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经济学ppt课件教学教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与资源经济学ppt课件教学教程.ppt(35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导言第一章导言第一节环境问题的经济学意义第二节对几个传统观念的再认识第三节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环境经济学的内涵第五节环境经济学的性质、特点和作用第六节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第七节环境经济学今后发展的若干重大课题第一节环境问题的经济学意义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其补给和再生增殖能力,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另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特别是其中有害物质的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这两个方面的环境问题相互影响,形成复合效应,不 仅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造成危害,而且
2、形成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有的还发展为全球性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恩格斯指出:人类为了取得近期利益,违背自然规律从事的经济活动,最终会遭致自然界无情的报复。它不仅摧毁了经济继续发展的基础,有的国家和地区甚至由此而衰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人类通过求生走向毁灭”。面对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的严重情况,国际上曾出现三种议论:一是悲观论。一是悲观论。认为环境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人口爆炸等造成的,并预言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势必导致地球毁灭、世界末日。因而提出了原点主义,主张停止工业、经济、技术等的发展,甚至主张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中去;二是
3、无关论。二是无关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认为,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的事,自己的问题是贫穷、饥饿和疾病,对环境的关切可能妨碍自己发展的努力;三是现实论。三是现实论。这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一种观点。它认为,应该正视环境问题,认清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只有环境健全的经济发展,才会持久有效,同时避免无益的副作用。1972年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时,环境意识发生了重大变化: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长篇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实现途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或者从本质上说,它是人类发展模式的一次历史性变革,也是人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4、和处世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因此,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思想,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全人类的观念和世界的发展进程。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理论会引导行动顺利发展;理论上出现偏差,则会将行动引入岐途。传统的经济学不仅不能解释何以发展经济的结果,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而且正是由于传统经济学的缺陷,才造成了令人震惊的环境后果,并反过来又使经济发展受阻。这就给传统经济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因此,从20世纪中后期起,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了环境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在宏观方面,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着重研究了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政策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如何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
5、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的费用和效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在微观方面,研究发现,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它在研究厂商的经济行为时,不考虑其外部不经济问题,从而使厂商产品的价格与其真实的边际社会成本偏离甚远,并因此导致资源配置发生扭曲,使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质量下降都呈加速之势。第二节对几个传统观念的再认识消费:我们所消费的实际上只是商品的效用,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稀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认识;市场:市场失灵的原因有竞争不充分、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第三节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包括帕累托的
6、福利经济学理论、庇古的外部性理论;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奠基人为约翰克鲁梯拉和艾伦克尼斯,代表作为自然资源保护的再思考(1967);科斯(Coase,1960)的“社会成本问题”;1966年,鲍尔丁(K.Bolding)提出了“太空船地球经济学”;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1970年,美国联邦环保局成立;20世纪70年代初期,艾伦克尼斯等提出了物质平衡模型;1972年,米都斯等人提出了增长的极限;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1980年起,美国东西方中心环境和政策研究所一直倾力于环境经济学研究,其著名环境经济学家梅纳德胡弗斯密特(MaynardM.Hufsc
7、hmidt)和约翰狄克逊(JohnDixon),其代表作有环境、自然资源与开发:经济评价指南;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80年代后期开始,联合国统计署组织专家研究资源环境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问题,经过多年探索和多次国际专家会议研讨,于90年代中期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应用手册,并建议世界各国试/施行;1992年,美国经济学家格罗斯曼和克鲁格,谢弗克和班德帕亚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 Kuznets Cu
8、rve)的假设;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JamesTobin)和伏诺德豪斯(W.Nordhaus)针对国民生产总值不能准确反映经济福利的缺陷,提出了“经济福利量”;90年代以来,英国环境经济学大卫皮尔斯(David W.Pearce),在围绕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环境经济问题研究1997年,Constanza等人对全球生物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之后,在国际上掀起了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热潮。总之,环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在两个方面为人类知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一是扩展了环境科学的内容,使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增添了经济分析的视角;二是使经济科学在
9、更为现实和客观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增强了经济学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解释力,而这二者又都为人类克服环境危机的现实行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环境经济学虽仅有四、五十年的发展历史,却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四节环境经济学的涵义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交叉的产物,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综合学科;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资源合理配置的一门学问;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环境经济学定为一个总的名称,而把污染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作为它的三个分支学科。污染经
10、济学:污染经济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环境经济学部分,也叫公害经济学。它主要研究环境污染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即经济活动中的污染破坏环境问题和污染及其防治中的经济问题。资源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是在研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资源经济学是研究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与经济学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的目的,是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从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结合上来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第五节环境经济学的特点和作用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传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和作为自然环境科学研究对象的自
11、然环境再生产过程的结合部,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关系;环境经济学的特点:边缘性或交叉性、应用性或实践性;环境经济学的作用:指导制定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指导政策和项目评估、指导管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等第六节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及其应用;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问题第七节环境经济学今后发展的若干重大课题1、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以环境问题形式表现的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冲突和利益均衡的实证描述和理论分析揭示环境问题背后存在的人与人(或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为制定协调这种
12、关系所需的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具体途径是分析环境资源权利的法律规定、不同人群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权利结构以及人们在维护环境权益方面的实际可能性等。2、适应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国家环境管理责任与权利的边界确定由于存在“政府失灵”,国家管理环境的职能只能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行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政府)调节环境冲突的作用可以适当地由市场机制所替代,环境经济分析要为这种替代提供理论说明和实施方案。3、可持续发展规范下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与环境经济评价在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下,经济体系必须向着对环境无害或有利的方向转变和发展,这种转变不是盲目和自发的,必须由环境经济学理论作出指导。环境经济学理论可以指
13、出非持续的经济体系存在的缺陷并指出改变的途径。首要的是制定出对经济体系的可持续性作出判断的指标体系并应用于现实分析。4、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代际和代内公平)的经济评价对环境作出价值评估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和传统的任务,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环境经济学必须对其评价的理论基础进行调整,以体现公平和持久性的内涵。关于贴现率的选择,就超出了单纯的技术操作范围,它包含了许多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技术侧面的环境经济问题也表现为理论问题。5、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变革由于经济发展过程是环境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改革和改善经济决策过程(特别是宏观经济决策过程)是保持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根
14、本途径。宏观经济决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环境经济学的重点研究内容,在现实操作层次上,体现为具体的部门政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即制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能源政策、金融政策(包括财政、税收、价格政策等)、贸易政策、地区政策等,在这方面,存在大量的实证研究任务。6、微观环境管理的经济效率评价和政策设计对大量和分散存在的环境管理对象进行监督和管理历来是成本十分高昂的一项工作,在很多情况下,管理成本甚至是管理能否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例如,对很多乡镇企业无力顾及)。环境经济学的一个现实任务是对这种成本作出定量分析并设计成本最小的方案。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第一节竞争市场与效率第二节需求
15、、供给和均衡第三节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第四节个别需求和总体需求第五节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第六节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第一节第一节 竞争市场与效率竞争市场与效率市场是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具体因素主要有(见图):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量;第二,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第三,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控制的程度;第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一,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必须很小,即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二,同一行业中
16、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三,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五,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一致 在理想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效率是指利用经济资源的有效性。高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或者能以最有效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低的生产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或没有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不同市场组织下的经济效率是不相同的,市场组织的类型直接影响经济效率的高低。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对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长期均衡状态的分析得出结论: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最高,垄断竞争市场较高,寡
17、头市场较低,垄断市场最低。可见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率越高。其他的一些问题:垄断市场与技术进步、规模经济、产品的差别(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各种偏好)、广告支出(提高了产品成本)等。因为大多数环境物品是免费取用的公共物品,没有价格,因此对环境物品存在“市场失灵”。更多的结果是低效率或无效率但是通过为环境物品规定价格或建立市场,就有可能通过竞争市场解决环境问题,并用效率标准判断解决效果。第二节第二节 需求、供给和均衡需求、供给和均衡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影响商品需求数量的因素有:商品的价格、消
18、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欲望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到的并常常是强烈的希望、愿望和倾向。它具有无限性、想象性和可塑性。需要是维持某种生存质量、满足某种生活要求的客观标准。它具体层次性、历史性、客观性。需求指的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由此可见,由欲望到需要再到需求的演进,体现了人的消费要求由主观状态(欲望)到社会文化状态(需要)再到经济状态(需求)的实现过程。消费欲望是消费要求的心理动力。它的实现受到社会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双重制约。就社会文化因素而言,社会经常有其界定需要的标准,包括下限标准(基本生存需要)和平均标准(全民的平均需要标准
19、)。就经济因素而言,消费需求作为欲望的最后实现阶段,体现了在经济条件的制约作用下,人们对某些欲望的满足和对其他欲望的压抑。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既有出售的愿意又有提供出售的能力,才能形成有效供给。商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要素价格)、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均衡: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第三节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是
20、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所不同,其支付意愿也就不一样。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见图):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仅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只是商品经济价值的近似表达。消费者剩余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很低或者等于零的商品,消费者剩余也就越等于支付意愿,
21、并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征其经济价值。大多数环境物品没有价格或价格过低,其消费者剩余也应当是很大的。通过加总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就可能评估环境改善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第四节个别需求和总体需求通过加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就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市场的需求量是每一个消费者需求量的总和。但是,这种获得总体需求曲线的办法只适用于能够通过市场交易的商品。对于环境物品来说,即使能够获得个人需求曲线,其总体需求也是完全不同的。第五节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反的、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竞争性或排他性的物品(例如大气质量、河流)。公共物
22、品必须具备如下两个特征之一:(1)消费的无竞争性:A对某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干扰B对同一物品的消费(2)消费的无排他性:不能阻止任何人免费享受某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不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而是它们的垂直相加。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公共物品消费上的非竞争性特点。由于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每个消费者消费的都是同一个商品总量,因而每一消费者的消费量都与总消费量相等;另一方面,对这个总消费量所支付的全部价格,却是所有消费者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在私人物品场合,最优标准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而在公共物品场合,最优标准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之和与边际成本相等。公共物品的总体需求曲线是
23、个人需求曲线的垂直加总。公共物品的类型:公共物品的类型:非非竞竞争争性性的的非非专专有有物物品品:即纯公共物品。国防是最贴近的一种纯公共物品。这些物品只能由私人慈善机构或公共部门(它能用财政收入资助提供这些物品);竞竞争争的的非非专专有有物物品品:主要是指共有资源,它有竞争性,但没有排他性。例如海洋中的鱼是一种竞争性物品,当一个人捕到鱼时,留给其他人捕的鱼就少了。但这些鱼并不是排他性物品,因为几乎不可能对渔民所捕的鱼收费;非竞争的专有物品:非竞争的专有物品:当一种物品有排他性但没有竞争性时,可以说存在这种物品的自然垄断。例如道路,私人可以投资修建,并设站收费。公共物品理论的应用:公共物品理论的
24、应用:共有地的悲剧:共有地的悲剧:共有资源,是一种竞争性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因此容易产生一种“共有地悲剧”的后果。解决办法,或者让一个所有者管理资源,或者干脆由政府所有或直接管制;搭便车问题:搭便车问题:公共物品是非排他性的,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消费它而不用付费,因此产生了“免费搭车”问题。搭便车的结果是私人不会提供这种公共物品,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比如通过税收来提供公共物品,或通过国家间的谈判来解决国家间的搭便车问题第六节第六节 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
25、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但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即制定计划、执行成本和所有由于政府干预而对其它经济部门所造成的成本)。理论上,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政策和改革制度来纠正市场失灵。不过,有时政府制定的政策不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把市场进一步扭曲,这时就称之为政策失效。政策失效:是指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
26、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与市场失灵不同,政策失效主要是由于体制或政策的原因。对环境物品的政策失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宏观经济政策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另一种是环境政策本身的失误,未能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反而加速了环境资源的退化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有:1、决策判断失误2、利益集团的影响3、决策信息不全4、体制不健全政策失效可能产生的四种结果:1、把本来正常运行的市场机制扭曲了2、实现自身政策目标是成功的,但是对环境产生外部效应3、政策失效的结果比市场失灵更糟4、当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时,政府却没有反应第三章外部性理论第三章外部性理论第一节外部性概念及其分类第二节环境外部性对资源配
27、置的影响第三节市场结构和环境外部性第四节外部性、产权和科斯定理第五节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第一节第一节 外部性概念及其分类外部性概念及其分类 一、外部性的定义一、外部性的定义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如果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非市场性,是指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出来)。我们在理解外部性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这种外部影响是否是故意的。例如,一个人开车时故意把泥水溅到他不喜
28、欢的某个行人的身上,虽然这个行人无法选择他“消费”的泥水数量,但这种影响不可以视为是一种外部性。(2)要区别货币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这将在下面进行详细论述),货币外部性不是真的外部性,只有技术外部性才是真正的外部性。(3)当补偿(或者赔偿)行为发生时,不能说不存在外部性,而只能说减少了外部性。二、外部性的分类二、外部性的分类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外部性是否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即对某人的影响是否会减少对其他人的影响)货币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货币外部性是外部效果通过价格变化转换来体现的一种外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外部性是不会导致市场失效的;
29、技术外部性是不能反映在价格变化或通过市场体系表现的外部现象。与环境相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上的外部不经济性,与环境相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上的外部不经济性,尤其是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且都不是货币外部性尤其是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且都不是货币外部性。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外部性对资源配置影响环境外部性对资源配置影响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外部性是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费用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低效率的现象,它将导致市场失灵。外部性计量(社会成本或效益与私人成本或效益之间的差值)边际外部成本:MSC=MPC+MEC 边际外部效益:MSB=MPB+MEB外部性的后果外部性的
30、后果低效的资源配置低效的资源配置外部经济性当存在外部经济性时,边际社会效益MSB大于边际私人效益MPB。差额是外部环境效益MEB。以植树为例:私人植树量Q1小于由MSB和MC决定的有效植树量Q外部性的后果外部性的后果低效的资源配置低效的资源配置外部不经济性当存在外部不经济性时,边际社会成本MSC大于边际私人成本MPC。差额是外部环境成本MEC。以伐木为例:私人砍伐水平Q1大于由MB和MSC决定的有效水平Q外部性理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外部性理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外部性基于对资源价格的影响,将进一步影响资源的配置,以燃煤发电厂的污染行为例:如果给空气污染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将会增加电力生产的成本,使
31、供给曲线Se左移,达到新的均衡点(Pe,Qe)。第三节第三节 市场结构和环境外部性市场结构和环境外部性市场结构与资源配置;垄断竞争市场与外部性;计划失效与环境外部性垄断竞争市场与外部性垄断竞争市场与外部性对于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的结果,就是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相对于整个社会的要求来说,价格偏低,而产出水平过高。而由于市场的垄断竞争,垄断企业生产的产品相对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来说,却是价格偏高和产出水平偏低。对于一个既有严重环境外部性又有垄断竞争的行业或企业,其产品价格和产出数量,相对于一个合乎社会要求(考虑外部不经济性)和完全竞争的市场而言,其合理的价格和数量,将是何种状态?换言
32、之,垄断和外部性这两种力量,促使企业的产品价格和数量向不同的方向运动,为了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则必须对这两种力量都予以纠正,否则就不能判断经济体系是否朝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变化。计划失效与外部性计划失效一般是指计划经济的困境或失败,即计划经济导致的资源配置无效、与世界经济市场相隔离、带来的不可容忍的技术停滞、经济状况恶化以及环境破坏等一系列后果。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单纯追求产值或产量,而无需核算成本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再加上能源价格市场和基础部门行业价格体系的严重扭曲,促成了企业靠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投入来实现高产出,从而导致了资源迅速退化和环境严重污染的后果。这样,污染的外部成本也不可能由企
33、业内部化(即由企业承担),除非政府提供资金进行污染削减。第四节第四节 外部性、产权和科斯定理外部性、产权和科斯定理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保证资源最优配置的有效或不减弱的财产权结构,应该具有如下四个条件:1、明确性,即明确规定财产所有的各种权利、权利的限制以及破坏这些权利的处罚规定等构成的一个权利体系;2、排他性,或称专有性,即由拥有财产带来的所有效益和费用都直接给予财产的所有者,而且只有通过所有者才可转卖财产使用权;3、可变性或可转让性,即所有财产权可以在双方自愿交换的条件下,从一个所有者转移到另一个所有者,从而吸引到最有效率或价值的用途选择上;4、强制性或可实施性,即财产权应该保证免于其
34、它人的侵犯和非自愿的攫取,使得破坏权利所得到的惩罚,大于破坏权利可能得到的最大好处或期望的非法收入。外部性是与非有效的财产权结构相关联的。外部性是与非有效的财产权结构相关联的。但是有效的财产权结构是针对经济效率而但是有效的财产权结构是针对经济效率而言的,它代表的是财产权的一种极端情况,言的,它代表的是财产权的一种极端情况,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往往会失去公平或伦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往往会失去公平或伦理道德价值,因而有时往往是不现实的。理道德价值,因而有时往往是不现实的。既然外部性与有效的财产权规定有关,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财产权这个概念本身去寻求克服或消除外部性?美国芝加哥大学科斯回答了这个问题。“科
35、斯定理”:是指在一个有效的财产权规定条件下,处于外部性的有关双方之间的权利交易,将会消除帕累托相关外部性,而且产生一个高效率的结果或均衡状态,使得偏离该结果时至少有一方要受到损失。而且,只要是在有效的财产权条件下,资源配置最优效率状态或结果与具体的财产权规定无关。关于科斯定理的几点说明科斯定理对于理解外部性和市场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1、科斯定理提出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市场概念,这种市场主要建立在权利交易的基础上,而不是一般的单纯物物交易。2、科斯定理的使用是有前提的,即其高效率交易模式,只有在有效的或不减弱的财产权条件下才可能实现。3、科斯定理假设交易成本为零,同时不考虑收入效果。这与实际情况往
36、往不太一致,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交易成本不但是正的,而且还可能相当高,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收入效果。科斯条件下的庇古税科斯条件下的庇古税在科斯条件下,庇古税本身将造成资源配置失误CD与JK相交于F点,F点为正确的社会产出对A征收庇古税后,将导致CD下移至MN,若不对B进行补偿,则此时的最优点为P,经济水平活动E偏离最优的活动水平。产权方法与庇古税n交易需要双方参与者人数较少:一个或几个制造者对一个或几个受害者科斯证明:在与一种外部性有关的各方之间,当可能充分利用潜在收入(因外部性而产生的灰色收入)进行自发交易时,将达到一种有效率的产出。n但最普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往往涉及大批人群,此时使用产权方法会
37、带来巨额交易成本,对此应用庇古税却可能产生最优结果。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所谓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成本,进入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它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即环境政策领域中普遍接受的“污染者负担”或“污染者付费”原则。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可分为两大类:命令控制型方法和经济刺激型方法。命令控制型方法命令控制型方法:是指有关行政当局根据相关的法律、规章条例和标准等,直接规定活动者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的允许数量及其方式。即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直接作用于政策对象,强制其执行环境标准的方法。它可以分为直接管制和间接管制两种,直接
38、管制是直接对污染物排放进行规定;而间接管制一般是通过对生产投入或消费的前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数量进行规定,最终达到控制污染排放的目的。管制的前提:必须有一些污染控制法律,如环境保护法和具体领域的污染控制法,然后根据这些法律对每一个厂商和消费者确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方式以及产品和生产工艺相关污染指标。当然,在管制的要求下,有关生产者和消费者遵守这些法律和污染物排放规定是义务性或强制性的,而且经常出现对违章行为的法律和经济制裁。管理者认为管制手段的环境效果具有较大的确定性,而且它是一项严肃的政策;企业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谈判对管制施加影响,并通过拖延谈判来延长实施管制的时间。管制手段的局限性
39、:管制手段的局限性:1、政府为了有效地控制各种类型的污染源排放,必须了解数以千计的产生污染的产品和活动的控制信息。这样信息需求量太大,实际上难以支持。2、为了对新的环境状况和变化作出反应,政府需要根据逐个生产工艺或产品制定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需要大量工程和经济方面的数据,且一般需要数年时间完成。一旦采用这种规定,政府很难对新技术的采用作出及时反应。3、直接管制很难考虑企业间的技术差异或污染物处理边际费用差异,执行统一管制或排放标准相对于排污收费或排污权交易来说,既浪费又昂贵。而控制费用越高,招致的阻力、拖延甚至否决的可能性也越高。4、由于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成千上万个小型分散的污染源及其污染
40、防止问题,管制机构发现这些污染问题很难借助于传统的管理手段加以解决。经济刺激型方法经济刺激型方法:利用经济手段,间接作用于政策对象,刺激其改变行为的方法。它主要包括:财产或权益损失的直接赔偿、基于污染权的市场交易方法、非市场性的经济手段。财产或权益损失的直接赔偿方法的局限性:1、诉讼费用或交易费用可能很高;2、法院裁决可能过严;3、环境问题的扩散性;4、环境损失的滞后性基于污染权的市场交易方法:排污权交易非市场性的经济手段:是指根据价值规律,利用价格、税收、信贷、投资、微观刺激和宏观经济调节等经济杠杆,调整或影响有关当事人产生和消除污染行为的一类政策。包括排污收费、产品收费、使用者收费、管理收
41、费、税收减免、押金制以及广泛采用的补助金制度等。第四章经济效率理论第四章经济效率理论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第二节经济效率的实现第三节补偿原则与次优理论第四节帕累托效率的政策意义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一门规范经济学,又称经济伦理学,同时又是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带有经济政策学的性质。福利经济学力图有系统地阐述一些命题,依据这些命题,我们可以判断某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高于还是低于另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旧福利经济学:以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思想,其要点有:以基数效用为基础;指出一般福利和经济福利两个不同概念(影响经济福利的因素有国民收入的总量和个人收入分配状况);确立了外部性理
42、论,认为外部性是指边际社会净效益与边际私人净效益的不一致。新福利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形成的福利经济学。其要点有:以帕累托提出的序数效用论为基础;认为社会福利改进是指任何社会成员的福利增进,但不能有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减少,这一标准无法评价收入再分配问题;创建了社会福利函数(指出帕累托最优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达到最大福利,还必须满足其充分条件,即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提出了社会补偿原则。福利经济学的意义:早期的经济学只是关注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问题,而且压倒一切的问题是数量的不足,所以经济学家的关注焦点是如何扩大社会财富的总量。但是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
43、,人们逐渐发现仅有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而社会分配不公、环境污染、劳动异化、人们的主观幸福、社会福利并且没有得到提高。于是,人们就要求有一种理论,对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合意性评价。福利经济学使人们能够理性地思考不同经济状态下社会福利的增减变动,以说明现实经济政策或经济制度是否合意。其主要应用领域为:评价不同经济体制的合意性;评价不同经济政策的合意性。第二节经济效率的实现假设:在一个简单的经济系统中,有经济主体(厂商或消费者)1和2,并存在两种资源:土地(L)和机器(M),生产且消费两种商品:小麦(W)和衣服(C)。则:生产函数为:W=fw(Lw,Mw)C=fc(Lc,Mc)效用函数为:U1=f1(W
44、1,C1)U2=f2(W2,C2)在生产过程中,资源投入可以有多种组合。如果通过重新配置资源投入能够获得更多的一种或两种商品的产出,则过去资源投入的配置就是无效率的。生产契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着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下高效率的生产方式。MRTS(m,l)c=MRTS(m,l)w。需要注意:在生产契约曲线上仍然有无穷多个切点,因而有无穷多种高效率资源配置状态。因此仅从生产过程无从确定经济效率。如果某种资源投入没有市场价格或者市场价格过低(例如,环境物品),也会扭曲资源配置的效率。在消费过程中,商品可以有多种分配方式。如果通过重新分配商品,能够获得更多的满足,这些商品分配就是无效率的。消费契约曲线上
45、的任意一点都代表着一种商品分配状态下效率最高的消费方式。MRS(w,c)1=MRS(w,c)2需要注意:曲线上有无穷多种高效率商品分配状态。高效率生产可能性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商品最大可能供给量的组合,而每一种组合又对应着一条新的消费契约曲线。如果某种商品没有市场价格或者市场价格过低也会扭曲商品分配的效率。在效用边界线上,可以排除以下几点:生产契约曲线之外的投入组合消费契约曲线之外的所有商品分配方式;没有落在效用边界线上的所有效用可能性线。效用边界线代表着一种帕累托效率,其经济状态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程度,任何人的境况都不可能更好,同时也不使其他人境况变坏。实现帕累托效率的必要条件:高
46、效率的资源配置:MRTS(m,l)c=MRTS(m,l)w=Pm/Pl高效率的消费:MRS(w,c)lMRS(w,c)2=Pw/PcMRS(w,c)1=MRS(w,c)2=MRPS(w,c)1=MRTS(w,c)2=Pw/Pc实现帕累托效率的充分条件是:在资源空间的所有等产量线和在商品空间的所有无差异曲线必须是非凹的(或特例是直线)。这样才能保证商品空间的高效率生产可能性线和效用空间的效用可能性线凹向原点,以及最终效用边界线是凹向原点的。社会福利函数,记为SWF:SWF=f(U1,U2,Un)式中:U1,U2,Un个人1,2,n的效用水平。因此社会福利函数是全体个人效用水平的函数。从SWF可以
47、得出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其中必有一条与效用边界线相切,其切点就是最大社会福利。最大社会福利的必要条件是:帕累托最适度状态;效用边界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最大社会福利的充分条件是效用边界线与一条且仅与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第三节补偿原则与次优理论在许多情况下,一个给定的项目或政策会使一些人受损,而使另一些人受益。根据帕累托准则,没有任何一个项目或政策可以被划定为能使全社会受益,这种限制过分严格了。如果一项政策在执行中使得一方的收益在补偿另一方在该项政策中所受损失之后还有剩余的话,潜在的福利是增加的,这就是卡尔多-希克斯补偿原则。补偿原则。次优理论:次优理论:当一个经济系统中的某一部分未能最有
48、效地发挥作用时,则对于经济系统中的任何其余部分的最优工作方式(或条件)也将不是当所有部分都处于最优状态时那样的方式(条件)。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经济系统中的一部分(如资本)按整个系统最优的条件运行,而另一部分(如劳动力市场)由于某种原因未能按整个系统处于最优时的条件运行,则该经济系统是低效率的。第四节帕累托效率的政策意义帕累托改进:能够至少使一人受益同时至少不使任何人受损的政策改进称为“帕累托改进”。当经济运行处于低效率状态时,任何能够使经济效率水平提高的改进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按照帕累托效率的标准,使至少一方受到损害的政策改进是不可取的。帕累托效率只承认一方受益的同时至少不使他人受损的政策改进
49、。第五章物质平衡理论第五章物质平衡理论第一节物质平衡的概念模型第二节物质平衡与一般均衡模型第三节环境管理模型第四节物质平衡理论的应用循环经济第一节物质平衡的概念模型n从质量守恒定律的角度看待经济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在经济系统中,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是在进行一系列的在经济系统中,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是在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遵从质量守恒定律。严格说来,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遵从质量守恒定律。严格说来,标准的经济学分配理论是关于服务的,而不是关于物质标准的经济学分配理论是关于服务的,而不是关于物质实体的。物质实体只是携带某种服务的载体。实体的。物质实体只是携带某种服务的载体。无论商品是被无论商品是
50、被“生产生产”还是被还是被“消费消费”,实际上只是提,实际上只是提供了某些效用、功能和服务。其物质实体仍然存在,最供了某些效用、功能和服务。其物质实体仍然存在,最终或者被重新利用,或者被排入自然环境中。终或者被重新利用,或者被排入自然环境中。考察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关系令E为环境的物质储量,E*为环境对经济系统的物质投入,E为经济系统向环境的排放的污染物,用K表示经济系统的物质沉淀(积累),则物质平衡模型可表示为:E*=E+K如果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存在积累,即K=0时,E*=E,投入的环境物质最终必然以污染物的形势返回环境,如5-1图。在这个物质流动过程中,环境物质投入的唯一功用就是为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