定要与物质生产同步发展。n 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
11、系社会的经济结构教育的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n 产业结构的变化使行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变化;n 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使部门经济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发生变化。n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主要是“结构性”就业问题。n要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就需教育事业予以配合,即教育的结构要与社会的经济结构相符。经济结构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的。在现代化条件下,经济要正常的运转,需要一支能在科学上有发明、发现,在生产技术上有创新、变革的科研和设计队伍;要有一支能掌握和运用现代生产方法的技术队伍;要有一支适应工业化水平的生产和技术管理于部;更要有一支熟练程度很高的技术工人队伍;要有一支能做好后勤保障、产品推销等方面工作的服
12、务队伍。每个层次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结构要作相应的调整。n社会的经济结构经常在发生变化,教育结构也就不能僵化。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主动调整教育结构,则会使教育处于蓬勃向上的态势。教育结构的合理化,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因素。(二)教育的经济效益n 教育与经济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经济对教育起着制约的作用;教育会推动经济的发展。那么,投资于教育能否取得经济效益,其经济效益能否度量,自然也会成为社会关心的问题。1.1.关于人力资本理论关于人力资本理论n 国际上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了人力资本理论。倡导者认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方
13、面的投资。由于两者的异质性,两种投资的收益率是不同的。经验证明,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要高于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n“增加入力资本的主要活动包括儿童保育、家庭和工作经验、教育以及保健。”“人力资本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家能力,这表现在农业和非农业生产、家庭生产、学生用于教育的时间及其他资源、向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定居条件的地方迁移等方面。这种能力还对各种满足(它是现在和将来消费活动的组成部分)也有重要作用。”n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中的主要部分。按他们的观点,教育投资是一种质量投资。“教育远非消费行为,在此意义上,上学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满足或效用。相反,公共和个人用于教育的费用,意味着获得生产性存量
14、。这种存量包含在人体中,将来能提供各种服务。这些服务包括:未来的收益、未来自己的经营的能力以及家庭活动的能力,未来消费的满足。作为一项投资,教育明显地增加了低收入国家的储蓄。”n美国学者在比较美国18891919年这30年与19191957年这近40年两段时间里经济发展情况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这两段时间里,无论是劳动力的增长率还是物的资本的增长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率所起作用的比重都明显地下降了。调查表明:在前期,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物的资本和劳动力的增长所引起的,物的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在发展生产中所起作用的比率为670。在后期,物的资本和劳动力增长的比率都减少了,两项合计不过增加1,但总
15、产量的增长还是相当快,达到31。在这里,物的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在发展生产中所起作用的比率减少为32。其余68的增长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呢?n为了揭开秘密,他们具体分析了美国1929年和1957年这两年经济增长的情况。以1956年的货币价值折算,1929年国民收入为1500亿美元,1957年为3020亿美元,比1929年增加了1520亿美元。劳动总收入,1929年为1125亿美元,1957年时达到2265亿美元,比1929年增加了1140亿美元。在这时期,劳动力并没有大幅度增加,仅增1880万人。如按1929年的标准,全部劳动总收入应为1555亿美元,而实际上是2256亿美元,即比1929年多得了
16、710亿美元。n这710亿美元是怎样多出来的呢?他们分析了影响劳动力价格的因素,认为主要是教育经费的增加和人民教育水平的提高。这710亿可能就是教育带来的效益。n经过多方折算,他们认为教育投资的总收益率为173。教育投资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部分中的33。这一结论是很惊人的。n日本比较了1930年和1955年的经济情况,认为国民收入的增长部分中,约有25是由于增加教育投资所得。苏联在分析了1940年、1950年和1960年的经济情况后,认为:国民收入增加部分中,大约有50是由物的资本增加造成的,30是由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提高造成的。n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这些
17、研究都是以受教育者的教育程度越高工资收入亦会相应提高为前提 的,并不能正确反映教育投资的实际效益。其实,工资是平均化了的个人边际产值的合理近似值,如果没有特殊的偏差,大致上可以反映由受教育而带来的收益。尽管对此还有争论,但“教育是有经济效益的”这一论断是可以肯定的。世界银行在对教育投资进行评估后认为,“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仍旧可观,尤其是人力资本储备稀少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n教育是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但教育并不必然会带来经济效益。教育要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必须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好教育事业的发展。n(三)“教育先行”、人力计划、教育规划1.正确理解“教育先行”n学会生存(
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曾这样描绘60年代的教育趋势:n“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n“这种倾向首先大胆地和成功地出现在诸如日本、苏联和美国这些国家。许多别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年中,不顾由此带来的沉重牺牲和一切困难,也选择了这条道路。”n1974年,还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法国让托马斯写的世界重大教育问题里却是这样写的:“50年代,在某些经济学家的著作的启发下,人们蓦地发现教育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有力因素。在那时的高涨的热情之中,人们看到第三世界各国
19、,继国际组织之后,纷纷订出雄心勃勃而慷慨大度的教育发展计划,比如非洲的亚的斯亚贝巴计划和东南亚的卡拉奇计划。教育预算在每一个国家都膨胀起来,不断地扩大它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用的份额。而今陶醉的时代已经过去。某些计划已证明是实现不了的,教育的迅速进步并没有使生活水平随之提高,倒是持有文凭的青年中间失业和就业不足猖獗。”n60年代到70年代,有人认为出现了“世界性教育危机”。“这些迹象是:成本和开支上涨、质量下降、对学校课程能否适应社会和经济的新需要产生怀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供需失衡,以及由此引起的升学潮和求职难之间的不平衡的加剧,许多国家毕业即失业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城乡地区的就学要求和标准的差异不
20、断加大,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安定的社会环境,而许多发展中国家既无时间条件又无社会安定可言”。n80年代,教育还有危机。80年代是一个“世界范围内政府的实际公共教育经费普遍下降的时期,绝少例外”。“大多数地区几乎各级学校在校人数平均年增长率较之19601980年间下降了”。生均经费在一些国家下降了。当然,教育质量也受到了影响。n四五十年的曲折、反复自然要使人们反思:教育先行的观点是否正确,人力计划和教育规划有哪些问题。这也是教育理论应当回答的问题。n“教育先行”这一观点,由于学会生存等书刊的流传,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一些同志藉此要求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发展教育事业,其意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
21、对“教育先行”本身的正确性并未认真地进行过研究。n“教育先行”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是正确的。但是,这里要注意到两种情况。首先,要考虑社会上是否有富余的本职业岗位所需的人员。其次,要考虑到虽然社会上没有本专业所需的专业人员,是否有富裕的相邻专业的专业人员可供利用。n教育要不要超前,超前到什么程度,要根据原,有的人力资源状况来决定。在经济发展需要各种专门人才而社会上没有这种人才“储备”时,教育应当适当超前,以保证及时供应相应的人才,这就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而当社会并不真正(注意:是事实上的而不是虚假的)缺乏人才时,教育盲目“先行”,就会造成人才的积压和资金的浪费。2.制约“教育先行”的物质条件 n
22、人力资本理论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辩证地看待人力资本和物的资本(借用他们的概念)的关系。人力资本的效益是要在有物的资本与之相结合的条件之下才能取得的。n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似乎只要投资教育就能发展经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受其影响,竭力发展教育,超越其经济建设的实际,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其教训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在追加教育投资的同时必须追加物的方面的投资,用于添置新的设备或更新原有的设备,使之能接纳更多的熟练的劳动者。用于人的投资和用于物的投资要有适当的比例。“教育先行”的可能性n“教育先行”,要用多少资金来投资于教育?n教育投资的增加不能破坏经济上的平衡。教育投资额并不是人们的主观意愿
23、能决定的。其额度首先决定于原有的经济水平,国民生产总值高才可能有较大的力量来支持教育发展。n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又受许多条件的限制,其中相当大的部分要用于社会成员的消费,保证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一般来说,积累率不能太高。而能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如何分配,还要考虑到今后长期的经济发展规划。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要比发展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占用较少的资金,培养劳动密集型的劳动者所需的教育经费也比较少。只有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到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才能确定教育投资所能占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并得到实际的支付。n确定教育投资不能仅仅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保证教育的充分需要。只考虑
24、教育的需要而不顾实际的可能盲目增加教育经费将是危险的。n60年代一些地区和国家制定的教育规划是以人力需求预测为基础的,失真度是很大的。这是造成当时教育规划无法实现的一个原因。此外,还有多方面的原因。如何才能制定出较好的切实可行的规划呢?国际研究的一些意见值得我们注意。n首先,教育与经济有密切的联系,但教育与经济是两个并行的系统。n再次,制定教育规划时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偶然因素。n其次,制定教育规划不能完全以经济发展计划为基础。(四)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n 教育是一种社会事业。教育系统是由各级各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成的。这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就其所承担的责任来说是教育单位。同时,它们又
25、是一个经济实体。他们在社会中同其他机构有经济的往来,校内也有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必须符合社会的经济运行制度,即经济体制。教育要受经济体制的制约。n在西方国家,其经济主要是商品经济,经济活动受市场调节(有一部分是计划调节的)价值规律起着导向的作用。社会的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其中包含着教育单位)都为市场所控制、受价值规律的指导。n计划经济的体制。这种体制追求生产资料的全部公有化,经济活动纳入国家的统一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在50年代以后也形成一种教育体制。所有学校都是公办的,靠政府拨款和集体经济的支持办学。中央政府对教育系统实行集中的统一领导,地方教育部门执行中央的指令,教育行政部门
26、对学校进行直接的指挥和管理。学校按中央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毕业生由国家“统包、统配”。n n经济体制改革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引发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教育理论界曾就许多问题展开了争论,诸如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如何适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竞争问题,“教育商品”与“教育商品化”的问题,还有“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的问题等。n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伟大的社会改革,经历了一个过程。在不同的阶段里,教育领域里所遇到的问题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不同的热点问题。n中共中央于1985年5月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
27、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还要改革同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具体的措施有: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n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教育体制作出相应的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的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
28、是“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n教育体制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首先需要明确教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等问题。这就引发了教育是否属于产业,向社会提供怎样的“产品”,以及“教育产业化”等争议,促使人们思考。n教育是不是一种产业?有的学者认为,教育不是一种产业,因为教育并不能提供物质产品。这种观点与现代社会生活实际不符。在西方国家,都已确认教育属于第三产业。这种对产业的划分在我国也早已为官方所接受。1985年4月,国家统计局首次对我国产业进行了划分,共分为三大类。农业为第一产业,工业和建筑业为第二产业,其他各
29、业都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又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四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教育应属于第三产业中的第三类。n1992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把教育列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教育是一种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应是没有疑问的。n教育(除校办产业外)并不能提供物质产品,它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服务,一种能够满足人们受教育需要的服务,可以称之为“教育服务”。服务是一种过程,其“产品”表现在被服务对象身上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n有一种很普遍的说法:教育的产品是人才。这种说
30、法,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是不确切的。n教育是一个需要高投入的产业部门。n谁来投资于教育?主要的责任在国家(政府)。n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应当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他在得到投入之后就得专心“经营”。有的国家把学校管理看做是一种“经营”。学校领导要充分用好所得的经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聘请最好的教师,购买最好的教学设备,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借此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n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教育体制要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逐步进行改革。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改革:n第一,办学体制的改革。要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
31、体制。n按照“世贸组织”的条款,教育服务应属开放的领域。“教育服务”包含初等教育服务,中等教育服务、高等教育服务和成人教育服务。“教育服务”的开放将影响到国内的办学。n第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原有体制中,办学者和管理者是统一的,都是政府。办学体制改变后,办学主体是多元的,必须对办学者和教育管理者作出严格的区分。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不是直接管理学校,而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来管理教育。学校取得法人资格后,应按章程自主办学。n第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建立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实行收缴学杂费的制度。同时,要改革教育财政管理体制。n第四,招生
32、和就业制度的改革。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等的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招生制度也要作相应的改革,由学校决定招生规模,逐步实行自主招生。n第五,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学校在人才市场招聘教师,给予相应的报酬。学校建立职员制度。教职员实行聘任制。学校后勤社会化。(五)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 n1.培养人才n(1)培养什么样的人才?(2)由哪类学校来培养专业人才?n(3)如何把毕业生送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按照传统的做法,培养职业的、技术的人才应由职业技术学校来承担。从当前青年的心态来说,他们并不满足于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要求流向高一级的其他种类的教育。n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
33、济发展加速了。但是,许多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并没有呈现大发展的形势,有的还处于萎缩状态,培训职业、技术人员的任务已部分地交给普通学校去完成。为了协调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关系,许多学者主张:“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n经济发展的加速,社会职业流动性增加,一个人一生只在就业前受一种专业训练的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形势。现在各国都在提倡的“在职培训”;“回归教育”、“终身教育”等等,都同这种情况有关。教育如果不向这方面发展,不能满足在职工作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要求,不满足转换工作岗位所需的再培训的要求,就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n如何把毕业生送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n这是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34、。许多学者都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们称之为教育的筛选功能。n筛选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对学生作出鉴定.n筛选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使学生能按照鉴定的级别进入他们应进的方向,正确地解决就业问题。n n学生未必就接受学校所给他们指出的方向。学生及其家长有其本身的追求,他们心目中有着“理想”的职业目标。这个目标可能同社会需要和个人的实际水平之间有着极大的偏离。n如何使学生接受比较现实的出路,需要学校做许多的工作。学校要通过系统的工作,使学生逐步接受学校所作的鉴定,择定可能有的方向。这项工作在一些国家称为“职业指导”、“职业定向”、“出路指导”、“职业咨询”等。2.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n教育推动经济发展的
35、另一个方面是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工作。3.社会服务n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六)大学科技成果转化 n据国家教育部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校每年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而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却不到10。这表明,我国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是比较落后的。n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是大学社会职能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作为当代社会“轴心机构”的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不仅要为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而且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大力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其面对时代要求所做出的必然抉择。1 1
3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高水平大学责无旁贷、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高水平大学责无旁贷n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是高等教育职能与时俱进的需要;n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是大学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n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是大学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n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一般是指一所大学将自己取得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变为可供社会生产生活使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实践活动。从社会经济学的观点看,这是隐性生产力向显性生产力的过渡,是一项由科技投入为前期成本,科技产出为后期效益的系统工程。n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学术性组织,是知识保存、传播和创造的机构。因此,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首先是一种学术性的产业活动过程,又是产业性的学术活动过程。作
37、为产业活动,它有一般产业活动的共性,同时又有其个性,它的个性在于这种产业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技术创新。n技术创新这个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他给技术创新下的定义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形式包括五种:引进一个新的产品,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找到一种原料的新来源,发明一种新的生产工艺流程,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从内涵考察,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是基本同质的概念。n在理解什么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时,应当抓住以下要点:n(1)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概念;n(2)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是大学要生产出有转化价值的科技成果;n(3)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不
38、只是一种办学理念,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过程,是使科学技术向商品化不断逼近的过程。2.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途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途径 n1 1、参与政府主导的科技计划、参与政府主导的科技计划n2 2、自办科技型企业、自办科技型企业n3、创办大学科技园、创办大学科技园 n4 4、开展校企科技合作、开展校企科技合作n5 5、开展校区科技合作、开展校区科技合作3.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n(1 1)大学发展理念落后时代要求)大学发展理念落后时代要求n(2 2)企业创新意识薄弱)企业创新意识薄弱n(3 3)支撑体系不健全)支撑体系不健全 4.促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对策促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对策 n(1)建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机制n(2)推行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运行机制n(3)完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投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