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宣城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高分通关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宣城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高分通关模拟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zhng)飘起来。B首领哑(y)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慢声应道:“不消。”C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gng)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D俯望怒江,募地心中一颤(zhn),再不敢向下看。2、下列句子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堵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B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C那索似有千均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
3、倾,就是索崩。D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洒泄,飞得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3、将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段话,填写在横线处,排列最合适的一项是()牛能大量进食,_,_,_,_,_,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读书有精读与泛读读书也应当学会“反刍”,我们应当比牛更聪明,因为我们会思考读书要讲求智慧牛的雄健与善于反当很有关系它不断地咀嚼,以助消化吸收ABCD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防止溺水事件不再发生,学校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B史铁生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了他多年来
4、在地坛公园观察到的风景、世态,抒发了他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感悟。C绕城公路建设中的张家界市,全长29.72公里,连接城区南面和西面,建成后将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D中国乒乓球队在第54届世乒赛中夺得4枚金牌,关键在于每个运动员是否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蒹葭苍苍,_。(诗经蒹葭)大漠孤烟直,_。(王维使至塞上)春蚕到死丝方尽,_。(李商隐无题)_,月如钩。(李煜相见欢)_,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_,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赤壁
5、中,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是“_”。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清晨之景的句子是“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6、:“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本文选自_,作者相传是春秋时期的_ (人名)。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1) 小惠未徧徧 ()(2) 一鼓作气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曹刿的“论”战集中出现在战前、战后两段。B此役证明:只要取信于民,就能取得战役的胜利。C曹刿论战记述了齐军以弱胜强的一场战役。D与曹刿之间的几番问答表达了庄公的贤明和虚心。四、现代文阅读(共10
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向暖而生,向心而栖米丽宏北方的伏天,阳光猛烈,如烤如炙,而也急骤,一下起来就瓢泼倾盆。伏天的光阴也显得很慷慨,凌晨四点,抗头上已洒满米白的天光,晚上八点,天色还不肯退去。这么长的日照,连花儿都开累了吧?在这种天气里开得起劲儿的花有两种,水上的荷花和陆上的葵花。荷花如翩翩仙子,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葵花像痴心女侠,在山坡高地仰着笑脸,乐呵呵地守望着。小时候,我总觉得葵花是一种很傻的花,在那么酷烈的阳光下,还傻呵呵地仰着脸追着太阳跑,不怕灼伤自己吗?它的脾气还挺犟。有一次,我踮着脚尖拽它的花盘,它暂时把头低了一低,我的手一松,那花盘又弹了上去,一副笃定忘我、专注向上的神态
8、,眼里只有太阳。后来,我留心观察它。丝绸一样的花瓣不仅没被灼伤,还嫩汪汪的,像浸了水。那么酷烈的阳光,对它而言却宛如琼浆,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营养,许是因为太阳是葵花的信仰。小时候,三伏天放暑假,我们小孩子可舍不得在家里避哥。团间、山林全是我们的天然游乐园。在野外玩耍的间隙,声喧渐渐平息,山林的寂静让我们有了短暂的沉默。沉默中,我们望向山脚下的葵花地,唯有它们在阳光下发出高亢的呐喊,让我们感到无比的震撼。万绿丛中夹杂着它们明晃晃的金色,把伏天的单调色彩一下子调匀了。再大一些的时候,我看过一次月下的葵花。它们齐齐低着头,好似在看脚下的土地,也像在用心体察月光是怎样充盈了露珠的梦境,它们那样温顺、安然
9、、娴静。然而,_它们用早晨新鲜的阳光洗漱,用露珠抹脸,如果有小风溜溜地吹过,葵花就轻轻咳嗽,像是为了清理掉身体里的残梦。它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起全身心的热情,让水分瞬间充盈了枝干、茎叶,像是又一次焕发了青春。看到葵花,我才相信这世间是有着虔诚和专注这两种正能量的。葵花将这两种力量汇聚在自己身上,然后全部寄托给太阳,一种叫作信仰的东西,带它们去往诗和远方。诗是高贵、纯粹的,远方是豁达、悠远的。因为信仰,葵花不萎靡,不颓废,时刻昂扬,时刻虔敬。它们用尽浑身的力气去迎接最暴烈的阳光,让精神获得了最纯粹的沐浴和润泽。也许在我们认为炎阳下的暴烤苦不堪言时,葵花却很享受,很过瘾。它们每吸收一寸日光,生命就
10、比上一刻又精彩了一些,饱满了一些。所以,它们不会像世人那样去诅咒烈烈的炎阳,而是凭借一种坚定的支撑,将生命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选文有删改)1结合上下文内容,为第段横线处选填句子,并说明选择该句的理由。甲当第一缕日光从东山口投射过来时,葵花被瞬间叫醒,它们齐整整地抬起头,向着太阳,好像小学生向着讲台上的老师脆生脆气地问候“老师好!”乙当第一缕日光从东山口投射过来时,葵花被轻轻的呼唤声叫醒,它们不经意地抬起头,向着太阳,好像优雅的淑女见到长辈一样,悄声细语地问候“您好!”答:选择_。理由:_2梳理文中“我”对“葵花向太阳”这一行为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文中“葵花向太阳”的行为“我”的认识觉得
11、葵花很傻葵花吸收酷烈的阳光,将其当作琼浆震撼于葵花对太阳的激情葵花被叫醒,向着太阳问好相信葵花给了太阳虔诚和专注3文章最后一段中“坚定的支撑”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
12、笑傲人生的轻松、豪迈之情。B“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词人经历风雨后,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清新和喜悦之情。C“也无风雨也无晴”启示我们:自然界的雨晴实属寻常,人生也会“栉风沐雨”,只要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D这首词苏轼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2林语堂先生曾评价苏东坡是个“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这首词中“_”、“_”、“_”等词语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六、语言表达(共10分)暑假期间,家住运城的小慧一家要去呼和浩特看望朋友,他们打算采用自驾游的方式,边走边玩。下图是小慧手绘的路线图,请你仔细读图,并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小慧一家的旅游路线加以说明。写作提示:说明地点、方向、距离等信息;80字左右。七、作文(共40分)作文十三四岁,正值花季。我们率真,我们自信,我们积极进取,我们充满希望。在与亲人、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在获取知识、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明白,生活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忧伤。我们学会了理解和分享,懂得了感恩和担当在这个年龄,我们正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请以“在我们这个年龄”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与要求】(1)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思考、感悟。(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