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语文复习高中语文课程第八讲 古代诗歌鉴赏 1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说:解说: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鉴赏评价是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级,要求考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说,对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对作者的观点进行鉴别。当然,这里所说的评说、赏析和鉴别都是初级的。考点透析考点透析 所谓鉴赏,实际就是对作品进行“品评”。鉴赏的前提是鉴别,而鉴别则是与阅阅读读中的理理解解相关联的
2、,离开了理解就无从鉴别。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感感知知作品形象,体味作品中的美,达到某种美的享受。鉴赏的目的是批评,批评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在阅阅读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审美判断,评价作品的高下优劣得失,或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因此,鉴鉴赏赏和和阅阅读读密密不不可可分分。可以说,鉴赏的每一个内容无不以阅读理解为基础;而阅读的每一个环节,也无不可提到鉴赏的高度。考查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实际上也就是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理解能力。古代诗歌鉴赏的具体内容:1、古代诗歌的形象。2、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3、古代诗歌的常用表达技巧。4、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诗体范围:近几年的高考,考到的诗体有三类:绝句(唐宋为主)、律诗(唐宋为主)、词中的小令(两宋为主)。高考中诗歌鉴赏题目至目前为止,尚未考过长诗,因此,复习时应对短诗有所偏重。考题评点考题评点1、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完成题目(1998年高考题)题李凝幽居题李凝幽居 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
4、,“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简简析析:本题重点考查对诗歌语言的理解能力。答案为B。命题者采取故意混淆概念的办法,借“少”字这个多音字来做文章,设陷阱。B项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果真如此,那其居还会“幽”吗?可见将这个“少”解释为“年少”、“从小”是不正确的,应该是“没有”、“很少有”的意思。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2年高考题借鉴)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
5、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简简析析:采取主观题的形式来检测考生鉴赏古诗的能力,这是2002年高考采用的新题型。估计今后古诗鉴赏试题,都会采用这一形式,考生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试卷第四大题第17小题诗词赏析,给的是常见诗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歌虽不是很难,而试题却颇不平常。一小题分成三问,或要求表态,或要求阐述。考生不理解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3、阅读下面一
6、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高考题借鉴)过香积寺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的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简简析析:同2002年一样,2003年仍采取主观题的形式来检测考生鉴赏古诗的能力。答题时,要抓住三个要点:一是两个“诗眼”;二是解释清楚“咽”和“冷”的意思和好处;三是意境的特点。本诗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
7、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幽静孤寂的意境。应该说,找出“咽”与“冷”是诗眼并不难,难的是“为什么”和“结合全诗鉴赏”。第三联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诗人以倒装的句式,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十分巧妙。夕阳西下,昏黄的余辉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么?4、阅读下文,完成题目(8分)2001春季上海卷语文试卷月夜忆舍弟月夜
8、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3分)(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2分)(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3分)简析:简析:第(1)小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学文体常识。答案分别是:诗圣(2分)、律诗(1分)。第(2)小题考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答案为:“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2分)。第(3)小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案为:诗人思念故乡,感情
9、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意思对即可,3分)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简析:简析:第(1)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语言的整体理解能力,要求把握关键词语来理解诗意。其答案要点为: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
10、(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帐幔(拂去琴上尘埃)。第(2)题进一步考查对诗歌深层意蕴的感悟和理解。答案为:清冷、幽静。孤单、寂寞。第(3)题拓展开来,考查古典文学知识的积累,即学生的文学素养。其答案为:为拂绿琴埃。6、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题目。(8分)(2005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干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水破青山色。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
11、期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流恶诗”。注:谪仙:李白。(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2分)(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3)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2分)简析简析:第(1)题要求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诗歌语言炼字炼词的妙处。答案为:
12、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简析简析:第(2)题考查对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其答案为:第一句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第二句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了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3)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简析简析:第(3)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允许见仁见智,发表不同见解,但应言之有理。从考查学生诗歌鉴赏水平来看,它的难度较大,能区别出考生的欣赏能力的高低。参考答案是:同意。看法要点:李诗更为奇瑰丽,想象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
13、的余地。或者:不同意。看法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人,气势显得壮阔。(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小结:小结:从题目形式来看,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可以采取客观性的选择题,也可以采用主观题的方式。诗歌鉴赏题目的设置,一般会涉及以下方面:在重点字词上设置考点,要求品味、理解诗歌的语言;在理解意象上设置考点,要求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在理解意境上设置考点,要求领略、把握诗歌的意境美;在体会作品风格上设置考点,要求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在表达技巧上设置考点,要求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在诗歌常识上设置考点,要求掌握诗歌有关知识;在文化素养方面设置考点,考查学生文化素养和底蕴。在辨析诗歌节奏方面设置考点,要求对诗歌的节奏、韵律作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