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课件780.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课件780.ppt(78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发展心理学课件780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第一章绪论v第一节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的发展什么是心理的发展 v第二节第二节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什么是发展心理学v第三节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第一节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的发展什么是心理的发展v什么是发展v1.发展过程包括变化与稳定两个方面v2.发展性变化包括量的变化与质的变化v量的变化:数量或程度的变化,如身高、体重或词汇量的变化v质的变化:在性质、结构或组织上
2、的变化,如从非言语性的交流到言语性的交流v一、心理的种系发展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包括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与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v(一)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动物的心理和行为的实质动物心理学v动物心理学研究从低级动物到类人猿为止的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适应自然的情况下逐步从低级形态(受刺激性)向高级形态(思维的萌芽)发展的。v(二)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随着历史进步而发生的发展v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学相交叉。它主要研究原始人类,即从类人猿到文明人类的心理,意识的发生和发展。v心理种系发展的研
3、究,主要是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达尔文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是这方面的先驱性著作。而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则是原始人类研究的较早著作之一。v(一)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v刺激感应性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v(二)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v意识性v社会性v语言v二、心理的个体发展v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心理的毕生发展)v实质:社会化过程v内容: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v三、发展的性质v.发展是终生性的;v.发展同时具有得与失(多维性)v.生物学因素与文化因素的作用是相对变化的v.资源(时间、精力、才能、金钱、社会支持等)的分配不断改变(儿童和成年初期侧重于成
4、长,中年同时侧重成长、维持或康复,老年侧重康复或复原)v.发展是可以改变的v.发展受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第二节第二节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什么是发展心理学v一、心理学v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科学v动物(比较)心理学、人类心理学v人类心理学的特殊性v二、发展心理学v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动物(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v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心理学v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v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内容和目的v(一)任务v揭示毕生心理变化的过程和稳定性(怎样发生的?怎样发展的?)描述、解释、预测、修正行为v(二)内容v1.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v先天与后天(
5、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的作用)v连续性与阶段性v发展的内外因问题(主动与被动)v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v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v(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v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v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v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v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v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v四、发展心理学的发展领域和生命分期v(一)发展领域v生理发展: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成长,感官能力、运动技能和健康的变化或稳定性。v认知发展:学习、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推理和创造力等心理能力的变化或稳定性。v社会性发展:情绪、人格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稳定性。v三者相互
6、影响。v(二)生命分期v产前期(怀孕到出生)v婴儿期(和学步儿期)(03岁)v儿童早期(幼儿期)(36岁)v儿童中期(611岁)v青少年期(11约20岁)v成年初期(2040岁)v成年中期(4065岁)v成年晚期(65)v年龄阶段划分的相对性与生理、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见下表)年龄分期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产前期(怀孕到出生)婴儿期(和学步儿期)(03岁)儿童早期(幼儿期)(36岁)怀孕;遗传与天赋相互作用开始;基本身体结构和器官形成;大脑迅速发展;身体成长最迅速;易受环境的影响。感觉和身体系统出生即开始发挥作用;大脑复杂化,对环境影响高度敏感;身体成长和动作技能发展迅速。成长稳定
7、;体形瘦长,比例更像成人;常出现消化和睡眠问题;精细动作和大工作技能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对感觉刺激的反应能力正在发展甚至在较早的几个周内就表现出学习和记忆能力;第二年末,运用符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迅速发展自我中心思维,但理解他人的能力增强;认知不成熟性导致不合逻辑的思维;记忆和语言发展;上幼儿园。胎儿对母亲声音反应,形成偏好。对父母依恋;自我意识发展;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发生;对其他儿童的兴趣增强;自我概念和对情绪的理解增强;自尊的整体性;独立、主动、自我控制和自我关怀提高;性别同一性形成;游戏更有想象性、社会性、复杂;常出现利他、攻击;家庭仍是社会生活的中心,但朋友更
8、重要。儿童中期(611岁)青少年期(11约20岁)成年初期(2040岁)成长减慢;体力和运动技能提高;常见呼吸道疾病,但健康好于任何一个时期。身体变化迅速而深刻;生殖系统逐渐成熟;饮食障碍和药物滥用等成为危害健康的因素。身体状况达到顶峰,让后逐渐下降;生活方式影响健康。自我中心减弱;儿童开始进行具体逻辑思维;记忆和言语能力提高;认知能力提高,儿童能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一些儿童表现出特殊的教育需要和能力。抽象思维和科学推理能力发展;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维发展的不成熟,为进入大学或就业做准备。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更复杂;要做出教育和职业选择。自我概念更复杂,影响自尊;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同伴发挥重要影响
9、。寻求自我同一性,包括性别同一性;通常与父母保持良好的关系;同伴群体有助于形成和检验自我概念,但也能产生反社会影响。人格特征和模式相对稳定,但人格变化可能受到年龄阶段和事件的影响;选择亲密关系和生活方式;大部分结婚并为人父母。成年中期(4065岁)成年晚期(65)感觉能力出现某些衰退;健康、耐力和爆发力开始下降;妇女进入更年期。健康和生理能力有所下降,但大部分人健康、活跃;反应慢影响了机能。大部分心理能力达到高峰;技能和实际的问题解决能力高度发达;创造性产品数量下降但质量提高;一些人职业成功,一些人则频繁“跳槽”或倦怠。大部分人心理灵敏;尽管记忆和智力在某些方面下降,但大部分人能想法弥补。同一
10、性持续发展;压力大的中年转折发生;照顾孩子和老年人的双重责任带来压力;孩子独立导致空巢。退休;应付个人的衰老和死亡;与家庭成员和亲密朋友的关系可以提供支持;寻找生活的意义成为生活的核心议题。第三节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过去、发展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现在和未来v一、过去:历史v诞生前: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时期v诞生:普莱尔儿童心理,1882年出版v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1930年,H.Z.Hollingwerth的发展心理学概论40年代出现“生命全程”概念。70年代前后,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兴起v二、现在:现状v(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问题(成人心理)v1.成人记忆v2.成人思维v3.
11、成人智力发展趋势v4.成人道德发展v5.成人自我概念v本土化研究v我国的发展心理学v补充材料:与儿童发展心理学有关的职业与儿童发展心理学有关的职业v1.学前、幼儿园教师(preschool/kindergartenteacher)v2.中小学教师(elementaryandsecondaryschoolteacher)v3.特教教师(exceptionalchildrenteacher/specialeducationteacher)他们以教育残障儿童即心智迟滞者、身体残障者、学习失能者、行为异常者,以及天才儿童为工作对象。v4.日托(托儿)所督导(day-caresupervisor)对日托
12、所的学前教育计划进行指导,并对计划在日托所内的运行负责。v5.早期教育工作者(earlychildhoodeducator)他们通常在社区学院从事教学。对早期教育工作者一般要求有硕士学位,或至少有2年的研究生学习经历,主修早期教育领域的课程,并在日托所或早期教育中心接受过有督导的实习训练。v6.儿童福利工作者(childwelfareworker)他们受各州省儿童保护服务机构所聘用,主要是为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做好有关的服务工作,尤为关注那些被处置不当的和受虐待的儿童个案。v7.辅导咨询师(guidancecounselor)他们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中学生,对中学生在教育和生活方面的计划给予帮助。对
13、辅导咨询师要求至少经过四年本科教育,许多州省还要求有2年的研究生课程的学习经历或硕士学位。v9.儿科护士(pediatricnurse)他们在各种医疗单位中工作,工作目的是促进婴幼儿和儿童的健康。v10.精神科护士(psychiatricnurse)v11.儿童生活专家。他们受医院的聘请,工作对象是那些被允许住院之前的和被允许离院之后的儿童及其家长。v12.儿科医生(pediatrician)v13.儿童临床心理学家/咨询心理学家(childclinicalpsychologistorcounselingpsychologist)。他们的工作是对儿童的各种问题和异常作出判断和心理治疗。要求在大
14、学学习5-年,或获博士学位,并在精神病医院或心理卫生机构有过一年的实习医生职务的经历。v14.儿童精神科医生(childpsychiatrist)其作用与儿童临床心理学家相似。但是,精神科医生能从事生物医学方面的治疗。v15.儿童发展、教育、家庭发展、护理、社会工作方面的高校教授(college/universityprofessorinchilddevelopment,education,familydevelopment,nursing,socialwork)要求他们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有5-6年的研究生学历,主修相关领域的研究生课程。v三、未来:趋势v心理发展的系统观v研究的生态化:现场研
15、究(观察、实验等)v研究手段现代化:计算机、观察实验设备的运用v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作业与讨论v思考发展心理学、种系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学科的区别和联系v讨论学习发展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如何研究:如何研究: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v第一节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v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v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问题v如何研究不同年龄、性别(以及民族)的儿童在1.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想象力等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差异?2.气质或性格特征的差异?3.攻击性的发展特点及其差异?4.利他性的发展及其差异?第一节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v一、两种研究传统v量的研究:注重“硬
16、”数据和数量或统计学的测量的研究;客观性,有利于得到心理发展的一般结论以自然科学方法为基础(明确问题形成假设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发表研究结论)通常在实验室环境中开展v质的研究:注重主观体验、感受或信念等“软”数据的研究;开放性、探索性;不能产生一般性结论,但可以深入探讨人的态度和行为通常在日常的社会环境下探测知之不多的问题,费时费力。v研究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问题的性质;对研究问题是否熟悉;研究者的能力和理论倾向;环境v两种研究方法经常综合运用v二、取样v从总体中选取的可以代表总体的研究对象(被试群体)样本具有代表性随机取样,研究结论可以推广或概化v三、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v常见的三类:自我报告:
17、日记、访谈或问卷 行为测量:测验或其他行为测量法 观察:自然观察法与实验室观察法v(一)(自然)观察法v在自然环境下,不加干涉或控制,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观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行为进行研究v特点:自然、无干预v优点:可以较好地描述行为;被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下,可以在现场观察记录行为,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客观、全面、准确v缺点:缺少控制;观察者偏差;不深入v(二)访谈法v1.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儿童)的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对方心理特征与行为的数据资料,以及获得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即访谈法。v2.特点:就被试生活的某些方面访谈,访谈者与儿童互动;提问可能是高度结构化或灵活的,具有研究目的
18、和设计、实施计划。v3.分类v按提问和反应的方式: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v按是否直接与被访谈者接触:直接访谈、间接访谈v按访谈对象多少:个别访谈、团体访谈v4.优点v较灵活,谈话双方可以随时改变方式,有利于寻找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次的资料。v使用面广,对儿童、成人甚至文盲都可使用。v能比较有效地收集人们的态度、知觉、意见等方面的资料,还可以观察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了解访谈对象的动机和情绪。v5.缺点v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较复杂,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v访谈者的观点容易影响被访谈者;v访谈工作效率低,既花钱又花精力;v对于敏感性、隐私性的问题,不易获得真实的信息。v(
19、三)问卷法v1.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以获得心理研究活动的规律。v2.特点:书面提问v3.优点:(1)比较客观统一,效率比较高,标准化程度高,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2)结果统计高度数量化、规范化;(3)费用低;(4)问卷不计名,质量有保障。v4.缺点v不灵活;v容易产生废卷,如请人代答、随便答题、漏答等常见问题;v只适合于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使用范围受到限制;v信用或主观性问题,收集到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v(四)测验法v1.通过测量量表,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的程序,收集数据资料,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v2.特点:被试通过测验来测量能
20、力、技能、知识、潜能或生理反应v3.优点:测量客观、标准化;避免主观性v4.缺点:灵活性差;对主试的要求高,难以进行定性分析;不能深入考察态度或行为机制;可能受练习、测验经验等外部因素的影响。v(五)实验法v1.通过严格控制的、可以重复的程序,操纵变量,考察一个(些)变量对另一个(些)变量的影响。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实验组、控制组v2.分类v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严格控制条件,控制严格,容易重复,但生态效度低(不易推广),随机选择与分配;v现场实验:在学校、家庭等日常生活条件下有限度地控制条件,控制严格性低,结论可推广;v自然实验:不能随机分配被试、不能严格
21、操纵变量,如高等教育组与非高等教育组、自然灾害受害者与非受害者的适应性等。实际上是相关研究v3.优点:v可探测因果关系v可重复v4.缺点:v人为性强,生态效度低;v探讨的变量有限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v一、研究设计及其性质分类v1.一种开展研究的计划:如何回答问题?如何选择被试?如何收集和解释数据?如何得出有效的结论?v2.质的研究设计:v个案研究:对单个人的研究v人种志研究: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参与观察对某种文化的深度研究v3.量的研究设计:v相关研究:旨在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或统计学关系的研究设计v因果研究:实验设计,旨在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基本的研究设计形式基
22、本的研究设计形式形式主要特点优点缺点个案研究人种志研究对单个个体进行深入研究对文化或亚文化的深度研究灵活;可详细描绘行为及发展;提出假设有助于克服理论和研究中的文化偏见;可检验发展现象的普遍性结论不能推及他人,不能直接检验;不能检验因果关系容易出现观察者偏见形式主要特点优点缺点相关研究因果研究探讨变量之间的积极或消极关系实验者通过严格控制自变量,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可在实验室或现场进行。可根据一个(些)变量预测另一个(些)变量;可提出因果关系假设确立因果关系;可重复;实验室实验控制程度最高不能检验因果关系结论(尤其是实验室实验结论)不能推广到实验室之外(生态效度低)v二、研究设计的基本步
23、骤v明确研究目的v确定研究变量与观察指标v选择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研究程序)v确定收集、整理数据及统计分析的方法v制定研究实施计划v三、发展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v(一)横断研究、纵向(追踪)研究与聚合交叉(序列)研究v(二)程序、优点、缺点(见下表)研究类型程序优点缺点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序列研究(聚合交叉设计)在一段时期内对同一个(些)人进行系统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或某几个年龄段的被试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和比较通过连续的横断样本研究或纵向样本研究收集数据,同时考察纵向与横向发展。可表明随年龄发生的变化或连续性经济、快速;无样本减少或重复测量问题;可比较不同年龄组的相似性和差异可避免横断设计
24、和纵向设计的缺点耗时、费力;样本量减少;重复测量效应;结果可能只对研究样本有效缺乏系统连续性,不能确定年龄效应;忽略了个别差异;可为区组效应所混淆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分析复杂的数据图示被试年龄(岁)02468102002200420062008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区组效应测查年代v四、研究的伦理学问题v(一)征求被试的同意自愿参加研究时,能够表示同意时,充分意识到危险和潜在好处时,没有参加研究时v(二)保证被试的知情权,避免欺骗了解研究的内容或目的、做法以及后果v(三)保证被试不受到伤害v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带来疼痛、焦虑或伤害的方法;可在事后告知研究的真正目的、“欺骗”的原因,保证研究不带来伤
25、害性后果。v(四)保证隐私权不随便泄露个人信息,尊重被试的尊严和合法权利。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v一、生态化v二、现代化v三、跨文化与跨学科化v四、强调毕生发展或生命全程研究作业与案例分析v如何研究不同年龄、性别(以及民族)的儿童在1.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想象力等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差异?2.气质或性格特征的差异?3.攻击性的发展特点及其差异?4.利他性的发展及其差异?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项发展研究第三章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家眼中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家眼中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v第一节关于心理发展争论的基本问题v第二节精神分析理论v第三节学习理论v第三节
26、认知发展观v第四节其他发展观问题v1.发表关于心理发展争论的基本问题上的个人看法和观点,比较与已有理论的异同v基本问题:心理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分阶段的?心理的发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心理的发展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决定的?v2.对于同一个婴儿,你认为各派心理学家会如何看待和教育他(她)?第一节关于心理发展争论的基本问题v理论一套用来组织、解释和预测数据或事实的逻辑上相关的概念或观点v发展心理学理论逻辑上相关的概念或观点体系,用来描述和解释发展,预测特定情境下会发生哪些行为v假设对现象的可能的解释,用来预测研究的结果,可以被进一步的研究所检验v三个基本问题v发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遗传与环境哪个更
27、重要?v发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v发展是连续的还是分阶段的?v一、先天和后天:遗传与环境哪个更重要?vNatureornurturev遗传:从生物学父母得到的生理特征或天赋v环境:出生前和出生后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同伴、学校、社区、社会和文化的影响v不同的观点影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v一般观点:同时影响,更关心二者如何相互作用v二、主动和被动:人们在他们自身的发展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v(一)发展的机械模型:把发展看作对刺激的被动的、可以预测的反应,人们象机器那样对环境作出反应。洛克的“白板论”v(二)发展的组织模型认为发展是机体自身发动的、依据不同质的发展阶段依次进行的,人不只是反应,还会主动
28、行动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v三、连续性和间断性v(一)发展的机械模型认为发展是连续的,要经历相同的过程,从后期行为可以预测早期发展,强调量的变化而不是变化的种类。华生的环境决定论v(二)发展的组织模型强调质的变化,认为发展可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种类的发展问题,会发展起不同种类的能力;每个阶段承前启后。佛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等的理论。v(三)平衡论儿童与环境影响的双向性或相互影响v(四)当前的争论强调行为发展的生物学基础,而不强调大的发展阶段;重视考察在每个阶段哪些种类的行为是连续的或非连续性的,以及包括了哪些过程第二节精神分析理论v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学说v(一)基本观
29、点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决定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性:可以给个体带来舒适感受的一切倾向,不仅指性的需要,而且包括饥、渴等方面的生理需要v(二)人格理论1.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v本我:无意识的本能;快乐原则v自我:意识结构;现实原则 超我:良心和自我理想;伦理原则v文明的产生与超我 v(三)人格发展阶段论v根据里比多的发展或变化,分为五个阶段:v1.口唇期(01岁)v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为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v2.肛门期(13岁)排便习惯的培养v3.前生殖器期
30、(36岁)恋父情结、恋母情结v4.潜伏期(611岁)相对平静的时期,此前的各种感受相对遗忘v5.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v产生性冲动,要从父母那里独立,容易产生与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v(四)评价1.阶段思想,教育原则2.泛性论倾向,将儿童的个别倾向普遍化v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v发展受到生物因素与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发展是克服危机的过程。v(一)人生八阶段v1.婴儿期(02岁):信任对不信任v2.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疑虑v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主动对内疚v4.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v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v6.成年早期(1825
31、岁):亲密对孤独v7.成年中期(25约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v8.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岁):完善感对悲观失望v(二)评价v1.同时注重心理社会因素与生物因素,重视社会教育对人格发展的作用,将个体的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合起来。v2.强调发展的多向性(对立性品质的发展);更容易接受和运用v3.未突破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的约束第三节学习理论v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v(一)华生的心理学思想v1.研究对象:客观的行为或反应v2.研究方法:客观的实验法和观察法vSR公式v(二)华生的发展心理学思想v环境决定论或教育万能论v1.否认遗传的作用v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外部刺激决定学习v3.教育观
32、(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2)反对体罚儿童,应在形成行为时加强训练(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身体技能习惯、发音习惯等v二、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v(一)操作条件作用:行为与强化v1.强化可以塑造和改变行为v2.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v(二)尽可能避免不良刺激,创设儿童发展的适宜环境v(三)教学思想v程序教学:小步子、知道结果、自主调控学习等。v评价:影响深远;忽略内在心理v三、班杜拉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v(一)基本思想v1.儿童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而获得的;v2.个人、行为、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v(二)观察学习及其过程v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
33、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v2.观察学习过程:v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v3.强化的作用:增强或削弱行为倾向v(1)直接强化v(2)替代强化v(3)自我强化v四、学习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v(一)贡献注意认知过程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v(二)局限仍然偏重研究人的外部行为第四节认知发展理论v基本观点:v认为思维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核心,研究思维过程以及反映思维过程的行为。v代表性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v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v(一)心理发展的本质v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v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是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v适
34、应:儿童对环境中新信息的调整,即儿童如何根据已知的莱应对和管理新信息。v平衡:在认知成分之间取得稳定的平衡。v组织:将知识整合进系统的过程,儿童形成日益复杂的认知结构的倾向,通过整合越来越多的精确的现实知识,形成知识系统或思维方式v图式:儿童在不同情境组织行为的方式,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同重复而得到概括或迁移。随年龄增长,图式越来越复杂。v(二)心理发展的机制v1.适应和组织v2.同化和顺应v同化:改变外界刺激以适应自身,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v顺应:改变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v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同化,就没有积极的发展
35、;只有顺应,则永远处于难以适应环境的不稳定状态v(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v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v1.成熟v2.物理因素v3.社会环境v4.平衡v(四)认知发展的阶段v1.心理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而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心理发展有其阶段性;v2.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不变,且有一定交叉;v3.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必要条件;v4.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上不同的心理结构,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v5.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v(1)感知运动阶段(02岁)v(2)前运算阶段(27岁)v(3)具体运算阶段(71
36、2岁)v(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v二、新皮亚杰主义的认知发展理论v(一)十分强调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在促进个体认知和人格发展中的作用;v(二)重视应用研究;v(三)强调把心理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v(四)强调多变量的相互作用v三、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v(一)贡献v认知发展的相互作用论和阶段论,第一次辩证地、系统地论述了思维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思维机制;v(二)局限v1.强调生物学因素,贬低了环境、教育和语言的作用;v2.临床法混淆了多种变量,或者任务难度太大,影响了结果的真实性;v3.有人发现,形式运算阶段后仍然存在辩证运算阶段(意识到知识的相对性、接受矛盾、整合矛盾等)第四节维果斯基的心理
37、发展观v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v一、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说v1.指向外部的间接的物质生产工具,与指向内部的精神生产工具(语言和符号),促成人的间接的心理活动。v2.发展的本质是一个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人类心理本质上具有与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随意性、抽象概括性、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间接性)。v二、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v(一)“最近发展区”思想v最近发展区: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与他人指导下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表示个体发展的潜力。v(二)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v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v三、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v四、智力的“内化”学说v高级的心理活
38、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第五节其他理论及小结v一、习性学的心理发展观v(一)人类的社会行为模式(如依恋)有其进化基础;提出“关键期”v(二)应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研究儿童的行为。v鲍尔贝的依恋研究v二、生态系统论vBronfenbrennerv(一)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多个层次的系统构成,由内到外依次是微系统(学校、家庭等)、中间系统(家庭学校的联系)、外层系统(如父母的职业和工作环境)、宏系统(如政府的就业政策)v(二)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在日益复杂的水平上不断认识和建构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生活中的重大转折具有重要影
39、响。v三、小结v各种理论是从不同视角或侧面研究心理发展的,贡献各异。v1.精神分析理论:重动机与情绪v2.学习理论:重行为v3.认知发展理论:重认知v4.文化历史理论:重社会文化v5.习性学:重行为的进化基础v6.生态系统论:重心理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课外思考v对于同一个婴儿,你认为各派心理学家会如何看待和教育他(她)?第四章第四章 新生命的形成:胎儿的发展新生命的形成:胎儿的发展v第一节怀孕和遗传v第二节先天和后天:遗传与环境的影响v第三节产前的发展问题与思考1.科学家如何研究遗传与环境的影响?它们如何一起作用?2.要生一个健康的孩子,需要做哪些准备或预防工作?第一节怀孕和遗传v一、受孕v精
40、子与卵子结合构成一个合子(受精卵)的过程,也叫受孕v受孕是新生命的开端,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起点。受精卵v(一)十七、八世纪关于胚胎形成的争论v1.精源论v胚胎来自精子,在精子中有完全成形的“小人”,他们有待于在子宫的抚育环境中发育成长。v2.卵源论已经成形的“小孩”存在于女性的卵巢中,男性的精子可以激活他的成长发育。v18世纪后期,德国的解剖学家KasparFriedrichWolff发现,父亲与母亲对胚胎的形成具有同等重要的贡献。v(二)成功受孕的基本条件v1.正常排卵,卵巢必须释放一个健康正常的卵细胞v2.这个卵细胞必须能移动到输卵管v3.所提供的大量精细胞必须能接近或到达宫颈处v4
41、.至少某些精细胞能沿着正确路线游动,到达输卵管v5.至少某些精细胞全程存活v6.少量精细胞能接触卵细胞v7.一个精细胞必须穿透卵细胞,形成合子受孕后形成的早期胚胎v(三)影响受孕的因素v1.生理的健康v2.受孕的时间v3.夫妻的年龄v4.夫妻精神状态v5.其他环境因素v(四)其他生殖方式v1.体外受孕:试管婴儿v2.捐献受孕v3.代孕母亲v4.克隆v二、遗传的机制v遗传密码:基因它是构成细胞核中的染色体(46条,父母各贡献一个单体,父亲23,母亲23)的化学物质,即脱氧核糖核酸(DNA)中的一个片段,基因各不相同,人类染色体上大约有10万种基因序列vDNA可以自我复制,使合子进行有丝分裂,每一
42、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都进行着自我复制,使每个细胞都含有相同数目的遗传信息。v最初,受精卵分裂成两个细胞,很快变成4个,8个,16个,如此下去,每次分裂前,这个细胞复制它的46个染色体。v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减数分裂是精母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每个配子(精子或卵子)的染色体是母细胞原始数目的一半,人类减数分裂的结果是具有23条染色体。在怀孕时,由23条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构成了合子。第二节先天和后天:遗传与环境的影响v一、行为遗传学v(一)定义v对遗传与环境的相对作用或影响进行量化研究的科学,关于基因型怎样与环境相互作用,来决定智力、人格和心理健康等心理特征的科学v它研究的问题包括,是否存在
43、某种特定的能力、特质和行为模式非常依赖于个体所遗传的特定基因组合?假如存在的话,这些属性是否会被他的后天经历所改变?v(二)研究方法v1.选择性繁殖通过确定特质是否能够经过选择性配对而在动物身上繁殖来研究遗传影响的方法。经典实验:迷宫学习能力实验(图)跑迷宫任务中的平均错误数201816141210代数246810 12141618愚蠢组聪明组图连续18代白鼠聪明与愚蠢组走迷宫的成绩v2.家庭研究v比较住在一起的人,看他们在一种或多种属性上的相似性,假如这种(些)属性是遗传的,同一家庭中的任何两个成员的相似性应该与他们的血缘关系(基因相同性)呈递增函数关系。v(1)双生子研究v一对在一起抚养的
44、同卵双生子,比一对在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他们在各种属性上更为相似吗?假如基因影响某种属性,同卵双生子应该更相似,因为他们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而异卵双生子只具有50%的相同基因。v(2)领养研究v被领养的孩子与他们的亲生父母相似,因为他们享有共同的基因(50%基因相同),还是与他们的领养父母相似,因为他们具有共同的环境?假如被领养者在智力与人格上与从未养育过他们的亲生父母相似,那么基因在决定这些属性上具有一定的影响。v家庭研究还能够帮助我们评估各种能力和行为受环境影响的程度,有两种方式:方式1:两个遗传上没有关系、被领养的孩子,在同一家庭中长大,这些孩子之间以及他们与领养父母之间的相似性可以归
45、因于共同的环境。v方式2:将在相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与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比较。假如一起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比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更相似,则可以推论环境的影响。v二、遗传基因的影响v(一)遗传对智力的影响v1.智力(IQ)在中等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遗传系数约为0.50。遗传系数表示一种特质中可归于遗传因素的变异量,H=(r同卵双生子-r异卵双生子)2 (见下表)不同亲缘关系的人IQ的平均相关系数亲缘关系亲缘关系一起养育一起养育(同同一家庭一家庭)分开养育分开养育(不同家庭不同家庭)没有关系的兄弟姐妹,0.0领养的父母/领养的子女,0.0半兄弟姐妹,0.25生物学父母/子女,0.5兄弟姐
46、妹,0.50.340.190.310.420.47-0.010.220.24异卵双生子,0.5同卵双生子,1.00.600.860.520.72v2.(智力的遗传系数不为1.00说明了什么:)环境对智力的发展存在重大影响。v3.两种环境影响:(1)非共享的环境影响(NSE):住在一起的人没有共享的一种环境影响,它使这些个体彼此不同(1-0.86=0.14)(2)共享的环境影响(SE):住在一起的人共享的一种环境影响,它使人们彼此相似。NSE=1-r(一起养育的同卵双生子)SE=1-(H+NSE)v4.随着儿童的成熟,基因对IQ差异的影响加大;共享的环境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而基因与非共享的环
47、境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IQ分数的相关0.900.800.700.60345678915同卵双生子异卵双生子双生子IQ分数的相关系数的变化年龄v(二)遗传对人格的影响v1.许多人格特质(如内/外向、移情关注)具有中度的可遗传性,遗传系数约为0.40。vH=(0.50-0.30)2=0.40(见下表)三种亲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人格特征的相似性亲缘关系1.00(同卵双生子)0.50(异卵双生子)0.50(非双生子的兄弟姐妹)0.00(同一家庭养育的没有关系的孩子)人格特征(几种人格特质间的平均相关)0.500.300.200.07v2.非共享的环境,包括父母对子女的不同教养方式、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方
48、式,对人格的发展影响最大。v(三)遗传对行为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影响v1.同卵双生子的平均相关为0.48,异卵双生子的平均相关为0.17。v2.酗酒、犯罪行为、抑郁、多动、躁狂抑郁症和许多神经症,都受遗传的影响。v3.人们并不是遗传行为障碍,而是遗传产生某种疾病或不正常行为方式的倾向性,而且,这些疾病或行为障碍的产生还需要一些事件的激发(如学业上的挫折、家庭离异等),环境影响很大。可以通过干预和治疗,帮助高危个体缓解压力。v三、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v(一)基因的导向原则基因预先决定的发展方向或道路,环境有时难以使之改变。如婴儿在810个月牙牙学语。环境也有导向作用,如对人格发展的导向作用v(二)反
49、应范围原则v对于多数人类特征,遗传设定了发展潜能和环境影响的范围,个体就在那个范围内变化。v基因设定了任一特质可能的结果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环境影响着他最终成为什么样v(三)基因影响心理发展的三种方式v1.被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父母的基因影响他们为孩子设定的养育环境。例如,有运动天赋的父母可能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培养孩子的兴趣v2.唤起的基因型/环境相关:v我们遗传的特征影响他人对我们的行为,并因此影响了发展的环境。例如,活泼的婴儿比忧郁被动的婴儿受到更多的注意,获得更积极的社会刺激。v3.主动的基因型/环境相关:v我们的基因型影响我们偏爱和寻求的环境的类型。即不同的基因型为他们寻求不
50、同的小环境,对其社会性、情绪和智力的发展产生影响。v例如,基因倾向于外向的儿童很可能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内向的儿童倾向于避免大型的社交聚会,这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社会性、情绪和智力的发展。v四、结论v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基因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环境也影响着基因型表现的程度第三节产前的发展v一、产前发展的阶段v约经过266天左右的时间,一个受精卵逐渐发育成由2000亿个细胞组成的婴儿v产前发育经过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三个阶段v(一)胚种期(02周)v细胞分化;胚种附着在子宫壁上v当受精卵在子宫中通过有丝分裂,在4天内形成一个包含6080个细胞的球形结构体(胚囊)。v细胞分化开始,胚囊内层结构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