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溶液和胶体溶液ppt课件(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溶液和胶体溶液ppt课件(全).ppt(6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溶液和溶液和 胶体溶液胶体溶液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2.1 分散系分散系2.2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2.3 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2.4 胶体胶体2.5 表面现象表面现象 2.1 2.1 分散系分散系 一种或数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一种或数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系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被分散的物质称为为分散质或分散相分散质或分散相,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为为分散介质或分散剂分散介质或分散剂。分散系的某些性质。分散系的某些性质常随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而改变,因此,按常随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而改变,因此,
2、按分散质颗粒的大小不同可将分散系分为三分散质颗粒的大小不同可将分散系分为三类:类:分子(或离子)分散系、胶体分散系、分子(或离子)分散系、胶体分散系、粗分散系粗分散系,三者之间无明显的界限。,三者之间无明显的界限。2.1 2.1 分散系分散系 分子或离子分散系是分散相粒子分子或离子分散系是分散相粒子直径小直径小于于1nm1nm的分散系的分散系,也称,也称真溶液或溶液真溶液或溶液,因分,因分散相粒子很小,不能阻止光线通过,所以散相粒子很小,不能阻止光线通过,所以溶液是溶液是透明的透明的。溶液具有高度。溶液具有高度稳定性稳定性。例。例如盐水和糖水等。如盐水和糖水等。溶液溶液中的分散相也称中的分散相
3、也称溶质溶质,分散剂称,分散剂称溶溶剂剂,一般不指明溶剂的溶液都为水溶液。,一般不指明溶剂的溶液都为水溶液。2.1 2.1 分散系分散系 胶体分散系即胶体溶液,分散相粒子大胶体分散系即胶体溶液,分散相粒子大小在小在1 1100nm100nm之间,属于这一类分散系的之间,属于这一类分散系的有有溶胶和高分子化合物溶液溶胶和高分子化合物溶液。胶体分散系的胶体粒子能透过滤纸,胶体分散系的胶体粒子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分但不能透过半透膜。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分散状态,只要以散状态,只要以1 1100nm100nm之间的粒子分散之间的粒子分散于另一物质中时,就成为胶体。于另一物质中时,
4、就成为胶体。2.1 2.1 分散系分散系 粗分散系按分散相状态的不同又分为粗分散系按分散相状态的不同又分为悬浊液悬浊液(固体分散在液体中(固体分散在液体中如泥浆)和如泥浆)和乳浊液乳浊液(液体分散在液体中(液体分散在液体中如牛奶)。如牛奶)。在粗分散系中,分散相粒子在粗分散系中,分散相粒子大于大于100nm100nm。粗分散系外观上是粗分散系外观上是浑浊浑浊的,不透明的;的,不透明的;分散相颗粒分散相颗粒不能透过滤纸或半透膜不能透过滤纸或半透膜;不稳不稳定定。第二节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一、溶解和溶解度一、溶解和溶解度(一)溶解(一)溶解 在一定温度下,将固体
5、溶质放到某一溶在一定温度下,将固体溶质放到某一溶剂中时,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或离子,剂中时,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或离子,由于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溶剂化作用)由于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溶剂化作用),而逐渐由表及里离开固体表面,并均匀,而逐渐由表及里离开固体表面,并均匀地扩散到溶剂中。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地扩散到溶剂中。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溶溶解解。其相反的过程我们叫做。其相反的过程我们叫做结晶结晶。第二节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一、溶解和溶解度一、溶解和溶解度(一)溶解(一)溶解 在物质溶解和结晶过程中,当在物质溶解和结晶过程中,当V V溶溶溶溶 V V结结结结时,
6、则表现为溶解;反之,则表现为结晶。时,则表现为溶解;反之,则表现为结晶。当当V V溶溶溶溶 =V V结结结结时,溶液的浓度在给定条件下保时,溶液的浓度在给定条件下保持不变持不变,未溶解的溶质和已溶解的溶质处于未溶解的溶质和已溶解的溶质处于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叫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叫溶解平衡溶解平衡。在一定。在一定温度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溶液,我们叫温度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溶液,我们叫饱饱和溶液和溶液。第二节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一、溶解和溶解度一、溶解和溶解度(一)溶解(一)溶解 在一定温度下,若溶液的浓度小于在该在一定温度下,若溶液的浓度小于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浓
7、度,该种溶液叫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浓度,该种溶液叫不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反之,若溶液的浓度超过了饱。反之,若溶液的浓度超过了饱和溶液的浓度时,这种溶液叫做和溶液的浓度时,这种溶液叫做过饱和溶过饱和溶液液。过饱和溶液是一个不稳定的体系。过饱和溶液是一个不稳定的体系。第二节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一、溶解和溶解度一、溶解和溶解度(二)溶解度(二)溶解度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溶剂溶解溶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溶剂溶解溶质达饱和时,所含溶质的量称为达饱和时,所含溶质的量称为溶解度溶解度。通。通常用一定温度下,常用一定温度下,100100克溶剂克溶剂形成形成饱和溶液饱和溶
8、液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表示。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表示。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易溶易溶 10 g 10 g 可溶可溶 1-10 g 1-10 g 微溶微溶 0.1-1 g 0.1-1 g 难溶难溶 0.1 g0.1 g第二节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换算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换算(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1.1.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 C CB B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为物质的量浓度定义为 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
9、度SISI单位是单位是molmmolm-3-3,医学上,医学上常用:常用:molLmolL-1-1、mmolLmmolL-1-1和和molLmolL-1-1等。等。第二节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换算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换算(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1.1.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C CB B B B的的物物质质的的量量n nB B与与B B的的质质量量m mB B、摩摩尔尔质质量量M MB B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第二节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二、溶液组成
10、的表示方法及换算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换算(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2.2.质量浓度质量浓度 B B B B 质量浓度定义为:质量浓度定义为:质量浓度的质量浓度的SISI单位是单位是kgmkgm-3-3,医学上常用:,医学上常用:gLgL-1-1、mgLmgL-1-1和和gLgL-1-1。第二节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换算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换算(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3.3.质量分数质量分数 B B B B 质量分数定义为:质量分数定义为:质量分数无单位,可以用小数或百分数表质量分数无
11、单位,可以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示。第二节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换算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换算(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4.体积分数体积分数 B B 体积分数定义为:体积分数定义为:体积分数无单位,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体积分数无单位,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第二节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换算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换算(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5.5.摩尔分数摩尔分数 摩尔分数定义为:摩尔分数定义为:摩尔分数无单位。摩尔分数与温度无关,摩尔分
12、数无单位。摩尔分数与温度无关,在物理化学中广为使用。在物理化学中广为使用。第二节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换算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换算(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6.6.质量摩尔浓度质量摩尔浓度 b bB B 质量摩尔浓度定义为质量摩尔浓度定义为 质量摩尔浓度的单位质量摩尔浓度的单位molkgmolkg-1-1。质量摩。质量摩尔浓度与温度无关,在物理化学中广为使用。尔浓度与温度无关,在物理化学中广为使用。第二节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换算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
13、换算(二)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换算(二)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换算 常用以下两公式进行换算。常用以下两公式进行换算。1 1 2 2 第二节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三、溶液的制备三、溶液的制备(一)溶液的配制(一)溶液的配制(1 1)计算)计算(2 2)称量)称量(3 3)溶解)溶解(4 4)移液)移液(5 5)洗涤)洗涤(6 6)定容)定容 第二节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三、溶液的制备三、溶液的制备(二)溶液的稀释(二)溶液的稀释 C C1 1V V1 1=C C2 2V V2 2 C C1 1、C C2 2分别为溶液稀释前后的浓度;分
14、别为溶液稀释前后的浓度;V V1 1、V V2 2为稀释前后的体积。使用此公式时,应注意为稀释前后的体积。使用此公式时,应注意等式两边的单位一致。等式两边的单位一致。第二节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三、溶液的制备三、溶液的制备(三)溶液的混合(三)溶液的混合 C C1 1V V1 1+C C2 2V V2 2=C C(V V1 1+V V2 2)C C1 1、C C2 2分别为两种溶液混合前的浓度;分别为两种溶液混合前的浓度;V V1 1、V V2 2分别为两种溶液混合前的体积;分别为两种溶液混合前的体积;C C为混合溶为混合溶液浓度。使用此公式时,也应注意等式两
15、边液浓度。使用此公式时,也应注意等式两边的单位一致。的单位一致。第三节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在一定温度下,将一杯纯水放在密闭的容器在一定温度下,将一杯纯水放在密闭的容器中,由于分子的热运动,一部分能量较高的水中,由于分子的热运动,一部分能量较高的水分子从水面逸出,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气,分子从水面逸出,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气,这一过程称为这一过程称为蒸发蒸发;水蒸气的分子也在不断地;水蒸气的分子也在不断地运动着,其中一些分子又重新回到水面变成液运动着,其中一些分子又重新回到水面变成液态水,这一过程称为态水,这一过程称为凝结凝结。当蒸发速度
16、与凝结。当蒸发速度与凝结速度相等时,水面上的蒸气压不再发生变化,速度相等时,水面上的蒸气压不再发生变化,此时的蒸气压称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气压,此时的蒸气压称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气压,简称简称蒸气压蒸气压,单位为,单位为kPakPa。第三节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在一定温度下,向纯水中加入少量的难挥发在一定温度下,向纯水中加入少量的难挥发的非电解质,测定发现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了。的非电解质,测定发现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了。第三节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拉乌尔定律: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拉乌尔定律
17、: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与溶液的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第三节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二、溶液的沸点升高二、溶液的沸点升高 第三节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二、溶液的沸点升高二、溶液的沸点升高 当溶液中加入难挥发的非电解质时,由于当溶液中加入难挥发的非电解质时,由于蒸气压的下降,要使溶液的蒸气压和外界压强蒸气压的下降,要使溶液的蒸气压和外界压强相等,显然要升高温度。相等,显然要升高温度。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沸点升高与溶液的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沸点升高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质
18、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第三节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三、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三、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第三节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三、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三、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凝固点下降与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凝固点下降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第三节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四、溶液的渗透压四、溶液的渗透压(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第三节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四、溶液的渗透压四、溶液的渗透压(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第三节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四、
19、溶液的渗透压四、溶液的渗透压(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这种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这种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的过程称为渗透现象。简称溶液的过程称为渗透现象。简称渗透渗透。产生渗透现象的产生渗透现象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1 1)有半)有半透膜存在;(透膜存在;(2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不)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不相等,即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相等,即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第三节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四、溶液的渗透压四、溶液的渗透压(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渗透的方向:总是渗透的方向:总是趋于自发缩小膜两侧趋于自发缩
20、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差溶液的浓度差,即溶剂分子的渗透方向总,即溶剂分子的渗透方向总是从纯溶剂一侧进入溶液一侧,或是从稀是从纯溶剂一侧进入溶液一侧,或是从稀溶液一侧进入浓溶液一侧。溶液一侧进入浓溶液一侧。第三节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四、溶液的渗透压四、溶液的渗透压(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为维持溶液与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为维持溶液与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称为的超额压力称为渗透压渗透压。渗透压用符号。渗透压用符号表示,表示,单位是单位是PaPa或或kPakPa。如果在溶液一侧增加更大的。如果在溶液一侧增加更大的压力,溶剂分子的渗透方向就会从溶液一侧进
21、压力,溶剂分子的渗透方向就会从溶液一侧进入纯溶剂一侧,此种操作称为入纯溶剂一侧,此种操作称为反渗透反渗透。第三节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四、溶液的渗透压四、溶液的渗透压(二)渗透压与浓度和温度的关系(二)渗透压与浓度和温度的关系 V V=nRTnRT或或 =cRT=cRT 对于非电解质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近似对于非电解质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近似地与质量摩尔浓度相等,所以可以将计算公式地与质量摩尔浓度相等,所以可以将计算公式改写成:改写成:b bB BRTRT 第三节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四、溶液的渗透压四、溶液的渗透压(二)渗透压与浓度和温度的关系(二)渗透压与浓度和
22、温度的关系 对于电解质溶液,在计算渗透压时应考虑对于电解质溶液,在计算渗透压时应考虑电解质的电离,因此渗透压公式引进了校正系电解质的电离,因此渗透压公式引进了校正系数数i i。=icRTib=icRTibB B B B RTRT 对强电解质稀溶液,对强电解质稀溶液,i i可近似看成可近似看成1mol1mol电电解质能够电离出离子的物质的量。解质能够电离出离子的物质的量。第三节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四、溶液的渗透压四、溶液的渗透压(三)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三)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1.1.渗透浓度渗透浓度 我们把溶液中能产生渗透效应的各种溶我们把溶液中能产生渗透效应的各种溶质的粒子
23、(分子或离子)统称为质的粒子(分子或离子)统称为渗透活性物渗透活性物质质。渗透活性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即。渗透活性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即溶液中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所有溶质粒子的总溶液中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所有溶质粒子的总浓度叫溶液的浓度叫溶液的渗透浓度渗透浓度,用符号,用符号c cosos表示,常表示,常用单位为用单位为mmolLmmolL-1-1。第三节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四、溶液的渗透压四、溶液的渗透压(三)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三)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2.2.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 渗透压相等的两种溶液称为等渗溶液。渗透压相等的两种溶液称为等渗溶液。渗透
24、压不同的两种溶液,把渗透压相对高渗透压不同的两种溶液,把渗透压相对高的溶液叫做高渗溶液,把渗透压相对低的的溶液叫做高渗溶液,把渗透压相对低的溶液叫做低渗溶液。溶液叫做低渗溶液。第三节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四、溶液的渗透压四、溶液的渗透压(三)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三)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2.2.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 在临床上,所谓等渗、低渗或高渗溶液在临床上,所谓等渗、低渗或高渗溶液是以血浆总渗透压作为判断标准的,由于正是以血浆总渗透压作为判断标准的,由于正常人血浆总渗透压的正常范围相当于常人血浆总渗透压的正常范围相当于280280320 mmolL320 m
25、molL-1-1,在此范围内的溶液称为生理,在此范围内的溶液称为生理等渗液。高于等渗液。高于320 mmolL320 mmolL-1-1为高渗液,低于为高渗液,低于280 mmolL280 mmolL-1-1为低渗液。为低渗液。大量输液时,应用大量输液时,应用等渗溶液是一个基本原则。等渗溶液是一个基本原则。第三节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四、溶液的渗透压四、溶液的渗透压(三)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三)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2.2.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 第三节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依数性四、溶液的渗透压四、溶液的渗透压(三)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三)渗透压在医
26、学上的意义3.3.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由由小小分分子子物物质质产产生生的的渗渗透透压压叫叫做做晶晶体体渗渗透透压压;由由高高分分子子物物质质产产生生的的渗渗透透压压叫叫做做胶胶体体渗渗透透压压。由由于于小小分分子子物物质质的的质质点点数数远远大大于于大大分分子子物物质质的的质质点点数数,故故晶晶体体渗渗透透压压力力大大于于胶胶体的渗透压力。体的渗透压力。第四节第四节 胶体胶体一、溶胶的性质一、溶胶的性质(一一)溶胶的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溶胶的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第四节第四节 胶体胶体一、溶胶的性质一、溶胶的性质(二)溶胶的动力学性质(二)溶胶的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布朗运动第
27、四节第四节 胶体胶体一、溶胶的性质一、溶胶的性质(三)溶胶的电学性质(三)溶胶的电学性质电泳现象电泳现象1.电泳电泳 第四节第四节 胶体胶体一、溶胶的性质一、溶胶的性质(三)溶胶的电学性质(三)溶胶的电学性质电泳现象电泳现象1.1.电泳电泳 在外电场作用下,带电胶粒在介质中的在外电场作用下,带电胶粒在介质中的定向移动称为电泳。从电泳的方向可以判断定向移动称为电泳。从电泳的方向可以判断胶粒所带的电荷。胶粒所带的电荷。溶胶向正极迁移,胶粒带负电,称为溶胶向正极迁移,胶粒带负电,称为负负溶胶溶胶;溶胶向负极迁移,胶粒带正电,称为;溶胶向负极迁移,胶粒带正电,称为正溶胶正溶胶。第四节第四节 胶体胶体一
28、、溶胶的性质一、溶胶的性质(三)溶胶的电学性质(三)溶胶的电学性质电泳现象电泳现象1.1.电泳电泳 把溶胶充满多孔性隔膜,胶粒被吸附而把溶胶充满多孔性隔膜,胶粒被吸附而固定。在外电场作用下,液体介质将通过多固定。在外电场作用下,液体介质将通过多孔隔膜向与介质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孔隔膜向与介质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这种现象称为电渗电渗。第四节第四节 胶体胶体一、溶胶的性质一、溶胶的性质(三)溶胶的电学性质(三)溶胶的电学性质电泳现象电泳现象1.1.电泳电泳 第四节第四节 胶体胶体一、溶胶的性质一、溶胶的性质(三)溶胶的电学性质(三)溶胶的电学性质电泳现象电泳现象2.胶粒带电的原
29、因胶粒带电的原因(1 1)选择性吸附作用)选择性吸附作用 (2 2)胶核表面分子离解)胶核表面分子离解 第四节第四节 胶体胶体二、胶团二、胶团的结构的结构第四节第四节 胶体胶体二、胶团的结构二、胶团的结构 胶团(电中性)胶粒(带负电)AgIm nI-(n-x)K+x-x K+胶核 吸附层 扩散层(带正电)第四节第四节 胶体胶体三、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三、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一一)溶胶的稳定性溶胶的稳定性 1.1.布朗运动布朗运动 2.2.胶粒带电胶粒带电 3.3.水化膜水化膜 第四节第四节 胶体胶体三、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三、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二)溶胶的聚沉(二)溶胶的聚沉1.1.加入电解质加入
30、电解质2.2.加入带相反电荷的溶胶加入带相反电荷的溶胶 3.3.加热加热 第五节第五节 表面现象表面现象一、表面张力和表面能一、表面张力和表面能第五节第五节 表面现象表面现象一、表面张力和表面能一、表面张力和表面能 液体表面层分子液体表面层分子B B所受到的周围相邻分子所受到的周围相邻分子的作用力是不对称的,其受到垂直于表面向的作用力是不对称的,其受到垂直于表面向内的吸引力更大,这个力即为内的吸引力更大,这个力即为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用,用符号符号表示,单位为:表示,单位为:NmNm-1-1。液体表面层的分子比内部分子所多余的能液体表面层的分子比内部分子所多余的能量叫量叫表面能表面能,用符号,用
31、符号E E表示,单位是表示,单位是JmJm-2-2。第五节第五节 表面现象表面现象一、表面张力和表面能一、表面张力和表面能 表面能的大小与表面张力和表面积的乘积表面能的大小与表面张力和表面积的乘积成正比。成正比。E=AE=A 表面积的大小与物体颗粒大小有关。表面积的大小与物体颗粒大小有关。对于一定量的物体,其表面积和表面能随对于一定量的物体,其表面积和表面能随着分散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着分散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第五节第五节 表面现象表面现象一、表面张力一、表面张力和表面能和表面能 物体的表物体的表面能也有自面能也有自动降低的趋动降低的趋势。势。第五节第五节 表面现象表面现象二、吸附现象二、吸附
32、现象 吸附现象吸附现象是固体或液体表面吸引其它是固体或液体表面吸引其它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聚集在其表面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聚集在其表面上的现象上的现象 。吸附现象可发生在固体物质。吸附现象可发生在固体物质表面也可发生在液体表面,具有吸附能表面也可发生在液体表面,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称为力的物质称为吸附剂吸附剂(如活性炭),被(如活性炭),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吸附质(如溴蒸气)。(如溴蒸气)。第五节第五节 表面现象表面现象二、吸附现象二、吸附现象(一)固体表面的吸附(一)固体表面的吸附 固体的表面不能自动缩小,它只能固体的表面不能自动缩小,它只能依赖于吸附其它物质以降低表面能。
33、疏依赖于吸附其它物质以降低表面能。疏松多孔的固体或细粉末状的物质,具有松多孔的固体或细粉末状的物质,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如活性炭、硅胶、活性氧很大的表面积如活性炭、硅胶、活性氧化铝、铂黑等都是良好的吸附剂。化铝、铂黑等都是良好的吸附剂。第五节第五节 表面现象表面现象二、吸附现象二、吸附现象(二)液体表面的吸附(二)液体表面的吸附1.NaCl1.NaCl、KNOKNO3 3等无机盐类以及蔗糖、甘露醇等多等无机盐类以及蔗糖、甘露醇等多羟基有机物溶于水,可使水表面张力稍微升高。羟基有机物溶于水,可使水表面张力稍微升高。2.2.醇、酸、酯等大多数有机物进入水中,水表面醇、酸、酯等大多数有机物进入水中,水表
34、面张力逐渐降低。张力逐渐降低。3.3.肥皂、烷基苯磺酸盐肥皂、烷基苯磺酸盐(合成洗涤剂合成洗涤剂)进入水中,进入水中,在一定范围内,使水的表面张力显著降低。在一定范围内,使水的表面张力显著降低。第五节第五节 表面现象表面现象二、吸附现象二、吸附现象(二)液体表面的吸附(二)液体表面的吸附 若加入的溶质能降低溶剂表面张力,这种若加入的溶质能降低溶剂表面张力,这种吸附称为正吸附(简称吸附);反之,若加入吸附称为正吸附(简称吸附);反之,若加入的溶质增高溶剂的表面张力,这种吸附称为负的溶质增高溶剂的表面张力,这种吸附称为负吸附。吸附。凡能升高溶液的表面张力,产生负吸附的凡能升高溶液的表面张力,产生负
35、吸附的物质称为表面惰性物质。凡能够显著降低溶液物质称为表面惰性物质。凡能够显著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产生正吸附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的表面张力,产生正吸附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或称表面活性剂)。物质(或称表面活性剂)。第五节第五节 表面现象表面现象三、表面活性剂三、表面活性剂(一)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性质(一)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性质 表面活性剂一般具有性质相反的两类表面活性剂一般具有性质相反的两类亲性基团:一类为疏水性或亲脂性基团,亲性基团:一类为疏水性或亲脂性基团,为非极性基团,它们是一些直链的或带为非极性基团,它们是一些直链的或带有侧链的有机烃基;另一类是亲水性基有侧链的有机烃基;另一类是亲水性
36、基团,为极性基团团,为极性基团 第五节第五节 表面现象表面现象三、表面活性剂三、表面活性剂(一)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性质(一)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性质 第五节第五节 表面现象表面现象三、表面活性剂三、表面活性剂(一)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性质(一)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性质 表面活性剂达到一定量,在水相表面定表面活性剂达到一定量,在水相表面定向排列的同时,疏水基相互紧靠,逐渐向排列的同时,疏水基相互紧靠,逐渐聚集,形成亲水基朝外而疏水基在内的聚集,形成亲水基朝外而疏水基在内的胶束胶束。由于胶束的形成减小了疏水基与。由于胶束的形成减小了疏水基与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系统稳定。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系统稳定。第五
37、节第五节 表面现象表面现象三、表面活性剂三、表面活性剂(一)表面活性剂的(一)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性质结构和性质 开始形成一定开始形成一定形状胶束时所需形状胶束时所需表面活性剂的最表面活性剂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胶束浓度,以CMCCMC表示。表示。第五节第五节 表面现象表面现象三、表面活性剂三、表面活性剂(二)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二)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 一种液体分散到另一种互不相溶的液一种液体分散到另一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中,形成高度分散体系的过程称为乳体中,形成高度分散体系的过程称为乳化,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化,所形成的体系称为乳状液乳状液。为了得到稳定的乳状液,须加入乳为了
38、得到稳定的乳状液,须加入乳化剂,化剂,乳化剂使乳状液稳定的作用,称乳化剂使乳状液稳定的作用,称为为乳化作用乳化作用(简称乳化)。(简称乳化)。第五节第五节 表面现象表面现象三、表面活性剂三、表面活性剂(二)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二)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 乳化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能被吸附乳化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能被吸附在油滴与水的界面上,使乳状液稳定。在油滴与水的界面上,使乳状液稳定。油和水形成的乳状液有两种类型:油和水形成的乳状液有两种类型:若若油以小液珠形式分散在水中,称为水包油以小液珠形式分散在水中,称为水包油型乳状液,记为油型乳状液,记为O/WO/W。若是小水珠分散。若是小水珠分散在油中,则称为油包水型乳状液,记为在油中,则称为油包水型乳状液,记为W/OW/O。第五节第五节 表面现象表面现象三、表面活性剂三、表面活性剂(二)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二)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