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高分通关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高分通关考试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当安塞腰鼓戛(g)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B“自信”与他的姊(z)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副相成。C反动派挑拔离间(jin)卑鄙无耻,你们看见学生放假了,便以为我们没力量了吗?D这一彩幻只是稍作停留,顷刻间便暗淡隐去,可又骤然返光灼灼,瞬(shn)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帐蓬器材鲜有人迹B考查锯痛精雕细刻C蜷卧辩别熠熠烁烁D山崖懈怠奇形怪状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无误的一句是()A此次南太平洋台风登陆,福建省首当其冲。B进入七月
3、份,温度持续升高,天气真是炙手可热啊。C老李参加聚会迟到了整整两个小时,他的老朋友们觉得相见恨晚。D王老汉又给自己的养牛场购进了300头牛,种类齐全,真可谓汗牛充栋。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都包涵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B通过创建文明城活动,使海拉尔区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中国两弹一勋“功勋科学家”孙家栋虽然已87岁高龄,但“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他的事迹感动着中国,激励着我们。D运动会上,张明把运动员拼搏的身影和同学们呐喊加油的声音拍成照片发到了班级群里,为同学们留住了精彩瞬间。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
4、共6分)5、理解性默写。(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_(2)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_(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和平的语句是:_(4)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_(5)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_(6)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_(7)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日:“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kung,絮衣服的新丝绵)、麻粜(x,麻)之属,皆不私藏
5、,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选自康与之昨梦录)【注释】陶冶:开心的样子。殊:特别,很。计口授地:按人口分土地。或:如果。1写出下列各句中的“此”所指代的内容。此公欲来指代_老人肯相引至此指代_此殊不缺也指代_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B未果,寻病终/子果来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之属D处处志之/故可同处3补充下面句子中的主语。_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6、,_与老人同出。4翻译下列句子。此公欲来,能相容否?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5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进入山之大穴。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他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来了。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说到普通人家里挂的“积善之家”“天道酬勤”,
7、街上店家的“同仁堂”“稻香村”,再到皇宫大院的“太和殿”“颐和园”,你就会感到匾额并不陌生。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的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字古时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而“额”,一说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有人说,横的叫“扁”,竖的称“额”。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匾额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
8、心研究员沈望舒告诉记者,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制度。与西方惯用的奖章、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到的荣耀。汉书中就有记载,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一种古代的激励机制,维系着一种社会表彰制度。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其实是要把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之子孙。勋章、证书具有私密性,也可能很快被人们遗忘,后代子孙无法从中获得鼓励、激励,但匾额却发挥了这种作用。中国乡间有许多表彰牌坊,记录着当地人造福乡里、建功立业的事迹,
9、这些都成为一个地方的光荣。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长、研究员齐心说,古代有许多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载书写者的信仰、名节、担当,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可谓“字字源典、词词据史,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现代社会,莫说寸土寸金的都市,连很多山野中的乡土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也都改成了楼房。在这种“水泥森林”中,很难恢复当年“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盛景。现在,除了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建筑对匾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几乎不再悬挂匾额。匾额生存发展的生态已经改变,其传承也必然面临困境。直接受到打击的,莫过于匾
10、额的生产了。“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说,行业凋敝,以制造匾额为生的匠人师傅也随之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他认为在古建筑的修缮、复建中还是需要匾额的,仿古的建筑、旅游区也需要匾额,由此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匾额市场。他坦言,机器制匾、3D打印,都对匾额技艺的生存造成了冲击,但是真正懂匾额的人,还是喜欢手工匾额。“手工匾额一定会生存下去,现在仍然有一批年轻的制匾师傅。”王支援对此充满信心。或许家家门口堂前悬挂匾额只能成为一种回忆,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匾额文化的传承不容置疑。正如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所说:“匾额的缺失,使它巨大的社会教化作用不复存在。由此,传统文化失去
11、了一个可以依托的重要载体。”因此,匾额文化的传承刻不容缓。(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0日)1文章第段提到了“天道酬勤”“同仁堂”“太和殿”等匾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为什么说匾额是“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请说明理由。现在,除了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建筑对匾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几乎不再悬挂匾额。5请你根据匾额的相关文化和知识,为自己的书房拟写匾文(46字),并简单说明理由。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
12、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你认为画线句中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2简要概括诗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分析其作用。六、语言表达(共10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忍能对面为盗贼(2)俄顷风定云墨色(
13、3)秋天漠漠向昏黑(4)眼前突兀见此屋(5)两鬓苍苍十指黑(6)卖炭得钱何所营(7)宫使驱将惜不得(8)系向牛头充炭直七、作文(共4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不闯红灯,是对规则的承诺;走进经典,是对阅读的承诺;追求卓越,是对人生的承诺;关爱他人,是对社会的承诺承诺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素养。在初中生活里,你有过哪些与承诺有关的经历和感触呢?请以“这就是我的承诺”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提示与要求】(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